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养生”的成语有哪些?
养生之道 yǎng shēng zhī dào
解释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心宽体胖 xīn kuān tǐ pàng
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休养生息 xiū yǎng shēng xī
休养:何处保养版;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正身清心 zhèng shēn qīng xīn
端正自己的言行,清静内心。比喻修身养性。
存心养性 cún xīn yǎng xìng
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权。
2、关于“养生”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关于“养生”的四字词语:生聚教养、休养生息
1、生聚教养
拼音:shēng jù jiào yǎng
解释: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同“生聚教训”。
出处:续范亭《八一南阳府市场开幕大会朱总司令亲临训话吴老归来口述大概因志之以当庆祝》诗:“万众欢呼精神旺,老帅从容入将台。生聚教养七年苦,战士概属党培栽。”
2、休养生息
拼音:xiū yǎng shēng xī
解释: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 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收功;积极而丰。”
(2)关于养生的词扩展资料: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道学等等。
3、描写养生的古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养生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养生有关的成语有:养生之道,休养生息,细嚼慢咽,安步当车,病入膏肓,粗茶淡饭,存心养性,心平气和,沉心静气,食不厌精。
5、关于养生的古诗词
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copy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百。―――《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度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知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道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6、和养生有关的词语
修身养性
编辑
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出处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道“贫道本是南阳一内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
中文名
修身养性
拼 音
xiū shēn yǎng xìng
用 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
释 义
使身容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7、关于养生的词汇
养生相关的词语
朝 夕 吟
一日复一夕, 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 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 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 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 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 谁知我心焦? 〔晋〕阮籍:《一日复一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为于未有,治于未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64章 养寿为先,却病为急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9《延年却病笺上》 养生者保护为先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得其生,须重其生。欲重其生,切莫轻生。 〔明〕张君宝:《张三丰先生全集•训体文类•养生篇》 勿以小益而不修,勿以小损而不防
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
8、关于养生的成语
身体健康,龙马精神,龙精虎猛,福寿康宁,身强力壮,身壮力健,膘肥体壮,生百龙活虎,气壮如牛,龙神马壮, 老当益壮, 精神抖擞, 红光满面、人寿年丰、六脉调和、欢蹦活跳、美意延年、茁壮成长、康强逢吉。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度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又有解释,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回《易经》中说:“乾为龙”,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答……坤为马,象征大臣,母亲,女性,包容忠贞的精神。
9、关于养生的词语
关于养生的词语
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