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顺时养生是根据气候时间变化防寒避暑,顺从四季、时辰、气候等特点调养身体,从而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在古代,人们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这也是中医说的五脏六腑以及经络与十二时辰密切相关。
子时——睡觉保护阳气
子时是23点到1点的时候,是胆经值班。此时为昼夜更替之时,阳气虚弱,因此最好用睡觉来养护脏腑。
丑时——肝经造血时间
丑时是1点到3点的时候,是肝经值班。肝脏要解毒造血,就是在这个时候进行,所以不应熬夜。
寅时——号脉的最好时机
寅时是3点到5点的时候,是肺经值班。此时,天刚刚亮,这时候中医号脉是最准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是肺病患者最爱咳嗽的时间。
卯时——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卯时是5到7点钟的时候,是大肠经值班。卯时起床后要喝一杯水,以利排便。
辰时——早餐营养要均衡
辰时是7点到9点的时候,是胃值班了。这个时候吃早饭最宜接纳食物。
巳时——工作学习的第一个黄金时间
巳时是9到11点,是脾经值班。脾经是主消化的,要吸收营养。这个时候也大脑是最具活力的时候,是一天当中的第一黄金时间,是老人锻炼身体的最好时候,是上班人最出效率的时候,也是学生效率最高的时候。
午时——睡好午觉养阳气
午时是11点到13点的时候,是心经值班。心经值班的时候我们要吃午饭、睡午觉。体质阴虚的人午时只需休息半小时到一小时就能起到养阳护心的作用。
未时——保护血管多喝水
未时是13点到15点的时候,是小肠经值班。小肠经吸收食物里的营养送到了血液,这个时候必须要喝一杯水,用来稀释血液。
申时——工作学习的第二个黄金时间
申时是15点到17点的时候,是膀胱经值班。膀胱经是一条通过脑部的经脉,在申时,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所以学习效率很高。
酉时——预防肾病的最佳时期
酉时是17点到19点,是肾经值班。此时再喝一杯水,可以清洗的肾和膀胱,以远离肾结石、膀胱癌、肾炎等疾病。
戌时——工作学习的第三个黄金时间
戌时是19点到21点,是心包经值班。是一天当中的第三个黄金段,可以学习、可以散步锻炼身体。
亥时——准备休息
亥时是21点到23点,是三焦经值班。三焦指连辍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一般来说,人体心肺属上焦,中间脾胃属中焦,肝肾属下焦。这时候都应该休息,所以23点前就一定要上床
顺时养生是中医养生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人体只有适应四季变化的规律,才能与环境保持协调平衡,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那么大家在平日里应该要如何顺时养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医养生顺时养生应该遵循的四大原则吧!
一、要做到“天人相应、道法自然”。
《秦问·上古天真论》中有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百年,度百岁乃去。”因此,首先要做到生活有规律,不吸烟、少喝酒,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若是“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时间长了,健康肯定会受到影响。
二、“精神乐观,积德行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提倡民众用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因为乐观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孙树椿说,人高兴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变得乐观、开朗,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三、生命在运动。
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增加散步的时间,若散步后身体能微微出汗,效果最好。正确的散步方式是,保持从容又清闲的心态,“左顾右盼,胜似闲庭散步”。另外,冬季气候寒冷,应适当减少户外运动的数量和时间。
四、“饮食有节、各取所需”。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盲目主观规定不符合客观规律是不行的,当你想吃什么东西的时候,就是你的身体缺乏这种东西,就应该摄入这些食物。“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的养生观点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应该按照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工作情况而决定饮食的次数和数量。
2、为什么“五气”防癌养生两不误?
<
3、中医讲五气五乐是什么意思?
五气的含义比较多,一般日常养生指的是风,暑,湿,燥,寒。五气的详细解释如下。除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之外,还有一部分性质平和,称之为平性的药物。由于平性药物的作用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而在习惯上仍叫做四气。平性的药物,因为它作用缓和,一般说来,不论是寒性的或热性的病症,都可配合应用。 1、指五种气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张景岳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 2、指五运之气,即金、木、水、火、土。《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气更立,各有所胜。” 3、五脏化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4、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素问·刺法论》:“五气护声之华。”谓五脏内在变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种气色。青气自肝而出,白气自肺而出,赤气自心而出,黑气自肾而出,黄气自脾而出。观五色可察五脏之变化。 5、土气。土位中央,其次为五,故名。 6、指五味所化之气。《类经》卷十六:“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7、指五脏之气。气,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周礼·天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郑玄注:“五气,五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8、中医谓寒、暑、燥、湿、风五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於心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注:“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食人,从鼻而入。
4、什么最能代表养生?
早在两千年前,祖国医学就谈到了有关健康长寿的问题,当时称为“养生”,又叫“道生”、“摄生”或“养性”。其目的是为了强健体质,预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长寿命。笔者通过自己的中医实践,浅谈养生的体会,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精神方面 古代医学家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中的作用,并已能初步应用神经反射论来认识生理、病理现象和治疗疾病。如《内经·素问》中云:“头者,精明之府……”,“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此处头和心即指大脑和大脑皮层,已含蓄地说明了高级神经活动是有机体的主宰和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相关联的理论。所以古人在养生方面非常重视精神活动,教导人们要“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意思是思想上纯洁安定,情绪乐观愉快,精神振奋饱满,就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不容易发生疾病。同时认为人们的精神活动应随着四季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节,指出“春三月应使志生;夏三月应使志毋怒;秋三月应使志安宁;冬三月应使志若伏若匿”。以上的志即代表精神活动。古人深信:“喜怒不节则伤脏”、“百病生于气”,如《内经素问》中云:“大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认为情绪的过度忧伤或喜乐都会削弱机体抵抗力,引起内脏病变或容易感受外界不良刺激而发生疾患。笔者认为,任何心理变化都会传到有机体的最小一个细胞,影响着机体的健康。比如,轻松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强免疫能力,预防疾病传染,甚至还能延长癌症患者的寿命。相反,抑郁紧张的心情则会破坏机体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患病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饮食方面 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但过饥过饱、过寒过热,以及膳饮无时皆会损伤脾胃,从而影响食物的受纳运化,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所谓:“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难经》中云:“人赖饮食以生,五谷之味,熏肤充身泽毛,胃为水谷之海,主廪四时,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说明食物的摄取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和增进健康的源泉。古人曾再三教导人们饮食要有节制,勿暴饮暴食,指出以酒为浆和饮食无节是体弱多病和早衰的重要因素。古人亦很重视食物营养价值及烹调技术,《素问》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此外,还阐述了饮食五月味调和不当可产生各种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如素问中云:“多食咸,则脉凝泣(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 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并教导人们要依据四季时令的改变来调节食物的冷热燥湿,如元代忽思慧撰《食膳正要》中云:“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忝以热性治其寒”。此外,亦反对过多食用肥美饮食,故云“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说明了摄取过多脂肪类食物反易产生痈肿等病变,并强调了饮食五味调和适宜,能使机体的骨骼、筋脉、气血、腠理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使人健康和长寿,即所谓“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长素忌荤食,能延年益寿。笔者认为,除保证每日营养,吃一些富有蛋白质的食品外,糖和高脂肪食物少吃为佳,多吃一些纤维素丰富的食品。纤维素多的食物能加速肠道蠕动,降低血脂和胆固醇,使某些致癌物无滋生之地。忌暴饮暴食,避免单纯性肥胖和加重对消化器官及肾脏的负担。此外,还应适当限制食盐、烟酒。膳食安排合理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 寿的物质基础
5、什么才是真正的养生?
6、“五气”是指的什么?中医五气的含义
是指的什么?五气的含义比较多,一般日常养生指的是风,暑,湿,燥,寒。五气的详细解释如下。除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之外,还有一部分性质平和,称之为平性的药物。由于平性药物的作用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而在习惯上仍叫做四气。平性的药物,因为它作用缓和,一般说来,不论是寒性的或热性的病症,都可配合应用。 1、指五种气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张景岳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 2、指五运之气,即金、木、水、火、土。《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气更立,各有所胜。” 3、五脏化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4、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素问·刺法论》:“五气护声之华。”谓五脏内在变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种气色。青气自肝而出,白气自肺而出,赤气自心而出,黑气自肾而出,黄气自脾而出。观五色可察五脏之变化。 5、土气。土位中央,其次为五,故名。 6、指五味所化之气。《类经》卷十六:“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7、指五脏之气。气,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周礼·天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郑玄注:“五气,五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8、中医谓寒、暑、燥、湿、风五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於心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注:“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食人,从鼻而入。
7、养生五行是哪五行
根据中医传统理论,通过五行理念将人的体质抄分为了五种,即木形人、袭火形人、土形人、金形人和水形人。《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体百的五脏与五行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由此度,我们即可通知过不同体质者的特性辨别自身体质属于哪一“行”,进而体行五行与五脏的关系来道指导养生保健工作的有效开展。
8、五气动能指什么?
是指的什么?五气的含义比较多,一般日常养生指的是风,暑,湿,燥,寒。五气的详细解释如下。除寒、热、温、凉四种性之外,还有一部分性质平和,称之为平性的物。由于平性物的作用没有寒凉或温热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而在习惯上仍叫做四气。平性的物,因为它作用缓和,一般说来,不论是寒性的或热性的病症,都可配合应用。 1、指五种气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张景岳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 2、指五运之气,即金、木、水、火、土。《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气更立,各有所胜。” 3、五脏化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4、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素问·刺法论》:“五气护声之华。”谓五脏内在变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种气色。青气自肝而出,白气自肺而出,赤气自心而出,黑气自肾而出,黄气自脾而出。观五色可察五脏之变化。 5、土气。土位中央,其次为五,故名。 6、指五味所化之气。《类经》卷十六:“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7、指五脏之气。气,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周礼·天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郑玄注:“五气,五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8、谓寒、暑、燥、湿、风五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於心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注:“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食人,从鼻而入。
9、易如反掌,大小周天。练气养生心意坚。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物我两忘是怡然!这几句话的中心大意是什么意
这是练气功的专业人员的真实写照,大意是:太容易了,炼大周天和小周天的气功。练气功可以达到养生目的,意志要坚定。达到意念专一、浑身意念专注于大脑,使自己置身于空空世界、忘记自我的存在就是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