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未病养生

未病养生

发布时间:2020-05-03 08:12:59

1、治未病究竟能治什么病?这么火,既然没病,那又怎么知道药效有无,是不是只是保健养生换个名堂而已

有些机构,利用人们对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似懂非懂的状况知,来忽悠老百姓,买它们的暴利产品一一万能的XXX,其实起不到治未病的作用,反而把人弄出病!
中医讲治道未病,指的是身体已经不舒服,但西医检查没有实质性病变回,这时中药的作用是把病消灭在萌芽中!
但注意:中药是根据每个人,每样病,辨症下药,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一个方子管所有答的病,所有的人,不是万能药!

2、什么叫“治未病”?

简单的说就是预防生病。 根据脏腑传变规律,阻断疾病向其他脏腑传病。比如肝病邪实而脾虚就要补脾,以防止肝病传脾。

3、什么是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笔者认为“治未病”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未病先防 《内经》开卷首篇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指出古人长寿与今人早夭的原因。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语道破调养身心于未病之时的养生观的指导意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也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指出摄生养慎对未病前预防疾病有积极意义,提示若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顺应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从而避免疾病发生。唐代医家孙思邈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思想对后世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曰:“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明医杨继洲《针灸大成》认为:“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即两侧足三里)有灸疮”,明代李梃《医学入门》言“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近代张锡纯制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发放给穷苦百姓以用来防治霍乱及疫疠的传染。这与《内经》中的小金丹方“服十粒,无疫干也”及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间佩兰芷以避秽防疫的习惯,后世民间用苍术、雄黄、艾叶等熏烟防疫;端午节熏之以兰,戴药佩石菖蒲、佩兰预防流感熏醋等等习俗是一脉相承的。古语云:“居安思危”,是对未病先防很好的诠释。治病于初 《内经》云:“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特别重视早期诊治。《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示以人们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须及时早期治疗,以防病邪深入于内。另外《伤寒论》阳明腑实证及少阴证之三承气汤,都为急下存阴之法,充分体现医圣在伤寒病初起见有邪热伤阴之端倪时即处处护阴保津的思想。清末蜀中名医郑寿全,诊病精于分辨阴阳,尤其强调固护阳气,列举数十条阳虚证表现,于疾病初期,若见其确有阳虚表现,即投以姜桂附等辛热之品,这是他在对伤寒论四逆汤证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见性应用,临床实有效验。既病防变 《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全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金匮要略》首篇首条也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均强调肝脏之病,多传变至脾,治疗当注意顾及未病之脏腑,以防疾病传变。《伤寒论》第8条:“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篇条文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多半都是讨论误治后的变证及其证治,足见误治对疾病传变的严重危害。仲景不厌其烦地告诫医者,某病“不可下”,某病“不可汗”,某种治法“为逆”,某种治法“不为逆”;这些均是从治法上示人必须谨慎从事,免生他变。太阴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理中汤本为治太阴病诸证的主方,然仲景不言理中汤却言“四逆辈”,因太阴之客邪未罢势必传于少阴,使病情发展,用“四逆辈”一则对病势较缓者可用理中汤治在太阴;二则对病势急者又可用四逆汤为少阴设防。另外,仲景在方药的服用方面也体现了保护正气,防病传变的思想。如十枣汤用枣汤调服以顾胃气,三物白散“强人服钱匕,羸者减之”;服大承气汤“得下,余勿服”,就连治太阳中风证所用的桂枝汤,在服药时也强调种种,均示人用药须当审慎,以免伤正助邪。后代各医家受其影响,对这一既病防变思想分别有所发挥和创新。如清代名医叶香岩的《温热论》中提出“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对素体阳气不足者,治疗时注意顾护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对于素体阴虚者,则指出“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以防其变,同样体现了“既病防变”的思想。前贤云:“医有慧眼,眼在局外,医有慧心,心在兆前。”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病愈防复发 《内经》提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后“谷肉果蔬,食养尽之”,“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是说用药祛病后,还需要调养身体的正气,注意合理饮食,以防疾病的复发。张仲景也讲,大病初愈,正气未复,倘调养不慎,易致病复,应采取一定措施予以预防。如《伤寒论》157条服十枣汤,“得快下利”使水饮停聚胸胁之证得以解除后,采用“糜粥自养”的方法,以补养正气,促进康复,以免复生它病。又以“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提示霍乱病后胃虚,应注意饮食调理以防复病。仲景还特别在六经病后,专设《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一篇;清代吴鞠通有言:“病后调理,不轻于治病。”民国沪上火神派名医祝味菊,其治疗温病,在邪去正虚的后期,常于方中加入适量附子,旨在恢复人体阳气,不忘温阳以补正防复。总之,治未病的思想体现了祖国医学预防为主的精神,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借鉴。(张明雪 张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4、孙思邈未病养生的理念是什么意思

算是歪解:数,应当是频繁的意思。频频沐浴是个现象,还可能有心理问题。更何况沐浴是为干净利落,天热洗浴理所应当。如果热不热都沐浴,一次又一次的,不仅伤身着凉中邪,更是有问题了。

5、养生和养身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区别是什么

养身就是保养身体、调理身体,偏重在百具体的身体机能上,而且不会太具备长远性。比如说“孕妇刚生产完,要注重养身”;“某运动员受伤后做了手术,要请假养身”等等。
养生,就是指通度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问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具有一种长期性、长远性。比如说“王先生30岁就很懂得养生之道,远离烟酒,作息有规律,等等。他常说:‘年答轻时懂得点养生知识,爱护身体,到回年老了也不用担心会得什么大病。’”可见,养生是长期的。它只是中医领域才会出现的一个名词,就是说,在中医里才会有“养生”这概念,西医是没有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答个人见解,可能会有一些偏颇之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6、什么是“治未病”?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6)未病养生扩展资料

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主要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这三方面。

1、法于自然之道

顾名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

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

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

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

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能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

2、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

3、保持阴平阳密

《黄帝内经》所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阐明了阴阳的平秘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内守,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周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离绝而不相交,那么精气也就随之耗竭。

7、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谋略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e68a847a6431333361303131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要:
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历代医家都有非常重视“治未病”。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实用价值。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深谙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他的著作《医门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病属热证,热偏盛而易出汗,极易伤津耗液,故保津护阴属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之举,对于温病是控制其发展的积极措施。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此外,东汉华佗创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等,注重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的经验也是很可贵的。

8、到了冬季疾病高发期,未病养生该如何养呢?

冬季是一个“干燥、多风”的季节,一不小心就会着凉感冒,很容易就会上火咳嗽。冬天缓缓而过,尤其到了“数九”这几天,感觉天寒地冻,连手都不想往出伸。

冬季气候干燥,所以饮食需要“润燥”,建议“减辛增酸”,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别给“燥火”提供机会。那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多喝水:增加饮水量可以避免上火,每天喝水1700ml是底限,这个季节要加到一天2000ml左右,为你的身体降降火。

其次三餐方面:做到粗细搭配,没事儿多吃点稀的,包括粥类和汤类,针对粥类,建议大家喝点八宝粥、紫薯粥、杂粮粥等e68a847a6431333431363638;针对汤类,建议新鲜蔬菜,少油少盐。

最后建议大家要在冬季适当多摄入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在蔬菜水果种类的选择上,遵循应季、刺激性小以及“健康”。爆炸营养课堂的营养师,建议您冬季多吃下面三类食物:

冬天养生常吃:柚子

作为应季水果的代表食物,柚子可谓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酸甜可口,营养丰富,特别是其维生素C的含量(61毫克/100克),含量比柠檬和橘子都要高;水分含量充足(占总重的87%左右);非常适合在寒冷干燥的冬季食用。

冬天养生常吃:山药

山药当中富含多糖物质,在寒冷的冬季经常食用对于胃部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建议可以作为冬季“主食”填充到您的食谱当中。当然,像红薯、南瓜也是冬季不错的选择。

冬天养生常吃:花菜

无论是菜花还是西兰花,都是冬季不错的菜肴之选。但建议您在吃的时候不要过度烹饪(会损失较大营养成分),另外可以多种食材共同烹制(萝卜、西红柿与其都是不错的搭配);烹调花菜,建议蒸煮炖,清淡少油盐才能更好的还原食物本真味道。

当然,除了这三种还有很多的应季食材,对于饮食,还是要多种摄入,尽可能保证营养均衡。

寒冷与干燥交集,在这个冷冷的冬季,各位要饮食多样,增酸减辛;调整睡眠,早睡晚起;适当运动,注意方式;保持心态,请勿生气。寒冷的冬季,请您靠谱养生。

各位朋友,最近你的身体状况还好吗?你还知道哪些饮食办法,来帮助冬季补水呢?

9、养生能否治未病?

可以的,本身治未病就是着重调养,就是预防未发生但是有可能甚至将来会出现的疾病。恰好香港得胜养生会馆好像是有针对治未病这一说的,其主要也是着重理疗养生方面的,效果好像听说还可以。具体你可以上网再看看。

10、中医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未病”即“疾病未成”,指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来疾病前期。“治未病”的内容应包括4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源②欲病就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治未病”最早见于《史记·鹖冠子》记载,魏文王问百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度,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索问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答,乱已成而后治之。壁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与未病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