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观点

养生观点

发布时间:2020-05-04 15:38:20

1、东方养生的养生观念是什么?

中医养生观是东方养生思想的重要代表。“养生”这个词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一本叫《管子》的书,意思是抄保养生命。所以说“养生”这个词是中国人发明的,几千年下来,养生成了门大学问,其中包含了中袭国的养生观念和处事方法、保健与美容、益寿等中医中药的医学理念等等很多内容。其中东方养生油是指中国特有的养生茶油。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山茶油比zd较出名的就有启航山茶油,你可以到他们淘宝店里去了解下。

2、丰洁明主要的养生观点是什么?

主张人生最可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可贵的是健康,健康最可贵的是养生。

3、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

一、 顺应自然 就是要顺应四时,提高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能力。最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常说的“凉了穿上,热了脱”。四时的气候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交替过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二、 形神合一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人身由“神”与“形”组成。“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精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

三、 动静结合 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人在生活中,也应保持动、静结合。心神宜静,形体宜动。也就是说“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或者说“静养精神,动养形体”。在动中要求动静适度,“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但在动静两者中首先要求动,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四、 综合调理、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婴幼儿期应注意寒暧及饮食的调理;青少年时期重在培育肾气、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则是身体各部分由极盛转衰的时期,所以要注意气血阴阳调补,保养得当。以防早衰,争取长寿;老年是体内气血衰弱,功能减退的时期,这阶段当重视调神、慎饮食、节房事以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

4、很多人都说养生,那养生的基本观念到底有什么?

养生是现在很多人都追求的东西,可是有些人养生是一边玩电脑,一边做着眼保健操,一边吃着火锅,一边喝着降火的枸杞茶,这些都不是养生。真正的养生很简单,就是好好吃饭,适当锻炼,按时作息。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养生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养生指南。但无论是什么,我们都应该遵守中医提到的养生理念,即在不损害健康的情况下养生。

给你举个例子,散步最初是一种有益健康的锻炼。许多人坚持每天大量散步,追求危险的步数,每天几乎有一万甚至两万步数之多。虽然步行有益健康,但长期大规模步行会造成严重的膝关节损伤,并大大增加膝关节滑膜炎的发病率,因此步行不是养生,而是有害健康。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每天走五六千步几乎就足够了,每天平均二十到三十分钟的轻负荷锻炼就足够了。



适量适度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一切都害怕走得太远。



中医有“五劳伤”的理论,即“久见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走伤筋”。看久了,睡久了,坐久了,站久了,走久了,过度对身体有害。日常饮食也是如此。如果你吃得不好,你应该努力吃。越多越好的想法不适合健康保存。只有保持身体平衡,才能获得长期健康。


所以啊,养生就是养成正常健康的生活作息,保持好的心态,这样就能健康长寿的。

5、张从正在养生方面有哪些主张和观点?

张子和在养生方面,提倡祛邪抄扶正,主张用攻法防病治病,认为祛邪即所以扶正,邪去则正气自安,反对唯人参、黄芪“为补”的狭隘观点,他还提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的袭主张。

他的养生保健的思想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并指出调饮食、施药物、戒房劳、练气功等方法。在防病保健中,还特别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和机体与情志的整体观,从而丰富了中医学中有关心身医学、养生社zd会学的内容。

6、养生论 的养生思想哪些观点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天志: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非命百: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度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道家:清静无为,崇尚无为而治。(这对现在快节奏的社会有一定的反思作用)儒家:德治:以德服人重视统一:《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版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权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7、有知的观念“养生”……

传统养生的观念

养生,即保养生命,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是指通过自我调养的方法来保养生命,使之心身健康,延年益寿。传统养生学,是指在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体生命规律,研究防病延年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各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传统有效养生的方法

1.干稀相配

冬季进补的理想食物:当归 生姜羊肉汤;利水渗湿佳品:赤小豆炖鲤鱼汤;催乳佳品:茭白泥鳅豆腐羹;益智佳品:黑芝麻糊及红楼梦中记载的6种粥(红稻米粥、碧梗粥、大枣粥、鸭子肉粥、腊八粥及燕窝粥),还有敦煌艺术宝库中发现的“神仙粥”(由芡实、山药和大米组成)等均为干稀相配的典型代表。

2.颜色相配

食物一般分为5种颜色:白、红、绿、黑和黄色。一日饮食中应兼顾上述5种颜色的食物。
3.粗细粮相配

日常饮食中增加粗粮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老年斑、便秘等,而且还有助于减肥。

4.主副食相配

日常饮食中应将主食和副食统一起来。

5.营养素相配

容易过量的为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容易缺乏者为蛋白质、维生素、部分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素;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食物有鱼虾类、兔肉、蚕蛹、莲子等;富含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素的食物有蔬菜水果类和粗粮等;水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每日应饮用4杯以上的水。

6.酸碱相配

食物分为呈酸性和呈碱性食物。主要是根据食物被人体摄入后,最终使人体血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区分的。近些年来,因肉类食品摄入过多,致使血液酸化,引发富贵病,应引起重视。

7.生热相配

吃生吃活现已成为一种时尚。吃生蔬瓜果、鲜虾、银鱼等可以摄入更多的营养素。吃生吃活必须注意食品卫生。

8.皮肉相配

连皮带肉一起吃渐成时尚。如鹌鹑蛋、小蜜橘、大枣、花生米等带皮一起吃营养价值更高。

8、现代人的养生观念是什么

人人都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怎样才算健康呢?很多人对此不太清楚,包括大学莘莘学子.过去人们都认为身体没有生病就是健康,这种认识是非常肤浅的.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的进步发展,现代人对健康有了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新确定的定义是:‘人的身体、精神与社会的最佳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没有生病”。
新的健康观认为,没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个基本方面,主要是机体的正常状态,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对社会、自然环境适应上的合谐.也就是说人的机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均处于协调和平衡的状态.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观念.
那么,如何恒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标准是什么呢?世界卫生组织为此对健康定了10条准则:
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二、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
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四、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五、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六、体重适当,身材发育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睛不易发炎。
八、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十、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这10条准则亦即健康的标准,是就一般情况和普遍情况而言的,但对不同年龄的人还有不同的标准.
新的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任何集体的、个人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讲卫生的行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这种健康观是“机体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一生态一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
我国传统医学中,也有一套健康的标准。
这一整套健康标准主要是针对中年人而盲,因此也可以视为中年人的10大健康标准.这]0大标准是: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无呆滞的感觉,说明精气旺盛,脏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跃.
二、声息和:声如洪钟,呼吸从容不迫,心平气和,反映出肺脏功能良好,抵抗力强.
三、前门松:指小便通畅,说明泌尿,生殖系统大体无恙.
四、后门紧:大便每日一次,有规律,无腹痛、腹泻之虑,说明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丰:保持体型匀称,注意不宜过胖,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减l00)。
六、牙齿坚:注意口腔卫生,基本上无龋齿,反映肾精充足。
七、腰腿灵:表现肌肉、骨骼和四肢关节有力或灵活,中年知识分子因工作性质尤其要保持腰腿灵。
八、脉形小:指每分钟心跳次数保持在正常范围(60-80次/分),说明心脏和循环功能良好.
九、饮食稳:饮食坚持定时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饱食滥饮,无烟酒嗜好,注意饮食养身法。
十、起居准:能按时起床和入睡,睡眠质量好。

9、《吕氏春秋》中提出什么样的养生观点?

《吕氏春秋》中指出了“以动养形”的养生观点知,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在《达郁》篇中指出:“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所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道

同时指出,活动形体是使体内精气流通以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经常运动形体,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吕氏提出的这种动形达郁的主张是对养生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以动养形,以求寿考的养生之道,在春秋时期就已有完回整的文字记载。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如果饱食终日,懒于运动,精气就会凝迟不通。“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种形不动、精不流所导致的郁症,临症比比皆是。所以古代名医有“郁为百病之首”之说。

吕氏还在《上乘》说道:“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即不到老而僵化不得停止运动,没有疾病就不得休息,不到终日不得舍弃农事。而预防精气郁滞的方法,就是“舞以答宣导之”。

与养生观点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