1、立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该注意什么
“立”即“开始”,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立春一日,百草回芽”,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大自然万物复苏。春争日,一年大事不宜迟。
南北立春:养生保健应不同
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北方还是冰天雪地,南方早已春暖花开(今年是个特殊情况,跟09年类似,南方也有雪)所以南北方立春后的养生是不同的。
北方:“春捂秋冻”很适合
养生谚语“春捂秋冻”,说的是早春季节不要急于把棉衣脱掉,预防倒春寒。春季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所以春季养生一定要“捂”,注意衣着的适宜。一般来说,转春时常有寒冷气候的反复,衣服要渐渐减少,穿着宜偏暖些。
南方:加强锻炼防病正当时
立春之后,天气逐渐回暖,白天渐长,气温、日照、降水上升和增多,这种状况在南方地区更加明显。春季万物复苏,各种病菌活跃大家最好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消灭传染源;二是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清新;三是增加户外运动,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和抗病能力;四是多吃些清淡的食物。
立春养生需要注意的六原则
1、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2、少吃补品和盐
很多人崇尚冬季进补,但是立春后进补要适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生于自然,应顺应自然规律。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但立春的这段时间里,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以便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与此同时,减少食盐摄入量也很关键,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3、早起早睡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4、每天梳头百下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5、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的调养除了注意升发阳气,还要投脏腑所好应适当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
多食:春芽、春笋、蜂蜜、樱桃、菠菜、葱、姜、蒜、韭菜、红枣等。
食物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韭菜虾皮炒鸡蛋是立春时节很好的药膳。韭菜一把洗净、鸡蛋2-3个、虾皮适量。韭菜切小段,鸡蛋破壳后打匀。炒锅上火,植物油烧温热后,放入虾皮煸炒至香。然后倒入打匀的鸡蛋,待鸡蛋炒得稍有固定形状后将韭菜倒入。煸炒一阵后加盐,姜末、味精,再翻炒一阵即可。韭菜辛温发散,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舒畅,鸡蛋养血,这道菜能滋肝养血,生发阳气,适合立春食用。
6、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南北立春:养生保健应不同
春天生气易伤肝 发怒不超3分钟
肝阳、肝火在春季处在了上升的势头,需求适当地释放。肝喜疏泄厌抑郁,生气发怒易使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导致各种肝病。所以,春季一定要心平气和、乐观开朗,假如生气了,要学会息怒,即便生气也不要超过3分钟。
春季常按摩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头凹陷处),可疏解情绪、缓解胸部不适感。另外,空闲时敲敲胆经(坐在椅子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从大腿外侧跟盆骨交接处的环跳穴开端,往膝盖的方向敲,一共四下,每敲打四下算1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50次),可促进肝的疏泄功用。
2、古人对于二十四节气有趣的事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四季更迭、气温冷暖、天气物候,民间在不同节气的多姿多彩习俗也延续至今
立春:立春又叫“打春”,一般也是六九第一天,所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人们会明显感觉白天变长了。各地都有在这一天吃春饼的习俗,是为“咬春”。吃些菠菜、豆芽、荠菜、芥菜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醒脾开胃。
。今儿个“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打头的第一个,时间在2月3-5日之间。“立”就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从这一天到立夏这段期间,都被称之为春天。另外,立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代表新一年的开始。
立春物候
古代把立春后的十五天,分为三个物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打春习俗
立春,传统称为“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一年之计在于春”。历代封建统治者在立春这天,举行“鞭春”(或“打春”)之仪式,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在古代,主持“打春”仪式的,是每个地方的最高长官。他穿戴整齐,带着下属官员,在鼓声中举起柳条,鞭打土牛三下。柳条长24寸,寓意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之后,他把柳条交给下属和民众,让他们一路传下去,轮流鞭打。噼啪的鞭响,是春耕开始的信号。在这鞭打声中,土牛破碎了,泥土散落开来,露出藏在其中的小土牛。围观的人群一拥而上,你一把我一把,抢夺破碎了的土牛。牛角上的泥土撒在地里,能让土地丰收。
换季临界
最冷的“大寒”才过去半个月,“立春”就接踵而至。其实,标志这春天真正来到是“春分”,里现在还有一个月。“立春”是由冬到春,季节转换的一个临界拐点。春季从这儿开始,但你不能立马单衣单裤沐浴春光。不仅不能如此,还得防寒服裹体,这就是“春捂”。节令节气也充满着讲辩证法,两种不同形态的转换就在事物的交叉中进行。谚语说得好:
“打了春,瞎欢喜,还有四十天冷天气”;“惊蛰鼓了风,还得另过冬”。
立春食俗
立春的饮食民俗,是“咬春”“春饼”“春卷”和“面条饺子”。所谓“咬春”,指在立春日吃萝卜。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在立春这天,还有吃春饼的习俗。晋代潘岳撰《关中记》载:“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春卷也是立春日人们喜欢食用的美食。春卷,以薄面皮包馅、用油炸制而成,色泽金黄、外皮酥脆、肉馅鲜嫩、香气诱人。民谚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说法,北方人以吃面条和饺子的方式,迎接春天到来。
气候谚语
立春是一年的开端,在这一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人们对这一天寄予着希望,把它看成是下一年吉凶的预兆。所以有关立春的气候谚语很多,如“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立春寒,一春暖”;“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立春农事
自立春始,白昼变长了,太阳变暖了。在这冬春交替的转折点,气温回升、日照加长、降雨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的抽苔和小麦的拔节,正当此时,耗水量增加,应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算是拉开了序幕。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春季养生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在这个时段,人体对寒邪的抵抗能力却有所减弱,所以,在初春时节,尤其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脱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应审慎,不可骤减。
在饮食调养方面,考虑到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季食品,应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食物。
春季养生,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雨水:雨水节气意味着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此时天气乍暖还寒,易患感冒,要适当“春捂”。在川西民间,雨水节是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节气,“雨水节,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养育之恩。
雨水:节气与风俗活动
今日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阳光与雨水乃是农作物生长最需要的两样东西。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继立春之后的节气,就称之为雨水,“春雨绵绵”乃是常见的情景。首先祝福天下人在春雨萌生的气节,丰润好景!
太阳运转: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起,至3月4日或5日至。由于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拢,此时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此同时,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并不甘示弱,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既不甘退出主导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
气候特点:要说雨水节气的气候特点,可以用“调整”二字来形容。我国各地的气候特点,总的趋势是由寒冬向初春的温暖过度。华北的气候特点气温回升、乍暖还寒。谚曰“七九八九,抬头看柳”。这时冷暖空气调整,调整与交锋,结果就是春雨的降临。但在西北、东北地区依然没有走出冬天的范畴。除了云南南部地区已是春色满园以外,西南、江南的大多数地方还是早晚湿寒、田野青青、春江水暖。当然江南雨水节气期间春意盎然,华南地区,则是百花盛开。
物候特点: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物。立春节气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第一候“獭祭鱼”是什么意思呢?獭是一种两栖动物,喜欢吃鱼,经常捕获物排列在岸上,在古人看来,此时节,正是水獭开始出没的时候;第二候指鸿雁感受到天气的变化,自北向南迁徙;第三候则是指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历史典故:旧时民众防疫能力差,许多地方的爹娘喜欢给孩子认个干爹,借助干爹的“福气”,使孩子健康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认干亲”的习俗,有“雨露滋润禾苗壮”的寓意。人事上不仅“认干亲”习俗,更有嫁出去的女儿“雨水节回娘家”的典故,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俗称“归宁”已经生育了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罐罐肉”是用沙锅炖了猪蹄和大豆、海带等,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内裤,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当然,雨水节气各地还有给岳父母“接寿”的风俗:女婿、女儿给岳父岳母送礼。礼品则一般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礼,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人际和谐,其乐融融。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雨水”风俗活动:
雨水:阳光与雨水乃是农作物生长最需要的两样东西。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气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继立春之后的节气,就称之为雨水,“春雨绵绵”乃是常见的情景。
“雨水”风俗活动: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物。
雨水节“认干亲”: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旧时民众防疫能力差,许多地方的爹娘喜欢给孩子认个干爹,借助干爹的“福气”,使孩子健康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认干亲”的习俗。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也会认为这是别人信任自己,大多都会爽快的答应。接下来就是摆好酒菜、焚香点烛,叫孩子“快拜干爹,叩头”。
给岳父母“接寿”:女婿、女儿去给岳父岳母送礼。礼品则一般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礼,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
雨水节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归宁”(回娘家),已经生育了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罐罐肉”是用沙锅炖了猪蹄和大豆、海带等,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内裤,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雨水养生粥:江南地区流行雨水节气制作“雨水养生粥”。用赤豆或绿豆,寓意冬与春的交替,同时也是一种进补,配料有银耳、大枣等。
上图为“二十四节气”之系列古图之一,画作年份在清朝乾隆年间,这幅画画面上是农人立春节气开始备耕的耕牛图。《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谚云:“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说的就是不失农时。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惊醒了蛰伏冬眠的昆虫,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此时,感冒肺炎多发,多食豆苗荠菜等,能提高对流行疾病的抵抗力。惊蛰这天,民间有打小人习俗,求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惊蛰:节气与风俗活动
明天惊蛰。
“惊蛰地气通”,随着天气回暖、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动物日渐活跃,开始出来活动。因此该节气称之为惊蛰。惊蛰,雷声隆隆闪电也特别多,这时农夫也忙着播种插秧。据说,这一天假如打雷的话,当年收成会特别好,因此乃有“惊蛰闻雷,米面如泥”的农谚。传说假如在惊蛰之前打雷的话,那就预示今年将长期下雨,农作物容易遭雨水淹没与浸泡。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风俗活动:
“祭白虎”:民间流传“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的小人兴波作恶,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小人”是人所愤恨的无耻之徒,专爱惹是生非。“打小人”是一种流行于香港、广东民间的巫术仪祀。希望借由此种巫术仪祀来驱逐、报复所谓的“小人”。所以每年惊蛰那天,在粤港地区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驱赶霉运: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遍熏家中居室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驱赶霉运的习惯,与“打小人”的巫仪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图为“二十四节气”之系列古图之一,画作年份在清朝乾隆年间,这幅画画面上是农人惊蛰节气开始纺纱图。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纺纱织布是我国古老的手工业,纺织需要经过轧棉、弹棉、纺纱、浆纱、绕纱、走纱、染纱、织布等繁琐工序。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人已不穿土布衣服。一些还保持穿土布服饰习惯的少数民族则直接到商店购买机纺的纱线来织布。手工纺纱织布行业正在渐渐萎缩。
春分:春分平分了昼夜、寒暑,整个气候处于阴阳平衡状态,春暖花开,莺飞草长。饮食也宜选择提升阳气的食物,韭菜又名壮阳草,此时吃最当宜。“春分到,蛋儿俏”,春分竖鸡蛋的古老传统,目前已成为“世界游戏”。
阳春二三月,青韭来相伴——浅谈春分的养生食物“青韭”
,姜丝爆香后炒摩芋,加点盐,最后将韭菜倒入快炒, 放入
素味精,出锅即可。养生目标:降脂降糖,温阳益肾。 注:适合肥胖等“三高”人群,但不宜长期大量食用。相关阅读:
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 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 “老病消凝滞,奇功真品题”——雨水节气饮食
轻点春雨写养生——春季饮食养生注意事项
由于春分平分了昼夜、寒暑,所以,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要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两会结束,春分节气也到了。由于春分平分了昼夜、寒暑,所以,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要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文菡月《素问·至真要大论》讲:“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春分节气里,人们要通过养生手段,来调摄自己的饮食、起居、运动、精神,使人体的脏腑、气血、精气等“内在生理运动”与脑力、体力等“外在体能运动”保持“供销”的平衡。
春分养生,重在养肝。应做到:`一要平抑肝阳;二要健脾益气;三要育肾养阴(善养阳者,会于阴中求阳)。
春分时节的代表性食物是青韭。因春分前后,正是草木生长萌芽时节。“……二月初惊见草芽”,此时吃春韭,清
《素问·至真要大论》讲:“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春分节气里,人们要通过养生手段,来调摄自己的饮食、起居、运动、精神,使人体的脏腑、气血、精气等“内在生理运动”与脑力、体力等“外在体能运动”保持“供销”的平衡。
,姜丝爆香后炒摩芋,加点盐,最后将韭菜倒入快炒, 放入 素味精,出锅即可。
养生目标:降脂降糖,温阳益肾。注:适合肥胖等“三高”人群,但不宜长期大量食用。 相关阅读: 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
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 “老病消凝滞,奇功真品题”——雨水节气饮食 轻点春雨写养生——春季饮食养生注意事项
春分养生,重在养肝。应做到:`一要平抑肝阳;二要健脾益气;三要育肾养阴(善养阳者,会于阴中求阳)。
春分时节的代表性食物是青韭。因春分前后,正是草木生长萌芽时节。“……二月初惊见草芽”,此时吃春韭,清脆诱人最当宜。
3、立春养生吃什么粥好呢 立春节气四大养生粥食谱汇总
1、黑米粥
做法:黑米80克,大米20克、红枣40克,枸杞子5克。白糖5克。黑米淘洗干净,浸泡5小时;大米洗净,浸泡30分钟;红枣洗净、去核;枸杞子洗净。锅置火上,放入黑米、大米、红枣和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入小火熬煮成粥,再加入枸杞子煮5分钟,用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黑米性平味甘,含15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能益肝补脾,养胃滋肾,为进补佳粮。此粥适用于肝肾虚损,妇女产后体虚。
2、红枣粥
做法:薏米50克,红枣10枚,糯米100克,红糖适量。将薏米、糯米分别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4小时,捞出沥干;红枣洗净沥干。把薏米、糯米一起放入锅内,倒入适量(800毫升)清水,先用大火煮开后转至小火,再加入红枣,熬至米粒糊化成粥状,即可盛出食用,依照个人偏好可加红糖。
功效:红枣补气血,益肝健脾和胃,温补阳气。此粥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纳呆便溏、气血不足、血小板减少、贫血、慢性肝炎、营养不良等。
3、牛奶粥
做法:鲜牛奶250毫升、大米60克、白糖适量。先将大米煮成半熟,去米汤,加入牛奶,文火煮成粥,加入白糖搅拌,充分溶解即成。
功效:可补虚损,健脾胃,润五脏。适用于虚弱劳损、气血不足、病后虚赢、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等症。
4、胡桃粥
做法:将胡桃夹开把瓤取出,泡在水里,将其薄皮剥去并捣碎。将红枣去核并用水浸泡后捣碎。将胡桃、红枣、糯米加适量水放在小锅里煮。煮好后用盐或糖调味即可。
功效:核桃仁中不仅含有钙、铁、磷等元素,还含有锌、锰、铬等人体不可缺乏的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蛋白质、矿物质,都是有利于容貌健美的营养物质。而核桃仁所富含的植物脂肪中的亚油酸,更被视为滋味润肌肤的美容剂,它可以令皮肤滋润光滑,富于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