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道家养生音乐

道家养生音乐

发布时间:2020-05-03 02:45:17

1、道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知法思想。

(1)道家养生音乐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道,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回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

参考资答料:网络-道家

2、道家睡眠养生之怎样睡质量最好

睡眠质量是综合型的问题,涉及到饮食、情绪、心态、身体健康状况等问题,为促进良好的睡眠可以从以下方便多多改善。
饮食方面
睡前可吃一点养心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也可以在睡前喝牛奶利于睡眠。每天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既营养又可以促进睡眠,对于失眠人士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切忌在睡前喝咖啡、茶等提神、让大脑兴奋的饮品。
运动有度
适时适量的运动是真的能够帮助睡眠,运动会使你身体里的各个器官都兴奋起来,所以不妨把你喜欢的运动安排在早上,早餐前适量地运动,不仅唤醒身体,也能提高精神注意力,有助于你迅速进入一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白天适量的运动对于改善夜晚的睡眠也很有好处。
冥想入睡
失眠的时候,想象自己处于一个美好的画面当中,可以是大草原、海边……当然,最为有效的就是想象自己处于一个浩瀚无垠的宇宙中,看着无数闪亮的星星。这一切都让你陶醉,让你感觉非常地舒服……
音乐调节
失眠的时候可以听一些纯音乐、轻音乐或者瑜伽音乐。这是因为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能使颅腔、胸腔或某一个组织产生共振,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和呼吸节奏;同时,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这种物质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在以上两方面的作用下,失眠患者的神经系统得到调节,睡眠状态自然得到改善。
4-7-8呼吸法
据哈弗毕业的安德鲁(Andrew Weil)教授研究发现了一种快速入睡方式,真的只要一分钟哦!不需要药物帮助,也可以很快入睡!方法就是:鼻子吸气4秒,憋气7秒,最后再呼气8秒,做3次循环后你就能感受到睡意。一开始做可能不熟没睡意,但只要坚持一天做2次,持续6-8周习惯之后,就能迅速的在60秒内安稳入睡啦!

3、听养生音乐对身体的益处?

一是声:通过“耳闻”与“神听”被大脑感知作用于人体;

二是情:音乐作品表达的情绪(悲、欢、喜、乐;安宁、平静、开阔、奔放、雄壮、高昂等)直接作用于思维和人的肌体,产生养生健身效果;

三是意:即音乐的旋律、和声、配器、节奏、速度、调式与调性表现的整体效果,使听者产生想像和追逐,将听者带入一种现实的意境中,诸如高山、流水、森林、草原、清晨、风雨、阳光、月夜等不同的意境之中,使人获得满足和享受,达到调节思维和肌体的效果;

四是速:即音乐具有的快慢节奏和轻重缓急特性,快而强的音乐使人听之欲动,安静而详和之音可使人心绪平和安闲,雄壮有力之乐使人精神抖擞,对人的思维与反应产生直接影响;

五是波:即音乐声波产生的能量,会直接影响人的血脉跳动和脑细胞思维频谱。因此,音乐能量及音乐语被人接收后会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五脏六腑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作用于思维,影响心理与情绪变化,达到健身治病的效果。

饭后欣赏轻柔明快、美妙动人的乐曲,对人体大有裨益。《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乐,闻声即动而磨食。”道家也有“脾脏闻乐则磨”的说法。听柔和清新的音乐,可以配合进食;而饭后欣赏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使元气归宗,乐而忘忧。

1、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美妙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人体,产生微妙的和谐共振。与此同时,柔和轻快、美妙动听的音乐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到调节血液流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脑肝肾功能,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腺体分泌,加强新陈代谢等作用。

2、饭后听音乐还有疗病健身之功。1972年,波兰政府根据几位病理学家和音乐学家的建议,设立了第一个“音乐治疗研究所”,颇见奇效。医生给病人的“药”是一张德国古典作曲家巴赫的音乐唱片,具体方法是每日3次,饭后听,按时欣赏音乐的病人所患多年的神经性胃炎得以痊愈。不久,英、美、日等国的一些医院也随之采用了音乐治疗的方法。比如,每日听3次音乐,能治疗神经性胃炎;给高血压病患者听抒情音乐可降低血压;给受了惊吓的人听柔和轻松的乐曲,可以使病人安静,并最终恢复正常。

3、此外,饭后听音乐,还要注意考虑人们的个性心理特点与音乐爱好程度等。因为这些因素对疗效有一定影响。只有根据人们各自的爱好,精心选择适当的音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反之,喧闹嘈杂的声音、强烈激昂的节奏、缠绵悲哀的声调等,会对人的情绪和消化系统产生不好影响,有损人的健康。

4、道家的道家经典

 道家经典主要有:

《道德真经》、《 南华真经 》、《文始真经 》、《冲虚真经》、《通玄真经》、《阴符经》 、《玉枢经 》、《太上老君内观经 》《太上感应篇》 《龙门心法 》。

知识拓展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南华经》本名《庄子》,是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大师庄周及其后学的作品。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

《阴符经》 分上、中、下三篇,依次是《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李筌遍游天下名山,四处寻访得“道”之人时,在河南嵩山虎口岩的石壁中发现了《阴符经》。

二十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批古代经典文书抄本。其中道教遗书抄本约有五百余件,其抄写时期在南北朝后期至唐朝中期约二百年的时间,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时代的抄本最多。其内容包括道家诸子、道教经典、科仪等约有一百多种道书,其中约有半数抄本是《正统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

敦煌道经的发现,不仅弥补现存明《道藏》的缺佚,而且为研究河西地区的道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敦煌遗书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日本学者大渊忍尔1978年出版《敦煌道经目录》,该书著录敦煌道经抄本约四百九十六件。1979年,大渊先生又出版《敦煌道经图录篇》,刊载全部敦煌道经的影印图版。1999年中国李德范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将敦煌出土遗书中的五百余件敦煌道教文献整理汇编,集成五巨册。

《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全藏分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教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和目录索引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


5、中国古代音乐的整体风格是什么?

乐器是就地取材的,风格丝竹之乐,表现出大自然的和谐气息,古代学音乐的人都有一段凄美的故事,整体风格就是中国的特点。

6、道家学说与中医学

道教与中医渊源相通
中华文化从源而论,与道家关系最钜。道家流派的名称,形成虽较晚,要到汉初随九流而定名。但其渊源就有道籍文献可考者,可上溯至商初伊尹,至周时老子《道德经》已是集其大成,这还不包括道家思想的初始阶段,要上推到黄帝之时。

《汉书·艺文志》载道家古籍,列第一的就是《伊尹》五十一篇。此书早佚,连《隋书·经籍志》亦不见著录,但近年来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伊尹·九主》佚文,不仅使我们对《伊尹》这一部早期道家典籍能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而且证实了道学的产生与天道实密不可分。例如,无名、有名是《老子》之学的一个中心,而《伊尹·九主》认为"名"就是从天道中产生的。其文说:"天乏(范)无(名),复生万物,生物不物,莫不以名。"
所谓"天范",就是"天道",就是天的本体和天的运行规律,放曰"无名"。"名"既是天道的产物,那么万事万物,由此而生,莫不有名。《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于此可以找到注脚。

中医学与道教渊源相通,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把中医学摆在天地人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来加以研究、究其源,即出于道家。所以《内经》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要掌握医道,就必须懂得:"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把对医家的要求与道家的标准等同起来,这是医之通于道,或者说医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因此,我们要想深入研究中医学则对道学的研究绝不容忽视,尤其对道门医学的价值绝不容忽视。
道教素有“重生”之信仰,主张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并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于是道教吸收原始巫祝、神仙方术及先民的养生之道,创立和构造了一个完整的道教养生学体系。这一体系又与祖国传统医学的主体—中医,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中国自古有“医、道同源”的说法。
在理论方面,中医的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及其对人体经络、气血、脏腑的见解,基本上都为道教所承袭、发挥,作为炼养中关于人体生命的基本理论,渗透于导引、 存思、服气及以后更趋成熟的内丹学中。
此外,道教养生学与中医有一些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比如,道教养生学最重视的是人的精、气、神的保养和修炼;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学说以及临床实践,也十分重视人的精、气、神的平衡与协调。道教养生学和中医还有诸如心理——社会疗法、康复疗法、音乐疗法、环境疗法等许多方法上的共同点。
神仙信仰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按照神仙信仰的说法,仙首先是个体生命的无限延长。假如有这种可能,从逻辑上讲,既然是无限延长,那么在无限延长之前,个体生命理应是健康的、长寿的。在早期道教偏重于修命时期,信徒们更会这样认为。比如见到年轻道士步履轻盈,目光炯炯,或年老道士耳聪目明,鹤发童颜,信徒们则会视为仙风道骨,由衷膜拜。相反,一个面黄肌瘦、疾病缠身、体弱乏力、恹恹无神的道士,谁会相信他一朝冲举升仙?所以《养性延命录》阐述说:“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意思是神仙信仰要求贵生,医药养生与修仙不可分离。《内观经》则说:生明道,道守生,“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即以医药养生而求仙,以求仙而永生。《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说:“先明脏腑,次说修行。”《丹亭真人庐祖师玄谈》说:“病魔不除,仙基难立。”内丹修炼首先要“筑基”。这些都是把医药养生作为成仙的准备阶段、必要条件或基础。求仙必贵生,贵生必求医,道教医学必然产生。济世度人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道教倡导齐同慈爱的精神,要求道士以济世度人为己任。《度人经》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以医济世”是济世度人的方式之一,较容易见效。根据道教的说法,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也是积德于己,积德方能成仙。故道经说:“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行仙。”全真教将修炼自己的心性与身体叫作“真功”,将济世度人叫作“真行”,说“功行双全”才能成道。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学道之人不可不通”医药的。丘处机甚至对成吉思汗说:“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是以道教的济度思想也要求道士掌握医药养生知识。以医济世往往造成以医传教的客观效果。一些道士掌握医药知识,就是为了以医传教。如早期道教黄巾的太平道和二张的五斗米道,传教之初皆以符水为人治病,迅速赢得了大批信众。

道教重视医药养生学,也与道士本身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关。这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古代不少道士生活在穷乡僻壤,有些道士选择岩居穴处。还有一些道士为了采药或访道,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他们如果缺乏医药养生知识,无力抗拒艰苦恶劣的环境,疾病来临时不能自医自救,将难以生存。所以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告诫道士必须“兼修医术”。另外,有的道经根据天人感应说,把治病作为感应天地不降灾祸的手段,试图以医格天。还有的道经以医理阐述教理,以医弘道。这些也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原因。

我国的神仙说起源很早。《山海经》、《楚辞》、《韩非子》《庄子》《左传》等文献中都记载了有关长生不死、不死药、真人、神人或仙人等的神话或方术。战国时期,致力于成仙活动的方仙道流行,行气、药饵、宝精3派鼎足而立。汉代部分黄老学者转向神仙方术,形成了黄老道。《汉书·艺文志》著录方仙道和黄老道的著作,有房中8家和神仙10家,包括房中、导引、按摩、服饵、黄白术等方术。王充《论衡·道虚》批判黄老道,列举了养精爱气、辟谷、食气、导引、服食药物5种方术。有学者将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方术称为方士医学。方士医学以成仙为最高目标,以中医药学和巫医为主要内容,并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理论依托。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以符水为人治病,并教人以悔罪、服药、存思、取符、诵咒等方式自医,标志着道教医学的正式形成。方士医学是道教医学的前身。道教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可以说,道教医学吸收和融会了中医药学的全部内容。历代道医以宗教虔诚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医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为中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东晋葛洪最早记载了天花病。肖梁陶弘景集《养性延命录》,其内容包括医论、医药以及啬神、服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中、反俗、禁忌、祈祷、诵咒、存思诸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集。其著《本草经集注》在药物的采集、加工、分类、配伍等方面都有创新。唐代孙思邈,奠定了妇科、儿科发展的初步基础,发展了养生长寿学。南宋崔嘉彦创立的西原脉学在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外丹术研制的一些外用药,至今仍在使用。内丹术促进了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和对人体的研究。我国许多重要的中医药学著作,都收录了大量道教医方。

7、内心浮躁,听什么音乐能让人内心平静,最好是佛曲

听一些轻音乐了,钢琴曲了都可以!不过主要是自己心态的问题,要考试了不要过度重视平常心对待。如果很烦躁就不要看书,这样完全看不进去的,先自己安静下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8、儒道文化对传统音乐的影响

儒家是入世的哲学,以仁德为生命的依归,以中庸之道为处世的准则,以礼乐为人格修养和道德教化的方式,这样的哲学思想在音乐美学的表现上,就形成「中正和平」的大原则。中正和平的主张是指对音乐的声量、节奏、速度、力度、技巧、旋律变化要求此一原则,如合乎则为雅,反之则为俗。例如孔子对关睢之乐十分欣赏,他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因为关睢之乐充满了中正和平、温柔敦厚之美。另外,孔子对郑声似乎相当厌恶,除了说:「恶郑声之乱雅乐。」《论语阳货》;又说:「郑声淫」《论语卫灵公》。大概是郑声曲调较华丽、节拍、旋律以及高、低音较富变化不合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的审美规范吧!其次,就道家而言,和儒家的积极入世相比,道家是采取一种超世的思想。道家的超世思想讲求养生,顺应自然,反对一切人为的典章制度及加於自然的各种作为,道家也是以这种「自然无为」的尺度来衡量一切审美活动,这种主张表现音乐美学上就形成了老子"大音希声″和庄子的"至乐无乐″的音乐观点。两人基本上都认为最完美的音乐,在於它完全以自然无为的形态达於天地万物,这也是一种道的境界,这种境界的音乐恰好是"希声″的,或是沉默无声的。这种合乎自然无为本性的音乐才是音乐美的极致,在这样的音乐思想下表现出来的音乐风格,就成为清虚、恬静、飘逸为主。

9、什么是道家的丹田 道家练内丹养生法

丹田是道教修炼内丹中的精气神所用的术语,道家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是性命之根本。
道教经典《仙经》中指出:“上丹田,藏神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下丹田。藏精之府也。”
上丹田 为印堂所在.亦称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道家认为,上丹田为人道之门,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珍至贵。平时,人们只要经常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延年不老二
中丹田 又叫绛宫,《仙经》中说:“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意思是说,六腑五脏息息相关,共同维持人体气血正常运转,各有所辖,有不同的运作方式,都受心脏的主宰。心功能健旺则五脏六腑才能正常运行。道家认为,经常保持意守中丹田。存思不舍,人自会长生。’
下丹田 又叫气海、精门、命门等,在肚脐下三寸处。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阴阳的门户、五气的本元。内有真神赤子居住,故称下丹田为命门。’道家认为,意守下丹田,存思阴阳之神,则阴阳之气不衰,生命不枯 。
道家练内丹养生法
道家所说的炼内丹.是指意守下丹田,在肚脐下三寸处。因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道家称之为性命之祖、生气之源、阴阳之会、呼吸之门。
常炼内丹能激发人体内的能量物质,调节、充实气血循环,提高整体代谢机能,可起到充实下元、防止早衰、延年益寿的作用,每天早上,按照以下动作练习一遍即可。
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深呼吸6次。然后,膝稍弯曲,松肩垂肘,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于小腹前,两手呈抱球状,意守下丹田。以下丹田为圆中心,身体左右进行晃动。身体晃动时,舌抵下腭,全身不能僵硬。接着,两手虎口相对,放在下丹田两旁,以下丹田为圆心,意念想象随着身体的晃动.体内的气逐渐集中到下丹田处,并且越来越浓,最后结成鸡蛋大小的内丹。
短次练习半小时左右.最后收摄意念,深呼吸9次收功。

10、打坐听道教音乐!可以吗?道长?

别听楼下那人胡说,zd但道家养身的说法,神滋于肾,肾开窍于耳,故“久听伤神”。 打坐本来就是要入定,要进入无为的状态,你的注意内力全在音乐上了,你还打上门坐,容悟什么道?
不过你要养养生,跟潮流那就没关系了。

与道家养生音乐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