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无己养生

无己养生

发布时间:2020-05-04 19:59:49

1、庄子名言警句有哪些

1、知其不百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

【释义】知道没人办法奈何,就安心点,听从命运的安排

2、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庄子

【释义】不贪世俗的快乐,乃有真正的快乐 。不度享世俗的荣誉,乃有真正的荣誉。

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问万世不竭。——答庄子

【释义】一尺的木棍,每天弄断一半,永远都弄不完。

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释义】正人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带任务功利色彩回,淡的像水一样,于是就成为真正的朋友,取得对方的信任。

5、人之生也,与忧俱生答。——庄子

【释义】一个人诞生,他的烦恼跟着一起诞生。

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何解。

先按南华经说。
逍遥游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分别列出了至人、神人、和圣人。又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段
而在《大宗师》里有给出了真人的几个具体形象。如楼主所言。

第一句如何解释,说法很多,可以参见http://.baidu.com/question/477642.html(以下简称上文)
我比较支持最后一种。这是一种互文修辞技巧。原因有二。
第一,如果这是三个层次而彼此有分别的话,那么应该按照升序或者降序来。万没有按照“第二等,第一等,第三等”这样的顺序。这否决了上文的第一种说法
第二,按照老子的观点,道是具有唯一性的,那么他的具体形象也应该有着比较统一的表现,这否决了将三种形象分别开来的上文第二种说法。

也就是说,到了极高的境地,这个人就可以被称为“至人、神人、圣人”,这是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个人,在外可以悠游于宇宙,在内可以无我。那么这个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就是庄子对这种人的描述了。

而真人又是另外一个体系,关于他的几个描述并不和逍遥游的对应,按照《大宗师》的描述,他不被外物侵害,也不被内魔困扰,同时他又具有一定的养生技巧。

从文章的描述看,真人似乎是修炼者,有可能成为神人一流的,但是远不如神人。

3、《庄子》是怎样一本书、庄子是怎样一个人?

《庄子》,也称《南华经》。道家主要代表作。庄子及其后学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庄子著着书十余万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庄子(约前369一公元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教育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为名家惠施挚友。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不愿做官从政。相传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表现出对统治者和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和蔑视。是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挥者。老、庄共同崇奉自然,提倡"无为",形成为老庄学派。但庄子转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他将老子以"道"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任性自然,希望解放束缚人们的一切桎梏,追求个人精神解脱的出世主义教育思想。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此后,《庄子》传本岐出。现存的三十三篇为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晋唐以后流行的《庄子》诸本中,虽有内、外、杂之分,但内、外篇界限不固定。一般认定内篇七篇为庄子著,外、杂篇可能搀杂有他的门人和道家后学的作品。历来注解很多,今通行本,主要有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近期通行的有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国外也有版本,如日本福永光司《庄子》、金谷治《庄子》。

研究《庄子》的教育思想以内篇七篇为主。第一篇《逍遥游》,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培养人们具有无已、无功、无名、无情的精神境界。第二篇《齐物论》,论述齐万物的教育内容,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第三篇《养生主》,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其自然。以疱丁解牛为例,指出教育最好的方法是顺着自然虚隙行中道。第四篇《人间世》,描述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提出"心斋"的修养方法,排除思虑和欲望,保持"心"的虚静。第五篇《德充符》,主旨讲有"德"的人,重视人的内在性,看待万物只见它们完全同一,浑然一体,心神遨游于不辨差别的思想境界。第六篇《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忘记形骸的存在,排除耳闻目见的影响,和天地大道融通为一。第七篇《应帝王》,表达了庄子在政治上的无治主义思想。借寓言人物蒲衣子,道出他所要培养人的超脱心境:任人把自己称为马,任人把自己称为牛。

《庄子》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多采寓言形式阐发哲理。在先秦儒、道、墨、法几大学派中,庄子学派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运用文学形式所表达的哲学系统之复杂性、诡论性,也胜过其它各派。在文学上,《庄子》的独特风格常为启发后代浪漫主义的思想源泉。在哲学上,则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及禅宗的思辨。其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有关人生哲理的论述,对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使朴素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潮,更走向任性自然,追求个人精神超脱的方向。其主要教育思想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一)教育目的

《庄子》和《老子》一样,以实现"道"作为总的教育目的。但他理解的"道"是不能分割和没有界限的:"道未始有封",封指范围、界限。认为理想人物不应该去追求左、右、伦、义、对立、竞争等各种差别,要求对宇宙外的事物根本不去谈论它;对宇宙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差别,如对立和竞争等,也都应采取不理睬、不评论的态度,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庄子》将这种理想人物,有时称为"圣人",有时称为"至人"、"真人",其最高的品德,是只求心灵遨游于德的和谐的境地,把万物视为一体,保持不辨差别的思想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寓言形式描绘所希望的典型人物"泰氏",睡时安闲舒缓,醒时逍遥自适,像是一无所知的样子。任人把自己称为马,任人把自己称为牛,他都不在乎。《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无为",而《庄子》则强调"道"的本质是"天放",即"自然放任",放肆自乐于自然之中,使人们完全从社会生活中超脱出来。这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教育空想。但《庄子》这种出世主义教育思想,并不依托于上帝,而是寄托于虚无缥缈的"道"的追求。

(二)教育内容

《庄子》为培养无差别境界的理想人物,提出了具体的内容。

1.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庄子》从相对主义思想出发,认为是与非是相对的,彼有一种是非,此也有一种是非。"道"的核心就是不将彼与此对立,把齐是非观念看作是进入"道"的最高精神境界的枢要。这就要求人们领悟宇宙间的精髓和奥妙,在日常彼此相处中,"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是与非混同起来,听其自然并行,均衡发展。这就是说,要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是非不置可否,抱超然、模棱两可的态度,以至随波逐流混淆是非。《庄子》认为这样,天下的纷争就可以熄灭了。

《庄子》还认为,善与恶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譬如尧和桀都可以说自己是善的,也都可以说对方是恶的。尧和桀的品行的善恶是因时因人而异的,并没有"常",即固定的界限。《庄子》比喻说,泉水干了,鱼就一同困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沫互相湿润,互相救助,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与其赞美尧而非议桀,不如把两者的是是非非都忘掉而融化于大道之中。《庄子》认为,仁义的论点,是非的途径,纷然杂乱,是没有办法加以区别的。教育人们"死生一如",达到齐善恶"相忘"的精神境界。

《庄子》又认为,美和丑也是相对的,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指出人们习惯于自我中心,实际对万物的价值标准并不一致。举例说:毛嫱和西施是世人所认为最美的;但是,鱼认为不美,见了就深入海底;鸟也认为不美,见了就飞向高空;麋鹿也认为不美,见了就急速飞跑。这四者谁真正知道天下什么最美丽?由此,认为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美与丑的。

《庄子》把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完全看作是个人的主观成见,希望把这些统统忘掉而融化于大道之中,达到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这就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当然,《庄子》承认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是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的。

2.无己、无功、无名、无情。《庄子》从破除自我中心,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境界出发,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方面,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在《逍遥游》中生动地描述了"无已"的人的精神境界:他肌肤有如冰雪一样洁白,容貌有如处女一般柔美,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御飞龙,而邀游于四海之外。他与万物混同为一,丝毫不考虑自己:洪水滔天,不考虑自己会溺毙;大旱熔化金石、枯焦土山,不考虑自己遭受炎热。《庄子》要人们超脱外物的牵挂,既不追求个人的功劳,也不计较个人的名位,达到物我两忘,与万物合而为一的境界。

《庄子》更从任自然思想出发,要求无情:"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指对功,名等自己的一切都无动于衷,不以好恶喜怒哀乐的情感劳神焦思以致伤害自己的生命。《庄子》赞叹说:渺小啊!与人同类;伟大啊!和自然同体。

《庄子》教育人们具有无己、无功、无名、无情的精神,虽主张不计较个人的一切,但并不是提倡大公无私,而是看透功、名,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以达到个人精神上的超脱。

(三)教育方法

1.养生尽年。《庄子》为达到任自然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非常重视养生,在《养生主》开头就提出了"保身"、"全生"、"尽年"的要求。要达到这一点,不仅贫富、贵贱、利害、得失用不着计较,并要极力远离功名。要无拘无束而去,纯真无知而来。这就是养护生命的道理。所以,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并由此提出了具体的"缘督以为经"的方法。督是中虚的意思。王夫之注云:"身后之中脉曰督。"经指常道。"缘督以为经"就是顺着自然虚隙,行中道以为常法的意思。《庄子》以庖丁解牛为例,说明宰牛要靠心领神会,顺着牛身上的自然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指向骨节的空虚处。人们的道德修养也要如此,在复杂的盘根错节的人际社会中,注意乘虚,游刃于是非、善恶空虚之处,因其固然,如同不去碰牛的筋骨盘结处一样。能做到这样,可以保养身体,养育亲人,精神可以解脱,尽其天年。《庄子》在教育人们自我修养中已意识到掌握客观规律的思想,是极其精辟的。其认真细致观察事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2.任自然,反对教育。《庄子》认为纺织而衣,耕耘而食,是人的真常本性。所以治理天下,就要做到浑然一体而不偏私,即"自然放任"。由于圣人出现,急急于求仁,汲汲于为义,天下才开始迷惑。只有任性自然,本性才不至于离失。《庄子》在《马蹄》篇中用讽刺的口吻描写教育之害,十分生动。说本来是吃草饮水、翘足跳跃的马,经善管理马的伯乐整治后,用铁烧它,剪它的毛,削它的蹄,烙上印记,络首绊脚把它拴连起来,编入马槽,马便死去十分之二三了;先有口衔镳缨的祸患,而后有皮鞭竹筴的威胁,马就死去大半了。这种反对教育束缚人性的思想是可贵的;但由此否认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则是不科学的。

《庄子》从反对教育进而反对学习知识的必要。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没有限度的知识,就会弄得很疲困。就是说,《庄子》一方面认为"知"是不能穷究的;另方面,又把"人知"看成是一种沾染,因而主张人应丢掉这些沾染而回归于赤子之心。这就否认了学习理性知识的必要性,使人们停留在原来的愚昧状态中。

3.心斋坐忘。《庄子》为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使心境达于空明的境地,提出了心斋坐忘的学习方法。"心",指精神作用;"斋",斋戒,是指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精神状态。指出"唯道集虚",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才能得妙道。为使"心"能做到"虚",《庄子》提出了"坐忘"的主张。要求遗忘自己的形体,抛开自己的聪明。"离形",消解由生理所激起的贪欲:"去知"消除由心智作用所产生的系累。如此,心灵才能开敞无碍,和天地大道融通为一,这样就达到了"坐忘"的境界。实际上,它是排除思虑和欲望的一种"不动心"的精神状态。这和孟子的在学、思、行基础上的"不动心"有所不同,而是否定学、思、行,不仅排除感性认识,也排除理性认识和人的实践,只保持一颗虚静的心。《庄子》和《老子》的'涤除玄鉴"一样,走向宗教神学的过渡。

总之,《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有了重大的发展,从而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与儒学旗鼓相当的学派,极大地丰富了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它弥补了儒家伦理哲学不甚追求自然之所以的不足。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朴素的自然主义教育著作。它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教育思想,使之更进一步走向自然放任的教育理想。《老子》着眼于社会的安宁,对自然平治天下的议论多;《庄子》着眼在个人的逸乐,对养生、终其天年的议论多。《老子》最反对当时的礼教;《庄子》最厌恶的是当时一般富贵功名之徒,嘲笑得非常厉害。《老子》提倡禁欲主义教育;《庄子》则提倡放任主义教育。以"天放"做为教育目的,要求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反对追逐名利,以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值得指出的是,老庄学派崇拜人的自然本性,考虑到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心灵等命题,这是朴素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本质特征。这与儒家为实现王道仁政理想,以"修己以安人"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和价值是不同的。

庄子后学继承和发挥了《庄子》的思想,形成了庄子学派。两汉时黄老之学盛行,庄子学派被抑。魏晋时期《庄子》之学盛行,对玄学家的教育思想有重要影响。玄学家们从自然人性论出发,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何晏说:"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王弼主张"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道,万物自相治理 。"阮籍公开表明"不与尧舜齐德,不与汤武齐功 ,"表达出与儒家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玄学家们主张把握个体本身的生命、权利、意义,命运及其本质,使之更加丰富和满足。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西方17世纪最早出现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以及其后的卢梭思想相比,尽管这种观点本身有很大的模糊性,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弥补了儒家教育目的论忽视主体存在之不足,对发展人性、养生和心理品质的形成,至今仍有其借鉴价值。

陈鼓应在《尼采哲学与庄子哲学的比较研究》一文中,认为尼采和庄子都是异端的思想家,道统的非议者。庄子强烈地抨击宗法礼制文化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指出,"五、四以来,我们中国的思想家,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尼采和《庄子》的影响,特别是在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方面 。

《庄子》的缺点是将"道法自然"思想,引向为一种消极的、颓废的、出世的教育思想。否认教育和学习知识的必要性,使人们停留在愚昧状态中,结果走向蒙昧主义。其怀疑一切的思想和无原则的处世态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作用。

4、关于养生的句子

健康幸福
胡秉言
健康是每个人最大的财富
婚姻是家庭的最美音符
儿女是父母的最大骄傲
和谐是百年中最美幸福
身体健康方能长命百岁
相敬如宾方能举案齐眉
紫燕绕梁方能其乐融融
相互包容方能门庭生辉

5、庄子《逍遥游》的意义是什么?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现实。庄子想表达的是,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悠然自得的生活志趣 。

逍遥游,中国古代庄周的一篇文章,《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溟。南溟者,天池也。”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6、无老养生锅怎么样

这次去台湾旅行,其中一站就是去台中吃特色餐馆,无老是闺蜜爸妈鼎力推荐的(原本要去鼎王的不得不说日本冰欺凌豆腐口感很独特,棉滑很赞回原以为麻辣锅会比较赞,但是白锅里的豆腐吸饱了汤汁非常鲜和浓郁,边上放着4大瓶充满胶原蛋白的汤可以自己加。再说说装修,门口的干答冰喷泉装饰很梦幻,店内的石头孔明灯和泉水墙又让人很仙境,服务更是没得说90°鞠躬是他家的招牌!以后有机会去台湾还会去无老!

7、山东无己养生文化有限公司怎么样?

山东无己养生文化有限公司是2016-10-12在山东省聊城百市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高新区九州生物产度业园。

山东无己养生文化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1500MA3CJB1G4W,企业法人王敏,目前企业处于注销状态。

山东无己养生文化有知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养生文化咨询;健康培训、健康咨询;会议及会展服务;预包装食品、保健品的零售及道批发;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内。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山东无己养生文化有限公司容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山东无己养生文化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8、怎么看待90后一边摧残自己,一边养生保健?

摧残自己和养生保健没有任百何抵触的地方啊,不要动不动就想搞事情。

天天养生是自嘲也是保护身体,我们这代人高压成长下来的身体的确比老一辈差很多。度

小初高教材年年都在加难,孩子的课外补习班越报越多,作业当然也就越来越多,伏案时版间也越来越长。

十年寒窗把一副好身体的底子折磨殆尽了。

很多年轻人二十五六岁就腰椎间盘突出了,能不注重养生?

摧残自己也是生活所迫,精力无处释放,压力又无处倾泻,当然偶尔会权释放下自我。

二者共存,互不冲突。

9、抖音温婉直播

一、生吃花生的好处
1、贫血或凝血的人群
生吃花生可减轻知出血症状,增加血液内血小板的含量,要多吃点。
2、胃如果经常泛酸的朋友
每天可取生花生仁3-5粒,缓慢咀嚼,合着唾液徐徐咽下,可以止酸,最好每天吃1次为佳。
二、熟吃花生的好处
1、肠胃不好的人
肠胃不好的朋友最好是熟吃,因为这样容易消化,不然如果生吃的话,肠胃会吃不道消的哦!
2、增加花生的口味
大家知道,熟花生的口味比生花生的好一些的,作为下酒菜是最为大家喜爱。
花生又名落花生、双子叶植物,叶脉为网状脉,种子有花生果皮包被。历史上曾叫长生版果、地豆、落花参、落地松、成寿果、番豆、无权花果、地果、唐人豆。
花生长于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长生果”,并且和黄豆一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

与无己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