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养生学
2、《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学生看一样东西。
多媒体出示图片
问:这是什么?(根雕)
问:你们再仔细看看,它像什么?
问:你们真会观察。一个普通的根雕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像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想像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像力的文章——《童趣》
2、作者、作品介绍
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⑴这是一篇文言文。可能学生会在语言上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但要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上发音饱满。(生齐读)
藐miǎo 强jiāng 唳lì 砾lì 为wèi之 凹凸āo
⑵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
⑶学生齐读,读出感情,教师指导学生诵读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2、概括课文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把握)
3、合作学习。
四人为一组,借助课文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学生能对照注视说出大意即可。)
4、师生共同质疑提问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心之所向则
③徐喷以烟,使其… ④蹲其身,使与台齐
⑤以丛草为林 ⑥吞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⑦不觉呀然一惊 ⑧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⑨使之冲烟而飞鸣 ⑩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品读赏析,合作探究
1、品味文中精彩语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学生间互相交流感受
2、合作探究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③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四、课外延伸
阅读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下面我们来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经历,共同体味一下其中的童趣。
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他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有时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腿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他的身子便仍旧飞去。希腊路吉亚诺思(L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这样的玩耍的了。
五、课文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刚刚度过自己的美妙的童年,或许也有过这样的物外之趣,让学生来讲一讲,让大家分享快乐!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并试着背诵课文
2、通过想像和联想,一种平常的景物或事物,也会变得美丽而奇特,获得“物外之趣”,观察你生活中的景或事,进行想像把你的想像之景描写下来。100字左右
3、山野童趣 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区分乐曲《牧童短笛》的两种基本情绪,找出相似的乐段
2、 能指出竖笛的组成部分,基本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并吹出声音。
3.能大胆的用歌声、表演等形式表现歌曲《采山》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 能大胆地用歌声、舞蹈等表现歌曲丰富的情趣。
教学准备:手风琴 录音带
主要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进山野(情景引趣)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能说说咱们农村是什么样子吗?
2.创设情境
A.闭眼听《牧童短笛》第一段,感受乐曲的旋律和情绪。
B.学生谈感受,说说第一段的情绪,并说说音乐所表达的场景和牧童吹笛子的心情。
C.为乐曲第一段选色。 学生可由自己自由选择与旋律情绪相符合的颜色。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段和第三段.
二、山野寻乐
1.引入歌曲《采山》
山野的空气真新鲜,到山里玩可能更有趣,让我带你们去采山吧!
2.兴为歌曲伴奏
3.学生随《采山》音乐用身势动作伴奏,充分感受旋律欢快的情绪及典型的节奏型。
4.朗读歌词
跟师读儿歌(边做动作边读词),在读歌词中体现“乐”的情绪。 4. 听赏歌曲
听范唱,感受歌声的甜美与快乐。
5. 学唱旋律、歌词
6. 跟琴用lu或la等母音视唱旋律,跟琴唱歌词。
三、课堂延伸
创编歌词:小朋友们,除了歌曲中描写的“踩雨、采蘑菇、采野果。。。。。”外,你们还有其他在雨中采山的形式吗?学生创编歌词,寻找采山时的更多乐趣,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予以表现。
四、小结
课件
山野童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区分乐曲《牧童短笛》的两种基本情绪,找出相似的乐段
2、 能指出竖笛的组成部分,基本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并吹出声音。
4. 能大胆的用歌声、表演等形式表现歌曲《采山》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 能大胆地用歌声、舞蹈等表现歌曲丰富的情趣。
教学准备:手风琴 录音带
主要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 唱歌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采山这首歌曲,体验了山中儿童的乐趣。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去乡间玩玩。你们听,老师要带你们去干什么呢?
2 放范唱带
3 学生跟音乐打节奏
4 用LA跟音乐哼唱
5 学读歌词
6 学唱歌词
7 表演唱
4、传统体育养生的说课稿
中医养生学是 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 的科学,是 历代劳动人民智慧 的结晶,它经历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比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与发展,进而形成 一门独立 的学科. 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健康.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 多学科领域 的综合,是 当代生命科学中 的实用学科.
一.独特 的理论体系 【关注焦点:内科疾病的肝脏表现双下肢浮肿、腹水、黄疸】
中医养生学以其博大精深 的理论与丰富多彩 的方法而闻名于世. 它 的形成与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 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 的东方色彩与民族风格. 自古以来,东方人.西方人对养生健康,都进行长期 的很多 的实践与探讨. 但由于各自 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养生 的观点也有差异. 中医养生学是 [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 的,故此有它自身特点,现略述其概要. 【健康导读:脊膜瘤骨瘤样变1例报告】
二.与谐适度 的宗旨 【扩展阅读: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 以"天人相应"."形神合 一" 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 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 的协调 一致. 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 的规律. 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健康 的核心,进而确定指导养生实践 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与于术数"."起居有常". 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 的规律,使生命过程 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 的移易与四时气候 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养生健康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 其中 一个突出特点,就是 与谐适度. 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与,则可健康长寿. 例比如,情绪健康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与适度. 又比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
第一章.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而不倦等,都体现这种思想. 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 的观点,不伤 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 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 一朝 一夕. 一功 一法 的摄养就能实现 的,而是 要针对人体 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 的. 因此,中医养生学 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健康等,进行较为全面 的.综合 的防病健康. 另 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 一律. 一个模式,而是 针对各自 的不同特点有 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 的动态整体平衡与审因施养 的思想.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例比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 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 又比如传统健身术 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 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者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 这样,不但可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与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健康效果. 【关注焦点:内科疾病的肝脏表现双下肢浮肿、腹水、黄疸】
三.综合.辨证 的调摄 【健康导读:脊膜瘤骨瘤样变1例报告】
四.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健康实可与平均每个人 的 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平均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 的内容. 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 的必要. 不仅比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 的人也都有相应 的养生措施. 因此,养生学 的适应范围是 很广泛 的. 它应引起人们 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健康 的自觉性,把养生健康活动看作是 人生活动 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