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灸养生是什么东西??
蒲风堂道医养生馆《扶阳艾》实现延缓衰老,预防慢病,阳气充足,精力充沛......
身体为什么“乏”“酸”“疼”“虚”?
每天忙于工作,没有考虑到身体也需要保养,缺乏健康意识;
频繁应酬,高油高盐高热量,烟酒相伴,身体提前透支;
保健养生找不准核心,泡点枸杞大枣,吃点补品,治标不治本;
饮食毫无规律无节制,饥一顿饱一顿,早餐不吃,半夜吃夜宵;
晚上玩手机,打麻将,失眠,身体得不到休息;
年轻时不知疲倦,拼命工作,为现在的身体埋下隐患;
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血管、内脏、大脑都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老化;
健康饮食每天锻炼无法坚持,只是每天谈论的话题,产生不了作用;
没有完善的养生体系,在养生上浪费财力精力,但结果不如人意;
半夜拉上朋友一起做个足疗按摩,也仅是心理上的享受;
不懂如何打通自己的经络,也没有时间自学养生知识;
经常听说身边的人罹患各种疾病,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将会如何!
我们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当下中国的中年、中老年保养身体没有一套完整的思路,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使得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一个人身体不适,就代表阳气,精气不足,一个人如果每天消耗阳气,不知补充,就会错失了保养的最佳时机!
岁月无情,中老年人的现状,注定被卷入疾病的漩涡,你不做出任何改变,你周围的“风湿寒热燥火”将侵入你的体内,消磨你的阳气,阴盛阳衰,你注定患病,无论你的身体处于什么状况,再强壮的身体也成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真正健康的身体需要全面的系统的免疫力,自愈力,保养身体不仅要从饮食,锻炼,控制情绪着手,而且还需要从通经活络、扶阳固本、温经散寒、温阳补虚、生阳举陷、驱寒逐湿、消肿散结、行气活血等方面全方位调理!
“以溢奇邪,以行营卫”“有余可泻,不足可补”
艾之火是纯阳之火,故而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艾之阳称为地之阳。《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强调的是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艾灸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热能,激发人体经气的活动去调整人体已经紊乱的生理功能。艾热之热,非其他发热的东西所能比拟,艾草燃烧产生的红外线的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3-4倍,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免疫力。艾火连续的燃烧和传递可以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身体的皮肤表层透达体内,通达病位,打通阻塞。自动调节身体内部阴阳的升降,从而达到壮阳、养生、治病的功效。
蒲风堂《扶阳艾》根据客户身体情况,精准配穴,通过阴阳指针点穴与人工悬灸的配合,针对性的制定系统的调理方案。蒲风堂道医养生馆采用最传统的纯人工悬灸,完全遵循古法,不使用任何现代化艾灸设备,可以随时根据客户身体反应进行即时调整,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 50次人工悬灸系统调理
根据您的身体状况,制定完整系统的调理方案,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通过50次的人工悬灸,每次灸不同的穴位,逐步打通身体所有的经络,让您的所有隐患统统消失。
· 配合50次阴阳指针点穴
所有的艾灸之前都应该打开穴位,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不打开穴位的艾灸等于浪费时间;配合阴阳指针点穴可以获得最好的艾灸效果!
· 全面提升阳气
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阴盛阳衰,艾叶乃世间唯一纯阳之物,艾灸是提升人体阳气最好的方式,让您远离慢病威胁,阳气足则百病消。
· 提升机体免疫力
免疫力强则百病不侵,自愈力强则万损不惧。身体各方面机能逐步恢复,各脏腑退化速度减慢,皮肤、血管、内脏、大脑等都会让你回到年轻状态!
· 打造钢铁之驱
任何身体的保养,都离不开一支能征善战的“铁骑部队”他就是你的“阳气”;健康的身体都有自己的“军火库”,随时补充弹药,让您精力充沛;在这里,为您揭秘,如何让您的身体与精神融为一体!
2、养生的历史背景,养生的产生,养生文化的起源。
道教养生学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渊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庄道家炼养学说及秦汉方仙道、黄老道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道教的创立一样,道教养生学的产生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基于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动乱;道教养生学的问世则是先秦两汉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果。
在哲学思想方面,处于社会大变革风云中的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了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兵家、名家、法家、纵横家、神仙家等,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诸子百家之中,除道家、神仙家对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最大以外,儒家、墨家、阴阳家亦有相当的影响。
我国古代有“生死有命”的说法。《孔子家语·本命题》说,“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优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人始生而有不具备者五焉,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期而生膑,然后能行;三年囟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龀,二七而化。一阴一阳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即把生死的变化归结于阴阳的运动,认为随着阴阳两种原素的不断地消长,人的一生从婴儿、少年、中年,以至老年、死亡,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应该承认,这种观点是不悖科学的。
当然,儒家内对于性命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如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认为性乃所受于天,故存心养性乃所以事天。夭寿皆命,对之不存疑虑,惟修身以立命。立命即肯定自己的性命。
荀子对于命的态度,则讲制而用之。他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主张制裁天命而利用之。命虽然是有的,但人不应止于待命,而当设法控制它,利用它。这是荀子独有的思想。
《易传》中也颇讲命。《象传》云:“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系辞传》云,“乐天知命故不忧。”《说卦传》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后来的学者即把这些观点看作是儒家对于性命的一贯心传,并把易学惟崇为阐述性命至理、天人合一的理论。
儒家的这些性命学说,许多观念都为道教养生学所吸收,尤其荀子人定胜天的“戡天”思想和《周易》的理论体系,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
墨家对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影响,主要是它的五行学说与人为的变化观。我国古代的五行说,初期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认为水、火、金、木、土是构成整个世界的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到了战国时期,这种思想为唯心主义所剽窃,产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派。他们把五行排列成相生相胜的系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这就是所谓“常生常胜”。邹衍的这种循环、凝固的“五行常胜说”,对于我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后期墨家打破了这种学理,在五行相生相胜的旧说上,提出了“五行毋常胜”的新主张。《墨子·经下》说,“五行毋常胜,说在宜。”《经说下》解释说:“五○金、水、土、木、火、离。然火烁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火离木。若识麋与鱼之数,唯所利。”在这段文句中,既驳五行相胜之说,亦斥五行相生之言。
谭戒甫先生解释说:“金、水、土、木、火五者,皆彼此相附丽,并非相生,故曰金水土木火离。何以故?以水聚藏于金而火附丽于木耳。”正如同“麋之所利,于山之林;鱼之所利,在川之水。故林盛而麋赴焉,水大而鱼藏焉。若能识别此道,则水非生于金而木非生火,可以恍然悟矣。”
至于相胜,也不是凝固不变的。相反,因其质与量的多少,因其种种机运,而发生变化。如金与火的关系,金少火多,则能把金熔销;反之金多火少,则能把火熄灭。王充《论衡·命义篇》云:“譬犹水火相更也,水盛胜火,火盛胜水,遇其主而用也。”也认为五行相胜是随着矛盾双方质与量的变化而变化,并没有一套僵化的发展程序。
墨家的这种辩证的五行学说,不仅批判了邹衍等人对五行的神秘思想和形而上学观,也为后来的道教辩证地探索自然与科学,开辟了一条道路。在道教内,无论是汉唐之际的外丹派,还是宋元时期的内丹派,他们都吸收了墨家的这种辨证的思想。
如《周易参同契》中关于五行的论述,即与墨家一脉相承。书中说:“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木火为侣。”这是以墨家五行附丽说立论。在此基础上,《周易参同契》进一步提出了“五行错王”的学说。书中说:“五行错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元俞琰解释说:“金生水,木生水,此常道之顺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则木与火为侣,火反生木;金与水合处,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错王,相据以生也。”(《周易参同契发挥》卷中)。也就是说,五行的变化既有一般规律,即“常道”;亦有特殊规律,即“错王”。而修炼丹道的关键,正是在于掌握运用五行变化的特殊规律。
这种特殊规律又被叫作“五行颠倒术”。张伯端《悟真篇》说:“震龙汞自出离乡,兑虎铅生在坎方,二物总由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宋翁葆光解释说:“汞为震,龙属木,木生火,木为火母,火为木子,此常道之顺也。及乎朱砂属火,火为离,汞自砂中出,却是火返能生木,故曰儿产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生’……铅为兑,虎属金,金生水,金为水母,水为金子,此常道之顺也。及乎黑铅属水,水为坎,银自铅中生,却是水返能生金,故曰儿产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不顺生,虎向水中生。’”(《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4)。所谓“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灭;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在”,正是高度地概括了内丹修炼一个基本原则。
从《周易参同契》的“五行错王说”,到《悟真篇》的“五行颠倒术”,其思想的源头都是墨家的五行毋常胜说。
墨家讲变化。《墨子·经上》说:“化,征易也。”《经说上》解释说:“化,若蛙为鹑。”变化的形态是多样的。《经上》说:“为、存、亡、易、荡、治、化。”《经说上》解释说:“为,亭合,存也;病,亡也;买、鬻,易也,霄、尽,荡也;顺、长,治也;蛙、屈,化也。”认为这些变化并非皆出于自然,如亭台之存,疾病之愈,买卖交易,消尽的荡除,顺长之修治,都是人的作为;即使是蛙屈一类的变化,也是人们能够观察了解的。墨家这种强调人为的变化观是很可贵的,因为它看到了人在改造自然中的重大作用。后来的道教养生家吸收发挥了这种进步的变化观,并在探究自然与生命的漫长路途中实践着。
在自然科学技术上,先秦两汉时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因在“天垂象,见吉凶”的天人合一思想笼罩下,我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天文的观测;朝廷中有专司天文观测的钦天监,正史也设有《天文志》专记其事,因此中国的天象纪录可说是人类的宝藏,而且这种记录可以上溯到殷商时代。这些珍贵的记录,包括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哈雷慧星纪录和最早的琴座流星雨纪录。战国时的《甘石星经》和《石申星经》,各记有500-800多个恒星,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恒星分布图。
在宇宙理论上,有“盖天说”,“浑天说”等。东汉科学家张衡在《浑天仪图注》、《灵宪》中,总结了当时天文学成就,阐叙了“浑天说”宇宙论,并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
在地理方面,战国问世的《禹贡》载有中国各地土壤的特征,并首分天下为九州。各地产品的性质,河川的流向都有记载。《山海经》的《山经》中记载了矿物89种,产地309处,并以硬度、颜色、光泽、状态来识别。此外还记载了矿床学的共生现象,如铁与文石,白金与铁,这比希腊乔非史蒂斯(公元前371-公元前286)的《石头记》要早200年,且较丰富。在地壳变化和地震学方面,《诗经》明言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竹书纪年》记载了公元前1831年泰山的一次地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载。至东汉张衡时,更发明了候风地动地动仪,可测地震方位及强度,为世界地震仪之始。
在化学方面,炼丹术的起源可能也很早。因为《战国策》及《韩非子·说林上篇》已有方士向楚王献不死药的记载。另从《考工记》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合金成分的研究。
生物学方面,《诗经》上记有植物名称100多种,动物名称200种。汉代缀辑而成的《尔雅》,则注释了《诗经》中草木虫鱼鸟兽之名。在《周礼·地官》中,把动物与植物正式分开,各为毛羽介鳞裸、皂膏核荚丛五类,可见先人的分析是颇精细的。
在农学方面,《尚书·禹贡》列举了当时九州各类型的土壤及其主要农作物。《管子·地员篇》更是讲解土壤的一篇专文。《吕氏春秋》中的《上衣》、《任地》、《辨土》、《审时》四篇专讲农业,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农学论著。据《汉书·艺文志》著录,西汉时已有《汜胜之农书》等九种农学著作。东汉时崔实的《四季月令》,也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农学名著。
在医药方面,《山海经》己明确提到130多种药,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并提到简单的用法,如食、浴、佩带、涂抹等。所治疗的疾病包括30多种。以后医学逐渐经验化,与巫分家,并且还有了分科。如《周礼·天官》即分医官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并提出一套医政制度。由《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可知,战国时秦已设有太医令,后世也多从之。
中国独特的针灸术起源也很早。针法的前身为砭石疗法,《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不少的骨针、竹针。到了周代由于青铜技术的发达,更进步到了用金属针。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多种周代编写的医书,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经》所载内容,说明春秋战国时针灸疗法己相当普遍,医疗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河北省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随葬金针,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都是其时医学发达的明证。正是在这些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几部千古不朽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些经典文献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其次,在卫生保健上,夏商以来对卫生就有了讲究,养成了洗脸洗手洗澡等习惯,如甲骨文中即有浴字,象人用水在盆里洗澡。另外甲骨文中还发现有洒扫和在室内除虫扫灰的资料(图为黄帝像)。
体育运动方面,古人很早就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壮骨。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更发展出体操和物理治疗,当时称为导引。《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导引、守神等下法,《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这些都是指保健方面的方法。
《庄子》中有彭祖“熊经鸟伸”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养功法,《淮南子》中提到的导引式有熊经、鸟伸、凫浴、猿攫、鸱视、虎顾六种。至东汉时,《政论》中把导引、行气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强调平时的保养修持。
荀悦《申鉴·俗嫌篇》中,谈到了气功治病和意守脐下的重要性,“若天导引蓄气,历藏内视,过则失中,可以治痰。”“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之气,以禀授四气也。故长气者以关息,气短者其息稍升,其脉稍促,其神稍越,至于以肩息而气舒;其神稍专,至于以关息而气衍矣。故道者常致气于关,是谓要术。”己开始提到“气沉丹田”的问题。
大思想家王充著《养性书》16篇,充分肯定了气功的科学价值,并且坚持炼功,“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翼性命可延”。(《论衡·自纪篇》)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明确指出气功治病具有特殊的功效。
外科专家华陀根据《吕氏春秋·季春纪》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的理论,在前人导引术式的基础上,整编了一套“五禽戏”。并且“提出了导引强身的理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后汉书·方技传》)
出土文物也证明我国气功在秦汉时期已达到相当的水平。现存最早且完整地描述气法运炼的,要数战国初年制作的《行气玉佩铭》。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导引图》共有画象40余幅,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且多数为下层普通人们,可见导引运动在秦汉时已普及到社会的下层。另有《却谷食气篇》,亦为先秦的珍贵气功文献。
社会上已出现了一大批功夫高深的实践者。如战国时的王乔、赤松子、彭祖,汉代的张良、裴元仁、封君达,范幼冲、王真、皇化、葛越、越广信等,皆为显名于世的气功家。由于他们显现奇绝的技能和超人的功夫,而被世人神化。道教的成立。本身即包含着方士炼养家的成份,自然先秦两汉时的这些著名人物都被纳入道教的体系,成为道教气功养生史上的重要人物。
以上所说,是道教气功养生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由于秦汉统治阶级的提倡,求仙长生的风气盛行,气功养生学说已广泛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而出现了许多气功家和专门著作,这就构成了道教气功养生学形成的社会条件。诸子百家的蜂起,神仙学说的勃兴,黄老之道的铺张,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道教气功养生学形成的条件。正是在这些历史背景下,孕育、产生、形成了道教气功养生学这种独特的气功养生体系。
3、养生灸是什么?最好是详细点
御道养生灸的作用原理:
御道养生灸秉承中医传统百“扶正祛邪、双向调症”的治疗原理,在传统宫廷秘方药灸作用基础上,结合中药自度体发热的独特配方,通过在人体面(皮肤)、线(经络)、点(穴位)形
成高浓药区,产生中药自体发专热,达到灸疗和药疗双重作用,迅速通经开穴,有效成分快速渗透,改善经络通道系统,调节人体脏腑能量,提升机体反应能力,达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属活血化淤、固本扶元等功效,是体质外调的养生圣品!
4、艾灸宣传语短语
1、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窦材语)
2、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百灸沉疴立除。
3、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度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问似服药有神效。(答日本--八隅景山)
4、男人艾灸好精力,女人艾灸好气色。老人艾灸更长寿,小儿艾灸更健康。(版贾丙顺语)
5、针通经络,灸调阴阳。权(韩国金南洙)
6、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医学入门》)
7、知艾者福,善灸者寿。
5、艾灸被称为“东方神秘力量”,是怎么走向世界的?
「艾灸发源地· 中国」
2003年,《大长今》这部剧火遍亚洲,成为不少人的回忆,如果仔细追忆,其中曾多次出现长今使用艾草为皇后熏烤穴位的场景。近年,很多国产古装剧,都融入了艾灸的元素。从《芈月传》到好评不断的《女医明妃传》,都曾出现艾灸的身影。
影视剧终究是来源于生活,都有一定的事实考证。艾灸在每个时代的出现和流行,与自身的实用性息息相关。
艾灸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数千年间,已是独具魅力。而更奇妙的是,从古至今,它已被认为是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流传到世界的各个地方......
「全民皆养生· 日本」
北齐清河元年,公元562年秋八月,吴人知聪携《明堂图》等医书一百六十卷越海东渡,将艾灸文化传到日本。从此,艾灸就在东瀛这块土地上开始生长。
现在的日本,不论男女,一生都必须灸至四次:
古代时,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为了预防感冒,十七八岁时需灸风门;到了二十来岁,要灸三阴交,益在健脾益血、强身健体;三四十岁的年纪时,则灸足三里,可以促进脾胃消化;到了老年,灸足三里兼曲池,明目固牙,延长寿命。
日本至今还流传着“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
「沿袭中国艾灸文化· 韩国」
公元541年,艾灸传到朝鲜。那时他们中药铺的抽屉,普遍还是使用繁体汉字做标注。
时至公元692年,古朝鲜的医学教育,便以《针灸甲乙经》、《针经》、《明堂经》等为教学资料传授给学生。
发展至近代,韩国人也有把艾草切短后用草绳扎成一束挂在家里的习惯,寓意僻邪驱瘴。在韩国,每个家庭成员都常做艾灸保健,在多数洗浴和养生场所,艾灸都是必设项目。
「艾灸不分国界· 欧洲」
三百多年前,艾灸流传到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瑞典、奥地利等西欧国家。
艾灸在西方被称为“Moxa”。该词是由荷兰人旁特及赖尼等人创造,并由他们将艾灸于17世纪中叶经由日本介绍至欧洲的。德国人甘弗在艾灸的传播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曾任荷兰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并在日本工作过。
灸法传至西方以后,一开始并未引起人们广泛注意。在灸法的推广应用中,较为出色的是拿破仑军中的外科主任医师拉兰,在行军作战过程中,他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灸法。由于它的出色工作,使灸法在欧洲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
我国的灸法传入西方后,曾在18世纪以后风行,但从19世纪中叶起逐步衰退。
艾灸历史源远流长,它裹着神秘色彩出现,让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中寻找奥秘,剥开神秘的外衣。从远古走来的艾灸文化,既凝聚着古人的心血,又蕴含着现代的智慧,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养生灸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有那些
1、本品为外用灸疗贴,切忌内服。按疗程使用效果更好,6盒为一疗程,疗程期间可间隔1-3天。
2、使用过程中患者有热、刺、痒、辣、烫感,属药物调理反应很快会消失。
3、极少数患者贴敷后如起泡(古称“瘢痕灸”),调理效果内更佳,可用消毒针挑破,放出积液,保持干燥或 涂摸消炎药膏即可自愈,愈后可容继续贴灸。
4、本产品安全无副作用,但怀孕期妇女不建议使用。
7、艾灸为什么可以养生?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借灸火百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度》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版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要想说它的科学原权理,就得涉及到经络的科学原理了。现在解释很多,不一而足。简单地说就像按摩针灸一样,只不过用热刺激代替物理直接刺激
8、什么是药灸养生?
药灸养生,是利用中国传统中医灸疗原理,和中药精细粉,利用专利的中医配方,对五脏六腑,及人体亚健康状况进行调理的一种新型养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