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易学与养生

易学与养生

发布时间:2020-05-06 22:10:30

1、周易与易经

《易经》就是《周易》

易是变化,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阐述变化的经书(易之经),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书店有很多白话周易,周易入门的书

不过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先看下南怀谨先生关于周易的书,比较通俗易懂

还有,要准备好字典~~

如果想少走弯路,为了不误导有志学易者,我的忠告是,从头就是从掌握八卦六十四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五行这99个原始文化符号开始,而不是泥于后出的《周易》或《易传》的文字。

此为自古学易不外传的诀窍。卦爻等符号是本体论与方法论合一,从法地法天法自然的方法论切入,学易就可以事半功倍、举一反三。弄清易道象数模型,你把握到的就是中国人原始的世界观和时空观,要了解象数和使用方术,必要贯通易理,掌握方明、矩尺、索、式等若干秘密武器。

需要指出的是,学易很少涉及宗教,更多的是了解和认同中国古代文化的科学底蕴。
间入门类书目不暇接,绝大部分只能用来了解与易学相关的知识,注释《周易》的书也不适宜初学者。关键是看你的学习兴趣重在悟道闻道,还是掌握方术。建议选侧重卦象变化及卦象结构解读的,如王居恭的《周易漫谈》《周易旁通》,张延生的《易学入门》《易学应用》等,读这样的书你学易可以少绕些弯路;易是关于天人关系的学问,因此读易与养生、中医结合、即由内在的身易与外在之易结合的书也是学易的方便法门,如潘雨廷的《易老与养生》、汪忠长的《易与道》等;要了解易学研究的现状,资料搜集比较全面的工具性的书有陈凯东的《周易志》……以上推荐的标准主观性强,仅供参考。

2、养生观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在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易学说、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的理论观念,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排斥“天人合一”观。这说明天人合一养生观是有深厚的理论底蕴的。

1.易学的天人合一理论易学认为,人与天地宇宙(简称“天”)有着深刻的统一性,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人的道德、养生以及其他一切社会生活,都应当与天相应相通。《文言传·乾》日:“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里所说的“鬼神”,与《系辞上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中的鬼神同义,指气往来屈伸之运化。按照《周易》,人的品德、意志和实践都必须在遵从天地之道,与天运相合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达于理想之境。所谓“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系辞下传》),就是要人们认识天地,参赞天地,成就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亦即后来道教所说:“每当天地交合时,夺取阴阳造化机。”只要人掌握了自然法则,就可以改变自然所给予的东西,创造出奇迹。

中国文化中的所谓养生,决不是一个单纯生理学的、医学的或自然科学的概念,也决不仅仅是为了健康长寿。养生同时就包含着道德以至治世。在易学和中国哲学看来,养生、修德、治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而且就是同一过程。因此,天人合…既是易学、哲学的理论,也是极为重要的养生理论。2.传统医学的天人合一理论我国传统医学也主张天人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黄帝内经》继承了《周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把人体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在观察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时,主张不能仪仅孤立地着眼于人的肌体本身,而应看到人与自然界存在着的有机联系。《黄帝内经》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索问·气交变大沦》)也就是说,只有像“周易》所阐明的把天道、地道、人道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观察,才能正确地把握医道。由于《黄帝内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因而特别强调天时物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一再指出,要想正确把握人体病情的变化,必须首先做到“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素问·八正神明论》)把正确掌握日月星辰、季节气候的变化,看作是正确把握人体生理病变的前提条件。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认识到人的肌体与天时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天时气候的反常和交互影响,会引起人的肌体的适应性的变化,因而常会因此引起各种病变。这种它化乍看难以捉摸,但又是:仃规律可循的。这是rl{11臼传统医学中朴素的唯物沧观点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使中国传统医学一开始就避免了那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的机械的方法。《黄帝内经))强调用的“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来考察人体生理病理的方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医疗气象学的基础,作为指导临床辨症论治的重要参考依据,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法天则地,合以天光”的独特风格。西汉严君平著《老子指归》中还详细地阐述了天人合一的基础。他说:“由此观之,天地人物,皆同元始,共一宗祖,六合之内,宇宙之表,连属一体,气化分离,纵横上下,剖而为二,判而为五。或为白黑,或为水火,或为酸碱,或为徵羽,人物同类,或为牝牡。”“人主动于迩,则人物应于远。人物动于此,则天地应于彼。彼我相应,出入无门,往来无户,天地之间,虚廓之中,辽远广大,物类相应,不失毫厘者,同体故也。”道教对“天人合一”的认识非常深奥,这里不多赘述,简单地说,道教的“天人合一”阱究的是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人应返璞归真,顺其自然。

3.儒家学说的天人合一理论儒家强调“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为”的合一。战国时由子思、孟子提出“天人合一”理论。此后,儒家的一代代弟子们便从“理”、“性”、“命”等方面来沦证。儒家“天人合一”观念,其本义并非直接时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认识沦上,儒家以“主客二分”为前提强调“天人合德”的价值观,讲究人对于自然万物在精神价值上的统一,以“兼爱”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承认人与自然差别的基础上,把人类之爱推之于自然万物,从而以博爱主义将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一起来。如《礼记》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本于天,修道为教化,天命、道德、教化相通。又谓“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天地神人合一而成“礼”。《中庸》所讲的“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也即在价值上实现人与天、地的三者合一。

对人体的健康与养生而言,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一是要注重人改变事物发展的能动性;二是要注重人的精神价值,以“仁”、“博爱”取得内外的和谐,表现了法天与顺民、明道与事功、心性与性理、仁政与理义等复杂的协调关系。

4.天人合一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排斥“天人合一”观念。在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时,有…种片面的观念一直影响我们正确地理解,这种观点就是:“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这是片面地扩夫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地位和能力,对人类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进行妄自尊大的理解。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原意,近年来来自自然界对人类的巨大影响也证明: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握和控制大自然。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具有舣重属性,即: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作为个体的人是自然存在物,它与自然界的关系应具有能动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既不能夸大人的能动能力,也不能夸大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软弱无力。在论述共产主义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给我们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表现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理解,我们不难看到,这里说的“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的解决”,就是到了共产主义,自然界已不再是人类的一种异己力量。而自然界对人类来说,则如恩格斯所说的,自然界已通过人类实现了“自我意识”,从而实现了“自我改造”;而从人类来看自然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改造已经达到了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程度,就是说,人类的自身自然和对象自然都与人类的本性融为一体了。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给我们描述的共产主义,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统一体。仅以此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排斥“天人合一”观。

除此以外,如果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等现代哲学理论的观点理解,人类作为自然界大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作为自然控制的一个动力,“天人合一”的观念对客观理解和认识我们自身,达到人与自然科学合理的统一,都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3、哪种养生的方法比较简单?

养生并不难,关键是管住自己的身体,管住自己的嘴:

万病来于体寒,尽量不要吃冰冻食物。平时情绪要好,上下通便,少吃咸的,运动出汗。少吃油百腻,味重的。冬吃萝卜夏吃姜,夜晚吃姜赛砒霜,晚上度胃不和。
姜要吃,姜,红枣片,红糖,煮姜茶。姜不要煮的面目全非。
夏不要贪冷,影响气血外达。秋冬气血收敛,冬天少吃生姜。萝卜偏凉,利于泄体内热火。
什么好的保健食物,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酸的,苦的,少喝含糖量高的饮版料,不利于痰湿体质。
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好气斗狠。自律要好。
西瓜寒凉,水果不见得你吃了好。多做轻运动。不要冲凉水澡。出汗多的时候,不要马上凉,出透汗了 再凉处权理。

4、真正的养生是什么?

5、易学与玄学的区别

易学与玄学的区别为:起源不同、性百质不同、分支不同。

一、起源不同

1、易学:上古时人们为了了解宇宙自然,采用龟卜、占筮等方法想鬼神卜问,在因无知而求有知的过程中不断向卜筮输入有知因素,经漫长岁月的积累,《连山》、《归藏》、《周易》分别在夏、商、周三代集结成书度(成书时间有另说),为易学形成奠定基础。

2、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时期。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问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二、性质不同

1、易学:易学是属于在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指导答下研究万事万物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学问。

2、玄学:玄学是对道家的表达 。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的一种。

三、分支不同

1、易学:易学在发专展过程中,逐渐分成孔子代表的儒门易学、旧势力代表的筮术易学、老子代表的道家易学三大分支。。

2、玄学:玄学大体上分为三派:以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为代表的玄理派;以王衍为代表的清谈派和嵇康、阮籍、“七贤”等名流属的狂放派。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易学

网络——玄学

6、什么是玄学和易学?

什么是易学呢? 简而言之, 就是从观察日月运行及其所产生的阴阳变化中发现的一整套认识, 分析, 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它好象一把打开科学宝库的通关钥匙, 也可以称之为一部宇宙代数学. 易学中的太极, 八卦, 河图, 洛书等图象, 又相当于这部代数学里的万能公式, 它可以把宇宙的一切事物都代进去.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古人发现, 在观察天, 气象当中记录下来的符号, 形成了太极, 八卦, 河洛等图象, 既然天体运行, 气象变化都是按照这个规律在进行, 那么, 在这个天体当中, 受到这些气象影响的所有事物, 是否也有共通规律, 彼此相互影响, 于是把这些规律用于各种事物中去观察, 证实了确实是如此, 这样才把它肯定下来的. 由此可见,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脱离神权统治的民族, 它不需依靠神的帮助, 它只要按照这些规律, 就可以认识宇宙间的事物,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前人对'易'字的含义作了三方面的解释:
1.易者, 不易也, 作定理解. 它包括了天地万物普遍的理论现法则, 是分判一切事物的准则.
2.易者, 变易也, 作推衍解. 天地之大, 万物之多, 变化莫测, 但可通过易理之推衍, 钩深致远, 达到对层出不穷的事物变化,能"唯变所适".
3.易者, 简易也, 有如模式或公式. 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天下事理是无穷的, 必须通过易学来执简御繁.古代行民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斗争中, 发现气候对人和农作物的影响最大, 而气候的变化又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密切相关, 要掌握日月运行和气候的变化, 就必须进行仰观俯察, 因而便产生了古天文学. 所以, 易学是从古天文学, 古气象学观测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一整套规律. 易学博大精深, 多摆在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上, 它的内容, 包括大法, 心法和师法. 大法指所依据的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心法指挈其事物的纲领; 而师法则依靠口耳相传.

7、读周易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也有人说是群经之始。读过论语、大学、尚书的人都知道,这些经典中,有很多道理都来自易经。百为什么是“道理”而不是“内容”呢?读书除了学习技术度,还应该学习道理。四书五经就是讲道理的经典。但是易经确比论语、中庸、大学这些经典早很多年。你说易经是不是群经之始呢?

我们常说以史为镜,我认为这易经就是镜子,我很少遇到不知道怎么处理的事情,知因为我知道这些事情的结果,在易经中都有记载,读的多了,就知道结果。也是人们相信易经占卜的原因。例如我刚到这家公司做管理顾问时,就有一个副总占卜到“讼道卦”。



有人听说过打官司,其实打官司告状的结果无论输赢,都是不好的。易经中的第六卦是《讼卦》,诉讼的“讼”。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可以查内一查,研究一下讼卦说的道理对不对,有过打官司经验的人也可以说说,打完官司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闲暇之余多读点书,少玩一会手机,书中有很容多道理在等待我们去学习,易经中阴阳、六十四卦都是经典,都值得我们学习。

8、人分九种——人体体质辨识与养生

由于先天禀赋有强弱,饮食气味有厚薄,方位地势有差异,贫富贵贱苦乐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个体差异。因此,祖国医学非常重视对不同人体特征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对体质进行分类。 1.阴阳五行分类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体形、性格特征、对季节的适应能力等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每类型再比类于古代乐谱,分角、徽、宫、商、羽五小型,共二十五型。 2.阴阳太少分类 这种体质分类,是根据人体的阴阳多少,并结合体态、性格特征进行分类的。《灵枢·通天》认为,人体阴阳有盛阴、多阴少阳、多阳少阴、盛阳、阴阳和平之分,从而将人体分为太阴之人,为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类。 3.现代中医临床九种体质分类 近年来,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临床角度提出中医九种体质分型,对临床辨证、遗方、摄生防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参见前文——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及中医的九种体质辨识及其调养) 4.八卦体质类型 八卦的象与数是密不可分的,实为一体。象数作为易学最古老的语言,用以说明宇宙间的各种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是丰富的宇宙信息的载体。八卦五行各有其相对应的人体部位和穴位。用八卦之象来探寻人类的体质,事实上是在先觉先知人体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如,乾卦人就要凉润养生,而坤卦人就要注意风温养生以应对脾湿,尤其在夏天的时候一定要多开窗以便让湿气从房间离跑出去;离卦人则要低温养生,离卦是阳火、阳热,热就容易伤阴,导致阴虚,所以在冬天进行养生的时候离火之人就要注意节能。掌握八卦体质类型,其价值也就体现在:由认识到应用,学会自我调治,真正做到把健康长寿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9、易经里的八卦可以用来养生吗?

易经可以养生,易经主要讲的是阴阳五行,宇宙是个大天体,人体是个小天体。世间万物都与五行相生相克相合,看看易经对身心会有一定的帮助。

与易学与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