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秋季经络养生

秋季经络养生

发布时间:2020-05-02 22:10:33

1、十二经络养生关键点是什么?

1.关键点——小指尖端

所属经络:手少阴心经

经常摩擦、按压小指尖端有利于心脏健康,胸闷、心慌,晕车、晕船时用力重掐小指尖端,也能迅速缓解不适症状。

2.关键点——拇指尖端

所属经络:手太阴肺经

经常摩擦、按压拇指尖端有宣肺、利肺的功效,有助于维持呼吸系统健康。尤其秋季,经络运行到手太阴肺经,更是进行呼吸系统保健的最佳时机。此外,咳嗽时用力重掐拇指尖端,还能缓解咳嗽症状。

3.关键点——手掌中央

所属经络:手厥阴心包经

经常用食指指关节挤压手掌中心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调理月经、肤色都有一定功效。此外,还有利于心脏健康。

4.关键点——肩窝

所属经络:手少阳三焦经

用力按压肩窝处,不仅能调节全身体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还能刺激大脑皮层、放松神经,改善头痛、耳鸣、目痛、咽喉痛等身体不适。洗澡时利用热水柱按摩肩窝也是不错的方式。

5.关键点——曲肘外侧凹陷处

所属经络:手太阳小肠经

曲手肘,按摩手肘外侧凹陷处能进行小肠保健,促进营养吸收。特别推荐有贫血症状者经常按摩此处。

6.关键点——鼻翼两侧

所属经络:手阳明大肠经

用食指指腹轻轻按压鼻翼两侧对大肠健康有益,便秘或腹泻时按压此处对症状也有一定改善。

7.关键点——脚底中心

所属经络:足少阴肾经

睡前按摩能提高睡眠质量, 清晨按摩能带来一天的旺盛精力。常常按摩更有利于泌尿和生殖系统健康。建议用弯曲的食指关节挤压2分钟左右。

8.关键点——腿伸直时膝盖内侧凹陷处

所属经络:足太阴脾经

可用拇指按压或热水热敷。按压时尽量用力至感到明显酸胀。经常操作能调理脾脏功能,并有助于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和营养吸收。

9.关键点——大腿根部

所属经络:足厥阴肝经

摩擦大腿根部至发热,能促进肝脏造血和排毒。为避免皮肤受损,建议在润肤露或沐浴露的滋润下进行。

10.关键点——外眼角

所属经络:足少阳胆经

闭眼,用中指指腹按压外眼角是促进胆囊健康的有效方法,此外还有明目的功能。

11.关键点——臀横纹中央

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按压臀横纹中央有利膀胱健康,还可治疗痔疮、坐骨神经痛、便秘,并且有提臀功效。注意按压时先垂直向下用力,再用指力向上勾。

12.关键点——足背横纹中央

所属经络:足阳明胃经

用力按压足背横纹中央能促进胃的蠕动,调节胃液分泌。胃疼、胃胀时按压或热敷此处,能迅速缓解不适症状。

2、秋季,阳气闭藏,是经络养生的好时机,常按摩哪些穴位少生病?

秋冬季节是最好的养生季节,特别是在秋天,“秋天养生冬天少病痛”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穴位按摩是中医的伟大发明,经过很多科学验证,它也是很有效的。中医认为,我们体内有四个黄金穴位。如果在秋季按摩这四个穴位将会大大减少秋冬季感冒病痛的侵袭。同时,不论是在什么时候经常按摩我们的黄金穴位都可以达到疏通经络、祛湿除寒、壮阳补气和调和气血等目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秋季穴位养生。


肺俞穴

肺俞穴位于我们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位置。我们都知道秋天比较干燥,也很容易染上秋燥,所以在换季的时候会有好多人咳嗽感冒。这时候可以按摩我们的肺俞穴,就可以达到温肺润燥、止咳平喘的功效了。当然,不会咳嗽的人经常按摩这个穴位也是没有坏处的,可以达到一个预防的效果。

承浆穴

承浆穴位于人体面部,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在干燥的秋季我们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口渴和咽干等症状。这时候便可以按摩承浆穴,口腔内便会有津液产生。

鱼际穴

鱼际穴位于我们手掌拇指本节后的凹陷处。鱼际穴在我们身体中有些很高的地位,有些“保命穴”之称。经常按摩鱼际穴可以缓解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等。

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处。中脘穴是缓解肠胃疾病的重要穴位。换季之时我们很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现象,经常按摩中脘穴便可以缓解这一不适。


3、秋天通那条经络最好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健脾益胃
人们在秋天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如口鼻、唇舌、皮肤干燥,毛发枯槁,舌红无苔或少苔等,这都是因津液不足。津液的生成源于摄入的食物,脾胃之气健旺,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会导致津液不足。按摩中脘、足三里和太白这3个穴位,可以健脾益胃,有助于津液生成。
1、中脘穴
位于腹中线上、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是胃的经气汇集之处,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用掌根按揉中,每日一次,每次100-300次,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2、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位于小腿的外侧,膝盖骨斜下方。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50-100次,以有酸胀感为宜,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3、太白穴
太白穴是调理脾功能的主要穴位,治疗范围较广,对脾虚有关的病证,均有一定治疗作用。该穴位于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交界处。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100-300次,以有酸胀感为宜,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除燥降火
入秋以后,早晚温差大,天干气燥,人们很容易上火。上火的病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肺热,有的是胃热。原因不同,那就要区别对待了。有三个穴位,每天经常按摩,可以起到除燥下火的作用。

4、春夏秋冬养生原则是什么?

《黄帝内经》根据五行学说,以人体五脏为中心,五色与五脏相配,即绿红黄白黑。红主心,绿主肝,黄主脾,白主肺,黑主肾。那么一年四季就都有那些对应养生的食物?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吃什么益处多而且健康呢?一:春季:春之芽,春日食春芽是大自然的赐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要“食岁谷”,意思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新鲜的嫩芽,其中,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等。

春韭:春日,尝鲜,首推春韭。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最宜人体阳气。韭菜含有挥发油、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健胃、提神、强肾等功效。春韭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为鲜美。其根白如玉,叶绿似翠,清香馥郁。春韭吃法多样,既可佐肉、蛋、虾、墨鱼等,又可做蒸包水饺的馅料。炒绿豆芽或豆腐干时加些春韭,格外芳香可口。

菠菜解毒防春燥:春天里吃食的菜蔬还有菠菜,菠菜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季为佳,“春菠”根红叶绿,鲜嫩异常,最为可口。春季上市的菠菜,对解毒、防春燥颇有益处。中医也认为菠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因菠菜含草酸较多,有碍钙和铁的吸收,吃菠菜时宜先用沸水烫软,捞出再炒。

葱蒜杀菌助春阳:葱、姜、蒜不仅是调味佳品,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可增进食欲、助春阳,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春季是葱和蒜在一年中营养最丰富,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时候。

春笋:说到吃春,不得不提的就是春笋。春笋脆嫩鲜美,可嚼出清香和甘醇来,被誉为“素食第一品”,如果说肉食者鄙,食笋则正好相反。笋的味道就是如此清雅隽永。苏东坡曾道:“无竹则俗,无肉则瘦,若想不俗也不瘦,天天笋煮肉。”中医认为,春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

1、春季第一茶:玫瑰花,“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吃春”的重点不仅在于“吃”“喝”也同样重要。春季第一茶,亦花亦茶——它就是大家熟悉的玫瑰花。玫瑰花茶性微温,具有活血调经、疏肝理气、平衡内分泌等功效,对肝与胃有调理作用,并能消除疲劳、改善体质,适于春季饮用。此外,具有“解郁圣药”美誉的玫瑰花茶,还能让你的心情“多云转晴”。不仅如此,玫瑰花茶还能美容养颜,有助改善皮肤干燥、消除色斑、改善肤色。2、养脾佳品大红枣: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3、入脾养血龙眼干:龙眼干适合安神肝血不足、气血循环不佳者,易在春天睡不好、没精神。而龙眼干可入脾养血,脾胃养足了,肝血、肝气也较足,晚上睡不好、易头晕的人可多吃。不过常口干舌燥、易上火、体质较燥热的人则要少吃,建议1天不要吃超过半个手掌的量。

二:夏季,多吃苦味食物在一日三餐中,注意多吃些苦味的食物。苦味的食物虽然味道上不是那么适口,不过却是暑日的健康食品。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三伏天气里吃些苦瓜、苦菜,或者饮用一些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饮料,不但能清除人内心的烦恼、提神醒脑,而且可以增进食欲、健脾利胃。注意补充维生素高温季节,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容易缺乏各种维生素。此时,可以选择性地定量补充一些维生素,最好是食物补充,可以选择一些富含维生素和钙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番茄、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肾、虾皮等,也可以饮用一些果汁。别忘补盐补钾夏天出汗多,体内丧失的盐分就比较多。所以要注意多吃些咸味的食物,以补充体内所失盐分,达到身体所需的平衡。此外,出汗多也会导致体内的钾离子丧失过多,具体的症状是人体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等。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钾,因此可以酌情有控制地吃一些草莓、杏子、荔枝、桃、李等水果,而蔬菜中的青菜、大葱、芹菜、毛豆等含钾也很丰富。茶叶中含有比较多的钾,夏天的时候多喝茶,既可以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暑天宜清补夏天的饮食应该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应该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物,如鸭肉、鲫鱼、虾、瘦肉、食用蕈类(香菇、蘑菇、平菇、银耳等)、薏米等。多吃解暑药粥夏天不适合大补,夏天吃大补的食物容易让身体不舒服,所以羊肉不宜多吃,尤其是血压高的人。最好是多吃蔬菜,少吃油腻,并注意多吃些可以清热降暑的食物,如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解暑药粥”。“红灯”食物炎热夏季,人体的食欲往往会对人的饮食产生误导,导致的结果就是满足了口感,带来了疾病。所以,夏季要健康,还要多多注意少吃或者不吃不宜食物。

2、少吃凉食气候特别炎热的时候,适当的吃一些凉食或者喝一些冷饮会让人感觉身心舒适,还能起到一定的驱暑降温作用。但是,这些食物不宜吃得太多。凉粉、冷粥吃得太多就容易伤胃。而雪糕、冰砖等是用牛奶、蛋粉、糖等制作而成,不可以食用过多,否则容易导致胃肠温度下降,引起不规则收缩,诱发腹痛、腹泻等症状。目前市场上的饮料品种很多,但是营养价值不高,还是少饮为好。如果喝多了冷饮还会损伤脾胃、影响食欲,甚至可能导致胃肠功能混乱。吃水果应该适度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人体多种基本营养需求———碳水化合物、矿物质、蛋白质等,都不是单单依靠吃水果就能满足的,长期靠“水果化”生存,容易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都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年轻的朋友喜欢在夏天的时候光靠吃水果来减肥,其实不是很科学。光吃水果不但会导致很多疾病,而且因为大部分水果含糖量很充足,所以长期大量摄入,并不能达到减肥效果。避免生食水产品水产品的营养丰富且味道好,夏天生食口感也是一流的。不过,像炝虾、毛蚶、泥蚶、魁蚶、醉虾、醉蟹、咸蟹等海鲜食品,安全风险较大。因为海鲜中含有很多寄生物,未经高温消毒,吃了容易传染疾病。

3、很多人认为,没有经过加热或是高温烹饪的食物,含有的营养元素不会流失,生吃就是最好的。实际上,像蔬菜、水果这些食物生吃比较好,它们所含有的维生素、纤维等营养元素不会缺失。但是生吃蔬菜水果时一定要洗干净,因为现在蔬菜、水果多含有农药。家庭用餐多注意防止生熟食品交叉感染,所以切不可将煮熟的食物放在盛过生海鲜、生肉且尚未洗干净的容器或者碗盘内。夏季尤其要注意及时冷藏已经加工好的熟食品,通常常温下熟食品的存放时间应该控制在两小时内。食物最好现做现吃,生吃瓜果要洗干净并且进行消毒。如果食物已经腐烂、变质、变味,则容易导致腹泻等症状,最好别吃。在做凉拌菜的时候,应该加入蒜泥和醋,既可以调味,也能起到杀菌的作用,而且还增进食欲。食物从冰箱拿出来以后,最好在常温下放置10~20分钟以后再吃,因为刚拿出来的时候太凉了,对于老人小孩来说,他们脾胃比较虚弱,容易受到伤害。

秋天:一般人到了秋季,由于气候宜人,食物丰富,往往进食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俗话叫“长秋膘”,这样不好。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2.从中医食疗理论上讲,认为秋季属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在我国黄河流域,一到秋季,气候就变得晴朗干燥,因此主张应当润燥。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另外,中医还认为秋季属合,万物收敛,因此又主张“应吃辛以发散”。意思是说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因为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都有散发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3.由于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所以提出“秋宜温”的主张,也就是说秋天应当避免光吃些凉和性寒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温性食物。

秋天,天气渐渐转凉,人们的口、鼻、皮肤等部位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燥感,故应吃些生津滋润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适合秋季食用的食品有:百合:清心安神、消除疲劳,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山药:其特点是不热不燥,不论男女老幼、体健体弱,都适合食用;莲藕: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开胃。故有“暑天宜生藕,秋凉宜熟藕,生食宜鲜嫩,熟食宜壮老”的说法;栗子:有健脾养胃、补肾强骨的作用;胡桃:能温肺定喘,又能益气养血、润燥润肠;花生:深秋后花生成熟,宜用鲜花生仁或研末冲汤服或水煮煎服,不宜炒吃;红枣:秋食红枣,益肺补气,如能与银耳、百合、山药共煨食,效果更好。此外,秋季还适合食用梨、荸荠、海蜇、胡萝卜、荠菜、平菇、海带、番茄、兔肉,进补则适宜食用黄芪、人参、沙参、枸杞子、何首乌等。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但是,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

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比如生姜,它含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进消化的功能。生姜还含有姜酚,可减少胆结石的发生。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看来,秋天不食或少食生姜以及其它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秋季是人最容易长脂肪的季节。这是因为立秋之后,天气慢慢地变得凉爽起来,人的食欲大开,夜间的休息也舒服多了,闲暇时间疲惫的身体更愿意安静地休息,而不愿意参加有体力消耗的活动。这样一来,人体每天的热量摄入大都超过热量消耗,使脂肪一点点地囤积起来。如果不加以调整,经过秋、冬两个季节,人就会胖很多。年复一年,人就会很快“发福”起来。更要命的是,肥胖既有碍人的形体美,还会带来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文明病”,所以一定不能“纵容”它。

栗子煮粥吃,能补中气,单独蒸、炒,剥壳而食,不仅口味好,而且营养价值高。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过后就是“立冬”。俗语“补冬不如补霜降”。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水果作为时尚食品,尽人皆知。然而,水果也可以作为补品,如秋季的梨子和柿子老年人除了不要秋冻,核心的问题是饮食的选择和搭配,有以下几方面:防寒温里每日的早餐,用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枣和干姜、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浆、胡辣汤、羊肉汤、醋熘白菜、糖蒜等。排湿祛风遇有风雨阴湿天气或者体内有湿、大便稀的情况,应增加祛风排湿的饮食,如选用大米、扁豆、红小豆、薏米、莲子、栗子、葱、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润燥滋阴在干燥天气或口干舌燥、大便干的情况下,应选择润燥滋阴的饮食,此类饮食品种能增强免疫力,可选用全麦面、小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莲菜、百合、木耳、梨、苹果、葡萄、枸杞、大枣、甜杏仁、甘蔗、蜂蜜、鸭蛋、蒸鸡蛋羹等。收敛阳气在饮食中适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敛阳气,若无风寒天气或体内没有凉寒,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解表发汗的食品,如大葱、生姜、辣椒、芥末等。

冬季:冬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祖国医学认为,冬令进补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抵抗能力低下等,在寒冷季节,更宜进行食补。这对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体康复等方面,更能显示出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冬季进补应顺应自然,注意养阳,以滋补为主。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可选食:粳米、籼米、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谷豆类;韭菜、香菜、大蒜、萝卜、黄花菜等蔬菜;羊肉、狗肉、牛肉、鸡肉及鳝鱼、鲤鱼、鲢鱼、带鱼、虾等肉食;橘子、椰子、菠萝、荔枝、桂圆等水果。狗肉和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补佳品。老年人每天早晨服人参酒或黄芪酒1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冬季常食炖母鸡、精肉、蹄筋,常饮牛奶、豆浆等,可增强体质。将牛肉适量切小块,加黄酒、葱、姜、用砂锅炖烂,食肉喝汤,有益气止渴、强筋壮骨、滋养脾胃功效。阳气不足的老人,可将羊肉与萝卜同煮,然后去掉萝卜(即用以除去羊肉的膻腥味),加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饮汤,有兴阳温运之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就是这个道理。

5、秋季适当按摩

秋天万物成熟,以备冬春之用。人的调养也来是如此,秋天滋补养生对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冬春疾病也非常有帮助。

经过长达三四个月的暑热夏季,人的休息和饮食都较混乱,身体状况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到了秋季需要温补元气。除了食补之外,关键部位的推拿按摩也是调养身体所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脊柱按摩,可以算得上是养生保健的首选项目。

人体背部正中为督脉所行之通道,又是阳经之海,而自脊柱两边两指间距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有众多的保健穴位,经常按摩更是有益健康。

脊神经与人体组知织器官相连,当脊柱某部位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压迫相应的脊神经,从而影响附近区域的经络运行不畅,继而产生内脏的功能紊乱,导致人体的一系列不适。而通过对道脊背部的推拿按摩相关反应点,可以恢复脊柱的动态平衡,使被破坏和阻断的联系再恢复起来,从而增强全身器官功效。

6、霜降经络养生以调理哪条经为主

饮食以保暖润燥为主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百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此季节属于五行中的“金”度,对应肺脏;从大气运动讲为阳气降,阴气生。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因而此季节寒气较盛,问早晚温差较大。
霜降时节,若饮食不当易引发脾胃疾病,因此医生提醒市民答,霜降饮食应以保暖润燥健脾养胃为主。 少吃辛味的葱、姜、蒜、辣椒,少吃寒凉的食物,如海鱼、虾、内各种冷饮及凉茶等,以免伤胃引发疾病。
建议市民多喝开水以补津液,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如玉蜀黍、萝卜、栗子、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容、牛肉、鸡肉、泥鳅等。

7、秋天这样的季节注意养生,那么有哪些养生的好方法呢?

作息时间要规律,可以去户外多参加运动,饮食要科学,多吃蔬菜水果。

8、秋冬季我们该如何养生?

秋冬养生最全最实用秘籍

养生即养身与养心——转载自公众号暴走树先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奇,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注解: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一样;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故。)

秋冬护肾

1、避寒防病

以室内活动为主,适当减少外出活动。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清晨少在寒风中锻炼。

2、御寒锻炼

每天户外活动一小时左右,再加以适当的冷浴。

冷浴可以选择:

冷水浴面,先用湿毛巾擦再用干毛巾,擦干后用手摩擦面部至红。

冷水擦身,擦完上身穿上衣服再擦下身,注意保暖。

冷水浴足,洗后要以手按摩足底涌泉穴。

室温不宜过高,保持在16~18℃为宜,常开门窗通风换气。

3、保持心情舒畅

进行适当的运动来保持心情舒畅,如慢跑、跳舞、打球、滑冰等。

听舒缓的歌曲。

4、科学进补

补气:食用人参、山药、陈皮、大枣等。

补血:食用当归、熟地、首乌等。

补阳:食用附子、鹿茸、肉桂等。

补阴:食用银耳、百合、枸杞等。

5、重视食疗

秋冬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养胃护气应晨起服热粥,晚餐宜少食。

秋冬四保

1、保津:气候干燥,应重视人体津液的保护,宜适当多吃蜂蜜、香蕉、核桃等滋阴、润肺、防燥食品;涂抹护肤霜。

2、保肺:及时添加衣服;调理饮食,多食滋阴润肺的食物;加强耐寒锻炼;经常饮水,补水养肺;适当进补,补脾益肺;预防便秘;保持心情舒畅。

3、保心:常饮水,注意防寒保暖,晨起时不空腹上班,锻炼。

4、保胃: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贪食生冷瓜果;少吃油炸、刺激性食品;不空腹饮酒、喝浓茶;晚间睡卧不要贪凉。

减轻困乏

1.节食欲

2.忌怒气

3.常梳发

4.多擦面

5.呼浊气

6.咽唾液

7.齿数磕:牙齿多活动,相互磕一磕,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持牙齿健康。

8.舌舔腭:用舌头舔牙齿上腭,有补气、提神、养心的作用。

9.目运转:经常眺望远方,结合眼保健操可以醒脑解乏。

10.耳常弹:多用手揉搓耳朵,多听音乐激活听觉神经。

11.脊背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12.胸宜护:保持体温,增加免疫力。

13.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助消化、益气强身。

14.谷道拖:收缩、上提肛门,可以提神补气。

15.肢节摇:甩手、踢腿,增强活力,消除疲劳。

16.足心搓:按摩脚心,可消浊通络,解除疲劳。

17.便禁言:大小便时闭口握双手,可益智补气。

18.净体肤:用手揉搓身体,可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

秋冬养生粥

1、麦门冬粥

耶麦门冬1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适量。先将麦门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将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适量冰糖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清心除烦。适用于干咳燥咳、口干、口渴及失眠、身热夜甚等。

2、枸杞粥

枸杞30克,粳米100克,加水适量,同煮成粥。

功效:滋补肝肾、明目补虚。适用于中老年人视物模糊、腰酸腿软等症状。

3、黑芝麻粥

黑芝麻6克,粳米50克,蜂蜜适量,水煮成粥。

功效:润肠通便、益五脏、壮筋骨。适用于瘫痪、大便燥结、病后虚羸、记忆力衰退等症。

4、核桃粥

核桃肉15克,粳米100克,适量白糖,加水适量,同煮成粥。

功效:润肺止咳、补肾固精、润肠通便。适用于腰膝酸软、小便频数、大便燥结等。

5、胡萝卜粥

取新鲜胡萝卜切碎素油煸炒,加100克米和水煮粥。

功效:健胃、补脾、助消化。适用于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者食用。

6、苹果粥

苹果500克,西米、白糖各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效:生津、润肺、健胃、解暑。适用于气力不足、反胃、消化不良、大便干结、高血压等病症。

7、红枣糯米粥

山药、苡仁、荸荠、大枣、糯米同煮,加适量白糖。

功效:健脾胃、生津止渴。适用于病后体弱及贫血、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等。

8、菊花粥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将菊花煎汤,取汁再同米煮成粥。

功效:散风热、清肝火、明眼目。适用于预防秋季风热型感冒。

9、鲜藕粥

粳米250克,鲜藕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效:清热生津、开胃进食、凉血止血。适用于口渴口臭、咳痰咯血等。

10、赤小豆

赤小豆50克、米100克、白糖少许。赤小豆同米煮成粥,食用时放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热利尿、止渴。适用于糖尿病及血虚患者。

11、银耳粥

干银耳10克、粳米250克。将银耳水发洗净,撕碎与米同煮为粥。

功效:润肺止咳、益气补肾。适用于中老年人身体虚弱及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12、百合杏仁粥

鲜百合、杏仁与粳米共煮,加白糖适量,温服。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用于病后虚热、干咳劳咳。

13、莲子粥

将莲子发胀后在水中将表皮擦去,抽出莲心放入清水中煮烂,再与粳米共煮食用。

功效:健脾止泻、益肾固涩、养心安神。适用于脾虚食少、腹虚带下、遗精尿频、心烦失眠、健忘多梦。

14、羊肉粥

鲜羊肉250克,大米100克,加葱、姜、食盐,加水适量,煮至羊肉熟烂即可。

功效:益气血、暖脾。适用于脾胃虚寒、秋冬手脚不温者。

15、八宝粥

大豆100克、玉米100克、银耳50克、大枣9枚、香菇9个、莲子50克、枸杞子30克及蜂蜜适量。

银耳、香菇用开水浸泡,水冷却后去其蒂,滤干。将大米、玉米、大枣、莲子、枸杞子洗净,与银耳、香菇一同放入锅中,共煮成粥。

功效:促消化、增强食欲、补充体力。老少皆宜。

16、小米牛奶冰糖粥

小米50克,牛奶100毫升,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烧开,放入小米煮至米粒胀开,倒入牛奶继续煮,加冰糖适量,煮到小米烂熟即可。

功效:健脾胃、养肾气、补虚损、清虚热。适用于缺钙、消化不良、体质虚寒等。

养生八大穴

1、风池穴

在项后枕骨下,与乳突后凹陷处。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再换左手捏风池25下;用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功效:治头痛、头晕、失眠、高血压等。

2、曲池穴

屈肘成直角在肘纹外端,凹陷中,掌心向内取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一个重要穴位。

按摩方法: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穴相对),拇指、食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换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肘曲池50下;换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功效:治发热、高血压、肩肘臂痛、关节炎、月经不调等。

3、合谷穴

在拇指、食指掌骨之间。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再换左手。

功效:主治头痛、感冒、鼻炎、齿痛、咽喉肿痛、中风、便秘、经闭等。

4、内关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内关相对),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用右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功效:主治心悸、心慌、心律不齐、呕吐、失眠、癫痫、癔病等,且能直接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

5、殷门穴

在大腿后侧正中央位置。

按摩方法:正坐床上或凳椅上,两手拇指、食指岔开,同时捏拿两殷门各50下;两手掌分按两腿殷门,同时上下摩擦50下。

功效:主治腿痛、腰背臀痛、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等。

6、后溪穴

在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两指同时用力掐捏揉左手后溪50下,再换左手掐捏揉右手后溪50下;两手握拳,拳心朝上,两后溪对敲50下。

功效:主治头项强痛、耳聋、咽喉疼痛、上肢抽搐等。

7、环跳穴

在臀部、大腿外侧、大转子后凹陷中。

按摩方法: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两手抱膝搂怀后再伸直,以此反复,一伸一屈共做50下。

功效:主治腰胯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等。

8、阳陵泉穴

在小腿外侧,膝下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腿阳陵泉上,其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同时用力揉捻50下;

两手掌分按两膝外侧,同时用力拍打各50下。

功效:主治腰腿痛、老寒腿、高血压、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等。

养生“状元”食品

1、第一菜:莲藕

功效: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能促使有害物质的排除。

最佳吃法:七孔藕糯而不脆,适宜做汤;九孔藕脆嫩、汁多,适合凉拌或清炒。

最佳搭配:搭配银耳可以滋补肺阴,搭配黑木耳则可以滋补肾阴。

2、第一坚果:花生

功效: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主治营养不良、产妇乳少、大便燥结等。

最佳吃法:连皮煮着吃,易消化,且可充分利用花生壳和内层红衣的保健作用,有降低血压、调整胆固醇的作用。

最佳搭配:搭配红枣,能补脾益血,对女性尤其有益。

3、第一补:山药

功效:利于脾胃消化吸收、预防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寿。

最佳吃法:蒸着吃、做汤喝、炒菜均可。蒸着吃营养损失最小。

最佳搭配:搭配枸杞熬制枸杞山药粥能更好的发挥滋补效果。

4、第一饮:黄酒

功效: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润皮肤、散湿气,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最佳饮用方法:黄酒温饮,暖胃驱寒,以35℃~45℃为佳。

最佳搭配:搭配乌梅有养阴生津、润肺护肝的作用。

5、第一肉:墨鱼

功效: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食品。

最佳吃法:红烧、爆炒、炖、凉拌,做汤均可。墨鱼做汤可防燥。

最佳搭配:搭配豆腐能起到蛋白互补的作用。

6、第一水果:梨

功效: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最佳吃法:生吃梨能缓解咽喉干、痒、痛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煮熟吃或蒸熟吃有滋阴润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可防治风湿病及关节炎等。

最佳搭配:梨加蜂蜜熬制梨膏糖对患肺热久咳的病人有明显疗效。

7、第一粥:百合粥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

最佳吃法:可当菜肴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也可煮粥,如百合与糯米制成百合粥,

有安神的作用。

最佳搭配:杏仁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搭配杏仁熬粥适用于病后虚弱、干咳患者。

史上最实用秋冬养生指南,快快分享、转发给您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亲朋好友们,一起养生吧!(源网络,若侵删)

与秋季经络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