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与抑郁

养生与抑郁

发布时间:2020-05-02 10:09:58

1、请问关于抑郁心情易患病,与病人抑郁心情病情会加重,这两种说法的理

你好,个人建议先慢慢来。从自然科学角度而言,不论是心病还是生理疾病,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也就是尽量不要生气。这个时候若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的技术就拿出来运用,一定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然後慢百慢调理,生理健康就容易恢复。因为心定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除病,否则心急火上,肝气受损,加重病情。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 心有两种,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寂然安定。

另外某些慢性度病,若要想更快的健康起来,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正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只有这样,我们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太多版病气场,不会有多馀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因为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我们的"元气". 现代人生病与饮食不节也有一定的缘故。 中医养生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 所以生病的时候若能适时静坐一须臾就能养足一些气。当然静坐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 最后权推荐一部比较畅销的焦虑抑郁自助书籍《走出焦虑风暴》 ,随喜参考看看,豆瓣评分比较高。

2、为什么高智商天才一般都是严重抑郁症患者

为什么?因为和周围的人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不被理解,长期如此,能不抑郁?智商高的人通过本质分析问题,做出接近结果的推断,从而用最优的方法方式看待处理问题,智商低或者一般的人,从常理和想当然来看待问题

3、我的朋友得了抑郁症 他开始固步自封,对正确的养生和养心理念难以升起信心,乃至谁也不求助了 我应如何帮

心病还得心药医,

别和他讲道理,道理谁都懂,经常和他出来散散心,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人多的活动,

慢慢会走出来的,

而且人本身都会有这种状态,是阶段性出现的,别太担心,没有太大问题的

4、听一个养生中医说抑郁症是身体肝胆出现问题,只要调理好肝胆就好了,我有朋友有抑郁和暴躁症,可以吗?

抑郁症是肝胆引起。但是人体的了病就不是一方面的原因。人体有五个脏器组成。如果有一个藏器出现问题可引起很多疾病。

5、养生是什么意思?

6、秋季养生指南:为什么秋天容易抑郁?

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遇上不称心的事,就更易导致心情抑郁。254医院心理科孙燕萍副主任医师提醒,秋天的抑郁情绪不一定是抑郁症。 秋季抑郁的原因 1.阳光不再充沛:由阳光控制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就会减少,在血中的浓度降低。它们的减少使细胞兴奋性降低,人就会情绪低沉,总感觉很疲惫,表现出抑郁情绪。 对策:加强日照和光照是快乐起来的第一要领。在面积为18平方米的房间里,大脑的正常活动需要不少于250瓦特的光线照明。在工作间和客厅使用卤化和荧光灯灯泡———它们的光线接近日光。 2.室内工作的时间太长:常年在室内工作的人,尤其是体质较弱、极少参加体育锻炼、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比一般人更易抑郁。 对策:情绪不佳时,下班早点,抽时间外出走走、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找朋友聊天,都可以缓解心理的抑郁情绪。周末可以打扫房间、听音乐、逛街等;平时要广交良友,朋友就是“良医”,经常和朋友保持交往的人,其精神状态远比孤僻独处的人好得多。 防抑郁的小手段 ■起床后:伸个懒腰 生理学家的研究显示,从容不迫地伸个懒腰可以使能量涌入,促进新陈代谢,甚至还可以增加因多啡荷尔蒙(使人幸福的激素)的分泌。 起床后,向上伸懒腰,使尽全力双臂伸向天空,用右手抓住左胳膊肘,全身慢慢向右抻,直到肌肉有拉伸的感觉,然后换左手。 ■发泄不满:空中拳击 站在镜子前摆好拳击姿势,左出拳,右出拳,想象着攻击所有今天使你不高兴的对象。 心理学家指出,这种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提高自我评价。临床医生认为,这种发泄可以增强心血管和大脑细胞活力,改善身体的协调能力。 ■芳香驱赶抑郁 我们的身体对气味的反应是很敏感的。最好用柠檬、橘子、柚子的香味来帮助你提高工作能力,降低疲劳。可以泡橘子香精油澡,购置一个香熏炉或者把香精油直接涂在项链坠上,有空时闻一闻。 ■增强活力:饮食适时调节 当天气变冷时,如人体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缺乏,不仅影响抗寒力,还影响大脑功能和情绪。因此,入秋后要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补充,多吃水果、蔬菜、大豆类和巧克力等食品。香蕉被誉为“快乐食品”,因为其中富含一种称为“好心情”的复合胺。另外,富含钾、镁以及铁等元素的食品,如南瓜子或葵花子等,可以改善忧郁症患者的心情。莲藕、莲子、小麦、甘草、红枣、龙眼等食物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对抑制焦虑、抑郁很有帮助。鱼类、蛋类、豆制品、核桃仁、牛奶等有健脑活血作用的食物,也有利于调节情绪。适当增加一些绿茶、咖啡、巧克力等富含苯乙胺和咖啡因的饮食,也可改善心境。 关注儿童抑郁 爱发脾气、暴躁、忧郁易哭、易疲劳、注意力分散等都是儿童秋季抑郁的表现,还可能有胃口增加、体重增长、睡眠时间增长、过度好动、有攻击性行为等不典型表现。 对策:1.加强日照和光照。当阴天或早晚无阳光时,尽量打开家中的全部照明装置,使屋内光明敞亮。儿童在这种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活动,可调动情绪、增强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抑郁感。2.当出现阴天时,儿童应增加糖类摄入,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活力、减轻忧郁,但糖尿病患儿除外。3.在这个季节可给儿童适当服用复合维生素B类、谷维素等,可调节精神情绪。

7、抑郁症能自愈吗 寻医

抑郁者,强烈渴望,并把所渴望的几乎当成自己唯一的人生寄托,然而又因为种种因素(如自卑)障碍了自己实现强烈的渴望,于是就抑郁了。这就是部分人抑郁的特点。强烈的渴望如:渴望恋爱;无法接受当前糟糕的自己,陷入一种越排斥越糟糕的境地;渴望身体健康……这一类抑郁症的对治要点:1、 超越障碍,实现渴望;2、 降低不切实际的渴望;3、 丰富人生志趣,提升人生追求的境界,从而转移渴望。陷入抑郁旋窝时,往往听再多的道理也触动不了心,部分是由于:1、一直以来,都活在主观臆想中,注意力没鲜活的当下,以致缺少实际的生活经验,这导致不能与道理共鸣。由于执着或渴望太强烈,更难从主观臆想的旋窝中拔出来,这时需要培养强大的定力,如诵经,静坐,站桩等等!2、身体反过来也影响心理,五脏六腑不平衡了,如肝阳虚,也容易抑郁。这时需要养生调理!如上是纲要,可以围绕它丰富“血肉”,实际落实,必会痊愈!本文写于09年冬。当时,接待了一例四处求医至少有5年的抑郁症患者,了解分析他的全部情况后(纵向的成长史,横向的生活状况,以及思想认识观念),写下了本文。随便与大家分享。约一年过去了,几个月前,该例当事人已经完全康复,人格改善明显。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本对治办法值得大家参考。

8、抑郁症和忧郁症有什么区别吗?

9、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养生最重要的就是按时。
1、按时休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是在感到十分累之后才会去休息睡觉。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不能再劳累过后才去休息,平时要做到劳逸结合。
过度的疲劳为疾病留下了隐患。而工作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会,注意劳逸结合,不仅会很快消除疲乏感,还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人体的阴阳气血也可以得到调整平衡。
2、按时锻炼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和骨质增生等老年病已呈年轻化趋势,即青壮年患者日益增多,青年脂肪肝患者的增加更是惊人,这些都与他们不锻炼、吃得过多和喝酒过多有关。所以,青年人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每天按时锻炼,养成习惯,对健康大有裨益。

3、按时喝水
感到口渴的时候才去喝水,这时已经迟了,喝水要平时带着喝,不能再渴的时候再去。经常喝水的人比老不喝水的人患上结石的几率要小得多。
而且,还对心肌梗死和中风等严重疾病有预防作用。因此,老年人、动脉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冠心病和中风病人,以及对水相对需要较多的孕产妇、青少年和婴儿,更应该养成经常饮水的习惯
4、按时体检
每年的健康查体中,经常发现相当多的严重疾病患者,如肝炎、肺结核、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其实,许多疾病光靠自我感觉是很难早发现的,只有定期去医院进行健康检查,才能早期发现,从而早期治疗。所以,要定期去医院体检。
5、按时如厕
很多人都是当便意明显时才去厕所,甚至有便不解。这样做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过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而受到损害,甚至也可能引起粪便和尿内的有毒物质被人体重吸收,导致“自家中毒”。因此,应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尤以晨间为好。定时解大便可防治便秘,并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机会,对痔疮病人也有益处。

6、按时睡觉
晚上不能熬到自己非常困的时候才去睡觉,这样容易是身体机能退化。要做到按时睡觉,不能熬夜。
7、按时吃饭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是按时就餐,而是不饿不吃饭。这种做法容易损害胃,也会削弱人体的抗病能力。因为食物在胃内仅停留四至五小时,人感到饥饿时,胃早已排空,胃黏膜此时会对胃液进行“自我消化”,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10、养生之道:失意孔子为什么不得抑郁症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周游列国达14年,居无定所,食无定点,有时候被人追杀,有时候挨饿,吃了上顿没下顿,可谓历尽磨难,然而却能年逾古稀,算是长寿了。从《论语》来看,孔子是有一套养生之道的。 64岁那一年,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强调的是精神对长寿的作用。发愤者,连食都忘记了,还有什么愁?乐观者,连忧都忘记了,还有什么虑?愁、虑伤身,伤身必损寿。 首先,孔子很会养心。养生之道,重在养字,不但要养身,更要养心,二者能够巧妙地结合起来,那自然就达到了身心健康、实现自身的和谐。 孔子很会怡情养性,爱好广泛,兴趣多样。“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精通诗书礼乐,喜欢唱歌弹琴,他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技艺作为教学内容。对“六艺”中的“乐”,他也有着很深的研究。他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亲自修订了《乐经》,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养生延年的目的。 孔子说,“仁者寿”,心身双休,长寿之道。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李元宾墓铭》中有云:“生而不淑,孰谓其寿。”什么叫“淑”呢?就是单纯、天真的意思。“生而不淑,孰谓其寿。”意思是说,不单纯,好算计的人,不可能长寿。反过来说,长寿的人,一般都有单纯、天真的一面。单纯、天真,不会耍心计,一定是心境平和、品德高的人。现代人不是爱说一句话“寿高先得德性好”吗?巴金先生有一副对联:“心怀宽广能增寿,德高望重可延年”。 有一次,子路等四个高才生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不要以为我年龄比你们大几岁,就觉得我了不起,其实我也和你们一样。你们平常总埋怨我不了解你们,现在你们把心里话给我说说吧,就说说自己的人生志向好吗? 子路是急性子,脱口而出,说一个中小国家,不管财政多困难,不管遇到什么灾难,交给我子路来管理,保证三年就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他人也都谈了自己的志向,或者说人生理想。惟有曾点在那里埋头弹琴,搞他的音乐,表面上看他没听人讲话,实际上大家说的话他都听到了。 孔子问,曾点,你怎么样呢?曾点就说,我的理想和他们三位同学不太一样。我只是想,暮春三月,穿着春装,农忙也过去了,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快活地唱着歌回家去。这个境界看起来很渺小,志向不够远大,可是,孔子听了之后感叹说,我就希望和你一样!我们俩是一路人。 孔子有着非常天真、理想主义的一面,他的人生境界其实很羡慕悠然自得的生活。 第二,孔子不发火,是个豁达开朗的人,有宽广的胸襟和豁达大度的气质。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的名,说他什么的都有,你能告诉我,你的老师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后来,孔子得知这件事,就说:“汝溪(同奚,何意)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正义》的注释说:“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几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知足常乐,乐观豁达,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 发脾气、心胸狭窄对健康很不利。美国威斯康辛州伊林艾克博士在她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愤怒和敌对情绪可能诱发心律不齐,并因此增加脑中风的危险。医学专家指出,心律不齐指的是心肌电信号系统发生障碍,使得心跳节律失常的一种心脏病。心律失常会造成心脏泵血效率降低,诱发心脏功能衰竭和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发怒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强烈反应。人在发怒时,体内与应激反应有关的激素,如肾上腺素,就会大量分泌。结果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代谢功能也处于“一级戒备状态”。有些人由于性格原因,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无论大事小事,动不动怒发冲冠,对体内生理机制作不必要的“战前动员”。结果,在应急反应性激素的作用下,使心血管系统反复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经常发怒的人就比遇事冷静、心态平和的人容易患心律失常。医学界对于情绪和心律失常关系的生物化学过程尚有待于实验论证。然而,对于易怒的人来说,若能学会调理情绪,将会有益于心脏健康,这也已经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第三,不要纵欲。纵欲不仅仅指的是生理方面的,更有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交际习惯、起居习惯、说话习惯等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一个人爱吃甜食,就天天吃,顿顿吃,明知道对身体不好,还要吃,这就是放纵自己对食物的欲望。比如,有人爱抽烟、喝酒,明知道这不好,但习惯依旧,就是改不掉,也没有毅力和决心改掉,这也是纵欲,不懂得克己修身。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这里强调的是,人应该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该有所区别。 在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尚不成熟,戒之在色。壮年时期,身体强健,精力充沛,脾气也大,就应该戒之在斗,好斗会伤身。到了老年,就要看淡名利,学着清心寡欲一点。不要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了,别再苦心追求什么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应该想得开,心情舒畅最重要。 第四,要讲究吃相,注意饮食卫生。孔子很讲究吃相,他说:“食不言,寝不语。”我们现代很多人离不开电视了,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这习惯很不好。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指粮食,“脍”指切碎了的肉。孔子有“八不食”的习惯,比如,食物变了颜色不吃,变了味不吃;作料放得不当的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的酒和熟肉不吃。 讲究吃相,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史书记载: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饱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 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子路三日沉思而不得其解,却在第四天突然顿悟:原来夫子虽是圣贤,仍如同常人一样,车到哪里说哪里话啊! 大家都忙,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太急着赶路,所以我们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去领悟人生的幸福。我们变得急躁了。我们的物质条件改善了,提高了,但不少人的精神上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心理需要疏导。孔子一生最后的岁月充满了对自己政治影响之稀微的深深失望。他最喜爱弟子颜回,但他年纪轻轻就死了,死的时候孔子哀叹“天丧予”,这句忧郁的短语,显出悲伤的语气,在孔子最后时光的表述里,屡屡回荡着。 忙,只是忙。莫非匆匆赶路就是现代人的命?听说作家李佩甫新出的长篇《等等灵魂》,对“快进”有足够的警惕和反思。胡传吉在他的文章《别走太快,等等灵魂》中说:《等等灵魂》以奇特的构思进入了时间与时序的悖论,这是一个关于物质与灵魂分野的故事,但它并非由物质起步,作者由时间讲起……也许作者想说的是,在肉体与灵魂分隔越来越快越来越远的年代,有必要像印第安人那样,说一声,“别走太快,等等灵魂”。确实,我们走得太快,灵魂的步子已跟不上,肉体出现了意外,活着已不足够赎罪。 君不见大城市的人,连走路都像一路小跑,不忙不行啊,挤地铁,赶公交,慢了上班就可能迟到。生活倒是“充实”了,可未免太疲惫了。于是,有学者提出,评估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得好不好,不能仅仅看GDP(国民生产总值)这一个标准,还要看GNH(国民幸福指数)。换句话说,经济发达了,口袋里有钱了之后,也要看看百姓是否快乐?是否内心平和? 心理医生提醒说,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是情绪低落,缺乏愉*,高兴不起来,对以往喜欢的事也提不起兴趣。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诱发抑郁症: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家庭婚姻问题、各种慢性疾病(如中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 内心平和很重要,不平和就容易生气,生气了就自然没有快乐可言,久而久之就容易得抑郁症。有调查说,中国目前大约有抑郁症患者3000万人。又有调查说,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到。另有专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判断,存在抑郁状态的人高达30%。 管理学上有句话说,成功男人具备智商、逆商和情商。智商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叫逆商呢?就是在逆境中仍然有一颗平和之心,不灰心丧气。什么叫情商呢?就是说善于与人沟通,人缘好。我想,这话的意思就是提醒男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欲。一个有教养的男人必定是宽容的,平和的,慢热的,而不是“激情燃烧”的暴脾气。遇事要学会以平常心处之,学学广东人,天热了,浮躁了,喝杯凉茶,降降火气。《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多反思自身,不就平和了吗? 被称为圣人的孔子除了在鲁国大司寇的位置上短暂地进行了政治实践外,一生中再没有得到什么值得夸耀的机会。等到后来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的时候,他惟一能做的就是为自己的理想国进行无限丰富的设计。但是,孔子有理想、有信仰,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时候也能够“乐道”,因为他有“君子固穷”的胸怀。 金陵客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说:孔子生当乱世,不管遭遇如何变化,始终心理平衡。面对落差,他信仰坚定,既不攀比,也不自卑,“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面对诱惑,他操守坚贞,既不媚上,也不媚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而》) 孔子生活的时代,贫富差距不小,但孔子从不讳言财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看来,只要收入好,他对工种并不挑剔。但是,他更坚持自己的原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他从不以富贵为人生最高目标,不以奢侈享受为幸福生活,从不因生活的困顿而影响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孔子为什么不患抑郁症?是因为他把信仰表现在行为上,把操守表现在实践中,一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这恐怕是当代人最缺乏的品格。“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足见他求道的迫切和重视。 把心态放松,不要这么严肃,平和一点,豁达一点,开朗一点,你会发现幸福就在你眼前。奥修怎么说的?他说:“有很多人在这个地球上,就在你坐的地方,至少有十具尸体曾经葬在那里,他们也和你一样严肃;他们曾经在争斗,现在,这些为一小块土地而争斗的人已不复存在,而土地依然存在……” 一个平和的人,写出的文章也是耐人寻味的。比如说,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现在四十多岁了,师长还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当年读研究生时,老师对我说,你国学底子不行,我就发了一回愤,从四书到二程、朱子乱看了一通。我读书是从小说读起,然后读四书;做人是从知青做起,然后做学生。这样的次序想来是有问题。虽然如此,看古书时还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读完了《论语》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自己那几个学生老挂在嘴上,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亲切。老先生有时候也鬼头鬼脑,那就是“子见南子”那一回。出来以后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没“犯色”。总的来说,我喜欢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里念书,因为那儿有一种“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气氛。至于他的见解,也就一般,没有什么特别让人佩服的地方。至于他特别强调的礼,没什么大意思。对于幼稚的人也许必不可少,但对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种负担。不过,我上孔老夫子的学,就是奔那种气氛而去,不想在那里长什么学问。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而孔子呢?他说学道方面,自己是“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甚至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为政》),早上闻道,哪怕傍晚死了也愿意!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的一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施。为此,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别人笑他既然博学晓礼为何还要“每事问”,他回答说好问正是“礼”呀。按《论语》、《史记》、《春秋左传》等文献的记载,孔子明确拜学过的人有郯子、蘧伯玉、师襄子、老子、苌弘等,学习的内容涉及礼、史、官制、琴术等。 终其一生,孔子一直都是个谦虚谨慎的人,从来不骄傲,不自以为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一直很低调,但惟独对自己“好学”这点,孔子是自信的,并深引以为赞赏,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可以这么说,在“好学”方面,孔子自信再无第二个人能够与他媲美了。对孔子而言,学习是他一生中一种“不亦悦乎”的快事,“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关于为学的名言很多,“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孔子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之一,在当时他被世人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圣人”,众弟子更是服膺和崇敬有加。颜回吹捧自己的老师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子贡给孔子戴的帽子更高,他说老师“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所谓“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下之不可阶而升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 到了后代的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是:“出类拔萃,生民未有”(《孟子·公孙丑上》)和“金声玉振,圣集大成”(《孟子·万章下》)。司马迁则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那么,孔子自己听了学生捧自己的话,怎么说呢?他怎么评价自己呢?他说,我哪里是什么“圣人”,我非但不是“圣人”,而且还是比普通人更普通的普通人,所以后世有人说,所谓“圣人”就是最平凡的人。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意思是说,我小时就像贫下中农家里的孩子,啥粗活都干过。孔子自称无非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所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孔子还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在《论语·为政》篇,孔子追叙自己一生为学历程,等于给学生讲述了自己一生艰苦奋斗的经历。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贡这样说他的老师:“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张》)也就是说,孔子的学习是学无常师、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从前看到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还觉得孔子太过分了。《论冶长》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宰予不过睡了个懒觉而误了听课,孔子就骂他是烂木头一块。现在理解了,大白天睡觉,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没有时间观念,不好学,一个不好学的人,能有出息吗?《大戴礼·劝学》里有句话:“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 孔子太好学了,他受不了学生自由散漫、吊儿郎当。《论语》开篇就是谈学,谈求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论语》的意思的话,这个字就是“学”。孔子后来说“欲知则问,欲能则学”(《尸子·处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与养生与抑郁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