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养生讲究穴位,老中医告诉你,如何找准同身寸?
我国的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人就讲究中医养生的学问,而针灸则是调养人体的一个有效办法。
我对中医的了解源于一次串门做客。因为我朋友的姑姑就是一名中医学的博士,有一次我去他家玩的时候,看到他姑姑在给他针灸。看到他满手扎满了细细的针,我就非常的害怕。他姑姑告诉我是在为他治疗长期的咳嗽。那时的我就感觉非常神奇,问他姑姑针灸可以治病嘛。姑姑告诉我中医。能够对人体起到调理和养生的作用,能治一些比较轻微的小病。
回到家后,我就上网搜寻了一些关于中医穴位的知识。这时候我才了解到人体中的每个穴位都对正着不同的养生门道。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这时候扎针的方法也是不相同的,而扎针的时间也是要根据个人身体素质来决定效果也是有所差距的。对于不是中医大夫的百姓来说穴位养生只是我们平时种辅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真正遇到了疑难杂症的时候,还是需要到正规的大医院进行问诊。
如果想要找准同身寸的话。我们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尺子,在自己身上寻找穴位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尺寸来进行衡量,对于同身寸一般都有两种说法,每个人的同身寸都是大拇指横纹的这一段距离,也就是说人的中指弯曲过来第二个指节的长度就是我们的同身寸了,四个横指一般都是三寸的长度。
2、中医经络的养生方法是怎么按摩的?
中医认为,衰老的发生与劳役过度、房事不节、饮食所伤、七情太过等因素有关。但人是有血肉有感情的,吃五谷杂粮,所以很难避免其一。
衰老主要与五脏六腑有关,关系最直接的脏腑是肾、脾、胃、肝、肺、心。
中医经络养生之百会穴
百会穴在头部,前正中发际直上5寸,两耳尖中点连线上。称“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是百脉交会穴。
按摩百会穴可用手指指腹按摩,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揉按50下,或各1到2分钟为宜,每日早晚各一次。
经常按揉可以健脑益智、抗老防衰,从而达到减缓衰老的作用。
中医经络养生之神阙穴
神阙穴在腹部,脐中央。多篇中医古籍都称其为“乃生命之根蒂”。
神阙穴可按揉、可艾灸以达到养生减缓衰老的作用。
中医经络养生之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腹部,肚脐下3寸,人体正中线上。是元阴、元阳出入之所,按揉和艾灸可以大补元气、温肾助阳,从而减缓衰老。
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但是不能用力过猛,有酸胀感即可。
中医经络养生之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膝眼下三寸,距离腿前胫骨约一横指距离。
足三里是强壮穴,自古以来都是养生的必备穴位之一。经常按揉或艾灸可以健脾养胃,调补气血,促进气血的化生。
按揉方法同百会穴相似,用指腹按揉。
中医经络养生之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经络的交汇之处,用途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还有安神的作用。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中医经络养生的穴位可以减缓衰老,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是心血来潮短期的按揉穴位并没有很好的作用,想延缓衰老还需要长期的坚持。
3、中医养生学拔罐穴位图
好轻松拔罐穴位图
4、中医养生穴位
耳穴按摩法瘦身排毒防便秘
便秘点
对缓解便秘非常有效的穴位。便秘是由于肠胃蠕动缓慢或消化不良引起的,刺激便秘点可以有效增强肠胃蠕动,促进毒素排出。
位置:耳轮内侧上方
功效:促进肠胃运动,消除便秘。
方法:间歇式按压,早晚左右耳各30下。(根据便秘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按摩次数)
胃点
一个与消化有关的穴位。腹部脂肪堆积是由于胀气或消化不良,对胃点施以压力可使消化激素活跃起来,促进消化。
位置:约在耳朵中央
功效:促进消化酶分泌,减少腹部脂肪。
方法:间歇式按压,早晚左右耳各30下。
内分泌点
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内分泌点穴位控制下丘脑中的食欲控制中心,减少饥饿激素的产生,增加产生饱足感的激素并加快代谢速度。
位置:耳轮内侧下方
功效:增加饱足感,促进新陈代谢。
方法:间歇式按压,早晚左右耳各30下。
饥点
这是一个跟饥饿感有密切关系的穴位。当肠胃向控制食欲的下丘脑发出“饿”的信号时,人就会有进食的欲望,而按压相应穴位能起到阻止信号传递的作用。
位置:耳垂上方
功效:有效抑制食欲,阻止饥饿信息的传递。
方法:间歇式按压,早晚左右耳各30下。(饭前或有饥饿感时按摩效果更好)
注意
1.为了更精确定位,可以用火柴棒代替手指按压穴位。
2.耳部皮肤较薄,按压力度适中,不可过于用力。
5、中医养生有哪些?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食疗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瑜伽养生等内容。
中医养生中特色疗法分为:
针灸: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拔罐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药膳食疗: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6、中医养生,请问那些穴位治感冒啊
下面几个穴位是缓解打喷嚏,鼻塞,流鼻涕 1.迎香穴:在鼻的两端半个手指处2.列缺穴:双手虎口自然交叉,食指接触到的位置.3.血白穴:眼眶底下一个手指处(有个小窝的就是)4.合谷穴:五指并拢,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肌肉最高点.5.风池穴:后脑双侧骨下(有两个窝就是)头痛,怕冷,肌肉酸痛1.太阳穴:眼角外侧一个手指处(张开嘴的时候有个窝)2.印堂穴:眉毛中间3.攒竹穴:眉毛的内端(有个小窝)4.百会穴:头顶中央5.风池穴:后脑双侧骨下6.太冲穴:脚背第一拇脚指和第二脚趾之间.发烧,发热1.大椎穴:低头颈后最高点的下面2.外关穴:前臂外侧正中距离手腕两个手指处3.曲池穴:胸窝的外侧(肌肉的最高点)4.合谷穴:五指并拢,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肌肉最高点.5.风池穴:后脑双侧骨下咳嗽,哮喘1.檀中穴:两个乳头中间一分种2.天突穴:胸骨上面的窝(喉咙下有个小窝)3.定喘穴:低头最高点骨的两侧2分钟4.尺泽穴:肘关节窝内5.孔最穴:前臂外侧中间(手平侧手腕和肘关节中间就是)6.内关穴:前臂内侧正中距离手腕两个是手指处7.列缺穴:双手虎口自然交叉,食指接触到的位置.8.合谷穴:五指并拢,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肌肉最高点
7、中医养生的穴位最主要的是哪几个部位?应该如何按摩最好呢?
我国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创立至今的穴位养生治疗法,已经发现全身有几百个穴位,每个穴位都会有不同的功效来减缓或者治疗某些疾病。那么作为常见的养生穴位,如何用最简单的穴位来达到养生的效果呢,我们来看一下。
一、常见的六个养生穴位。
大家可以经常使用的人体养生穴位有:合谷穴、内关穴、养老穴、大椎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六个穴位。如果经常按摩刺激,可以达到很好的保健养生效果。这些穴位通常分布在手、颈椎和腿部,很方便的可以触摸到,也很容易找到,适合日常随时随地的养生。
比如合谷穴、内关穴和养老穴都在手部,大椎穴在颈椎处,足三里和三阴交在腿部。
二、如何按摩刺激穴位。
1、按摩法。这些穴位最简单的刺激方式就是按摩了,尤其是手部的合谷穴、内关穴和养老穴,还有颈部大椎穴,可以双手交替按摩刺激穴位,每次一次,哪怕是在休息场合还是晚上临睡前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按摩刺激穴位,达到养生的效果。
2、泡脚法。足三里和三阴交在腿部,位于膝盖和脚踝处,很适合泡脚按摩,也可以用手指按摩,需要注意的是泡脚按摩,泡脚桶要深,可以覆盖到膝盖处,达到按摩的效果。
3、艾灸法。可以用艾条来刺激这些穴位,达到按摩效果,同时艾可以起到温经活血的作用。
4、针灸法。这些需要专业的医生来针灸,自己不可随意用此法。
养生是一件长期坚持的过程,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循序渐进的进行,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8、懂中医、养生、穴位的帮帮忙
你说的体貌特征很难准确判定你的体质。人的体质一般没有纯粹单一型的。
初步判断,你先天脾虚,还有可能有器官畸形。黄苔的病因多为里热证。苔薄黄厚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具体的调理要内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的,不要以为真跟电视容里养生堂类节目告诉你的那么简单。否则岂不是人人都可当名医了?还要医院干嘛?
踏踏实实找个好点的靠谱中医大夫系统调理下吧。
9、人体的养生穴都有哪几个穴位?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的两个长寿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10、我们都觉得中医神秘又高级,你知道哪些中医上的养生穴位?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中医非常的神秘,只要把脉看一下气色就可以知道人生了什么病。然后再拿一根针戳几下就可以把一些病治好。因为对中医的好奇,所以我也去看书学习了一下关于中医上养生穴位的知识。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知道的一些养生穴位吧。
首先,我要说的第一个穴位叫做气海穴,其实这个地方就在我们人体的下丹田,在中医的针灸上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它主要就是可以调养我们人体的冷暖,如果是体寒的人可以去做针灸的地方针灸一下这个地方。
第二个要介绍的穴位叫做百会穴。这个穴位就在头顶的中间线和两只耳朵的连线的交点,就算是不熟悉穴位的人也非常容易就可以找到它了。可以在这个地方通过按摩的手法缓解头痛和失眠,而且按摩百会穴对消除疲劳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个穴位是涌泉穴,这个穴位在脚掌上,它和肾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觉得身体特别地疲惫,或者是经常失眠,就可以去那种可以做按摩的地方请别人给自己按摩一下这个穴位,对于减轻这些症状非常地有效。或者是可以去艾灸,这样好像也比按摩还要更有用一些,没有试过的人可以去尝试一下。
在看了一些关于穴位的知识后我比较了解的也只有这三个穴位了,因为中医里的穴位实在是太多了,很难一一都去了解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