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寿老人的生活秘诀是养生吗?
古今中外有许多长寿老人,例如大圣人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道家老子活了101岁、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现代的长寿老人更是不胜枚举。世界上也有许多长寿区、长寿村。专家们为了揭开人类长寿的秘密,对长寿老人进行了许多调查,发现他们共同的生活特点如下:
一是少愁多乐。这些老人都是心胸豁达的乐天派。知足长乐、助人为乐、心理平和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二是少车多步。他们都有爱好体力活动的习惯。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经常上山采药,许多长寿村也多分布在山区,出门就走路,常走多动,血液流通,有益于延缓衰老。
三是少食多嚼。这些长寿老人在饮食上的共同特点是吃得少,不暴食,吃饭时对食物多咀嚼。每吃一口饭,要在口腔内咀嚼多次才咽下。多嚼不仅有利于消化,而且可以使食物慢慢吸收,有利于达到饱腹感,避免吃得过多。
四是少肥多菜。这些长寿老人在饮食上,都是拒绝肥甘厚腻的,吃青菜多,吃大鱼大肉少,因此他们多是“老来瘦”身材。
五是少盐多醋。长寿老人饮食清淡,不嗜好咸,反而多数喜吃醋。这种习惯非常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高盐饮食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而长期适量吃醋,有利于软化血管、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
我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直到老死前还在行医采药。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财富。
据史书记载,孙氏70高龄时,唐高宗召见他,见他精神饱满、面色红润、步履稳健,就问他健身长寿的秘诀,他笑着说:我的秘诀就是每天上山采药,四处奔走行医,这样长期磨炼,身体就结实了,自然也就很少生病。
他不但本人健康长寿,还在养生长寿方面给后人留下了简要明了的见解和易懂易行的做法:在饮食方面他说“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觉肚空,须索食,不得忍饥”。指出“厨膳勿使脯肉过盈,即令俭约为佳”,还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在运动方面孙氏认为:“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养生者,不但饵药……其生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避年。”在精神养生方面他主张:“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情情怀念恨……则得长生也。”
他这三方面看法,非常符合现代医学养生的观点:
老年人胃肠虚弱,消化能力降低,饮食一定不要过饱,最好是少食多餐。每餐量要少,不妨多吃几次,这样既易使食物消化又营养丰富。不要忍着饥饿,饿了就吃一点,既中和胃酸,又保护了胃黏膜。要少吃荤,不要天天大鱼大肉,多吃素,这更是现代均衡饮食的内容。餐后揉腹,加强胃肠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功能,有助消化,更是懂得养生的老年人常用的方法,对身体大有好处。
人到了老年,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对加强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是大有益处的。纵观古今中外的长寿老人,都有坚持劳动、多活动这一特点。
精神养生方面,和现代医学的心理保健内容是一样的。他认为老年人忧思、发怒、悲愁、嫉恨等情绪的变化,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害的。他还认为善于养生者,必须避免世俗的名利欲望、色欲,保持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这样才能延年益寿,获得长生。
2、很多老人之所以长寿,这跟他们每晚在21点准时睡觉有很大关系,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养生的?
睡眠质量高的好处
1、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方式。睡眠期间是胃肠道及其有关脏器合成并制造人体能量物质以供活动时用的好时机。另外,由于体温、心率、血压下降,呼吸及部分内分泌减少,使基础代谢率降低,从而使体力得以恢复。
2、保护大脑,恢复精力:睡眠不足者,表现为烦躁、激动或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长期缺少睡眠则会导致幻觉。而睡眠充足者,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这是由于大脑在睡眠状态下耗氧量大大减少,有利于脑细胞能量贮存。因此,睡眠有利于保护大脑,提高脑力。
3、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能对侵入的各种抗原物质产生抗体,并通过免疫反应而将其清除,保护人体健康。睡眠能增强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同时,睡眠还可以使各组织器官自我康复加快。现代医学中常把睡眠做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帮助患者渡过最痛苦的时期,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4、促进生长发育: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婴幼儿在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脑继续发育,这个过程离不开睡眠;且儿童的生长在睡眠状态下速度增快,因为睡眠期血浆生长激素可以连续数小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应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以保证其生长发育。
5、延缓衰老,促进长寿:近段时间来,许多调查研究资料均表明,健康长寿的老年人均有一个良好而正常的睡眠。人的生命好似一个燃烧的火焰,而有规律燃烧则生命持久;若忽高忽低燃烧则使时间缩短,使人早夭。睡眠时间恰似火焰燃烧最小的程度,因此能延缓衰老,保证生命的长久。
长寿的原因还与他们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有关,长寿村的饮食结构均体现出一致性——以谷菜为主;豆类、薯类、玉米、水果吃得多,动物性食物吃得很少。其中,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人谷菜食用比率为65%左右,新疆和田与广西巴马的谷菜食用比率高达80%。长寿村的居民们除了以谷菜为主食外,还摄取一些水果、坚果等。
3、长寿的养生秘诀有哪些呢?
让老人长寿的养生秘诀
1、作息规律
一般比较长寿的老人,都有比较健康的生物钟,他们喜欢早睡早起,而且还有午休的小习惯。这样做的老人,往往睡眠充足,睡眠可是很重要的,睡眠充足整个人才会有精神,看起来神采奕奕的。
那些每天喜欢出去玩到很晚,每次都是深更半夜睡觉的人,第二天起来往往整个人显得精神萎靡,一副很累的样子。每天都如此的人,要比作息规律,坚持早睡早起的人,看起来明显要老很多。
2、不要太闲
很多老人不知道该做什么,每天都闲在家里看电视,除了看电视就找不到其他的活动了。这样子可不好,老了以后要多走动走动,因为生命在于运动,活动身体血液循环才会加快,才能获得充足的养分,供机体活动。
整天坐着不动,血液循环会变慢的,反而不利身体健康。建议老人们,不妨多走出家门,去公园散散步,练练太极拳之类的。走出家门的话,可以遇到很多同龄的老人,可以互相交流,打发无聊的时间,减少孤独感。
3、要有好心态
好的心态可以帮助减轻压力,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而且笑口常开有益于心脑血管健康。年轻经常生气都对身体不好,更不要说机体老化的老人,若是生气的话,更容易损伤健康。
所以说,老人们年纪大了就不要那么操心了,儿女有儿女的福气,不要想着给他们包办一切。老人就享享福,不要去干涉儿女的生活,过好自己老两口的小日子就好了。
4、吃得清淡一些
很多长寿老人的饮食,都坚持多素少荤的原则。这是因为老人了之后,肠胃消化能力会下降,若是吃过多的肉,吃得太油腻的话,不利于消化,会给肠胃器官带来极大的负担。
建议日常要注重食物的搭配,不能吃得过于粗糙。建议饮食要以清淡为主,而且蔬果粗粮要合理搭配,蛋类、奶制品、肉类等等,也是适量摄入,必须要做到营养全面摄入。
老人日常如何保健
1、定时检查
年纪大了身体容易生病,因为他们的抵抗力比较弱,从而导致身体存在的隐患有很多。建议老人要定时检查,这样才能规避一些大病的风险。因为很多疾病很严重了才会通过身体表现出现,而做检查的话,可以在疾病刚出现的时候检查出来,在还是小病的时候,就将隐患消除掉。
2、少吃保健品
很多老人喜欢买保健品,其实保健品就是一些压缩的药物,吃多了对肠胃会造成极大的负担,而且还会导致身体内的一些营养被消耗掉,甚至产生一些疾病。
所以说,建议老人们别总是吃保健品,平日里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会更有营养,别想着用保健品来代替食物补充营养。保健品可不是万能的,并没有广告说的那么玄乎,那么有效果。
4、百岁老人的养生经验可靠吗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到2010年底,江苏百岁以上的老人共有2153人,居全国前列。江苏这次调查了2095位百岁老人,将其生活经验归纳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经常进行锻炼、喜欢吃豆制品、喜欢喝白开水吃腌菜荤菜、大多爱喝粥、多吃江海河三鲜和当天菜、主食粗杂粮、常吃凉拌菜、爱吃白菜萝卜葱姜蒜等。其中有的生活经验,例如不经常锻炼、爱吃腌菜荤菜,与现代保健常识不符,所以称之为“颠覆性”。
在中国和世界上,还有很多长寿之乡,那里的老寿星的生活经验此前也有人总结归纳过。对比这些长寿经验,五花八门,极具地方特色,很少有共同点。如果非要找共同点的话,就是往往发现有的长寿老人有很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不抽烟、少喝酒是公认的保健常识,但有的长寿老人却抽烟、酗酒。例如活了122岁的法国卡门夫人是有可靠记录的最长寿的人,但是她21岁就开始抽烟一直抽到117岁。又如,心态好历来被认为是长寿之道,但《江苏省百岁老人调查报告》发现,固然有的百岁老人性格温和从不发脾气,但也有的百岁老人性格倔强、常发脾气、遇事想不开,他们只好把后者归结为“能通过宣泄达到心理平衡”,从不发脾气好,常发脾气也好,正说反说都有理。
其实这些所谓长寿之乡的长寿经验,归纳的是当地的生活习惯,当地大多数人都是那么生活的,但是当地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长寿。在任何一个地方,特别长寿的百岁老人都只是少数。他们特别长寿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些生活习惯,更不是因为不良生活习惯,而是因为他们碰巧有某种长寿基因,使得他们对不良生活习惯有更强的免疫力,如果他们有更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话,说不定能活得更长、更健康。某个地方之所以有比例相对较高的百岁老人,是因为那里碰巧有些人携带着长寿基因,那个地方相对较闭塞,小范围通婚的结果让当地某种长寿基因的频率比较高。所以所谓长寿之乡,往往是在偏僻的地方。何况一些所谓长寿之乡其实是炒作出来的。
也就是说,百岁老人得以长寿,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没有关系。如果对真正的长寿之乡进行基因普查,寻找长寿基因,借此发现长寿机制,是有科研价值的。
科学保健知识并不是根据百岁老人的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来的。而是用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离体实验、动物实验、人体临床试验等科学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它不能保证每个人能因此健康长寿,但是对普通人群来说,它提供了健康长寿的最大可能性。
5、要长寿怎样养生?
现今我国已经走向小康社会,解决了人们吃饱,穿暖以后,就应该注意提高生活质量,讲究养生保健,提高身体的健康素质,这样,人人都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而且是无疾而终。
我国古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疾病流行,生活困苦,一般人寿命很短,而为什么古代名医寿命都很长呢?总结他们的经验有四条:
(1)起居有常,饮食有度
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就是说生活一定要合乎生理要求的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于天年,度百岁乃去。而起居无节,故半百岁而衰也。”人的起卧,是多少代以来养成的白天活动,夜晚睡觉的习惯。定时睡觉,定时醒来,按时起床,形成一套固定的睡眠节律,到时候生物钟便会起作用,出现想睡、想醒、起床的反映。按照这个习惯和节律起卧、作息,会感到很自然,很舒服。如果经常打乱这个规律,不按时起卧,贪恋夜生活,便会扰乱生物钟的节律,使身体产生一些反常的病态,如失眠、烦躁不安、乏力困倦等,导致身体抗病能力下降。早年高濂在《遵生八签》中说:“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乃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所以说有规律的生活、起卧实为长寿之道。
饮食有度既不是忍饥挨饿,也不是暴饮暴食,而是应该适度。老中医大多都注意吃饭定时、定量,不强食过饮,懂得“寓医于食”的营养学说,常常根据自身的需求,用食补的方式选择食物调理机体,如:原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主任张志纯老大夫,一年四季经常喝豆汁(是绿豆经过发酵做成的一种北京小吃),年已到八十多岁时,仍耳聪目明,手不抖,每天早起用毛笔写蝇头小楷书一篇,后人甚为钦佩。当时我也曾效仿喝过豆汁,果然喝后全身舒服,如有咽喉痛时喝一碗豆汁,即可疼痛消失。我常比喻说,喝豆汁,可以与用青霉素相媲美。
(2)善握七情,心态平静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态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发生。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常称“内伤七情”。
七情致病的特点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是说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对相应的内脏有影响,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致病是使人体生病的“内因”。人的情绪、心态对健康影响很大,因为人在心态平和,心情愉快时,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全都正常,当情绪不好,或有各种恶劣的信息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时,神经系统就会发生调节紊乱,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促进人的衰老进程,或导致某些疾病发生,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等。因为七情是内伤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医特别强调要谨慎调理、养性强身,以保持身体健康。
(3)讲究养生,注意防病
所谓“养生”,就是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意思。中国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通过反复的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养生内容范围很广,涉及面也大。但一般人从医疗(治病)注意得多,而从养生(防病)考虑得少。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既有深刻认识,又身体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来,愈来愈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养生的重要性。国际上也受到高度重视,他们逐渐认识到养生学对人的生命有着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对于许多慢性疾患也有治疗的功效。它是提高人体的生命系数,延年益寿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早识病”“早治疗”是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早就提出的主张。古人对“疾病”二字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他说“疾”是不易察觉的小毛病,也叫“未病”状态。现在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就是古人说的“疾”的状态。此时就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疗,如果不采取任何防范,就可以发展成为“病”。中医古籍《内经》也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老中医很重视身体出现不舒服时候的早期调理,也叫“治未病”。深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在生活中,还特别注重调理肠胃功能,他们牢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名言。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保养好,吃饭香,营养充足,身体就好。这与维多利亚宣言所提倡的健康方式四大基石中强调的,要有全面均衡营养的补充,基本是一致的。其次是重视调理气血,认为气与血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非常有关系。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胜(脏),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意思是说治病养生的主要关键之一是疏通气血,令其畅达而致于正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阴治,阴病阳治,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血实者宜决之”意思就是引导疏通,如决江河,是祛瘀之大法。“气虚宜掣引之”意思就是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老中医很重视应用益气养血补虚和行气活血祛瘀的调理法则保养身体。我曾见到一张用三七为君药组成的传统药方,从每年立冬时节开始服用,对防止老年人冬天关节不利和关节疼痛效果非常之好。
我国名老中医的防病胜于治病的养生长寿经验,比1992年世界心脏病学会会议上制定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均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要早上两千多年,而且比维多利亚宣言更全面,更具体,也更符合实际。老中医的养生保健经验,也可以说是我国古老文化中极为宝贵的优秀遗产之一。
6、80岁的老人家该如何养生才能健康长寿
运动是老人最好的养生方法,不抄要破坏她的作息习惯,不要扰乱她的规律生活,不要强求他留在你身边袭。她自己的百一切都已经形成规律,你要强求她改变是不科学的。当然,你是个孝顺的孙子,你应该尊重度她的选择。经常摔跤在一定程度上和缺知钙引起的骨质疏松是有很大关联的,给他补补钙,选择一些天然营养品。希道望能帮到你
7、高寿的老人都是怎样养生的?
我的奶奶活了90多岁,可谓是高寿老人。她的养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要积极乐观,放平心态。奶奶一生与世无争,不予人斤斤计较。即使遇到别人的刁难,她也不会内心憋屈、生气,而是与那人讲道理,当场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自己的情绪。对于任何人,她永远乐呵呵的。对于别人的成功,她会真挚的祝福,而不是嫉妒。
第二,要饮食健康。俗话说,病从口入。那么,一个搭配均衡的饮食习惯对我们来讲至关重要。奶奶从不挑食,菜类、水果、蛋乳类、肉类都是她所喜欢的。但是对于这些食物回,她从不暴饮暴食,而是少食多餐。
当然,食物的卫生答也很重要。比如奶奶食用的蔬菜一般都是她自己种的,天然无公害。而鸡蛋,也是自己养的鸡下的。不得不说,在农村享受田园时光真好。
第三,要多加锻炼身体。奶奶有早晨早起的好习惯,然后进行健步走。当然,奶奶的健步并不是暴走。并且,奶奶很少坐着,久坐伤身,这是她一直以来刻意避免的。
第四,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奶奶喜欢凑热闹,哪里人多她就爱凑哪里。从与其他人交流中,能够使奶奶心态阳光,从而起到延年益寿之效。
当然,不熬夜、作息规律,保持个人生活卫生健康,感冒及时吃药、看医生,适当劳动,这些都是奶奶能够长寿的宝贵经验。
8、老人比较注重养生,一日三餐该怎么吃,才能长寿?
一对有名的老夫妇,107岁,妻子93岁;走近这对百岁老人,发现他们的养生其实很简单,简单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复制。
秘诀一:老年人要少吃多餐一天最好吃五顿
早餐:一袋半牛奶,咖啡(加少量糖或加蜂蜜),还会用面包机烤两片面包。
午饭:主食是一份很软的米饭个豆包或花卷之类的,粗细搭配;菜品:一荤两素,豆制品搭配。
下午三点:榨杯鲜橙汁。
下午五点:喝一杯牛奶或一杯咖啡,偶尔吃两片饼干。
晚餐:一碗杂米粥,里边有大米、小米和江米,两只豆沙包,一只鸡蛋(有时做成蛋羹),还还有一份青菜泥。这样的饮食,他们坚持几十年了
秘诀二:做饭要求:软饭、烂菜、热汤
“软饭烂菜、热汤。”这是因为,老年人牙口不好,就要吃软、吃烂,便于吞咽消化。每天早上喝牛奶、吃带草莓酱的面包,草莓酱。同时,吃一片复合维生素。中午是蔬菜泥、高汤、软米饭。特别要说的是汤,般是鸡汤、排骨汤、牛肉汤。晚餐基本上是馄饨、油菜鸡汤面换着样吃。老伴每天都吃鸡蛋。
秘诀三:过冬常喝罗宋汤
冬天,要多喝罗宋汤,酸酸的味道特别开胃;牛肉是高蛋白肉类,能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质;西红柿不仅能增加汤的酸味,而且能补充番茄红素等保护心脏的营养。胡萝卜里胡萝卜素可以保护视力,还能防癌;葱头能增强人体抵抗力、芹菜能补充叶绿素等。
9、中国很多长寿老人,他们长寿的保养秘诀是什么?
一,善修养、重情操。
二,有坚忍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三,勤奋多思。
四、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五、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六、夫妻之间互捶背,解疲强身又防癌七、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裨神元
三戒 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际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为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损伤人的身体,引起病患滋生,甚至威胁生命。 三去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必需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这讲的既是道德修养,也是养生保健的准则。
三戒 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际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为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损伤人的身体,引起病患滋生,甚至威胁生命。 三去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必需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这讲的既是道德修养,也是养生保健的准则。
三慎 古代养生之道还提出贵在慎食、慎药、慎激动。特别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做到这“三慎”。目前市场上的保健药品多如繁星,如不根据自己体质的具体情况选用,或滥服人参、鹿茸等补药,经常事与愿违,产生毒、付作用,反而对身体造成危害,影响健康。
10、长寿老人最“懂”养生,那么有什么生活习惯可以借鉴?
长寿老人最“懂”养生,这些生活习惯常借鉴,长寿也会向我们靠近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依然存在长寿老人,据记载,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道家老子活了101岁、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现代的长寿老人更是不胜枚举。也许就在你的身边就有很多现存的例子,世界上也有许多长寿区、长寿村。为了揭开人类长寿的秘密,对长寿老人进行了许多调查,发现他们有诸多共同的生活特点。
一、是少愁多乐
这些老人都是心胸豁达的乐天派。而且多半非常善于交流,会表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藏不住事。喜欢与人分享生活中碎事。聊天对象年龄不限,带到机会找谁都能聊上几句。内容不限,有生活琐事、八卦新闻、也有实事政治。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娱乐生活。
二、热爱劳动
现在的长寿老人,多半出生寒苦,热爱劳动是他们最突出的特点。现在农村很多80多岁的老人,依然坚持干农活,在家里根本闲不住。即使有些老人跟随子女在城市生活,他们也总想找点活干,实在没事干就去公园,下棋,爬山等等。出门很少以车代步,通常都是习惯走路。
三、少食多嚼
现在的长寿老人,多半牙口不好,咀嚼能力下降;但是他们并非呼伦下咽。他们每吃一口饭都要细心地咀嚼。非常黏糊后才吞下去。
我们知道,我们通常吃的主食如米饭,面条等,含淀粉较多。属于可消化多糖,通常需要进行多次分解后成单糖才能融入人体血,被吸收。进而为人体提供能量。如果吃饭时细嚼慢咽不仅有利于消化,而且可以对食物进行分解,有利于吸收,也减轻了肠胃的负担。
四、少肥多菜
困扰着老年人的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跟人体的肥胖有很大关系,所以老人进食大多以清淡,瓜果蔬菜为主。这些长寿老人在饮食上,都是拒绝肥腻食品,吃青菜多,吃大鱼大肉少,因此他们多是“老来瘦”身材。
五、少盐多醋
长寿老人饮食清淡,不嗜好咸,反而多数喜吃醋。一来是醋味比较开胃,所以大都做菜是都有用醋调味的习惯。特别是凉拌菜更是不可或缺。少盐食物也是非常有利健康的。
现在生活条优越,越来越多人渴望长寿,其实我们只要注意养生就好了,长寿只是一个结果,我们过程注意好了,结果自然也就在过程之中,执着的追求反而适得其反。养成良好的习惯,顺其自然就是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