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养生术的种类有多少种?
岐黄探索长寿之理 岐黄论谈人生发育 岐黄评说养生“四种人” 彭祖论摄生养神 姜子牙垂钓养生 春秋战国 管子论节食止怒 医缓论行恶损寿 医和“六淫”致病论 公孙侨论近婚不殖 晏子论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论遵循自然法规修身养性 老子论“玉泉”驻颜 孑L子论以德助寿 孙子养生处实论 程子华以智养生 墨子“五行”养生论 孟子论养“浩然之气” 庄子论养生须少私寡欲 列子论心理诊治 屈原论端操持正 苟子论“以公义胜私欲”,勤劳健身 扁鹊论有疾早医 韩非啬神养生论 吕不韦论损寿“三患” 汉晋三国 仓公答文帝论养生 枚乘《七发》养生论 刘安养生之训 司马迁忍辱养生 扬雄养生大论 桓谭论形神持养 王充论养气健身 潜夫论治病犹治国 荀悦“秉性中和”养生论 张仲景论官吏养生 郭玉养治论 应劭论惊恐自伤 曹操论养怡之道 诸葛亮论以静养性 华佗阴阳养生论 董奉倡导植树卫生 阮籍论祛焦养生 嵇康养生服食之道 向秀养生适中论 葛洪论丹药养生 陶渊明田园养生 褚澄论除疾康生 陶弘景论养生方、契、要 萧衍为帝养生四法 颜之推养生家训 隋唐五代 孔志约修本草拯生灵 孙思邈论“性自为善” 孙思邈论养老之要 孙思邈《卫生歌》 司马承桢“五解”养生术 王冰注《内经》,倡奉生 杜甫论怡心养生 陆羽著《茶经》,益养生 白居易乐天养生 白居易讥讽求仙 刘禹锡论生由养致 柳宗元教诲庶民养生 吕洞宾论人身“三宝” 钟离八段锦引导法 钟离五脏真气说 马自然德善养生说 陈抟论睡功 孟昶论赏对联益年寿 两宋金元 欧阳修论“五友”养生 邵雍论睡眠养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养病论 沈括论治病“五难” 王令论用医之道 钱乙实言笃行救苍生 苏轼论养生“三戒” 苏辙论茯苓养生 王怀隐论枸杞延龄 蒲虔贯论养生药枕 温革养生语花 陈直论病前自防 陈直录养老奉亲歌 陈自明论妇人养生 陈自明论胎儿养教 刘完素论修真之要 洪迈论日灸健身 陆游养生座右铭 陆游“四爱”养生说 范成大割愁养生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春)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夏)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秋)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冬) 张从正祛邪养生论 李东垣论养生真趣 文天祥图志养生 曾世荣正心修身论 朱丹溪养老论 李鹏飞男女房事论 王圭论泰定养生 明代清朝 宋濂论积劳成疾,精护祛病 刘基论养生安邦 贝琼论心明眼亮寿延长 方孝孺论损生来自昧治身 方孝孺论养身治疾之道 朱权论耄老调养 沈仕论“七情”致病 万全论弃疑养生 万全谈婴儿养护 万全养生“四要” 李时珍集药学大成,开生民寿域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李时珍论饮酒利弊 杨继洲针灸卫生论 李贽论读书怡性养神 龚廷贤论医家病家之要 沈之问忘我攻恶疾 王肯堂辞官习医济世 徐春甫论庸医害生 李梃正宗养生论 陈实功论医家修德养生 吴有性杂气伤生论 张景岳论养形 喻昌调和营卫说 李中梓记述黑发良药“何首乌” 冷谦论修龄要旨 蒲松龄论除妖护生 玄烨倡导国民健身 程国彭论知医保身 叶天士论颐养功 叶天士抗老秘诀 曹雪芹论放风筝健身心 郑板桥论仁慈养生 徐大椿论人参药用 乾隆皇帝养生诀 袁枚论文人养生 沈金鳌尊生论 赵学敏论草医济世 吴鞠通论爱民慎医 陆以活论医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绘脏腑救黎民 陆懋修论安逸生疾 曹慈山论粥食养生 高桐轩论老人“十乐”上古西周 岐黄探索长寿之理 岐黄论谈人生发育 岐黄评说养生“四种人” 彭祖论摄生养神 姜子牙垂钓养生 春秋战国 管子论节食止怒 医缓论行恶损寿 医和“六淫”致病论 公孙侨论近婚不殖 晏子论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论遵循自然法规修身养性 老子论“玉泉”驻颜 孑L子论以德助寿 孙子养生处实论 程子华以智养生 墨子“五行”养生论 孟子论养“浩然之气” 庄子论养生须少私寡欲 列子论心理诊治 屈原论端操持正 苟子论“以公义胜私欲”,勤劳健身 扁鹊论有疾早医 韩非啬神养生论 吕不韦论损寿“三患” 汉晋三国 仓公答文帝论养生 枚乘《七发》养生论 刘安养生之训 司马迁忍辱养生 扬雄养生大论 桓谭论形神持养 王充论养气健身 潜夫论治病犹治国 荀悦“秉性中和”养生论 张仲景论官吏养生 郭玉养治论 应劭论惊恐自伤 曹操论养怡之道 诸葛亮论以静养性 华佗阴阳养生论 董奉倡导植树卫生 阮籍论祛焦养生 嵇康养生服食之道 向秀养生适中论 葛洪论丹药养生 陶渊明田园养生 褚澄论除疾康生 陶弘景论养生方、契、要 萧衍为帝养生四法 颜之推养生家训 隋唐五代 孔志约修本草拯生灵 孙思邈论“性自为善” 孙思邈论养老之要 孙思邈《卫生歌》 司马承桢“五解”养生术 王冰注《内经》,倡奉生 杜甫论怡心养生 陆羽著《茶经》,益养生 白居易乐天养生 白居易讥讽求仙 刘禹锡论生由养致 柳宗元教诲庶民养生 吕洞宾论人身“三宝” 钟离八段锦引导法 钟离五脏真气说 马自然德善养生说 陈抟论睡功 孟昶论赏对联益年寿 两宋金元 欧阳修论“五友”养生 邵雍论睡眠养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养病论 沈括论治病“五难” 王令论用医之道 钱乙实言笃行救苍生 苏轼论养生“三戒” 苏辙论茯苓养生 王怀隐论枸杞延龄 蒲虔贯论养生药枕 温革养生语花 陈直论病前自防 陈直录养老奉亲歌 陈自明论妇人养生 陈自明论胎儿养教 刘完素论修真之要 洪迈论日灸健身 陆游养生座右铭 陆游“四爱”养生说 范成大割愁养生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春)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夏)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秋)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冬) 张从正祛邪养生论 李东垣论养生真趣 文天祥图志养生 曾世荣正心修身论 朱丹溪养老论 李鹏飞男女房事论 王圭论泰定养生 明代清朝 宋濂论积劳成疾,精护祛病 刘基论养生安邦 贝琼论心明眼亮寿延长 方孝孺论损生来自昧治身 方孝孺论养身治疾之道 朱权论耄老调养 沈仕论“七情”致病 万全论弃疑养生 万全谈婴儿养护 万全养生“四要” 李时珍集药学大成,开生民寿域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李时珍论饮酒利弊 杨继洲针灸卫生论 李贽论读书怡性养神 龚廷贤论医家病家之要 沈之问忘我攻恶疾 王肯堂辞官习医济世 徐春甫论庸医害生 李梃正宗养生论 陈实功论医家修德养生 吴有性杂气伤生论 张景岳论养形 喻昌调和营卫说 李中梓记述黑发良药“何首乌” 冷谦论修龄要旨 蒲松龄论除妖护生 玄烨倡导国民健身 程国彭论知医保身 叶天士论颐养功 叶天士抗老秘诀 曹雪芹论放风筝健身心 郑板桥论仁慈养生 徐大椿论人参药用 乾隆皇帝养生诀 袁枚论文人养生 沈金鳌尊生论 赵学敏论草医济世 吴鞠通论爱民慎医 陆以活论医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绘脏腑救黎民 陆懋修论安逸生疾 曹慈山论粥食养生 高桐轩论老人“十乐”
2、道家房中术真的吗?
房中术是真来的,和道家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是具有很大的价值的。并且在现代也是有很大的价值的,它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对人们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并且它还可以看做是一种自养生的方法。从古至今,多少人在练,并且流传这么久,足以可见它的价值,以及对人们的吸引力。也证明了它的切实可行性。我的这个扣,它号就是三零八,还有八和七加上二二,最后是七柒和六。然后就没有了,详细看。所以说它是真的。是可以练的。谢谢。
3、谁有房中术养生法?
黄帝内经的养生法不错。
4、古代房中秘术是什么意思?
房中术即中国古代的性科学.从现代性科学的观点来看,房中术主要包含有关性的常识、性技巧、性功能障碍治疗与受孕等方面,同时它又不局限于性,而是把性与气功、养生结合在一起,和追求长生不老或延年益寿结合在一起.
《老子》书中有不少房事养生的论述,其基本观点可见于《老子·六章》中的论述:"谷伸专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依据三国·魏·王弼注:谷,喻人体内之深处,此用作动词属,谓深藏之义.神,指元神,即构成人体生命之基础物质——元精.玄牝:男女
5、阴阳平衡技术在养生修炼中的重要性
阴阳平衡养生即中医养生法.其理论基础知是对人体阴阳进行调节,达到平衡状态.如果按照中医的阴阳理论,如果一个人达到绝对的阴阳平衡道就会长生不老,当然,这只是理论是的.
一般来说:要想达到阴阳平衡状态,是以中医的阴阳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技术来达到的.这些技术包括一.中医药调理.二.体育锻炼.三.气功修习.这几点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版.但有主次之分.把以上顺序颠倒过来就是它的主次了.
要想以阴阳养生,建议找个明师,但不是名师.权这一点最重要.不然是很难有大的收获的.
6、房中术是一个什么?
房中术即中国古代的性科学。从现代性科学的观点来来看,房中术主要包含有关性的常识、性技巧、性功能障碍治疗与受孕等方面,同时它又源不局限于性,而是把性与气功、养生结合在一起,和追求长生知不老或延年益寿结合在一起。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已经失传,我本人也喜欢房中术,看过西方炼金术和,性能力的自我修养。都算不错的道房中术书籍,值得参考。
7、中医典籍有四种,分别是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请问什么是经方,神仙和房中
通常的说法是:
经方指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zd里的方剂,对证神效。但仲景方出自汤液经,故汤液经中的方剂也是经方。辅行诀中取汤液经中六十首方剂,故这六十首也是经方。又,中藏经中部分方剂据信也出自汤液经,故这部分方剂也属于经方。但也有说经方是定型的有效方剂。
神仙说法有回二,一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人造神话里的神通广大的角色,如太乙真人之类;一是现实中掌握并利用中国传统养生术修身养性,具体一答定造诣的人物,如吕洞宾之流。
房中指性生活。
8、道家流传下来的房中术真的可以养生吗?
房中术,即性的技术,其实质为两性性生活的修为,它是中国古代一门口口相传的奇特秘术,具有某种神秘色彩,更由于世俗伦理道德及出家人的清规戒律的束缚,使“房中”这个在古代本来十分常用的字眼,或被宗教套上一层神秘的外衣,或被正人君子之流误解抨击,无论做学问还是搞养生的人,都讳言“房中”二字,似乎“房中”就是荒淫。这种讳莫如深、避之如蝎的做法,使有关房中术的资料长期埋没在古代典籍或国人的口头流传之中,令人难取真经,甚至产生出种种误解,致使这一领域至今还极为封闭,一般人难以了解房中术的真面目,更远远说不上被现代人正确认识和利用。
其实,只要我们排除房中术中某些巫术因素,房中术便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我国当代权威性最高的新版《辞海》是这样写道:房中术,古代方士所说房中节欲、养生保气之术。”一语道破了房中术的本质,说明它是以研究男女性生活为课题的。人类不可能根本断绝性行为,大抵有男女即有房中之事,专于其术者,即以家言;就其技艺而言,即以术名。人类两性的修为本不可忽视,更不应该受到轻蔑。懂不懂房中的修为与保养,不仅关系到性生活是否和谐美满,而且还关系到人类天赋的寿命。而房中术的中心之点正是探讨人应该如何在性生活中养生保气,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它几乎和我们现代人使用的性科学(Sexology)差不多,或至少可以说它是“准性科学”与“前性科学”。从现有文献上看来西方性科学(Sexology )的建立,自德国科学家克拉夫特·埃宾在1886年发表《性心理病》算起,至今还不到两个世纪;而在我国,最早研究男女闺房性生活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三干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因此,可以说,我国古代房中术实际上是全世界各民族中,研究得最早、最深的性科学,是我们的祖先在人类性医学史上的一大探索奇迹。
在中国,对房中术研究最多的首数道家。道教从一开始就与房中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前所述,道教的创始人张陵早期受方士影响,“采取玄、素”之道为人治病,玄女、素女都是传说中的房中家,“玄、素之道”即为房中术的代称。据资料记载,道家修行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开始流传,秦汉时期已成为四门方技之一,《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序方技四种,一曰医院、二曰经方、三曰房中、四曰神仙。”实际上,房中术最初 乃神仙家创造的一种方术,它以讲求房中节欲,还精补脑及男女卫生指要等为主旨,本是战国神仙术三流派之一,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承袭了此术,后东晋的葛洪也以此为道教最重要的三方术之一,予以重视。据葛洪说,修炼房中之法的共有“十余家”,术虽各有所法,但均以“还精补脑”为其要务。饮食男女乃为人之大欲,道家修炼如果不注重这两个方面。无异于‘釜底抽薪”,是断难成功的,至于房中秘术,“此法乃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所以,葛洪这样说: 夫天生万物,惟人最贵。人之所上,莫过房欲,法天象地,规阴矩阳,悟其理者,则养性延龄,慢其真者,则伤神天寿。至于玄女之法,传之万古,都具其梗概,仍未尽其机微。余每览其条,思补其阙,综习旧仪,纂此新经,虽不穷其纯粹,抑得其糟粕。其坐卧舒卷之形,偃伏开张之势,侧背前却之法,出入深浅之规,并会二仪之理,俱合五行之数,其导者,则得保寿命,其危者,则陷于危亡,既有利于凡人,岂无传于万叶。
如此,葛洪更进一步阐明了他研究房中术的目的,是在于思补古代房中家之缺遗,使人人的寿命得以长保。不过,对于房中术的作用,在历代道家口中都被吹嘘得神乎其神,这也引起葛洪的反感。他说:
或曰:“闻房中之事,能尽其道者,可单行致神仙,并可以移灾解罪,转祸为福,居室高迁,商贾倍利,信乎?”抱朴子曰:“此皆巫书妖妄过差之言,由于好事者增加润色,至今失实。或亦奸伪造作,虚妄以欺诳世人,隐藏端绪,以求奉事,招集弟子,以规世利耳。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其理自有极,安能致神汕而却祸致福乎?”
葛洪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房中术的作用。认为房中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耻笑了那些把房中术看成无所不能的巫术,企望以房中术“单行致神仙”、“消灾解罪,转祸为福,居室高迁,商贾倍利”的种种妄想,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社会上那些“欺诳世人”,靠房中术谋私利的江湖骗子。葛洪的话,辩证地指出了房中术的作用与限度,说明他的确是深得房中之道的。
房中术,作为道家养生术之一,成为道家功理功法类养生修为的专有名词,又被称为“男女合气之术”或“黄赤之道”。在长期流行过程中,房中术有其不断发展壮大的高峰时期,产生过许多房中家和房中医学专著,并形成一套极为隐秘、系统、完善的男女双修术。它不仅能满足性的需要,还能延年益寿,驱病强身。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认为,道教房中术承认男女地位平等,承认妇女在事物上的重要性;认为健康长寿需要两性合作,不受禁欲主义和阶级偏见的约束。这些都显示了道教与儒家、佛教的特异之处,因此,道家的生理学纵然很原始和幻想,但在对待男女、宇宙的态变方面,比家长统治严厉的儒家(典型的封建所有制之下的心理状态)或冷淡出世的佛教(对它来说性不是自然或美的事情,而是真的诱惑)都要恰当得多。
单就房中修为的形式和内容而言,其要点无外乎顺天地阴阳之和,全人身性命之真,或戒淫不漏以固精,或借术还精以补脑,或避忌卫生以益寿,用葛洪的话说:“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抱朴子·释滞》)考察历来房中所传之秘法,有关房中术的修为内容,大致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①采抽铅精:即女子顺采“白铅”,男子逆采“红铅”之法.此法历来视为非道,视为下乘,因为后天采练于气功修为是无益的。
②乘交元真:此法为房中术的先天修为,为上乘上双修功法,“元真”是指阴阳交感后所产生的形神真一之气。此气为二五之妙合,至灵至微,一方采得,双方罗通。故谓之“双修”,又谓之“真采”。
③乐气通脉:此为房中术的基础修为。属双修中的单修术,即男女各自采交感时的乐感之气以自通脉络。一般先通中脉,次通任督,即道教秘传“乾坤固天法”。
④乐气开窍:此即采感之气以自开关窍,关窍有一门、三关、九窍、十八户等等。
⑤采阴补阳:道家以男子属阴身,内含真阳;女子为阳体,内含真阴。交感之时,乐感冲开女子乐脉,地脉开张。男子天脉开张,阴阳乐气相交,男得之谓之采阴补阳,女得之谓之采阳补阴。
⑥还精补脑:交感时,男女各引乐感循冲脉归元,交感之精逆行归脑,即谓之还精补脑。
⑦乐气治病:引交感时之乐气,培补真元,延年益寿,通和痛病,疏通痹阻。
⑧入大乐定:藉交感之乐入于定境之中,形同掸乐,但此境非先闭绝精路及入于禅乐之境者,殊不易得。
以上这些奇特的道家房中修为,令人读来一定似懂非懂,难以知其“真诀”,仗此一录,姑作参考。更进一步对房中术修为功法的研究,还有待于医学家们的努力,今人万不可冒然仿效,以免反而误伤了身体
9、什么是房中术?
房中术,即性的技术,其质为两性性生活的修为,它是中国古代一门口口相传的奇特秘术,具有某种神秘色彩,更由于世俗伦理道德及出家人的清规戒律的束缚,使“房中”这个在古代本来十分常用的字眼,或被宗教套上一层神秘的外衣,或被正人君子之流误解抨击,无论做学问还是搞养生的人,都讳言“房中”二字,似乎“房中”就是荒淫。这种讳莫如深、避之如蝎的做法,使有关房中术的资料长期埋没在古代典籍或国人的口头流传之中,令人难取真经,甚至产生出种种误解,致使这一领域至今还极为封闭,一般人难以了解房中术的真面目,更远远说不上被现代人正确认识和利用。
其实,只要我们排除房中术中某些巫术因素,房中术便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我国当代权威性最高的新版《辞海》是这样写道:房中术,古代方士所说房中节欲、养生保气之术。”一语道破了房中术的本质,说明它是以研究男女性生活为课题的。人类不可能根本断绝性行为,大抵有男女即有房中之事,专于其术者,即以家言;就其技艺而言,即以术名。人类两性的修为本不可忽视,更不应该受到轻蔑。懂不懂房中的修为与保养,不仅关系到性生活是否和谐美满,而且还关系到人类天赋的寿命。而房中术的中心之点正是探讨人应该如何在性生活中养生保气,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它几乎和我们现代人使用的性科学(Sexology)差不多,或至少可以说它是“准性科学”与“前性科学”。从现有文献上看来西方性科学(Sexology )的建立,自德国科学家克拉夫特·埃宾在1886年发表《性心理病》算起,至今还不到两个世纪;而在我国,最早研究男女闺房性生活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三干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因此,可以说,我国古代房中术实际上是全世界各民族中,研究得最早、最深的性科学,是我们的祖先在人类性医学史上的一大探索奇迹。
在中国,对房中术研究最多的首数道家。道教从一开始就与房中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前所述,道教的创始人张陵早期受方士影响,“采取玄、素”之道为人治病,玄女、素女都是传说中的房中家,“玄、素之道”即为房中术的代称。据资料记载,道家修行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开始流传,秦汉时期已成为四门方技之一,《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序方技四种,一曰医院、二曰经方、三曰房中、四曰神仙。”实际上,房中术最初
乃神仙家创造的一种方术,它以讲求房中节欲,还精补脑及男女卫生指要等为主旨,本是战国神仙术三流派之一,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承袭了此术,后东晋的葛洪也以此为道教最重要的三方术之一,予以重视。据葛洪说,修炼房中之法的共有“十余家”,术虽各有所法,但均以“还精补脑”为其要务。饮食男女乃为人之大欲,道家修炼如果不注重这两个方面。无异于‘釜底抽薪”,是断难成功的,至于房中秘术,“此法乃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所以,葛洪这样说:
夫天生万物,惟人最贵。人之所上,莫过房欲,法天象地,规阴矩阳,悟其理者,则养性延龄,慢其真者,则伤神天寿。至于玄女之法,传之万古,都具其梗概,仍未尽其机微。余每览其条,思补其阙,综习旧仪,纂此新经,虽不穷其纯粹,抑得其糟粕。其坐卧舒卷之形,偃伏开张之势,侧背前却之法,出入深浅之规,并会二仪之理,俱合五行之数,其导者,则得保寿命,其危者,则陷于危亡,既有利于凡人,岂无传于万叶。
如此,葛洪更进一步阐明了他研究房中术的目的,是在于思补古代房中家之缺遗,使人人的寿命得以长保。不过,对于房中术的作用,在历代道家口中都被吹嘘得神乎其神,这也引起葛洪的反感。他说:
或曰:“闻房中之事,能尽其道者,可单行致神仙,并可以移灾解罪,转祸为福,居室高迁,商贾倍利,信乎?”抱朴子曰:“此皆巫书妖妄过差之言,由于好事者增加润色,至今失实。或亦奸伪造作,虚妄以欺诳世人,隐藏端绪,以求奉事,招集弟子,以规世利耳。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其理自有极,安能致神汕而却祸致福乎?”
葛洪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房中术的作用。认为房中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耻笑了那些把房中术看成无所不能的巫术,企望以房中术“单行致神仙”、“消灾解罪,转祸为福,居室高迁,商贾倍利”的种种妄想,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社会上那些“欺诳世人”,靠房中术谋私利的江湖骗子。葛洪的话,辩证地指出了房中术的作用与限度,说明他的确是深得房中之道的。
房中术,作为道家养生术之一,成为道家功理功法类养生修为的专有名词,又被称为“男女合气之术”或“黄赤之道”。在长期流行过程中,房中术有其不断发展壮大的高峰时期,产生过许多房中家和房中医学专著,并形成一套极为隐秘、系统、完善的男女双修术。它不仅能满足性的需要,还能延年益寿,驱病强身。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认为,道教房中术承认男女地位平等,承认妇女在事物上的重要性;认为健康长寿需要两性合作,不受禁欲主义和阶级偏见的约束。这些都显示了道教与儒家、佛教的特异之处,因此,道家的生理学纵然很原始和幻想,但在对待男女、宇宙的态变方面,比家长统治严厉的儒家(典型的封建所有制之下的心理状态)或冷淡出世的佛教(对它来说性不是自然或美的事情,而是真的诱惑)都要恰当得多。
单就房中修为的形式和内容而言,其要点无外乎顺天地阴阳之和,全人身性命之真,或戒淫不漏以固精,或借术还精以补脑,或避忌卫生以益寿,用葛洪的话说:“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抱朴子·释滞》)考察历来房中所传之秘法,有关房中术的修为内容,大致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①采抽铅精:即女子顺采“白铅”,男子逆采“红铅”之法.此法历来视为非道,视为下乘,因为后天采练于气功修为是无益的。
②乘交元真:此法为房中术的先天修为,为上乘上双修功法,“元真”是指阴阳交感后所产生的形神真一之气。此气为二五之妙合,至灵至微,一方采得,双方罗通。故谓之“双修”,又谓之“真采”。
③乐气通脉:此为房中术的基础修为。属双修中的单修术,即男女各自采交感时的乐感之气以自通脉络。一般先通中脉,次通任督,即道教秘传“乾坤固天法”。
④乐气开窍:此即采感之气以自开关窍,关窍有一门、三关、九窍、十八户等等。
⑤采阴补阳:道家以男子属阴身,内含真阳;女子为阳体,内含真阴。交感之时,乐感冲开女子乐脉,地脉开张。男子天脉开张,阴阳乐气相交,男得之谓之采阴补阳,女得之谓之采阳补阴。
⑥还精补脑:交感时,男女各引乐感循冲脉归元,交感之精逆行归脑,即谓之还精补脑。
⑦乐气治病:引交感时之乐气,培补真元,延年益寿,通和痛病,疏通痹阻。
⑧入大乐定:藉交感之乐入于定境之中,形同掸乐,但此境非先闭绝精路及入于禅乐之境者,殊不易得。
以上这些奇特的道家房中修为,令人读来一定似懂非懂,难以知其“真诀”,仗此一录,姑作参考。更进一步对房中术修为功法的研究,还有待于医学家们的努力,今人万不可冒然仿效,以免反而误伤了身体。
10、古代房中术,房中养生术都有那些
素女经 彭祖房中术
彭祖历三个朝代,至多岁,尚手脚轻便,依然年轻。据传,概括彭祖的养生之术,主要为三个方面:即气功术,营养术,房中术。气功为今人养生及治病的一种方法,黄帝内经云“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此之谓也。气运丹田,使九窍、五脏、四肢甚至毛发,都能感到气在运行。后人的吐故纳新就是从气功中来。从《史记·世本·帝系》、《山海经》以及刘向的《列仙传》的记载,可以知道,彭祖名钱铿,他是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轩辕黄帝的第八代孙,历经夏商周,夏时曾率兵攻打徐州,并封官于斯,号彭城。商时为守藏史(守藏史如今之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管理书籍及甲骨文的卜骨卜年),官禄至商大夫,周为柱下史(柱下史是宫廷记录官员)。后来彭祖从师尹寿子,学得真道,他隐居武夷山修炼,晚年回到蜀地,住在彭山象耳山中,后移居到今天的彭祖山,他对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衣、食、住、行、运动、药物等进行不断调整,从而总结出一套自成体系的长生理论与技法,他经常云游四方,将长寿之道广为传授,便民间百姓大受裨益,而彭祖本人活了八百余岁 川丰房中养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