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冬藏养生

冬藏养生

发布时间:2020-05-05 16:47:35

1、一年四季养生之道?

2、又到了养生的季节了

冬季是健康“储蓄”的最好季节。冬季闭藏,万物休整,神志深藏于内。人在这时只要顺应这一时令,遵循“冬藏”养生之道,做到多“储蓄”、少“透支”,就能健康长寿。
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冬季能吃,能进补,但无节制就易患肥胖症、富贵病等。因此,进补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辨证进补原则补药适用于各种虚弱不足的病症,比如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妇女产后、外科手术后,或慢性病变、年老体衰等,都可以辨证选用补药进行调补。一般是缺什么就补什么,如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滋阴,阳虚壮阳。
适度原则补药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多多益善。很多补药都有一定的偏性,如补血药(如红枣、熟地、桂圆肉、阿胶等)性质粘腻,过量服用会伤脾胃,造成腹胀、食欲下降等。
食补为本原则中医特别强调食物的补益功效,而某些食物本身就具有药物的治疗功效。食物的营养作用是任何补品都不能替代的,应该是“红、黄、绿、白、黑”各色五谷杂粮都吃,多种营养全面、均衡地吸收。
养生保健的话,最主要还是从每天的生活起居方面做起,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饮食一也挺重要的,多吃点水果,蔬菜,少吃油腻的。多喝水。也可以喝紫葡茶,改善内环境,旺盛器官功能,,能增强机能,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
下面给你几个建议:
1、充足的睡眠
2、愉快的心情
3、均衡的营养
4、适量的运动

3、中医说: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什么意思?

其实就是描述四来季的气候变化。这是来自《内经.四气调神论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兴,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源。翻译为:春季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百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夏季的度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问,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冬季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地答冰,大地龟裂。
根据大自然的天气变化,人应该同自然界相同,以此养生。

4、中医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什么意思?

春天万物发芽萌生,夏天万物成长旺盛,秋天万物成熟收获,冬天万物储藏积蓄。这是阴阳生长变化在一年四季中的具体表现,从天人相应的角度,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乃至一切事物都必须顺应这样的规律,否则就不正常。

5、冬季养生,怎样“冬藏”

冬藏:1、保暖避寒,copy2、保肝养肾 (1)少喝酒,如果要喝,每天以半两为限,这知样才能养生防寒不伤身。

(2)早睡早起。

(3)性生活要节制。

(4)不要生气。、3、适当运动 4、注意情志道 5、适当进补吃点养生膏方

6、四季养生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冬季北方人在南方过冬好吗不符合冬藏吗

具体copy情况具体分析吧,南方得看是什么地方。因为有的南方区域虽然冬季温度比北方高,但是没有取暖百设施也不是很适合。但像海南应该不错度。而中医中说的“冬藏”是指冬天是身知体储存能量的最好时机。养生是从避道寒开始的,所以北方人去南方是个不错的选择。

7、中医讲冬藏藏的是什么和我们现在运用远红外线照全身有相克之处吗

有人提出《黄帝内经》当中的说法: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冬天要“无扰乎阳”,要闭藏,所以冬天不能在室外运动,也不要运动减肥,要在温暖的室内休息,避风避寒,才能保养阳气。同时还认为,冬天多吃点高热量食物是防寒,长几斤肉没问题,等春天再减肥就好了。这些话对不对呢?
俗话说,凡事都有个度。到底什么样的体力活动状况算是“闭藏”,什么样就叫做“没藏好”呢?要想理解古人的话,还是要拿出一点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来,仔细分析一下,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人类是一种四季活动的生物,和冬眠的熊不一样。既然不能冬眠,就要到外面捕猎寻求食物;即便在有储藏食物的情况下,也要取水,生火,烹制食物,还要做各种基本的家务。要知道两千多年前没有煤气灶、微波炉和电磁炉,柴要到外面打,水要去外面挑,烹制一餐饭就要很长时间。记得我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生煤炉子都非常辛苦,洗洗涮涮也相当累人,何况是两千年前黄帝的时代!除了贵族之外,每天想呆在屋里不动,根本没有可能性。
人类学家的考证发现,5000年前的人类,每日平均体力活动量是现代人的三倍以上。也就是说,古人即便是“冬藏”,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有相当大的体力活动量。只不过是少做重体力活而已,绝非每天坐着躺着不动。所谓“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家务基本靠手,取暖基本靠抖”,那时代既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人们主要靠肌肉运动来产生热量。如果总是坐着不动,必然难以抵御严寒。
所以说,即便是冬季,每天在室外做有氧锻炼半小时到一小时,完全不会违背所谓冬藏的说法。是坐在电视前面不动,养一身肥肉对身体好,还是经常活动一下,让自己循环顺畅肌肉紧实好,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看看那些经常在外活动的人,大多抵抗力强,很少生病;那些捂得严严实实,贪恋暖气不肯出门的人,反而更容易感冒。
再说说冬天进补长肉的说法。其实冬天要补的并不是肥肉,而是补内脏,补肌肉,补自己的免疫系统、解毒系统等身体有用的部分。这种“补”并不需要太多的脂肪、太多的糖、太多的精白淀粉。比如说,鸡肉滋补是指瘦肉部分而不是鸡皮和鸡油;山药滋补也无需加油和糖做成拔丝山药。吃少油、少糖的天然食物就可以发挥滋补作用,同时也不会令人长出太多肥肉。反过来,贪吃油腻煎炸食物,吃大量饼干蛋糕糖果,吃精白淀粉和甜食薯片,对于冬季进补养生不会有任何帮助,只会让身体营养不良,春天来临的时候“奉生者少”,提前衰老和衰弱。
所以,养生和减肥完全没有矛盾之处。吃对天然食物,减少脂肪和糖,就能既改善营养提高体能,也就是达到“补血补气”的目标,同时又不会让肥肉上身。
实际上,冬季或许正是减肥健身的好季节。穿着厚衣服走路,实际上增加了人体的能量消耗。如果能走得快一些,或者慢跑一下,让身体感到微微地发热,就可以得到减肥的效果。记得若干年前,我就是在1月底的严寒当中开始减肥锻炼的。虽然出门时怕冷很不情愿,回来时却全身温暖非常幸福。
由于11-1月是人们工作最紧张的时期,压力大,睡眠差,其实是最不利于“冬藏”养生的。如果冬天能坚持运动,可以很好地消除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这样正是帮助身体休养生息。如果冬天能坚持运动,做到消化好、睡眠好、不烦躁、不生病,不仅能预防肥肉上身,春天到来时还能收获更多的活力和美丽。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锻炼应当避开大风大雪天,室外活动穿着也不宜太少,运动服里面可以穿毛衣或保暖内衣,温度低时外面可以再加个夹袄或厚绒衣。运动到少量出汗的程度就可以了。运动后赶紧穿上厚衣服,避免出汗之后受寒造成感冒。 

8、为什么古人说养生要秋收冬藏?

中医的养生之道按照节令、遵循大自然的节律来进行,因时制宜,抄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人体本身就是个小自然,顺应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最好的养生方法,春夏莫误“生长”,秋冬莫忘“收藏”,才是一年四季的生长收藏之法。
“秋三月,此谓容平袭,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指出秋令天高气爽,生机收敛,植物浆液收敛,阳气收敛,人和动物毛孔收敛,人在此时,应早卧早起,使情志安宁知,以减少缓和人体能量的消耗。
“冬三月,此谓闭藏”,是一切生物阳气精华内藏的季节,由于天气冷,水结冰,地冻裂,植物大多停止生长,并向植物的根部或体内积贮营养和能量,动物不是潜藏在水底,就是钻入土道中冬眠,此时人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以免人体内精华和阳气的外泄,并要补养精气。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养生的具体内容

春属木,生长生发,宜养肝,夏属火,生长发育,宜养心,秋属金,主收敛,宜养肺,冬属水,主封藏,宜养肾。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释义: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顺应四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健康养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春属木,生长生发,宜养肝

肝主春,肝喜绿色食物,春天要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加强肝脏的保健,保持情绪乐观,不大悲大喜或暴怒。另外,春季也能使肝气过旺,内火上升,这对脾胃会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还要加强脾胃的调节与保养。

2、夏属火,生长发育,宜养心

心主夏,心喜红色食物如:山楂、红枣、枸杞等。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受到影响,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长夏季节气候潮湿、温暖,在人体则与“至阴”之脾与之相应,天气闷热首要的防湿补脾。

3、秋属金,主收敛,宜养肺

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如:白萝卜等。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养肺之品为宜。另外酸味食物能收敛肺气,而辛辣食物则发散泻肺。所以,秋季常吃梨、番茄、柠檬、乌梅、葡萄、山楂、石榴、猕猴桃等酸味水果可养肺、润肺,还能达到止泻祛湿、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的作用。

4、冬属水,主封藏,宜养肾

肾主冬,肾喜黑色食物如:黑豆制品等。寒与肾相应,最易消耗肾的阳气,阳气一伤,人就容易发生腰膝酸软、易感风寒、夜尿频繁等症状,因此在冬天一定要注意养肾。多吃核桃、枸杞、羊肉等温性食物,用食物来补充自己的肾气。

(9)冬藏养生扩展资料:

《荀子 · 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也就是现代自然哲学所倡导的“师法自然”思想,告诫人们要正确处理好“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之关系,不要逆“天”而行。

汉代著名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提出了“天人感应”论,认为如果君主逆“天”,不施德政,就会激起天的震怒,引发水、火、虫、旱、地震等灾害。在这里即可窥见其重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与冬藏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