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大学选课的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是国学还是自然?
应该是自然!
2、按摩推拿 中华养生推拿怎么样的 还有精油SPA
推拿保健可谓是中华传统养生医学中的一条奇葩,在祖国医学中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日臻完善。这个真的很好的
3、富桥保健中华养生的过程/内容是什么???
其项目各地稍有不同,一般是:舒适淋浴+全身油压舒经活络+肾保养!免费提供简餐、茶水、水果
4、中华养生学问题
放松法:保持呼吸自然、舒畅。呼吸的调节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只有当不注意自己的呼吸时,呼吸才会最自然,即缓慢又匀细,使人处于一种舒适、安逸的状态。也就是在悠然自得中忘掉呼吸,而不是有意识去控制呼吸的深度和频率。
放松法原理:选择一种自我感觉舒适的姿势来平稳精神。如是白天,最好选择站姿或坐姿;如果进入休息和睡眠状态,则可选择坐或躺的姿势。
意向放松法:就是通过某些方式促进身体放松。
意向放松法举例:自我放松冥想法,就是一种自我催眠法。通过意识来促进自己进图放松。
放松的方法
打盹:学会在家中、办公室,甚至汽车上,一切场合都可借机打盹,只需10分钟,就会使你精神振奋。
想像:借由想像你所喜爱的地方,如大海、高山等,放松大脑;把思绪集中在想像物的“看、闻、听”上,并渐渐入境,由此达到精神放松的目的。
按摩:紧闭双眼,用手指尖用力按摩前额和后脖颈处,有规则地向同一方向旋转;不要漫无目的地揉搓。
呼吸:快速进行浅呼吸,为了更加放松,慢慢吸气、屏住气,然后呼气,每一个阶段各持续八拍。
腹部呼吸:平躺在地板上,面朝上,身体自然放松,紧闭双目。呼气,把肺部的气全部呼出,腹部鼓出,然后紧缩腹部,吸气,最后放松,使腹部恢复原状。正常呼吸数分钟后,再重复此一过程。
摆脱常规:经常试用不同的方法,做一些平日不常做的事,如双脚蹦着上下楼梯。
洗浴时唱歌:每天洗澡时,放开歌喉,尽量拉长音调。因为,大声唱歌需要不停地深呼吸,这样可以得到放松,心情愉快。
发展兴趣:培养对各种活动的兴趣,并尽情去享受。
伸展运动:伸展运动可以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对消除紧张十分有益。
放松反应:舒适地坐在一安静的地方,紧闭双目,放松肌肉,默默地进行一呼一吸,以深呼吸为主。
5、中华传统的养身学派有哪些?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养生文化中,呈现出各种学派,这些学派对中华养生学说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从不同的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彰显出中华养生文化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的特色。1.顺从自然的顺应学派
庄子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顺乎自然的养生观。《内经》据此提出了“天人相应”,反复论述了适应四季自然气候变化的四季养生法,强调“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而要求人们“处天地之知,从八风之理”。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根据四时自然的变化养生健身,防止暑、热、风、寒、燥、湿对身体的伤害是很重要的。
除了顺应大自然的变化之外,人还应该懂得顺乎社会发展的规律,安心养神,不为琐事所争,不为冗杂烦恼。“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做到“有事即应,如照镜物,过后便无,应事必使割藤,则心无所系。”不计较生活中非原则性的无端琐事,怡然自乐,保持健康的心理,对于防病延年也很重要。
2.养德益精的养性学派
古人称道德修养为养性,亦称养德。从尧、舜起世人即把修性养神——大德与长寿联系在一起。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荀子提出“凡用血气志虚,由礼则通;不由礼则勃乱。食欲衣服动静居处,由礼则知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孔、荀认为尧、舜、禹之所以都比较高寿,就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尧是古代人们理想的君王,以天下为公。孟子提出了养德的具体内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子提出:去私心,去贪欲,知足之足,常足矣。《内经》分析古代百岁老人长寿的诀窍时指出:“……所以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孙思邈提出:“……道德日全,不祈寿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明?吕叔简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嵇康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真诀》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全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事缠心,神岂能静。可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道德修养好,即善于修性养神,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融汇养生之法,知其理,履其行,保持心身健康。“德高寿长”,道德修养好了,才能使机体阴阳平衡,内环境安和统一,达到延年益寿。
3.形神兼行的主动学派
《吕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华佗等历代医家宗之创造了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运动形式。同时还提出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体欲小劳,但莫大疲”。强调运动要适度,“形与神俱”,即练形与练神同时进行。主动派并不是片面地强调单纯的体育运动,事实也证明,职业运动员由于以比赛夺标为目的,往往训练强度很大。虽然他们健壮如牛,力举千斤,但他们未必都能获得长寿。而在医学及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一些坚持练气功,太极拳等养生术的人却获得了长寿。甚至有些人以此治愈了癌症。
适度运动是一种积极的养生防老办法。它能使人虽到老年而心不老,充满了理想和事业心,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情趣,“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益友清谈,”从而活动筋骨,振奋精神,稳定健康,获得长寿。
4.无欲则安的主静学派
老子在《道德经》说:“清静为天下正”,“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内经》还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老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主张安静而无杂念,志闲少欲,即防止不正当的思想。
后人长期受道教、佛教的影响,提倡“修身养性”,“四大皆空”,讲究“坐禅”、“入静”,并常采用抑目静耳的方法,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虽然过分强调“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是消极和脱离实际的,但是,对外界不良的刺激,适当地抑眼静耳,尽量避免接触那些不良刺激,达到纯洁清静,精神平和无杂念,肯定对健康长寿是有益的。
孙思邈主张平日“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无大喜怒,无大用意,无大思虑,无歌啸,无啼,无悲愁,无哀恸,无庆吊,无饮兴。清静无为,清心静气,不过多追求,不勉强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以保养人体精气,安享晚年之乐。
实际上,在明代以后的道家总结了前人的养生方法后由静态养生转向动静结合。体现这一观点的“气功”实则是静中有动,以意领气周游全身,达到运行气血,调和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更全面地说,“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运动时新陈代谢增高,分解、氧化加速,可以防止脂肪过多堆积引起的肥胖,并能锻炼增强各器官的功能。静息时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低,新陈代谢降低,还原、合成占优势,可储藏能量。这种积累效应有助于修复损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动与静是对立而统一的,只运动无静养,或只静养无运动都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5.健肾养气的固精学派
传统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为生育之源,主骨生髓,开窍于耳。肾精充足,则精力充沛,骨骼坚实,牙齿坚固,耳目聪明,从而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年龄至“五八”40岁时肾气衰,肾精不足,而致衰老之象迭生。故《内经》说:“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强调了肾之精气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并认为早衰是由于“竭其精,耗其真,伤其神”。清代叶天士提出“若子向老,下元先亏”,这与现代人们观察到的腰膝酸软无力,性功能减退、牙齿脱落、听力减退等衰老表现是一致的。
导致肾虚的原因很多:除先天的禀赋外,还与房事不节、操劳过度有关。故《素问》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则“半百而衰也”。张景岳在《类经》中强调:“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乎肾精也……无摇汝精,乃可长生。”
自古以来认为“房劳无寿星”。嗜淫无度的帝王富豪虽然生活条件丰厚,吃尽了山珍海味,享尽了荣华富贵,但能享其天年,达到高寿者少。所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惜精、保精、固精学派。历代沿用有效的防老抗衰药物也大都是以补肾填精为主。元代养生学家王中阳还提出:“古法以男子三十而婚,女子二十而嫁。三十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岁者十六日一施泄,五十岁者二十一日一施泄。”谆谆告诫人们要晚婚、节欲,才能达到体健寿延。
6.平衡膳食的食疗学派
孙思邈的《养老食疗》问世以后,孟诜在此基础上写成了《食疗本草》,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西方营养学家只注意研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却不太重视食物的治疗作用。活到86岁高龄的慈山居土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强调:“以方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他在该书中收集了防治老年病征的药粥100多种。
中医药是在千百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大部分中药都是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或有血有肉的动物,所以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补益中药本身就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例如山药、胡桃、黑芝麻、莲子、苡米、山楂、雪梨、牛乳、羊肝、鲫鱼、猪肚、蜂蜜、亦小豆等等,数不胜数。
食养学派强调以下三方面:
一是“平衡膳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主副食搭配防止偏食,保证完善的营养。
二是“饮食有节”,“节食以去病”,因“饱食胃气不展,多生疾病”,只有“负腹腹自安”,做到“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食能以时,身必无疾”,“少吃长寿,多吃多灾”。
三是“药膳调养”,根据身体情况,选用相宜的药物与食物一起烹调,做成既有营养又有治疗作用的药膳,既祛病又延年。
7.药物抗衰的药饵学派
早在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165种药物可以“轻身延年”,此后历代医、药学家都很重视抗衰老药物的研究。现代已经证实确有不少药物具有一定的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如枸杞、首乌,黄精、人参、刺五加、核桃、海参等。后世人在《仁寿录》中收录了109首延年益寿方剂,其中炉火龟灵集、蟠桃祝寿丹、五加皮酒、养元粉等从补肾健脾入手,临床上确有良好的效果。有关具体方药将在后面介绍。
8.自幼防衰的早防老派
《内经》说:“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意思是说人到了老年才注意防老已为时太晚。元代王在《泰定养生主论》中也明确提出了自幼就要养生防衰的主张。
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少生少育有利于子女长寿;张华在《博物志》中还记载了怀孕时进行“胎教”,“以此产子,必贤明端正寿考。”“胎教”也是摄生保健的一种方法,胎教属于现代优生学的范畴,不少医学家指出,防老益寿,应从胎儿及婴儿时期就开始。胎教及在婴幼儿及青少年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注意营养、锻炼、养生防病、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无疑与晚年的健康长寿有密切关系。
我国的许多老一辈仁人志士革命家大多在青年时期为了强身报国,有意识地锻炼身体,磨炼意志,虽到老年仍能担当国家的重要工作,这也说明了早年开始健身防老的重要性。
9.全面保养的正宗学派
所谓正宗学派就是主张遵循《内经》的养生之道,全面进行养生防老的正统派。《素问》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明李说:“此保养之正宗也”。认为只要按照《内经》所说的饮食、起居、劳作、精神各个方面去养生,就可延年益寿。
人们遵照《内经》等所提出的养生之道养生,活到百岁的历朝历代并不乏人。
相传,汉代窦公180岁,冷寿光160岁;晋代许逊136岁;唐代孙思邈101岁,甄权102岁,慧昭290岁;宋代尤时泰120岁,薛道光114岁,乐长180岁;元朝贾铭106岁;明代林春泽104岁,郭贞顺125岁,龚来富138岁,冷谦150岁;清代谢启祚102岁,牟太医120岁,孙见龙159岁……
总之,各学派都有不少著述,都积累了不少养生经验,但人体生长于大自然中,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因此养生也应是综合而全面的。明、清以后更主张动静结合,食药相辅,四时起居综合调理。明?袁昌龄说:“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损一所以至亿也。若能受之于微,成之于著者,则知道矣。”强调养生也要防微杜渐,处处、时时注意。以后诸家反复论述了“寡欲、慎动、法时、却疾”四大原则。《养生四要》中将“节饮食、慎风寒、惜精神、戒愤怒”称为保生四要;《医学心悟》认为,老年人安养、延龄,应从居处、调摄、保形、节欲、按摩、气功、药饵等方面入手。到明代由于综台养生学的发展与广泛传播、老年保健有术,特别是医学家优先掌握了综合养生学后身体力行,许多名医都获得了高寿。据《中国医学人名志》统计,获80岁以上高龄的医学家有107人,其中明代就占86人。
所以,我们应当总结,继承前人的综合养生之法,并广为传扬,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养生经验,获得长寿健康。中年时期,是生命健康的转型时期,也是科学养生的关键时期。走过了来生的你我,也许身心疲惫,但仍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也许心满意得,但仍需注意保养,投资健康。
6、有没有这个单位,有的话是干什么的?中华养生保健康复科学研究院
有没有这个单位,有的话是干什么的?中华养生保健康复科学研究,有健康会所
7、中华保健养生学会培训中心是不是骗人的
这种名字完全可能是正规的机构,也就是说机构可能是正规的;
你没说清楚问题,他的什么是骗人的;按照我的理解我说下我的看法;
1、你担心机构本身是虚假的,没有这个学会?这一点应该有相关的登记,完全可以查验出来,你有心就去查一下,关乎你切身利益的就不要做伸手党来直接问,应该多渠道去了解,不听信一面之言;
2、你担心培训中心是虚假的?这个如果学会是真的,有个培训中心是在真实不过了,一个骗子公司还什么部门都有呢,培训中心就相当于一个公司的部门,他想设就可以有。所以理论上可能是真实的。虚假的可能会是别人和他们培训合作项目,或者他们出租名义与外面合办;
3、培训中心的课程是假的?这个不可能,绝对是真的,肯定有相关的真的培训。但是培训的内容和效果你要有心理准备,此处我只表示“呵呵”;哪怕骗子和传销也会搞培训课程。
4、培训中心卖保健产品是假的?要看你对保健产品的理解了,比如拿面粉鸡蛋做个有机健康保健品,对身体有保健作用,延年益寿,你信不信,这个还无害而且对人体有益。此时姐姐笑出声音来了。
我的结论与建议:
1、该机构完全可能真实存在,啥都可能是真的,但不排除被外人合作经营的可能,大学都不少这种合作方式;
2、本人对几乎所有健康养生类的的培训都只表示“呵呵”,你完全可以反感我对养生的无知;
3、如果是老人家要参与什么的,自己多留心;
4、如果近,最好实地看一下
8、中华养生之源头,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百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度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问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答”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版”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