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生活在太空中的生物?
生活在太空中的生物应该是有的,但是一口吞噬整个星球的应该没有
2、在太空生物技术中,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什么?
在太空生物技术中,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太空育种。美国研究人员于2002年把大豆带到太空,获得了诱导突变的良种,现在正在进一步分析其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成分的含量。如果能获得成功,这将是继转基因大豆后的另一种培育育种大豆的方法。
我国的太空育种从1987年开始,现在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已经有18个。太空育种的机理是,太空中具有失重、高真空、宇宙高能粒子辐射、宇宙磁场的综合作用,能使植物DNA链条发生断裂或重组,基因组发生易位,产生新的突变体。当然,这种突变是随机的,可以像选种一样挑选那些产生了较好变异的品种。现在,我国经过太空育种的作物有50多个品种,其中有的已经大面积推广。
3、生物太空技术的内容是什么?
生物技术应用于太空发展,可以为宇航员构建长期太空探险所需的生命支持环境。在微弱的重力环境下,由于重量差异,沉降与对流较难发生,所以在地球上由于流体所造成的干扰现象可利用生物太空技术获得改善,对于实验的进行以及材料的制造有极大助益。有关太空中所进行的生物技术实验内容有生理实验、蛋白质结晶生成、分离与精制、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物质以及在太空环境中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生物技术。
航空员
4、太空生物实验的收获是什么(一)?
自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人类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大气层扩展到宇宙空间,从此,宇宙空间成为人类的第四疆域。而人类发展空间技术的最终目的则是开发太空资源。而要开发太空资源,首先要在太空进行生命科学和宇宙医学研究,以深入了解太空环境对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影响。
我们知道,太空环境最显著的特点是失重。多年来,科学家将多种生物随着航天器带入太空,进行失重生物学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研究表明,太空失重环境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很多,而主要则分以下6个方面。
(1)影响生物正常生长的机理
20世纪60年代,在前苏联“宇宙110”卫星上,前苏联科学家装载了两只小狗,在太空中飞行了22个昼夜后,发现它们的水盐代谢,特别是钙的代谢功能被破坏,肌肉萎缩,血液成分改变,心血管系统功能也受到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没有危及小狗的生命,当它们回到地面后又进入了正常的发育状态。研究发现,植物在太空中受失重的影响,改变了根向地和茎背地的习性;同时,由于航天器每天绕地球14~16圈,昼夜交替很快,破坏了原有的正常生长的机理。但是,当这些植物返回地面后,却又恢复了原有的生长习性。这些太空生物实验说明失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有可逆性。
(2)太空失重环境影响生物的遗传性
在1962年8月和1964年10月,前苏联科学家在“东方3”号和“上升”号宇宙飞船上搭载了紫跖草,发现紫跖草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性状遭到破坏。美国科学家则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中辐射谷盔甲虫,发现它在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的频率增加。1987年8月中国在返回式卫星上搭载种子,返回后经地面种植,也发现了种子诱变的情况,产量增加。例如,江西宜丰县播种卫星搭载过的水稻种子,经6年培育,水稻穗多、颗粒大,亩产达600千克,最高达750千克,蛋白质的含量增加8%~20%,生长期平均缩短10天。在黑龙江播种卫星搭载过的青椒种子,经几年优选,也达到高产、优质,单果从90克提高到160克,有的达到300~400克,亩产4000~5000千克,是对照组产量的两倍,维生素含量提高20%。卫星搭载的西红柿种子,当代的发芽率比地面的种子低,而栽种后的长势比地面的强,到第二代就全面优化,经过5年的种植,其平均产量提高20%以上。
(3)太空失重环境使生物生长过程变化很大
在失重环境下,有一些生物的生长速度变得缓慢。1994年9月8日,日本航天员把4条青鳟鱼和340颗青鳟鱼卵带到太空。结果是,从地面上带到太空的鱼卵经过4~5天就孵出了鱼苗,而青鳟鱼在太空产下的鱼卵过了13天才开始孵化。看来在太空孵化养鱼没问题,但在太空中鱼的繁殖却很慢。
而另外一些生物的生长速度却加快。1990年12月,俄罗斯科学家曾把人参组织培养基带到空间站,进行太空培植实验,10天后发现人参在太空的生长量已相当于地面上一个月的生长量。还有,在太空中蚕蛹孵化成成虫、产卵、再孵化成幼蚕的时间比地面缩短两个月。许多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要比地面快得多,有的生长速度甚至提高了400倍。
(4)失重环境会影响生物机体的形状和功能
研究表明,地面上的植物,其80%的能量用于茎的生长,而在太空空间站的温室中植物几乎没有茎,但是叶更加茂盛,果实更加丰硕。1975年,前苏联科学家在“礼炮”号空间站种植了一批豌豆,发现豌豆的幼芽总是朝着明亮的地方生长,而新生的根和茎却朝着相反的方向生长,苗的生长期很短,不久就枯萎。
1985年4月,美国科学家在“空间实验室3”号上放置了12只出生仅56天的幼鼠,经过7天飞行后,发现幼鼠的前脚重量减少了14%,腰骨的重量减少了7%,前脚抗弯曲的强度也减弱了28%。
(5)失重与辐射的综合影响
在失重和太空辐射的共同作用下,植物品种会发生变异,动物机体会发生变化。如家鼠的造血器官和淋巴组织的变化要比仅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变化更加剧烈,有的家鼠的肺部出现点状出血现象。
(6)失重对生物节律的影响很明显
1990年12月2日,日本航天员将6只2~3厘米长的雨蛙带上航天飞机。这种雨蛙背绿腹白,体侧有黑斑,趾的末端有吸盘,趾间有蹼,因而它们在太空失重状态下能平稳行走,跳动自如,既能向前跳,又能向后跳,但很少吃东西。
1991年6月,美国航天员将2478只水母带上航天飞机,研究水母的生活和动物的定向能力。水母在太空很活跃,不停地搏动身体,但行为异常,在水中不停地转圆圈。
美国宇航员曾将大量水母带上航天飞机
1992年9月,美国航天员将12枚已受精的青蛙卵带上航天飞机,结果孵化出7只蝌蚪。这些小蝌蚪行为很怪,在水面上窜来窜去,飞快地转圈游动,不停地摇动尾巴或前后翻滚。
而前苏联航天员则在“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孵化鹌鹑蛋的试验,鹌鹑孵化出来后,不能抓住铁笼的铁丝,在笼内挤成一团,最后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在“和平”号空间站上收获小麦
1990年12月,俄罗斯科学家在“和平”号空间站试种过一批小麦,但结果并不理想,生长期远远超过地球上的生长期,只生长却没有收获。后来在1996年12月,俄罗斯和美国科学家合作成功地在“和平”号空间站的暖棚里培育并收获了第一批太空小麦。这块麦田只有900平方厘米,收割了150多穗。这批墨西哥矮小型杂交小麦从播种到成熟只有97天。这证明生物在太空站内是可以生长发育的,为人类未来在星际旅行时解决食品问题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太空植物园”试验
我们知道,要在太空长期居住先要解决食物问题。为此,科学家正在开展“太空植物园”的试验,准备在太空建造一座农场,种植各种植物,饲养动物。
虽然美国的“生物圈”试验以失败而告终,但美国科学家在佛罗里达州迪斯尼乐园附近建造的一座生态研究中心正在研究太空农业开发项目。他们将从月球上带回的土壤制成“月土”,栽培植物,以了解月土中哪些成分可供植物生长。
1984年,前苏联曾在仿造太空飞行条件的装置内,放入人工土壤。这种人工土壤是两种塑料的混合物,很像沙土,其中含有15种养分。在这种人工土壤中栽培植物,植物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产量明显提高。例如,在普通土壤中,每平方米的面积上70天产1千克萝卜;而在人工土壤中,每平方米的面积上21天就可产10千克萝卜。这一试验基本上解决了太空农场的土壤问题。
5、太空中,有人培养一种生物,结果人都被杀了,电影
电影《异星觉醒》
该片讲述的是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在对一份从火星取回的样本检测后,发现其中显现出生命迹象,而且是一种比人类预料的智慧的多的生命。
6、太空中最多的生物是什么?
当人们谈到太复空居民时,制首先想到的就是航天员,有人也可能会想到为了进行医学和生物学实验的动物、植物和细菌,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些生物本身携带的细菌。实际上,在围绕地球轨道旋转的航天器上,数目最多的生物是生物体自己带上去的细菌。在我们的身体内到处都有细菌,它们中的大多数栖息在我们的内脏中,更多的是溜到我们吃的食物里和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中。仅在一名航天员的内脏中,就有数以亿万计的细菌生活着,例如在结肠中就有1014个细菌,手和嘴里的细菌超过亿万个。实际上在人体内细菌的数量超过人体细胞的数量。这些紧紧粘附在人体中的细菌,人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哪怕进入月球和火星,它们都会紧追不舍。那么,人们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太空旅行对细菌有何影响?”“太空中的细菌是变老实了,还是更猖狂了?”。
7、外太空有其他生物存在吗?
是有的,
不论是地球以外的生物还是地球人在地球以外的地方进行探索都是外太空存在内的生命的.
因为容宇宙这么大,不可能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的,一定还有其它星球上是存在生命的,只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而已.
而地球人早就在外太空常驻有太空人了,这也是一种在外太空的生命了.
8、有能在太空环境中生存的生物么?
有,水熊。水熊是一种微型节肢状动物,体长只有1-2毫米,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清它的面貌。水熊最早是于1773年被发现的,目前共有900多种水熊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6000米高度的喜马拉雅山脉、海平面4000米之下的海底都会找到它们的踪迹。
据了解,水熊时常生活在青苔、苔藓、湿土、树干等栖息地,其中它们最喜欢聚集生活在苔藓。水熊通常只能通过显微镜进行观测,它的外形看上去很笨拙,丰满的身体,长着短而小的足部,外形与熊有一些相似。水熊可以承受零下272摄氏度的低温,也可以承受181摄氏度的高温,同时,它们也能够抵御辐射光线,其抵御辐射的能力要比人类和许多动物强500多倍。
令研究人员惊奇的是,水熊当之无愧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顽强的物种。即使将水熊冷冻处理、然后放入沸水中煮、进行风干、再暴露在太空辐射光线下,经过200年后只要恢复常温并给予水分,它们仍能逐渐苏醒过来!研究人员还发现,一旦它们的栖息地点缺少水分,水熊就会进入假死状态,进入休眠。即使时隔100多年,那怕被风干十分彻底的水熊只需要一滴水滋润就能再次复活。
为了进一步测试水熊生命力的极限,瑞典克里斯蒂安斯特大学(Kristiansta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英玛-强森(Ingemar J nsson)和他的同事选取了两个不同品种的水熊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两种水熊风干,然后放到欧洲航天局于2007年9月发射的Foton-M3号飞船上。在经过10天的太空之旅后,这些水熊随同Foton-M3号飞船一同安全返回地球。研究人员在为这些水熊补充水分后,发现它们竟然大部分都苏醒过来了。随后,研究人员为它们进行了“体检”,结果发现真空环境对它们没有一点影响,不过太空中过强的紫外线还是对它们的细胞组织和DNA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在接受测试的两种水熊中,有一种水熊接受了来自太阳的高能辐射。研究人员在给它们补充水分后,发现有68%的水熊在30分钟内苏醒过来,而且它们当中大部分还产卵了,所产的卵然后可以继续孵化。而另外一种则没有这么幸运,它们接受了来自太阳的强紫外线照射,只要小部分存活下来。研究人员指出,太空中的紫外线要比地球上的强出1000倍。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只发现苔藓和部分细菌能够在太空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存活下来。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生物学教授鲍勃-高德斯坦(Bob Goldstein)表示,“此前从没有动物能够在太空开放的空间中生存下来。这次的研究结果真的非同寻常”。德国宇航中心的天体生物学家葛达-霍内克(Gerda Horneck)也指出,“这种能在太空极端环境下生存下来的能力对于人类在太阳系或者更远的空间中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天体非常重要”。
不过,这次研究结果并没有表明水熊是如何在太空极端环境下进行繁殖的。研究人员也表示,他们目前还无法确定水熊是如何能够抵御太空中超强的紫外线辐射的。他们猜测这可能与水熊能够从脱水的状态下苏醒的能力有关。
9、宇宙中有没有可以直接在太空中生存的生物?
可能性非常大,现在生物学家已经发现很多蛋白质在其它一些液体环境中的生物活性非常高,各类有液态氨、液态CO2、液态H2S等.所以在宇宙中完全可能存在不依赖于水的生命形式.
10、生物太空技术的内容是什么?
生物技术应用来于太空发展,可源以为宇航员构建长期太空探险所需的生命支持环境。在微弱的重力环境下,由于重量差异,沉降与对流较难发生,所以在地球上由于流体所造成的干扰现象可利用生物太空技术获得改善,对于实验的进行以及材料的制造有极大助益。有关太空中所进行的生物技术实验内容有生理实验、蛋白质结晶生成、分离与精制、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物质以及在太空环境中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生物技术。
航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