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男科在苏州哪里看最好
你好,假如您需要检查还要去正规医院,这种事 可大可小 为了身体 多花点钱也值得。
祝你早copy日康复。
参考资料
男科学是指专门研究男子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的一门综合学网络。中医男科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认识和研究男性生理、病理、养生、优生及男性特有疾病的发度生、发展、转归、诊疗和知护理、保健等规律的中医临床学科。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中医男科学,是门古老且新兴的学科,与中医妇科学相对应道,都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华医堂中医养生保健怎么样
我有去过,因失眠,朋友介绍过去的,环境很好很漂亮,价格一次消抄费200左右,但是跟其他按摩的袭地方有点不同,调理师傅按摩的时候那痛按那,说是在疏通经络百,痛就是经络不通的表现,把痛点给消除自然就达到保健的效果,按完后效果确实很好,很舒服晚上睡度觉睡的很香。现在跟朋友还经过过来做调理
3、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如何传播与发展
“西学东渐”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医学科学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使中国卫生医疗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还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西方医学科学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它与中国传统医学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医学体系,两者之间不免产生矛盾。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总体进程来看,西方医学,主要是近现代医学科学,在华传播是比较顺利的,最终为中国社会各界所普遍接受,并从20世纪初开始,取代中国本土传统医学,反客为主,成为中国现代医学的主体部分。
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由来已久。早在唐朝就有景教徒(基督教聂斯托里派)在华从事行医活动。1289年,罗马教皇派遣意大利籍传教士孟高维诺(G. de Montecorvino)来华。孟氏在传教同时,也以医术为活动工具。这是欧洲传教士把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开端。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渐多,其中著名者有意大利人利玛窦(M. Ricci)、熊三拔(S. de Ursis),瑞士耶稣会教士邓玉函(J. Terrentius,)等。他们在行医的同时,还翻译了多部西医书籍。其中邓玉函翻译的《泰西人身说概》(解剖学),经过国人毕拱辰润色,于1643年付梓刊印,流传民间。当然,传播医学并不是传教士的目的,而是求得在华立足之地以宣扬教义的手段。
这一手段令西来客们获益良多,甚至为他们打开了通往中国社会顶端的道路。降至康熙朝,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医学活动达到高峰,他们在派别上属于天主教。当时来华传教士,如意大利教士鲍仲义(J. Baudino)、罗怀忠(J. Casta),法国教士樊继训(P. Frapperie)、安泰(E. Roasset),德国教士罗德先(B. Rhodes)都先后入太医院供职。鲍仲义和安泰充当康熙帝的随身医生,随驾出巡。罗德先曾经用药治疗了康熙的心脏病,还为他做过外科手术,切除了唇上的肿瘤。
虽然西方传教士试图利用医学作为传教手段,然而事实上西方医学传播的社会影响远胜于宗教。不过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医学,还是以古代医学为主,无论是在基础理论还是在临床实践方面都没有取得显著成就。康熙末年,由于罗马教廷没有处理好基督教义与中国传统礼俗之间的矛盾,在华传教士又介入了皇室立储纷争,触怒了后来继位的雍正帝。这使得他们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甚至遭到清王朝的驱逐。西方医学在华传播也因此遭遇挫折。
19世纪初,一批新教传教士开始来华传播医学。此时,西方医学已经发展到近代阶段,在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步,在全球遥遥领先。正如一位西方医学史家所指出的:“现代医学,我简称为‘我们的医学’,是19世纪社会的产物。”
1800年以后来华的英、美传教士医生,把西方医学的最新成果传入中国,对于改善当地人民的医疗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1805年英国医生皮尔逊(A.Pearson)在澳门开展了牛痘接种,并雇佣了中国人邱熺等在广东各地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邱熺后来独立开办了自己的种痘诊所,在当地名望颇著,得到了两广总督阮元的题匾赠诗嘉奖。
与此同时,西方先进的现代医事制度也传入中国。教会医生在通商口岸澳门、广州建立起近代化的新式医院。早期在华兴办医院颇富成效的当数美国人伯驾(P. Paker)。1834年,伯驾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医学和神学博士学位,同年来华从事医药传教事业。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1835年11月,伯驾在广州新豆栏街开办了眼科医局。医局开办后,初期虽求诊者甚少,但是教会医院所具有的福利性质和先进的眼外科技艺,很快就吸引了众多的病人,经常是“每天都有几千名等得不耐烦的中国人叫嚷着要求进入拥挤的病房”。他还曾为来广州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医治过疝气。林则徐对伯驾的治疗深表感谢。
英国医学硕士、皇家外科学会会员合信(B. Hobson)是当时另一位传播西医的杰出人物。1839年,他在广州开设了惠爱医馆,“舍药施医,至者甚众,无不应手奏效,而去求医者几于其门如市,户限为穿,于是合信氏之名遂遍粤东人士之口”。
教会医生在建立医院的同时,还积极推进西医教育,为当地培养新式医生。麦高恩(D. Macgowan)提出:“不应该认为教会医务人员工作的重要部分仅仅限于内外科的实施,应该对当地的开业医师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进行讲授,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学习医学和有关科学。”1837年,伯驾招收广州本地学生入眼科医局学习。合信也于1839年在广州惠爱医院传授西方医学。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此时正当西方资本主义资本扩张与商品输出全球化时期,医学又成为传教士服务于本国对华通商利益的辅助工具,也就是美国在华教会协会之主张:“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医药是基督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
总体而言,鸦片战争以前,在华传教士虽然为传播西方医学进行了艰苦努力,但是由于清中期以后,清政府一直奉行闭关自守政策,外国人在华活动受到诸多限制。传教士医生未能在华自由施展其影响,只能在广州一带活动。因此,在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医学对中国的影响也还是很有限的。
1840年以后西方医学在华影响的扩大
西方近代医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开始得到中国社会各界的普遍接受,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先后逼迫清王朝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以此为护符,西方人在华活动获得了诸多便利。根据条约规定,外国人有权在华行医和开设医馆,西方医学在华影响随之得到迅速扩大。一方面,教会在通商口岸设立了医院,给予中国各阶层民众以医疗上的福利;另一方面,传教士医生多方努力,积极推进西方医学理论、医疗技术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850年后,合信翻译出版了《全体新论》、《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等多部西医著作。美国人嘉约翰(J. Kerr)在1859―1886年间编译出版了以临床医学为主的20余种西医书籍。
1866年,由嘉约翰主持,中国第一所正式的西医学校在广州博济医院建立,招收中国男女学生入学医科。该校为广东西医人才培养贡献很大,造就了诸多杰出之士。戊戌六君子之康广仁、民国国父孙中山都曾经在此求学。
1886年,由美国教会医生倡议,在上海成立了在华教会医学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博医会”。该会创办了《博医会报》,报道西医在华传播情况和世界医学发展动态,并在上海、东北、武汉、广州、福建等地建立分会。
在华传教士还资助一些中国青年赴外国学习。例如广东人黄宽得到了美国教士布朗夫妇的资助,先赴美国留学,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获学士学位。1857年,他学成回国后,在香港、广东等地开诊行医,并在诊所内培养中国学徒,是为中国人自行教授西医之始。
西方医学的传播得到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中有识之士乃至开明派封疆大吏的积极响应。他们出于自强救亡的目的,在察觉到中国传统医学存在诸般弊端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西方医学,期望以此作为经世救国的手段。
西方医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获得了晚清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认可。有士人著文感叹道:“西医之精妙,西药之简便,华人稍知西学者,无不知之。而独斥为不足信,不可用者,则中国之医人药肆居多。然每见上海各处遇有疑难重症,华医为之束手者,一延西医,用西药,即能霍然而愈者,指不胜屈。”
晚清学界颇负盛名的桐城派大家吴汝纶,在致友人书信中,对西医理论和诊疗方法深表佩服:“今西医盛行,理精凿而法简捷,自非劳瘵痼疾,决无不瘥之事。而朋友间至今仍多坚信中国含混医术,安其所习,毁所不见,宁为中医所误,不肯一试西医,殊可悼叹。”“令弟如系肺疾,应就西医,……此病甚不易治,中医不解,亦无徵效之药;其云可治,乃隔膜之谈。若西医用闻症筒(注:听诊器)细心审听,决为可治,乃足信耳。”
晚清思想界著名人物郑观应在其名著《盛世危言·医道》一篇中,较全面地将中西医加以比较。他认为西方医学在关于人体脏腑器官的认识、诊断手法、药物炮制、外科器械等方面都胜于中医。他对于西方的医事制度也非常赞赏:“西国医学设专科……皆由名师教诲……迨至学成,官为考验,必须确有心得,给予文凭方能以医师自命……故学问阅历精益求精,中国之医能如是乎?”
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著名地方督抚疆吏,在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认识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作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新工具。他们在主持洋务自强运动过程中,对于作为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近代医学科学,也采取了积极的接纳与提倡态度。1865年,北京同文馆设立医学课程,聘请英国医生德贞(J. Dudgeon)为教习,是为中国自设西医教育之始。
在洋务派大吏中,以李鸿章为推进西方医学传播出力最多。他聘请西医为自己家庭的私人医生,著文大力宣扬西医:
泰西医学有长官、有学堂,又多世业孤学,藏真府俞悉由考验,汤液酒醴更极精翔。且俞跗治疾、割皮解肌、湔浣肠胃,此法久逸。而彼方于肿疡、金疡、折伤、溃疡之石药劀杀尤得其传,且于草木金石之原则化质,一一格致微眇,务尽其实用,非仅以炮制为尽物性,则尤中土医士所未逮者,予久伟其用心之精而立法之善矣。
李鸿章提出了汇通中西医的观点,指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他出资赞助英国教会医生马根济(J. Mackenzie)在天津开办了一所英文名为“Viceroy’ Hospital”(总督医院)的新式医院。1893年,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官办正规近代化西医院校——北洋医学堂。北洋医学堂聘请外国医生主持教学。学校堂规称:“西医学堂原为珍重生命而设,诸生来堂肄业于医学诸书,宜视为利己济人之要务,孜孜不倦,晨夕研求,毋得始勤终怠。将来造诣有成,资送各兵船及各营所当差,不独资给薪资,兼可活人无算,良医良相事异功同。”
当时的新闻传媒对西医也进行正面宣传报道。1872年,很具影响力的《申报》刊文评价西医道:今夫治疾之法,至于西医可谓详且备矣。其于人之一身,内而心肝五脏,外而筋骨四肢,上而耳目各孔,下而阴阳等窍,无不详辨其形,细察其隐,以观其受病之处,以究其得病之原。较之中国医书之所载与夫中国医士之所知,奚啻详细千百倍哉。
尽管鸦片战争之后各国列强在华的侵略行径引起了国人的敌视与仇恨,西方文化在华传播所受阻力甚大,但是西方医学以其拯救生命、维护健康的崇高宗旨和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治疗技术,逐渐赢得了中国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接受。当时有人记载道,“自中国通商以来,西医之至中国者,各口岸皆有之”,“初则贫贱患病,无力医药者就之,常常有效;继则富贵患病、华医束手者就之,往往奏功;今则无论富贵贫贱,皆有喜西药之简便与西药之奇异者,而就医馆医治者,日多一日,日盛一日也”。
西方医学在维新运动中地位的提升
19世纪末,西方帝国主义势力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蓬勃兴起,西方医学在华传播也随之而入新境。
维新派思想家认为救国首先必须强民。他们强调要从身心两方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提出了医学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指出:“不求保种之道则无以存中国。保种之道有二:一曰学以保其心灵,二曰医以保其身躯。”
严复也积极提倡医学救国,他在其名著《原强》一文中论道:“盖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
维新志士肯定了西方医学所取得的长足进步,深信引进西医有助于救国保种。康广仁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特辟西医专栏,宣传医学维新论。刘桢麟在该报发表“富强始于卫生论”,称:“欲治天下必自治国始,欲治国必自强民始,欲强民必自强体始。强体之法,西人医学大昌,近日骎骎乎进于道矣。”
梁启超认为发展医学是变革图强、追求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医者,纯乎民事者也,故言保民,必自医学始。英人之初变政也,首讲求摄生之道、治病之法,而讲求全体,而讲化学,而讲植物学,而讲道路,而讲居宅,而讲饮食多寡之率,而讲衣服寒热之法,而讲工作久暂之刻,而讲产孕,而讲育婴,而讲养生,而讲免疫”。
维新派引进西医的救国主张,在社会上反响很大。研究西医者不断增多,各种学习西医的民间组织和报刊杂志,在许多地方纷纷出现。社会各界对于学习西医的热情也显著高涨起来。一次,梁启超在集会宣讲医学救国论时,忽有人当众涕泪长跪而言曰,“此举若昌,某愿粉身碎骨相赞助”;“愿悉所有以其半养母,而散其半以就此事”。
这一主张也得到了统治阶级开明派的采纳。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改革教育的上谕中称:“医学一门关系至重,极应另立医学堂考求中西医理,归大学堂兼辖,以期医学精进。”即使是维新派的政敌荣禄,在接受了德贞为他施行手术治疗后,重病痊愈,不禁称赞他医术“精妙绝伦”,“不特为华医所未见,亦华人所未闻,藉非目睹,其谁信之”。
百日维新虽然因清王朝统治阶级内极端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是维新改革势力依然日益强大。学习西医已成为中国社会改革势力奋斗之重要方向,西医大潮从此在神州洪波涌现。
清末民初西方医学在中国医疗体系中主体地位的形成
1903年清末教育改革中,中国传统医学式微、西方医学科学转为主流之局已现端倪。著名开明派重臣张之洞与张百熙在当年制订的“癸卯学制”中,将医科大学作为新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医学仍列29门医学科目之首,但是其他28门科目皆属西医范畴。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病死后,作为旧时代中医政治象征的太医院也岌岌可危。在时代改革大潮中,中西医的社会地位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医学界的变革深受近代日本医学思潮的影响。自唐以来,日本医学界本来是追随中国传统医学亦步亦趋。然而,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积极推进近代化进程,力图挤进世界强国阵营,谋求“脱亚入欧”。在医学领域,日本政府奉行所谓“文明开化”施政方针,于日本医界大兴“灭汉兴洋”之风,在医政管理、医学教育、医疗设施、药品生产等方面推行废除汉医、全盘西化。而就中国方面来看,清末自戊戌变法,特别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战胜了老牌强国俄罗斯帝国以后,日本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势力最重要的模仿范本。同时由于“路近费省”的缘故,大批中国学子赴日本学习。他们学成归国后,也把日本的医学理念带回中国,成为传播西医,废弃中医的骨干力量。
民元以后,民国政府摒弃中国传统医学于新式医疗制度之外,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中医也不再列入国家医学教育内容。1915年,由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伍连德发起的全国性中华医学会建立。该会所有组成人员都是西医背景,并以“促进医学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唤起民众对于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兴趣”为宗旨。中西医主次易位态势,至此昭然。西方医学科学在中国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
此后,西方医学科学在全国得到深入推广,中国传统医学则迅速萎缩,被斥为“不科学”,贬为“旧医”。1916年余云岫著《灵素商兑》,以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全面批判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废除中医之论一时甚嚣尘上,并得到了民国政府汪精卫、褚民谊等有留学日本背景高官的支持。1928年,汪企张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废止中医案。1929年,在南京民国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上,余云岫等人再次提出废止中医案,会议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至此中国传统医学不仅被西医反客为主,更有被赶尽杀绝之势。虽然经中医界极力反对,多方运动,此案未得切实实施。但是,随着西方医学科学在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中主体地位的日渐根深蒂固,中国本土传统医学也日趋边缘化。此局面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思想,方才有所改观。
综观西方医学在华传播之历史进程,虽有波折,而终于得到国人之广泛接受,取代中国本土传统医学之主体地位,对于推进中国科技现代化,维护中国人民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4、凉茶的作用与保健
凉茶
【介绍】
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吃火锅、吃小龙虾、吃辣子鱼、吃烧烤,凡是遭遇可能让人内火上升的食物,很多人总会在同一时刻将目光投向凉茶。凉茶总的作用是清热解毒、清肺润燥解暑,凉茶对于广东人,可以说是“生命源于水,健康源于凉茶”。制作凉茶所使用的草药能有效去除人体的毒素,起到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御细菌、病毒的感染,平衡阴阳、柔润肌肤的作用。除了清热解毒外,凉茶还可去湿生津、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等,还可治目赤头痛、头晕耳鸣、疔疮肿毒和高血压,夏天完全可以当清凉饮料饮用。
另有一说位,凉茶,广东广西地区对煮好的中药的液体部分的通称。与某些针对特点疾病的中药茶,凉茶又一般指具有清热、下火功效的,一般人都可以喝的中药。
凉茶并不是茶,而是中草药熬出来的药汤;凉茶也不一定凉,热着喝效果更好。
夏天偏热多湿的气候容易使人肠胃失调,再加上有的人嗜食辛辣、味重食物,难免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上火、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食欲不佳等症状。凉茶本是广东人的最爱,自古以来,广东人喝凉茶就喝出了名。其实,凉茶是祛暑败火气最有效直接的方法。甚至有专家预测,凉茶有望在3年内成为国内唯一可与可口可乐相抗衡的民族饮料。
【历史】
凉茶的历史悠久,最早的是由鹤山人王泽邦于1828年创始的王老吉凉茶,随着千千万万的“老广”漂洋过海,凉茶也终于开始了它的五大洲之旅。1898年至1903年梁启超赴美考察期间,曾著《新大陆游记》一书,书中有载:“西人有喜用华医者,故业此足以至富。有所谓王老吉凉茶,在广东贴铜钱两文、售诸西人或五元或十元美金不等云”便是历史的见证。
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著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关于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南和海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一条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品种】
1.西瓜皮凉茶
制作方法:可将外皮绿色的那一层利用起来,洗净后切碎去渣取汁,再加入少量白糖搅拌均匀
功效:有祛暑利尿解毒之功。
2.薄荷凉茶
制作方法:取薄荷叶、甘草各6克,加水1000克左右,煮沸5分钟后,放入白糖搅匀。
功效:提神醒脑。
3.香兰凉茶
制作方法:藿香9克、佩兰9克洗净,和茶叶6克一起放茶壶中,用500毫升开水冲溶,上盖闷5分钟,加入冰块冷却待饮。
功效:解热祛风,清暑化湿,开胃止呕。
4.陈皮茶
制作方法:将干橘子皮10克洗净,撕成小块,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入,盖上杯盖闷10分钟左右,然后去渣,放入少量白糖。稍凉后,放入冰箱中冰镇一下更好。功效:常饮此茶,既能消暑又能止咳、化痰、健胃。
5.鲜藕凉茶
制作方法:将鲜藕75克洗净,切成片,放入锅内,倒入750克水,用文火煮。待锅内水煮至水量的三分之二即可,放入适量的白糖;
功效:常饮能去火化淤。
6.橘子茶
制作方法:将橘子肉和茶叶用开水冲泡,可制成橘子茶,它可防癌、抗癌和预防心血管疾病
功效:如果将经过消毒处理的新鲜橘子皮与白糖一同冲喝,还能起到理气消胀、生津润喉、清热止咳的作用。
7.桑菊茶
制作方法:将桑叶、白菊花各10克,甘草3克放入锅中稍煮,然后去渣叶,加入少量白糖即成
功效:可散热清肺润喉,清肝明目,对风热感冒也有一定疗效。
8.荷叶凉茶
制作方法:将半张荷叶撕成碎块,与中药滑石、白术各10克,甘草6克,放入水中,共煮20分钟左右,去渣取汁,放入少量白糖搅匀,冷却后饮用
功效:可防暑降温。
9.淡盐凉茶
制作方法:开水500毫升冲泡绿茶5克,食盐2克,晾凉待饮
功效:能止渴解热除烦,治头晕恶心。
10.果汁红茶
制作方法:锅中加水750毫升,加热至沸倒入红茶40克,微沸5分钟,离火去茶叶,晾凉后放入冰箱。饮用时在杯中倒入红茶40毫升,放少许柠檬汁、橘汁、白砂糖,再加冰水150毫升,滴入少许白兰地酒,放橘子一瓣,碎冰少许
功效:既可去火,又很爽口。
【小贴士】
1.不要喝隔夜凉茶
过去,很多百姓会在晚睡前把凉茶料放进陶制带拎把的大茶壶里,一夜浸泡后格外清凉,第二天一家人能喝上一天。其实这样做是不健康的。任何茶都不要喝隔夜的,哪怕你用的是紫砂茶壶。
2.凉茶可煮可泡
最初古人饮茶,是把茶叶放到釜中煎煮,与现在的煎药法大致相同。到了宋代,随着品茶现象的普及,煎茶法才过渡为今天的直接投入茶碗、冲入沸水的泡茶法。凉茶亦可直接冲泡,但因为凉茶的配料较之通常意义上的“茶料”要特殊,大多带有功效性质,煮的话,更易发挥其效用。
最适合的容器;玻璃壶、瓷碗、茶杯都可以,但要从茶料药性的最好发挥角度来说,还是那种古老的带盖泥陶壶最为适宜。一则不伤料,二则它装茶不馊,三则比其他容器更具备降温的作用,倒出来的茶水冰凉沁口。
3.心急喝不上凉茶
虽然凉茶只需煮5~10分钟时间,但要等它凉了再喝却要花半天工夫。有节约时间的办法,可以往煮好的凉茶里冲凉白开,这并不影响凉茶的功效。
4.凉茶也是药
凉茶毕竟是药,要注意因人制宜,不能滥服,更不能作为保健药长期服用。若体质素来虚弱者和婴幼儿,不分青红皂白地长期用药性苦寒的凉茶,则易损伤人体阳气和脾胃,导致出现神疲体倦、面色白光、多汗易感冒、纳差便溶。舌淡苔薄或剥、脉弱无力等脾肺气虚等症候;尤其是婴幼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血少气弱,若长期服用凉茶,攻伐不止,会损伤小儿正气,反而影响小儿健康成长。小儿虽易生病,但其脏气清灵,充满生机,有病亦易于康复。有的儿童易感冒咳喘,一个月甚至发病3~4次,其中不少病例是由于婴幼儿期间过量服用药性苦寒之凉茶损伤脾肺之气所致。为此告诫人们,凉茶服用也有忌。
凉茶是岭南人民根据本地的气候、水土特性,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研制总结出的一类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料总称。分析凉茶"高热"的原因,有关专家指出,首先,凉茶无毒有效的特点十分符合现代人的消费特点。饮用凉茶是两广人民长期同大自然作斗争总结而来的一种护身法宝。据有关医药专家介绍,凉茶凉而不寒,清热而不伤脾胃,没有肝肾毒性,四季皆宜,无病时可防病,有病时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祛暑湿"。
【凉茶文化】
凉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扩张力,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饮料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历史最早的广东凉茶是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于1828年(清道光八年)始创的王老吉凉茶。后来,王老吉凉茶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流行170多年,可算是清热、解毒、美颜饮品的先驱。
凉茶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宝芝林"因黄飞鸿早就饮誉海内外;"王老吉"的创始人王泽邦被称为"药侠" ,与慈禧太后、洪秀全、太平军、林则徐等历史人物及事件紧密相连;名扬中外的"李众胜堂"药店的着名产品保济丸,远销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地。
【凉茶配制】
凉茶配制技艺以家族世袭传承下来,已有数百年历史。“文革”中,凉茶文化虽遭到了严重破坏,不仅凉茶铺关门,有关凉茶的制作器具、遗址、遗迹、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无几,但其在港、澳地区仍经久不衰。王老吉、上清饮、健生堂、邓老、白云山、黄振龙、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芦、星群、润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宝庆堂等16个凉茶品牌的54个配方及其所构成的凉茶文化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
【现状】
保护凉茶文化
凉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广泛的民间性、公认的有效性、严格的传承性及巨大的后发效应,使其成为世界饮料的一匹“黑马”。目前,凉茶产量已达200万吨(含港、澳地区),销售范围已覆盖全国及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近二十个国家。在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保护和发扬凉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底,凉茶已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国家的凉茶强制性标准即将出台,这将有利于规范全国凉茶市场,届时,街边的很多小品牌凉茶铺都将因其不能符合行业标准而退出凉茶市场。
5、请问有谁知道广东凉茶的文化历史?
凉茶的历史悠久,最早的是由鹤山人王泽邦于1828年创始的王老吉凉茶,随着千千万万的“老广”漂洋过海,凉茶也终于开始了它的五大洲之旅。1898年至1903年梁启超赴美考察期间,曾著《新大陆游记》一书,书中有载:“西人有喜用华医者,故业此足以至富。有所谓王老吉凉茶,在广东贴铜钱两文、售诸西人或五元或十元美金不等云”便是历史的见证。
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著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关于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南和海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一条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广东凉茶
凉茶是岭南人民根据本地的气候、水土特性,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研制总结出的一类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料总称。分析凉茶"高热"的原因,有关专家指出,首先,凉茶无毒有效的特点十分符合现代人的消费特点。饮用凉茶是两广人民长期同大自然作斗争总结而来的一种护身法宝。据有关医药专家介绍,凉茶凉而不寒,清热而不伤脾胃,没有肝肾毒性,四季皆宜,无病时可防病,有病时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湿"。
6、呼和浩特吸脂一般要用多少钱好养生
想减肥 不要靠那些什么拔罐 刮痧 吸脂 减肥茶百 减肥药 减肥胶囊 减肥霜等、这些都是有副作用的。
建议:合理饮食,尽量不要吃度油腻食品,多吃蔬菜有利于健康,早上起来喝杯盐水,再去跑步,晚上先吃饭,问吃完饭休息半小时后,在去马路慢跑,尽答量跑给一两个小时回去后,在按摩推拿自己肥胖的部位,弄完再去洗个热水澡,然后休息一会儿,就内睡觉,容尽量早点睡,这样坚持下去,肯定会瘦下去。
望采纳!!!!!!
7、烟台华医领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烟台华医领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是2018-11-06在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富水南路205号116商业房。
烟台华医领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0682MA3NH6D21Q,企业法人滕美臻,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烟台华医领航健康科内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健康管理技术的开发;保健食品、保健器械的研发;生物保健科技研究与开发;生物医药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健康管理咨询服务;营养健康咨询服务;养生保健与服务;批发、零售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一类、化妆品、卫生用品、日用品;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类广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容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烟台华医领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8、百草堂真的存在过吗?
炎帝神农氏、生常羊、长姜水、葬长沙,活动在太行山。始祖百草堂是他“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地方。
百草堂为“中华第一龙”栖圣地。园内阳光充足,四季温暖,流水淙淙,灵气融融,脉正气顺。
百草堂的主题是“神农医药文化与养生”。在百草堂构架的基础上建成了“绿色生态养生园”,其主题是“绿色生态养生与平衡”。并在堂内建有以“神农本草与茶文化”为主题的荼草园。
百草堂突出了“古”的特点,能品尝“野”的味道。置身于回归自然的环境,展现了花草树木的诱惑,再创了大自然的新魅力。至此一览,增添情趣、陶冶情操、改善性情、调节心态、美化生活、净化心灵、丰富知识、锻炼身体、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增强美的向往,拓展人的深层追求,充实人的精神世界。
百草堂建筑按“平衡”的原理设置,五行养生房按七星分布。花草树木按生理配植,园林景观天地造化,神农宝殿宏伟壮观。
花草树分九个树区,九个花苑。
“始祖百草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东部老顶山(原名百谷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内,建有28个主要景点,分为祭祀朝圣区、生态养生区、休闲度假区三个区域,距长治市中心五公里。占地总面积33万平方米。
始祖百草堂,国内首创、独树一帜。创出了“上下五千年,中华第一堂”、“华夏两千年,中华第一殿”、“绿色生态养生园,中华养生第一园”三大业绩。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为百草堂题了堂名。始祖百草堂是由董事长管建平创意策划建造的。
百草堂的问世,向华夏展示了上党、三晋的风采,为建设上党,振兴山西,创造环境作出了贡献。 [编辑本段]【北京百草堂】百草源考
谓神农尝百草,叹伏羲刺九针。古德治天下,仁济天下,齐家天下。纵横天地日月,上下名山大泽,礼有信至仁义,乐有琴棋书画,花有梅兰竹菊,草有丸丹散膏。自古: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或病若猛虎,或病如抽丝,或阴平阳秘,或病安从来。遂医道同源,又医巫扬镳。遗作《神农百草》,遗著《黄帝内经》,遗篇《本草纲目》。天有繁星,地有众兽,体有百病,药有百草。曰人非草木焉能无情,云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人为肉胎,升为魂魄,降则慧根。百病磨,千患折,如魔走火,疑妖缠身,投华医如锥,以针逐之,以草涤之,以气催之,以血养之,百草之族,仁济一堂,以名门巨弩,替天行道,传世家良方,为民除害,乃百草为本,百病为敌,百医为堂,百姓为欢,皆流芳百世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