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夏养心养生

夏养心养生

发布时间:2020-05-02 19:28:04

1、夏季养心有什么好处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之道,一定要遵循规律;
而心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脏主阳气,主血脉,主心智。所以,夏季养心最当时,可事半功倍。
所谓红色养心,在所有红色的果蔬当中,名声最好的莫过于苹果。有(一天一个苹果,医生不找我)的说法,苹果性情温和,含有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所有的水果中最接近完美的一个。营养学家认为:红色蔬果最典型的优势在于版它们都是富含天然铁质的食物,例如我们权常吃的樱桃、大枣等都是贫血患者的天然良药
此外还有:红豆、红皮花生、红糖、胡萝卜、西红柿、山楂、红辣椒、西瓜、瘦肉(牛肉、兔肉、麂子肉等)、石榴、水蜜桃

2、俗话说“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这有什么科学依据?

人的作息规律其实和四季是相符合的,按中医上来讲,每个季节都应该注重身体上特定器官的保养,这是养生工作中必要的环节之一。有些人不相信传统医学的观点,到了特定季节不注重身体保养,患上了许多症状,比如脱发,失眠,感冒,发烧等,我本人特别信任古人的智慧,对季节保养工作做到位了,几乎不会生病,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四季中为何要保养身体四个器官。

俗话说春养肝,为什么说春天要养肝呢?因为度过冬天的时候,人体身体器官全面苏醒,身体机能处于动态切换过程中,这个时候肝脏在这个运转系统中其核心作用,养肝其实就是要让肝脏能够正常工作,少熬夜,少饮酒,可以让人在春季中保持精神气。至于夏养心,夏天天气炎热,比较容易出汗,过度地流汗会增加心脏负担,对身体机能正常运作产生影响,因此夏季运动要有节制,要适度。

当然,还有说法就是秋天要养肺,为什么要养肺呢?因为秋天是冷暖交替的季节,万物都逐渐进入休息状态,这个时候植物对空气的净化能力变弱,人体长期在外,会吸入太多粉尘,对肺有影响,因此要养肺。到了冬天,是存储阳气的时节,而人体的阳气来源于肾,肾是五脏之源,冬天没有存储足够的阳气,来年就会容易发病,身体机能就会下降,影响生活。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多谢阅读。

3、为什么夏季养生要养心?急~~~~~

从中医理论上说,夏季属火,心也属火,夏季的炎热气氛最易于扰乱心神,易使心火上炎,心火旺自然易出现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并影响到睡眠。
现代医学也发现,当气温超过33℃时,人体新陈代谢会显著提高。气温升高,人体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这些都加重了心脏的工作量。同时,天热,汗腺开张散热,“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血容量降低,黏稠度加大,心脏泵血时会更加吃力。心脏为了保证正常工作,需要足够的氧气、葡萄糖等能量物质。心脏本身所需的营养,主要是通过左右两侧冠状动脉来供应的。人在高温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版性增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致使供应心脏本身的血流减少。夏季,心脏很劳累,本身的营养供应又相对较差,此时,如果人的冠状动脉再发生粥样硬化,管腔变窄或堵塞,心脏的血液供应量就更会减少,这时就会发生胸闷、憋气、心慌、气短、头晕、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会心跳停止而猝权死。

因此,夏季需要养心是有充分依据的。

4、养生 ▏都说夏季养心,怎么养才好

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它提示我们,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养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这里所谓养心,自然不是指保护好心脏,而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
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心理失控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不妨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沟通:
养心贵在静心 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如果你的心里每天都是快乐的,那就说明你在养心方面确实是个高手。
养心重在养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而且会成为被众多人羡慕的养心专家。
养心务必养德生活中能使人动心的东西太多了。但凡能让你动心的无不与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关,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均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告诫我们,养心务必要养德。特别是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你更应当把养德视为养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静,德高才能神凝。养德最要紧的是去除那些束缚自己的名缰利索,使自己不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视名利为草芥,视得失为无物,那你就可以在快乐的天国里自由翱翔了。

5、立夏养生重在养心 立夏如何养心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中医认为,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故夏季与心气相通,此时养生,养心是重中之重。那么今天的二十四节气就为你介绍,立夏养心的注意事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立夏后,人的心阳会逐渐旺盛起来,到了盛夏达到高峰,也就是所谓“夏练三伏”的时候。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因此,此时要保护好我们的心脏。

养心首要调情绪
在中医里面,有“情志病”一说,情志泛指人的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正所谓:“心为君主之官”,七情中尤以怒、悲、恐等对身体的影响为大。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不少人因大怒、大悲、恐惧等诱发身体的不适,所以善养心者必须节制情绪,切勿过激。

立夏以后,阳气逐渐旺盛,但中国大部分地区还属于暮春的状态,春季肝气升发,情绪会有所影响。很多人会发现,春季经常会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这与阴阳平衡有一定关系。所谓“心不乱则神安,神安则寐足”,就是说心里不胡思乱想,神志也会随心而静,自然也会睡得好。而睡眠的好坏,对五脏六腑均有影响。

因此,在立夏的时候,选择调整自己的情绪,平稳过渡到夏天。立夏以后,人身上厚重的衣服逐渐卸掉,应该让自己走进大自然,且这时候的温度也很适宜,既没有春天的花粉刺激,也不会因为盛夏太热,引起出汗过多。人们可以在户外做一些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慢动作的养生保健操,不建议做运动量较大的活动。

晚睡早起勿贪凉
立夏后,起居生活也要休养生息。首先,立夏以后睡眠有讲究。一般建议晚睡早起,并不宜贪凉。随着时间的推移,昼长夜短更明显,建议在保证晚间睡眠的同时,可在中午睡“子午觉”,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及充足的体力。

古书上记载,过去立夏后,皇帝会给官员们发冰饮,但是从养生角度而言,身体的保养不宜贪凉,阳气渐旺,毛孔舒张,凉气容易侵入腠理,并有“秋后算账”之说。

此外,随着体温的升高,人体出汗较多,过多的冰镇刺激会耗伤脾胃;贪吃生冷食物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或因食物不清洁引致胃肠不适,甚至食物中毒,因此,不建议过食冰激凌、冰水等食物。

饮食清淡多汤水
饮食上要增酸减苦。正所谓“春夏养阳”,立夏以后,脏腑调理进入到了养心的阶段,在食物方面,一般来说,立夏的饮食宜清淡、苦寒、营养丰富、容易消化,避免食用黏腻、甜腻、难消化的食物,也不建议吃得过饱。

同时还要多喝汤水,并适当增加一些酸味食物的摄入。味酸的食物能起到敛汗、止泄泻的作用。比如西红柿,就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凉血平肝、清热解毒的功效。

中医认为,“脾主长夏”、“暑必挟湿”。脾虚者夏令时节养生,应采取益气滋阴、健脾养胃、清暑化湿的清补原则,饮食调养宜选用新鲜可口、性质平和、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各类食品。

随着温度升高,建议人们立夏时节多喝些汤水、粥类。例如莲子汤、荷叶粥、绿豆粥、美龄粥(豆浆山药粥)等;也可以多吃点海蜇、荸荠等,洗净后加适量冰糖煮成“雪羹饮”,每日分3次服用。若伴有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者,则可以用鲜白扁豆100克,粳米50克,加水适量煮粥食用,也可收到食疗之效。

6、夏季养心吃什么保健品好?

养心可以多吃一些水果青菜,适当吃一些干果豆类都不错。也可以吃一些阿胶之类滋补食品补补气血,主要是早睡早起不熬夜才会身体健康

7、夏天如何养心?

立夏节气之后,夏天开始了。夏天令人们热情高涨,然而夏天在五行中属火,其特点是“涨”与“躁”,因此,夏季养生,宜清宜静。

按照中医理论,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天气炎热而生机旺盛,即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最旺盛的时候。众所周知,夏季因为炎热,很多人用空调冷饮来消暑,但过分贪凉会伤害体内的阳气。中医常说“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在具体措施方面,护阳首先要在食物方面注意摄入适当补养的食物,其中喝粥是夏季比较好的选择。养生专家认为,夏季喝粥,不但可以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如果再添加了其他食物,则能起到更佳的效果,如荷叶粥解暑润肠,冬瓜粥利水消肿,百合粥润肺安神。其次应该在作息上符合当季需要,如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而相对不足的睡眠则可以用午休做适当补偿。

另一方面,按照中医理论,季节和五行五脏是有所对应的: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所以养心也成为夏季保健的一大关键点。从具体内容来说,夏养心的“心”并非完全现代医学里“心脏”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所以专家介绍,夏养心首先要做到让心静下来,即使俗话说的“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闭目养神都有利于“心”的养护。而听悠扬的音乐、看优美的图画,或钓鱼、打太极拳等缓慢运动,都有利于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心静自然凉这种现象是有科学根据的。只要保持心境平和与豁达,自然会有丝丝凉意从心中散发出来。因在心境平静的时候,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所以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就下降,故人的代谢减慢,人的心率也减慢,躁热感就会减轻,因此,心静自然凉也。

“养心”除了能顺应中医理论夏季养生理念以外,也有非常明显的实际意义。因为在夏季,气温过高本来就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病人很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即便是健康人,也可能出现情绪暴躁等现象。所以养心也是防止情绪起伏,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

夏季养生,还需“清火”:

一是清外火
外火即自然界高热的气温。它可使皮肤松弛、多汗,引起日光性皮炎,亦可导致体温中枢的散热障碍,使温热蓄积而发生中暑。当气温达30—34度以上时,胃酸分泌会减少,胃肠蠕动会减慢,人的食欲下降。预防措施,是尽量避免烈日的直接照射,外出或工作时戴好遮阳帽,必要时可在皮肤上涂上一层防晒护肤品,注意室内的通风降温,以防“外火”内侵。

二是清内火
内火即机体内阴阳平衡失调而出现的内热症。有心火、肺火、胃火、肝火、肾火。重点是清心火。心属火,属南方;肾属水,属北方。夏天暑热,最易肾水不足,心火过亢,水火失济,而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头痛、腰酸软、乏力、虚汗、手足心热、月经失调、遗精早泄、小便赤痛,大便秘结,舌尖痛,口腔炎等症。因此,夏天必须注意补肾之水,以清过亢的心火,这样才能水火相济,南北协调、阴阳平衡。

开心也是养心:
笑是夏天养生的良药。“笑一笑,十年少”,不无道理。笑是精神愉悦的一种标志,夏季气候闷热,易使血压升高,心烦意乱,这时若能笑口常开,就能改善情绪,从而协调人体各脏器的功能。闲暇之时多欣赏漫画、浏览笑话书,捧腹大笑,顿感轻松愉快,心底坦然,活像“神仙”。

睡可以宁心:
夏天要有充足的睡眠。“热天睡好觉,胜吃西洋参”。睡眠好,心情好,有利于心神的宁静。

食疗养心:
服用淞茸唐源,按体质寒热虚实增减;也可选用:女贞子、旱莲草、黄精、熟地、白芍、甘草、杞子、黄连、肉桂,水煎服,按体质寒热虚实增减其药与量。

8、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这句话出自哪里?我想了解此方面的文化,有什么书能介绍吗?

你好,朋友我给你讲一下吧:

《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黄帝内经》:“心光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皮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
《黄帝内经》:“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黄帝内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四季养脾胃。

中医认为五脏对应自然界的四季,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季节来养护我们的主要器官: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四季养脾胃。
阳春三月,草木发芽,万物复苏,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时,人刚刚从寒冷的冬季中苏醒过来,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日益频繁,对食物和运动的需要增多。这样,主要负责食物消化吸收以及血液的储存、调节的肝脏负担就会增加。因此要想保养身体,健康长寿,春季就要好生保养肝脏。
夏季是万物生长,茂盛发达的季节,万物走向成熟。这时人体血液循环加剧,心脏负担也随之加重。夏季阳气旺于外,心气旺盛,所以中医认为,夏季养生之道,在于养心,心安则血畅,血畅就神清气爽。
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生命进入了收获和收缩的时期。气候由夏季的湿润开始变为干燥,由夏季的暑热开始变为凉爽。生命的新陈代谢由旺盛转入衰弱,渐渐走向低潮。对人体而言,这个时期,呼吸气息成为主要的生命特征,稍有不慎,就会感染病症。肺脏主气,负责人体的呼吸,所以中医认为,秋季养生之要在于养肺,要滋养肺腑,肺气清爽,呼吸平畅,神气安宁,就不会生病。这就是中医的收养之道。
冬季是万物枯萎的季节,生命进冬蛰时期,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日益缓慢下来,进入休养的养藏时期。肾脏是生命之本,精、气、神的源泉,阴精阳气的发源地。所以中医认为,冬季养生之要在于养肾,肾养好了,就可以使阳气盛藏于内,精力充沛,阳气充盛,就可以确保来年生机勃勃,有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养藏之道。

9、夏季养生应该以养心为主,具体怎么做?

  无论在哪个季节,养生都是很重要的,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人们常常会感到身心不宁和心心烦气躁,这多半是因气候因素所致,炎热的天气使得人们陷入一种“病态”的亚健康状态中,因此在夏季里养生,讲究的是养心,养生重点也应放在养心这一点上。那么,夏季养心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1.饮食养心:夏季养心可以从饮食上做起。因为夏季容易心气旺,出汗多,伤气阴,所以夏季养心在饮食上不宜过于油腻,反而可以食用清淡少油的食物。如是食用谷物、豆类、蔬菜等。另外,中医认为苦味入心,夏季多吃苦菜也是不失为养心方法,如苦瓜、苦苣、莴苣等。

  2.运动养心:在夏天,很多人由于气候因素而疏于运动,其实在中医看来心主汗液,汗为心之液,所以夏季大量出汗容易加重心气不足现象。但是完全的不运动反而会伤心气。所以,夏季晚上的运动要适可而止,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如可以选择瑜伽、散步、打太极等运动方式3.静养心: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静心打坐以修身养性的说法,而在《医钞类编》中也有提到“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情绪起伏,也是夏季养心的一种方法。而且,情绪稳定,还有助于内分泌平衡,血压稳定,避免诱发心脏疾病。另外,夏季晚上过于激动也不利于入睡和拥有高质量的睡眠。

以上就是有关“夏季如何养心”的详细介绍了,相信大家在看过后都知道应该如何养心了吧!由于夏季是最湿热的季节,因此在养生方面的禁忌也比其他季节要更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尤其要注意避免过度饱食,以免加重肠胃笑话的负担,此外,还应避免愤怒,以免急火攻心,不利于自身健康。

10、为什么夏季养生要养心,如何养心

 饮食养生:食物宜清淡

炎炎夏日里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煎炸油腻、辛辣食品。清淡的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如冬瓜、苦瓜、西瓜、黄瓜等,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吃冷饮要适度,不可过多吃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些醋,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病。

 情志养生:头脑宜清静
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烦躁不安,生气易怒。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切忌烦躁不能自制,因躁生热,从而心火内生。要使心情像清彻平静的湖水一样,正如古人所说要“静养勿躁”,这样才能避免因情志诱发疾病。

起居养生:环境宜清凉
夏天不能整天倚赖空调,要趁着早晚气温稍低时,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避免室内空气的浑浊。尤其是下雨时及雨后,空气清新,含有丰富的负离子,这时应关掉空调,打开窗户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精华。

运动养生:运动要清心
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使心情平静,心静自然凉。高温炎热及伏天不宜远途跋涉,以免伤津耗气。可以选择在比较凉快的早晚练习中医的养生功,或漫步于江边湖畔,或在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总之要多亲近大自然,不能因为怕热而只在有空调的健身房活动,在大自然中运动的收获是室内运动所无法比的。

夏季宜养心健脾,解暑化湿
中医学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是说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邪最容易损伤心,常导致心病,如有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头昏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而且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会损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这样更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所以夏季宜注重养心。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服用辛凉散发或甘寒清暑的中药,如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以利心火、散暑热。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长夏,与脾相应。这个时候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人比较容易感受湿邪,而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超出了脾胃的适应能力,就会产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胀满、四肢不温等寒中洞泄一类的脾病了。所以长夏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少生冷,脾虚的人可以少食多餐,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适当吃些辣椒,增加食欲,帮助消化,抵抗湿邪对脾脏的侵扰。也可以服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白术、莲子、茯苓、藿香、白豆蔻之类,既健脾胃,又祛暑湿。

与夏养心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