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未病”与亚健康有什么区别?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康的要求也提高了,故“治未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西方医学亚健康的概念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的。二者有共同之处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告诫人们治病在后,防病在前,不但要防病,同时要注意阻挡疾病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发生之前就要有预防措施,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中医没有现代医学那些先进的检测手段,但是只要能抓住“辨证施治”这个中医的根本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中医“治未病”与西医亚健康难以截然分开。但是专家认为亚健康与“治未病”不能混为一谈,亚健康多不需要药物治疗,而更重视休息及心理调适。而中医“治未病”有更深更广的内涵,包含多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健康宣教、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改变社会不良习惯主要是政府层面的工作;“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具体疾病的防治是医院、医生的工作,医生要做到“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治疗未病之脏腑。要宣传和重视治未病,更要重视治已病,否则已病治不好,谈何治未病。但是治已病也要有“治未病”的思想,即既病防变、防加重、防复发。 亚健康是西医的概念,“治未病”是中医的概念。要让病人及市民了解“治未病”的思想。中医与西医相比有更多、更系统的预防手段,可以贯穿疾病的各个阶段,所以中西医的长处要结合起来,关键是能为我所用。 当然无论是亚健康还是“治未病”,都需要得到广大市民的重视,将疾病控制在未发之时。
2、保健养生也算治未病吗
香港得胜就有治未病这一说,人家注重养生调养的肯定对这个还是很在意的。
3、养生能否治未病?
可以的,本身治未病就是着重调养,就是预防未发生但是有可能甚至将来会出现的疾病。恰好香港得胜养生会馆好像是有针对治未病这一说的,其主要也是着重理疗养生方面的,效果好像听说还可以。具体你可以上网再看看。
4、养生和养身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区别是什么
养身就是保养身体、调理身体,偏重在百具体的身体机能上,而且不会太具备长远性。比如说“孕妇刚生产完,要注重养身”;“某运动员受伤后做了手术,要请假养身”等等。
养生,就是指通度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问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具有一种长期性、长远性。比如说“王先生30岁就很懂得养生之道,远离烟酒,作息有规律,等等。他常说:‘年答轻时懂得点养生知识,爱护身体,到回年老了也不用担心会得什么大病。’”可见,养生是长期的。它只是中医领域才会出现的一个名词,就是说,在中医里才会有“养生”这概念,西医是没有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答个人见解,可能会有一些偏颇之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5、中医治未病解读的目录
第一篇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理念
一、“未病”就是健康吗
1.从健康的定义谈起
2.时代呼唤防病治病重心前移
3.“未病”究竟指的是什么
二、中医如何“治未病”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2.中医药学应当为“治未病”作出更大贡献
三、历代名家名著如何认识“治未病”
1.《周易》
2.孔子
3.《黄帝内经》
4.扁鹊
5.张仲景
6.华佗
7.葛洪
8.孙思邈
9.朱丹溪
10.架景岳
四、“治未病”的现实意义
1.为国民的健康护航
2.降低医疗费用
3.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所在
4.中西医学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五、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
1.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饮食调理,以资气血
4.强身健体,动静相宜
5.增强正气,规避邪气
6.早期诊治,防病传变
第二篇养生与治未病
一、养生说略
二、精神养生与“治未病”
三、饮食养生与“治未病”
四、运动养生与“治未病”
五、其他养生方法与“治未病”
1.针灸推拿养生法
2.房事养生
3.气功养生
4.药物养生
第三篇体质与治未病
一、什么是体质
二、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
1.生命过程论
2.形神构成论
3.环境制约论
4.禀赋遗传论
三、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1.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
2.后天因素可以使体质发生变化
3.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能影响体质
四、体质如何辨识
1.体质的分类方法
2.体质类型的判定方法
3.制定《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现实意义
五、9种体质类型的调护措施
六、根据不同状态调护体质
1.辨性别
2.辨年龄
3.辨环境
4.辨地域
七、体质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2.二级预防
3.三级预防
4.体质三级预防的意义
第四篇亚健康与治未病
一、何谓亚健康
1.一则饶有意味的典型案例
2.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健康的表述
3.亚健康的范畴
4.反映亚健康的一系列数据
5.如何自测亚健康
二、亚健康与什么有关
1.心理因素
2.生理因素
3.社会因素
4.不良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的形成
三、中医如何辨识亚健康
1.亚健康是“未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2.心神失养、气虚肝郁是亚健康的核心病机
3.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
四、中医如何调治亚健康
1.亚健康的防治总原则
2.干预亚健康“治未病”四部曲
五、几种常见亚健康状态的调节
1.睡眠障碍
2.情绪忧郁
3.畏寒怕冷
4.反复感冒
5.长期便秘
第五篇几种特殊人群治未病
一、老年人群
1.我国逐渐进入老龄社会
2.健康老年人的标准
3.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病理特点
4.老年人常见疾病
5.如何使老年人更健康
二、更年期人群
1.什么是更年期综合征
2.更年期综合征的成因
3.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4.更年期综合征的应对措施
三、肥胖人群
1.肥胖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2.判断肥胖的方法
3.形成肥胖的原因
4.肥胖的发病倾向和主要危害
5.肥胖的应对措施
四、过敏人群
1.什么是变应性鼻炎
2.变应性鼻炎的成因
3.变应性鼻炎的表现
4.变应性鼻炎的应对措施
五、抑郁人群
1.什么是抑郁症
2.抑郁症的成因
3.抑郁症的表现
4.抑郁症的应对措施
跋
6、中医如何“治未病”?
7、中医为什么可以治未病,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 2.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但是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琦主编《中医中医治未病解读》)
8、什么是“治未病”?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8)养生与治未病扩展资料:
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主要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这三方面。
1、法于自然之道
顾名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
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
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
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
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能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
2、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
3、保持阴平阳密
《黄帝内经》所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阐明了阴阳的平秘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内守,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周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离绝而不相交,那么精气也就随之耗竭。
9、中医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未病”即“疾病未成”,指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来疾病前期。“治未病”的内容应包括4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源②欲病就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治未病”最早见于《史记·鹖冠子》记载,魏文王问百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度,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索问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答,乱已成而后治之。壁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