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行功

养生行功

发布时间:2020-05-03 17:54:36

1、养生功和技击功练出的真气有什么区别?

两者没什么区别的,关于气功,其实本来的解释就是呼吸的功夫,利用动作和呼吸调整身体的各项机能以达到养身技击的目的,至于真气什么的,到处传的神乎其神,但谁也没见过,见过的也说不出到底为什么,这个东西现在科学也没有定论,就如同大家看UFO和外星人一样,不需要太过执着了。
原理其实是一样的,气功是为了锻炼人身体的内部力量,达到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全部肌肉,通过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有机结合.经过长期的吸气,吞气,聚气,运气,闭气,崩气并配合身体一系列动作锻炼后,使体内劲力在意识的指导下而强力集中,养身气功利用气功的这一特性来调整人体自身内部整体机能。
而搏击用的气功则更注重利用气和精神力来控制外部肌肉及半随意肌使之攻击力和防御力集中,让这种这劲力有极大的冲击力和承受力.说穿了,就是利用呼吸,动作,精神力,控制自身的各处肌肉,包括人体内部之半随意肌,活动(被动)人体内部之脏腑器官,达到将全身的力集中到一点的效果,以求超越常人。
其实只是同一种东西的两种不同用法而已。不同的是养身气功对身体肌肉没什么要求,只要健康就好,如五禽戏、八段锦等,而搏击气功则需要强悍的肌肉来配合如铁砂掌、铁布衫等。
至于单手开砖那只是个动作而已不是气功,很多硬气功连成后都能做到,就算没练气功你只要力气够大,手够硬,一块两块的一般没问题。降龙十八掌有没有我不知道没听过,铁砂掌是有的,我就会。

2、六字诀养生功是哪几个字先后顺序

先后顺序:“嘘、呵、呼、丝、吹、唏” 。

六字诀”,是人们利用古人养生经验,针对配合呼气时,所发出“嘘、呵、呼、丝、吹、唏” 这样的六个字音。通过这种以呼吸与声音的配同,为一种锻炼方法,以达到平衡体内阴阳为目的。这是一个,较有深层次的功法。它属于“内养功”里的初级声法。有素的握据它,可予清除内在的病患。

“六字诀”诀,来自上古时的“五戏势”。后经梁代·陶弘景,加以整理与其提炼,而将其“五戏势”中的声势,进行了柔性的静配同。这样一来,在简化提纯的基础之上,更适宜大众性的利用。他在《养性延命录》中说:

“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气。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丝也。此,皆出气也。”

对六字声,古有:春气常嘘,宜于肝。夏气常呵,气平田。秋气常嘶,美中餐。冬亦守呼,眠安然。长夏宜守中宫灶,呼字为头,自当然。嘻于三焦乐淘淘,长细敏在寿乡间。

(2)养生行功扩展资料:

六字诀,即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在西汉时期《王褒传》一书中,也有“呵嘘呼吸如矫松”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发明长息法。他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

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 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

隋代天台高僧智顗大法师,在他所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书中,也提出了六字诀治病方法。他谈到: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谓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 、六呬。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中,想心方便,转侧而坐,绵微而用。

颂日: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治,三焦壅处但言嘻。传至唐代名医孙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顺序,配合四时之季节,编写了卫生歌,奠定了六字诀治病之基础。

风格特点

六字诀是一种吐纳法。它是通过呬、呵、呼、嘘、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

预备式 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双膝微屈,全身放松,呼吸自然。

呼吸法 顺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所时读字,同时提肛缩肾,体重移至足跟。

调息 每个字读六遍后,调息一次,以稍事休息,恢复自然。

3、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到底有哪些功效,养生之人都应该知道?

传统养生,可以调理自己的内分泌,新陈代谢快。武术运动,传统武术,运动最好的形式。门类主要有少林、武当二大派。少林武功以刚为主要,刚度柔韧。武当武功更是重视“气”,以柔为主,外软内刚、运动比较缓、柔软。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一种武术课程,老人可以选择太极拳,进行长期训练,对强者健康体,预防老衰有很大的好处。

螺旋运动、健身伸展运动,根据运动的整体特点,融入轻柔运动的形式,综合少林、武当武术的风格,并采纳气功培养要诀,创建“螺旋运动健身法”。尤其是老年人或病弱多病的人,如果持续的话,就有了防病健身的能力,当疾病发生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整体运动、形神同时养,老人每天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也可以是良好的运动形式,但每次都要达到一定的量和质量。标准是脉冲的节拍每分钟超过90次,不超过100次,可以根据自身的承载力和习惯确定时间长度,不小于半小时,起到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每日简易健身法,1、梳头法:双手十指微屈成爪状,从头前轻轻梳至后,可反复做。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防止高血压。2、沐浴面法:闭上眼睛,前后揉搓手掌,然后从鼻子两侧向上按摩手掌至前额,将e68a847a6431333431373764手掌分别按摩至额头,按摩至太阳穴,再按摩至下巴,反复18次,能保持面部光泽弹性,消除皱纹。

4、养生气功五行掌中摸法的洋细呼吸?

其实有很多种方法,因为练气功,鼻子不是呼吸,而是吸气,口呼,这样说才是正确有,鼻子吸气,一是可以让练气功者心平静,二是对气功运气的作用十分大,当然,还有其它的方法,下面就是一些调息的方法,供你参考。
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调息
调息是自觉地意守呼吸或调控呼吸,以达到和气养生的目的。它是练功的重要环节和方法。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应用意念,去改变呼吸的节律、频率和深度,从而来调和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
调息的重要性
初步的实验研究已经证明,调息对机体植物神经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呼吸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影响呼吸中枢,进而调整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张力,最终达到调整相应内脏器官(组织)的功能。调息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作为调心的重要手段,可寄心于息,使心息相依,意气相随,气血调畅,五志舒和。如此则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才能健脾养气保精养神。
调息的方法
气功调息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不外口鼻的运用,呼吸肌的运用,意念的配合,动作的配合,读字的配合,呼吸时相和呼吸速度的调节等。应用时可根据功法和练功者的具体情况而选择。
1、自然呼吸法
由于人们的习惯不同及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自然呼吸可分为胸式、腹式及胸腹混合式三种形式。成年男子以腹式呼吸多见;女子以胸式呼吸较多;运动员、演员、歌唱家则多是腹式呼吸。初练气功者,一般采用自然呼吸。即在平时习惯的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身体放松入静,然后将呼吸调整得柔细、匀畅、自然。开始调息时,可采用吸气时默念“静”字,呼气时默念“松”字,以助调息入静。
2、鼻吸口呼法
有口吸鼻呼法、鼻吸鼻呼法、口吸口呼法。在练功时多采用鼻吸鼻呼法或鼻吸口呼法。鼻吸鼻呼法多用于静功,太极气功、行步功等多采用鼻吸口呼法。有少数练功者,因鼻病、感冒及其他疾病时,偶然以口代替鼻呼吸,但口宜微张。除此之外,口吸鼻呼与口吸口呼法均不宜提倡。
3、大呼大吸法
用鼻使劲地大呼大吸,或以鼻使劲地吸气,用口呼气,每一呼一吸要求尽量延长时间,并且还要求发出呼吸声,以达到“出入有声”。该法对增强体质,调动机体内气,以及对某些慢性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学练此法时,声音应从小到大,并注意在空气新鲜的旷野地带锻炼。
4、练呼练吸法
古人讲“凡入气为阴,出气为阳”,因此‘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说明应用练呼法或练吸法要注意阴阳辨证。一般而言,练呼对上实下虚的高血压、肺气肿、青光眼以及头痛、头胀、胸腹胀满者较为适用:练吸对某些胃肠功能差、阳虚怕冷者较为合适。练呼可采用延长呼气,呼——停——吸,呼后念字等法,以加强呼气,延长呼气时相;练吸时,可采用延长吸气,吸——停——呼,吸后念字等方法,以突出吸气。
5、腹式呼吸
这是气功调息中最常用的呼吸方法。它有利于内气的聚集、贮存与调动。腹式呼吸一般分为自然腹式呼吸和深长腹式呼吸,后者由前者过渡而来。深长腹式呼吸又可分顺式和逆式两种。吸气时腹肌放松,随着横膈的下降,腹前壁逐渐鼓起;呼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凹进,横膈也随之上升到原来水平,此为顺式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为等容呼吸)。逆式腹式呼吸(也称变容呼吸)则相反,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呈凹状,加之横膈收缩向腹腔下降,使腹腔容积变小,呼气时腹肌放松,腹部隆起,横膈也上升,使腹腔容积变大。故逆式腹式呼吸对腹部脏器的压力影响较大,因而对促进气血运行,提升阳气,改善肠胃功能有较大的帮助,适用于内脏下垂、肠胃功能失调者。但对年老体虚及高血压患者,各类心脏病患者和孕妇均应慎用或禁用。另外,逆式腹式呼吸难度较高,初练者不宜马上应用。

5、五行养生的功效有哪些?

针对人体内部五脏六腑进行调理,不同的人有不同五行属性体质,要知道自己属于哪种五行属性相对较弱,然后重点加强。这样就能使得整个人体达到平衡,起到养生保健作用。

6、谁知道养生气功行气通经六步功功法,以前练过效果不错,现在已经忘了。知道的朋友告诉一下,谢谢!

请留邮箱。

7、导引养生功的作用

导引养生功是一套医疗体操。来
它继承了祖园导引养生学,综合武术,体操动功,结合呼吸吐纳静功,采取自我按摩,以气血为理论指导,依经络循环行自动向等,形成五位一体。该功法适用于成年知人,尤其中年人锻炼。不受器材,场地的限制。且道简单易学,安全可靠,有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8、道家的养生功法?

道家经典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神经衰弱症,目前尚无良药可医,含磷质的药品虽号称补脑。亦嫌名实不符;其他一切兴奋剂,或镇静剂,只能收暂时的效用。药性过了,仍旧是衰弱,或更加严重。

使脑筋绝对安静,排除一切思想.这是下手工夫最要紧的原则,也是神经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们思想习惯,由来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办到;为求达到这个目的,古人就立出许多法门,比较起来,以庄子“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识,并非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记了,渐渐地入于睡乡,这才是神经由衰弱恢复健康的过程中最有效力的时候,就要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睡醒之后,可以从头再做听呼吸法,又能够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昼间睡了几次不欲再睡时,不妨起来到外面稍为活动,或拣树木多、空气洁的地方,站在那里做几分钟吐纳工夫也好,或做柔软体操、练太极拳也好,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感觉疲劳;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呼吸的工夫,还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经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药片不宜常服,只有听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决问题,毫无流弊,而且与《黄帝内经》上所说阳入于阴的理论相合。(《灵枢·大惑论》;“卫气常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前人书中常有“心息相依”这一个专门术语,但未说明如何依法。苏东坡的工夫,是先用数息法,后用随息法;朱子《调息箴》的工夫,则用《楞严经》“观鼻端白”法。但数息要用意去数,不能纯然无念;观鼻要开眼去观,时候久了,眼神难免疲劳;只有《庄子》听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听也不觉疲劳,才真能合于“心息相依”这个轨辙。今将这三种方法列举如下,并加以浅释;好让学者自己去实验:

(1)苏东坡养生说(见东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僻: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考人言尽于此。”

浅释 注意养生的人,食物要有节制,必须等到腹中觉得饥饿时,才可以进食,尚未吃得十分饱满,就应当停止;每餐后宜到室外空旷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时,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时就回到房里去准备做静功;不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论用坐式或用卧式,听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体不让它动摇,像木头人一样,就算合法。身体已经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说的法门和老子所讲的工夫合起来做,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与勿助,“勿忘”就是“绵绵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数息法,若数出息即不数入息,若数入息即不数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两次。数到几百次以后,心中寂然如虚空。身体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强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静而不动了。数到几千次以后,或无力再数下去,此时另有一个法子应付,叫作“随”字诀,当息出时,心也随它同出,当息入时,心也随它同入;有时或感觉这个息似云雾蒸发散布于周身无数的毛孔中(原文“八万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窍之多,不是实在的数字),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这样地步,久远以来的各种病苦和障碍,都能够逐渐灭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开悟了;譬如瞎子,此时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够看见道路,用不着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调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容与,闲暇舒适之义。猗音依,猗移,随顺之义)。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翕音习),如百虫蛰。氤氲阖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后四句节略)

浅释 观鼻端白,原是佛教《楞严经》上二十五个圆通法门中,第十四个法门,苏东坡、朱晦庵两人都采用了这句话,但他们的说:法并不完全和《楞严经》相同。朱子的意思是说:做这个工夫,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身体总要安闲而舒畅,不要弄得周身难过;又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勉强执着。气机静到极处,它自然要动,就像春天的鱼类,浮在水面嘘气;气机动到极处,它自然要静,就像冬天的虫类,伏在土里翕气(“翕”是聚敛收摄之义)。此时身中之气,交互团结,有天地氤氲之象;一动一静,有乾坤阖辟之机,妙处是说不尽的。若问是谁在那里做主?其实并无所谓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3)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

原文“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 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巳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

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工夫的做法。这种工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不妨在整个工夫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的加以说明:

第一步 “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 “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说“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 “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工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今将以上所列三种法门作一个总结:苏东坡是先数息,后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是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朱晦庵是先观息,后不观;他所谓“不宰之功”,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庄子是先听息,后不听:他所谓“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三人下手的工夫虽然不同,后来都归到一条路上,学者可以参合而用之。

青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轻重之别,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轻者差不多可以全愈。出疗养梡后,回到工作岗位时,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两次,勿使间断,才能继续维持巳得之效果,逐渐完成未了之余功。

和谐拯救危机系列片 (请从第二个视频看起)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98899.html
正信的佛教
http://www.dizang.org/rm/zxdfj/

9、道家养生的睡功如何练?

睡功是为了增加修炼时间,提高功法。在睡觉时修炼功夫,道家有《蛰龙秘诀》专讲睡功,据说此法为陈抟老祖所传。
道家养生睡功的姿势是:头靠东方而卧,侧着身体而眠。好像犬之屈身而睡,又似龙之盘曲环绕。一手屈臂而枕头,一手直抚于脐眼(丹田)。一只脚伸展(左手屈则右脚伸,右手屈则左脚伸),一只脚绻回(左手伸则右脚绻,右手伸则左脚绻)。神意不可驰逐于外物,气机自然安定和平。收敛心神含藏于下丹田之中,神与气自然和合凝聚,结成内丹。
诀曰:“道在守本命,真火暖外肾。回光内视,神住丹田。”
其法先向左边侧身而卧,左手托腮,右手握住外肾。左腿全屈,右手半屈半伸。心神凝定于下丹田之中,默数呼吸出入数,共数360息。心息相依,神勿外驰,绵绵密密,不即不离。数过360息,够一周天之数。之后正身仰卧,两手握住外肾,着力往前,挣12下,两腿往前用力伸。然后闭气腾身,玉枕、脚跟和手掌着床,其他部位悬空,闭一口气腾一次,连续腾身三次,而后还虚养静。
再向右边侧身,照前行功360息,够一周天之数。仍旧正身仰卧,两手握住外肾,照前行功,着力12下,向上闭息腾空三次,还虚养静。
最后,侧身用手抱住肾囊,神注下丹田,若存若亡。
一念不生,主静立极,先存后忘,入于混沌。
此种道家养生睡功法,比较适合老年人炼习。运用得宜,则外肾温暖,而阳气再生。以后睡眠醒来之时,便有一阳初动的景象发生,此时应当用采取外药的功夫和炼精化气的口诀,再用“睡功秘诀”继续温养。临近天明之时,再照以上方法行功数息,最后还虚养静。至此,则一宿之功完毕。
上面是我网上找到方法
事实只是把盘坐变成睡的姿态,方法是一样
只是看起是睡着,事实上你在打坐

与养生行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