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尼尔氏综合症名老中医养生智慧的中药能治吗一转头或起床或睡觉时什么物体都在旋转能治吗
你什么年纪,这个梅尼尔综合症是确诊了吗
2、什么是养生文化
一、养生文化概述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养生文化特征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独特理论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 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其理论体系本身具有这种学科所具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文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一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养生文化的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它的传统医学发生一种血肉相联的关系。 作为一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化现象,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同时又充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睿智的实践方法。三、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以及无限极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渊源。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 《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在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预先采取养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这种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理论,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的客观事实。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的平衡观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 4,动静有常、和谐适度的辩证观 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防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医药奉献给人类最先进、最超前的思维。“治未病”的实质是“人人享有健康”。发挥中医学特色和优势,以“治未病”为核心,有效地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养生文化和养生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甚至是天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是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养生要注重五个方面的平衡。分别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平衡、人体阴阳的平衡、人体脏腑的平衡、气血经络的平衡。而在这其中,对于当今社会,人们尤其要注意人与社会的平衡。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是最为重要的。常观天下之人,凡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间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总结起来,就是温和、善良、宽宏、幽默。四、阴阳五行与养生 祖国传统医学的五行所谓‘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它所相对应的则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对于人体来说则是‘肝心脾肺肾’,我们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清、调、补,以维持人体、生态、自然的平衡。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因此首先伤害到的是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持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气(肾气)充足与否要看脾胃功能有无伤害,人体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运化、输送到全身,然后调心肝肺之气血,补充肾之元气,预防病害侵入。 通过五脏六腑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来沟通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五行以生克来调节体内脏器而达平衡,就五行而论可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木火土金水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长夏(中)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等等。这些人与自然的现象为我们养生保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有“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的道理之说,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物质属性,人与自然都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发、条达通畅而为阳,水曰润下而为阴,火曰炎上而为阳等等,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如水润下为阴而水面为阳水底为阴,这说明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思想,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犹如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相互资生、相互助长身强体壮延年益寿,而任何一个脏器受到影响都会累及其他的脏器,与五脏相表里的六腑----胆、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也同样受累。 在了解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可分析可能发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节、邪气、脏腑及口味的变化,五官九窍的感应及神经的反射,无处不在提醒着你的身体改变的预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预防保健,强体健身、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延年益寿。这即是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独到之处。五、健康与养生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离不开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但人为的力量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关键就在于积极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就是说没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若已经得病则应尽早治疗,阻断疾病的发展,善于养生的人,常先处理没有发病时的隐患,驱除潜伏于体内外的种种危险因素。 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健康就是长寿的基础,而健康是指体内没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与毒素存在。目前人们把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健康者占有5%,一类是患者占有15%,而约80%的人群是亚健康人群,这种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就是没有发病前时常体内有所隐患,却无大碍的危险状态,在这个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清、调、补,清理脾胃肠道;调节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要提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疾病趋于好转、痊愈。若正气虚弱,邪气强盛,则疾病日趋严重,甚至恶化、衰亡。 由此可见人们在平时的养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体内潜伏而未发病的状态下,很容易忽视,认为自己处在健康状态,谁知身体犹如大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把潜伏病灶祛除,才不至于身体受损,而人们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后才开始补救,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体质犹如冰块般坚实,必须平时注重保养、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灾时,就可轻松避过了,那么在平时应该如何保健养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阴阳五行的作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时节、地域、时间的状态下要有不同方法进行调补,方能达到“天人相应”。
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年之中如何养生
《皇帝内经》中四季养生的说法:“故智者之生也zd,必须顺四时而避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一年四季的特点:春温、夏热、秋凉、冬专寒。
合理安排饮食:春季宜补温养生;夏季宜清热属防暑;秋季宜生津防燥;冬季宜补温去寒。
4、中医养生智慧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了解中医,我们就可以避免很多疾病——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一、中医讲究防病于未然
二、中医治病是激发患者的自愈能力
三、中医治病以阴阳平衡为根本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及指导养生
6.归纳药物性能,指导临床用药
四、五行之内藏脏腑
1.五行的相生、相克
2.人与自然五行的对应关系
3.五行的乘侮
4.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五、经络是中医治病的医魂
六、穴位是治疗疾病的小开关
第二章 春、夏、秋、冬各不同——四时养生
一、四时养生总则
1.春季防病复发
2.夏季不贪凉
3.秋季谨慎起居
4.冬季避寒就温
5.回避自然界的赋害之气
二、春花烂漫
1.三春不同,养生也不同
2.春日养阳
3.春季养生重在防“肝火”
4.春天调养情志的重要性
5.别让春困缠上你
6.远离春困
7.教你春季养生妙法——伸懒腰
8.春季适宜进行哪些锻炼
9.春季锻炼别太“激动”
10.春游有益于身体健康
11.春来踏青防花毒
12.春天是垂钓的黄金季节
13.个子长高在春天
14.春季小儿宜“三浴”
15.春天多梳头有什么好处
16.春天里记得给家里增加点湿度
17.春季如何绿化家庭生活环境
18.春季家庭保健“三大注意”
19.早春需防“倒春寒
20.春天需防旧伤痛
21.春来防病小偏方
三、炎炎盛夏
1.夏季养生原则
2.夏季应慎起居
3.夏季的精神调养
4.夏日如何养心
5.夏季养生贵在“清”
6.暑热期应注重养护肝
7.夏季的运动保健
8.夏季的防病保健
9.“冬病夏治”——夏季养生的法宝
10.夏季养生小常识
11.盛夏小心“红眼病”
12.轻松对付“空调病”
13.夏季保健的五个误区
14.夏天不宜用凉水冲脚
15.吹电风扇的学问
16.夏季的“性福”生活
17.夏季简易养生法
四、秋日私语
1.三秋养生各不同
2.秋季养生重养肺
3.秋季护胃重“五养”
4.秋天适宜的健身运动
5.秋炼要讲究科学性
6.秋季健身的注意事项
7.“悲秋”是怎么回事
8.如何安度“多事之秋”
9.秋季防病
10.如何调治小儿秋季腹泻
11.秋天鼻、咽干燥如何防治
12.秋天老人谨防脑血栓
13.秋天睡觉莫贪凉
14.天高气爽防秋乏
15.秋冻不能“盲冻”
16.秋后洗澡不宜太频繁
17.秋夜入睡别露肚子
18.秋燥性事应收敛
五、雪舞隆冬
1.冬季养生在于“藏”
2.冬寒正是养肾时
3.冬季怎样锻炼
4.女性在寒冬季节怕冷怎么办
5.冬季怎样晒太阳
6.背晒冬日长精神
7.冷水脸、温水牙、热水脚
8.天冷时颈部保暖也重要
9.冬季保养皮肤的方法
10.冬夜不憋尿
11.别在“秋冬毒雾”里深呼吸
12.冬天的早晨千万别洗头
13.为什么冬天不宜紧闭门窗
14.冬季慎用电热毯
15.冬季如何抗寒防感冒
16.冬季“藏”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7.冬季风湿病的防治
第三章 养生从规律生活开始——起居养生
一、睡眠养生
1.睡眠养生的概念
2.睡眠的益处
3.睡眠的分期
4.睡眠时间
5.睡眠禁忌
6.睡眠的方位
7.睡眠姿势
8.枕头影响睡眠
9.床铺影响睡眠
10.其他卧具介绍
11.起床有学问
12.怎样自测睡眠质量
13.子午觉与养生
14.失眠的防治
二、衣着宜忌
1.衣着的功能
2.选择衣服应顺应四时
3.选择衣服应舒适得体
4.着装宜忌
5.鞋的选择
6.春季衣着注意事项
7.夏季衣着注意事项
8.秋季衣着注意事项
9.冬季衣着注意事项
三、按时排便
1.大便通畅的保健法
2.小便清利的保健法
第四章“民以食为天”——饮食养生
一、饮食养生的原则
1.养、助、益、充——主次搭配
2.食——荤素搭配
3.五谷相杂——粗细搭配
4.酸、苦、甘、辛、成——五味调和
5.定量定时——饮食有节
6.病从口入——饮食卫生
7.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
二、春季饮食养生
1.春季饮食养生原则
2.春季饮食三部曲
3.春季宜多吃养肝补脾食物
4.春季宜多吃苦味的食物
5.阳春三月话野菜
6.春来菠菜是良蔬
7.春天多吃大枣山药
8.春季适宜吃蜂蜜
9.春季别忘喝“药粥”
10.春季养生特殊补品——葱、姜、蒜
11.春季慎吃海产品
12.春天应少吃鸡和笋
三、夏季饮食养生
1.夏季饮食养生原则
2.夏季宜摄取的食物
3.夏季如何滋补
4.夏季饮食应注意“四纠”、“五补”
5.夏季养生为何多食“酸味”食物
6.炎热夏季喝水有“方”
7.“苦”类食物帮你度夏
8.夏天要多吃橙
9.冰饮料喝多易中暑
10.体质弱要少喝绿豆汤
11.夏季闲谈喝牛奶
12.夏季养生话啤酒
四、秋季饮食养生
1.秋季的食养原则
2.秋季如何进补
3.秋季宜吃的食物
4.秋季水果的疗效
5.秋天多喝蜜、少吃姜
6.秋季食藕可消瘀清热
7.健康吃秋蟹
8.秋天吃山楂别贪嘴
9.入秋萝卜胜似良药
五、冬季饮食养生
1.冬季饮食养生原则
2.“药补不如食补
3.冬日进补需分男女老幼
4.冬季养生不“盲补”
5.冬日最宜多吃热粥
6.寒冬食羊肉健身治病
7.冬季吃桂圆有何宜忌
8.冬季食木耳有哪些好处
9.冬季吃海带能御寒
10.冬季食香菇有何益处
11.冬天食红薯好处多多
六、常见病的食疗方法
1.感冒的食疗方法
2.胃寒的食疗方法
3.小儿反复上感的食疗方法
4.“老慢支”的食疗方法
5.冠心病的食疗方法
6.中风病人食疗方法
7.祛口臭食疗方法
8.失眠的食疗方法
七、酒与养生
1.酒的性能
2.怎样饮酒养生
3.老年人饮酒利弊
4.好酒养生益寿
5.药酒常用制备方法
八、茶与养生
1.饮茶的好处
2.怎样饮荼利养生
3.根据时间早晚饮茶
4.自制药茶
5.怎样选购茶叶
6.饮茶的学问知多少
第五章 古老的“五禽戏”——运动养生
一、传统运动养生方法
1.传统运动养生的成就
2.五禽戏
3.八段锦
二、运动健身
1.什么是有氧运动
2.运动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3.运动养生因病而异
4.健身之首选——慢跑
5.最方便的运动养生法——快走
6.最惬意的运动——旅游
7.脚跟走路延年益寿
8.活动双手可疗疾
9.办公室久坐者健身操
10.电脑一族的健身操
第六章 “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
一、平七情。养五脏
1.七情致病
2.情志致病的机理
3.七情养生——调摄七情
4.七情养生——“以恬愉为务”
二、情趣养生
……
第七章 “九立伤骨,久行伤筋”——劳逸养生
第八章 “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针灸按摩养生
第九章 “星、臣、佐、使”助养生——中药养生
5、什么是养生
6、养生的智慧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养生的智慧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樊正伦教授讲中医文化与养生,已经讲了七、八年了。大课堂讲,小聚会讲,在北京讲,到外地讲,已不知下数十次。他一直不愿声张。这次是为了迎接北京奥运,要为绿色奥运添上一笔中国传统文化的亮色,才应媒体的多次要求,讲了两次。
其实中医历来主张“上工治未病”。古来人们把医生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工”就是高明的医道生;“未病”是指尚未形成或刚刚萌发的疾病。“治未病”实际是中国古来一直坚持的预防为主的养生原则。传说我国古代名医扁鹊有两位兄长版,大哥医术最高,善治未病,二哥哥医术次之,善治小病,惟扁鹊医术较差,只能诊治重病,故扁鹊享有起死回生的声誉,成了名医。可见中医养生不是什么标新立异的新说,而实实在在是我们老祖权宗的家传。
樊教授之所以注重反复讲解中医养生,概因当今社会上,保健养生的误区太多。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总以为西方的东西科学性强,可以把诸多概念剖析得甚为详尽。但却不大了解我们的老祖宗把人放在大自然中,放……
7、春、夏、秋、冬四季养生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春夏秋冬说养生》:养生就是顺天时!过好每一天,健康一辈子。每个季节对应的脏器都与季节的特点有关,五脏六腑的功能都随四季变换而盛衰不同,因此在养生上,其侧重点就是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养生不能与自然相违背,否则将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本书将《黄帝内经》“顺四时、适寒暑”之四季养生道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教会读者适时养生、择时养生、顺时养生,从老百姓日常生活方式及衣食住行上为广大读者阐述了春夏秋冬的养生智慧。
《春夏秋冬说养生》紧密结合《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思想,分春夏秋冬四大篇展开论述。全书在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的经文要旨基础上,分别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常见病,将《黄帝内经》“顺四时、适寒暑”之四季养生道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教会读者适时养生、择时养生、顺时养生。真正地从老百姓日常关心的及常见的衣食住行上为广大读者解读春夏秋冬的养生智慧。
冬季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降低,因而需要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体能量和热量总来源于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说明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就弱。冬天,肾脏机能正常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
变化;否则将会导致心脏代谢失调而发病。综上所述,冬季养生的重点是“防寒养肾”。
8、黄帝内经曲黎敏目录
曲黎敏教授讲述的《黄帝内经》分养生智慧I和养生智慧II
养生智慧I共十章:1、为什么要学《黄帝内经》2、中医与日常生活 3、因天之序——十二时辰养生回法 4、上古天真论 5、四季的养生 6、关于饮食 7、情志病 8、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9、医道总纲 10、中医的要点
养生智慧II共七章:1、中医的定义 2、健康的生活方式答——养生的四个方面 3、五脏与中医意象思维 4、《灵兰秘典论》的五脏解读 5、不可轻视的六腑 6、中医是如何看病的 7、人生智慧与养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