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动健身和养生的取舍,我们应该怎么选择?
首先,养生与体育的预期目标不同。体育追求的是强健,养生追求的是康健。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训练战士设置的,为了提高士兵战斗训练的兴趣,所以,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在当时的作战条件下,士兵强壮的体魄,会对一些战斗的胜负产生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为了提高士兵战斗力设计的竞技体育,在中国是划在武术里,民间摔跤、抓羊、玩石锁等也属此类,但武术与民间竞技体育,不属养生,甚至与养生的目标恰恰相反。
但体能和技能的训练还是需要的,不仅是将士需要,在日常的劳动中也需要,但体能和技能的提高又可能有损健康,怎么办?除了用游戏来代替竞技体育,作为适度提高技能的手段外,更重要的是练武的人另修养生功夫。中国养生术的动功——导引术起源很早,相传大禹就创造了禹步,据说就是道士在仪式上走的踏罡斗步。有明确记载的是华佗编创的五禽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导引术终于和技击术(武术)合流,形成了太极拳及其理论。
其次,养生与体育的锻炼理念不同,严格来说,体育讲锻炼,养生讲修炼。锻炼从养生文化看来,恰恰是有损于健康的。因为超强的压力,就像使机器超负荷运转,可能一时间取得超常的效益,但必然对机器的寿命有损害。而从养生角度看来,健康主要是内脏的健康,因为内脏得病,可能危及生命,而肢体哪怕短截,肌肉哪怕切割,只要处理得当,对生存无妨。养生是从生存角度来定义健康的。
所以,修炼的自内而外也有两层意思:由充盈的内气来与外部环境交流、协调、平衡,修去过强的主观情志,顺应自然变化。在修炼方法上,意念顺应内气运动,带动肢体动作,如太极拳的“以意领指,以指领气,意到气到”,与气功中的自发动功等。
2、传统体育养生和一般的体育运动有什么区别?
传统体育养生和体育运动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是养生,一个是运动。
传统体育养生是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通过身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预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强调整体观,是以内因为主的运动。
而体育运动是用于增强身体素质的各种活动。强身健体及其娱乐自始至终是体育的主要功能,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其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
拓展资料:
运动有益身心
一、体育锻炼对身体的益处:
1、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2. 减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
3、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4、可以减少你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
5、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总括:体育锻炼能:
1、使关节囊和韧带增厚
2、加强身体柔韧性
3、使肌纤维变粗,肌肉粗壮
4、增强心脏输血功能
5、增大心输出量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的益处:
1、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
2、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
3、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
4、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5、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少年是人一生中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时你会惊异的发现,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并明显的感到,我长大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在体育运动中茁壮成长、在运动中保持健美。
3、体育的养生方法有哪些,请分别阐述
传统的运动保健,除具有系统的理论外,还有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1.强调动静结合
不能因为强调动而忘了静,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合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2.提倡持之以恒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没有恒心是不行的。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说明,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常而不间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如果因为工作忙,难以按原计划时间坚持,每天挤出10分钟,8分钟进行短时间的锻炼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场锻炼,在院内、室内、楼道内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广播操、太极拳也可以。无论如何不能高兴时练的累死累活,兴奋过去多少天都不练。
3.运动适度,不宜过量
若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诫人们:“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有。”那么,运动量怎样掌握才算合适呢?一般来说,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对于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
4.舒适自然,循序渐进
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应当是轻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人们才愿意坚持实行。即“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这是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的结论。在健身方面,疲劳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轻轻松松地渐次增加活动量,“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正确的锻炼方法是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比如跑步,刚开始练跑时要跑得慢些、距离短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再逐渐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离。
5.运动时间,因时制宜
一般来说,早晨运动较好,因为早晨的空气较新鲜,而室内的氧气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增多,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运动锻炼,即可把积聚在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吸进更多的氧气,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础。此外,午睡前后或晚上睡觉前也可进行运动,以消除一天的紧张,轻松地进入梦乡,但运动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影响睡眠。总之,许多健身运动,随时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稍微剧烈的运动,不要在吃饭前后进行,因为在饭前呈现饥饿状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发生低血糖症;饭后剧烈运动,大部分血液到肌肉里去,胃肠的血液相对减少,不仅影响消化,还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6.运动项目,因人制宜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肌肉力量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动的运动,像步行、太极拳、慢跑等。而对于年轻力壮、身体又好的人,可选择运动量大的锻炼项目,如长跑、打篮球、踢足球等。此外,每个人工作性质不同,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亦应有差别,如售货员、理发员、厨师要长时间站立,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在运动时不要多跑多跳,应仰卧抬腿;经常伏案工作者,要选择一些扩胸、伸腰、仰头的运动项目,又由于用眼较多,还应开展望远活动。总之,体育项目的选择,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适合身体条件,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宜少参加一些使精神紧张的活动
4、体育养生是什么?
这种身体运动是为养生长寿服务,即以养护生命知使达最长期限为目标的体育活动。由于它以养生保寿道为目标,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中国养生体育内。中国养生体育的起源 中国养生体育有着非常古老容的历史。
5、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养生体育形式有哪些
呵呵,看似是你们体育考试题目.最有名的是太极拳了吧.太极拳以中国古典天人合一的‘人百体生命度整体观’为基础,以内向性运用意识 为特征,研究人的生命运动规律,以及人的生命运动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内在 联系,进而运用这些规律,强内化意识对于生命过程动态变化的控制,自觉地使 生命处于一种高度的有序容状态,求得身心健全,内外和谐,并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6、古代养生体育有哪些 ?
中国古代没有“体育”或“运动”的概念,对生命,健康和保健的方法等的知识,都属于“养生”或“修养”(修身养性)的范畴。古代中国对生命、健康的本质和方法,对身体活动价值等问题的认识,反映出古人对今天有关体育问题的认识。中国古人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保持与天地之间的和谐一致,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本前提。中国古代各种养生思想、方法和有关的知识,大体上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夏商西周时期,养生思想的出现,与医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在长期的都争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知识。据《尚书-洪范》记载:“无福,一曰寿,二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的“寿”、“康宁”、“考终命”都是关于健康长寿的内容。商周的养生思想,在原始导引的基础上,又促进了养生术的逐步形成法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是一种流行的养生方法。其内容包括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战国时期,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形成了粗略的体系。导引是中国独居特色的医疗保健操和养生术,是养生方法的集中体现,狭义的导引一般只“屈伸执法”、“俯仰之术”,系指人的肢体活动;广义的导引出肢体活动外,还包括呼吸吐纳和自我按摩。导引养生是古代人的一个新创造,可以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为世代人民所喜爱,至今流行更为广泛。秦汉三国时期,引导养生术日趋规范。在这段时期产生了《淮南子》的养生观和恒谭、王充的养生观, 导引是一种专门学问,在西汉已有专著出现。华佗与五禽戏,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在养生方面,“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华佗在前人又管导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理和某些医理,阐明了运动对健康长寿和导引养生方面的作用。这种具体的导引理论,是对先秦“动以养生”思想的发展。五禽戏的产生,标志着导引已由单个术式向成套动作的方向发展,它对以后的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在某些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两晋南北朝是导引养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的发展与玄学、道教和佛教的盛行有密切联系,都不同程度地对养生领域产生了影响,使养生带有神秘色彩。在养生方法上,偏重精神修养或服“神丹妙药”,鄙视身体活动。去代表人物有嵇康、葛洪、陶弘景玉颜之推等。隋唐五代时期导引养生的健康发展,唐代帝王笃信道教,在他们的扶持下,道教的长生术较前普及。但是,由于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疾病的认识前进了一步,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科学手段,使养生得以健康的发展。但是之得注意的是隋唐时期尽管医学发展较快,一些著名的养生家如孙思邈、司马承祯等人,撰写了不少养生专著,自称一家之言。在养生思想上讲求实效,在养生方法上自成体系,但由于统治者多笃信道教、追求长生,有的帝王因父产生要先后死去。宋代的科学文化特别是医学的发展,为养生术的继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文人和道家对导引衍生的汇集和研习,以及“八段锦”的出现,都反映了当时导引养生的进展。八段锦流传于我们民间,它是一种八节连贯的防病健身操。这种导引术包块身体各个部分,简便易行,并分别提出各段对身体某部位所其的功效,较其他导引术广为流传。明清时期,八段锦又有很大发展,并且形成多种流派。明清时期,导引术在前代的基础上又取得明显成绩。一是导引理论专著接连出版问世;二是诸多的养生家搜集、整理、创编了大量有价值的导引术文字资料,并有配图说明。其中比较著名的时间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说明了导引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因为导引术的使用价值较高,所以在国内外长期流传。
华夏民族长期形成的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与和谐共处、融合化一、贯通一体的理想及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的务实精神,导致导引术等养生保健术的产生,并被纳入古代体育中,显示了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之一: 保健特色。作为一种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行为, 养生保健术的理论核心就是“生命整体优化观”, 它源于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 与人类思想文化同步演化、发展。可以说, 养生保健术在古代传统体育活动中与古代思想文化的结合最为密切,是东方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数千年来, 中华传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一直成为人们从事体育活动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的指导思想。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异于古代西方体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色。
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道教是建立在古代朴素哲学基础上,道家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索,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中国主要有古为物主义“元气伦思想”,古代“天人合一”整体自然观以及“形神合一”,“精气神合一”等人体生命理论。道家的内丹修炼的理论思想是中国养生的精髓。道家的内丹运化是修炼的核心,是经络血气津液畅通为目的,以运动锻炼性内分泌腺为重点,通过练精化气,连气化神,以达精、气、神三宝相聚,身心性命相平衡已达到长生的目的。相信中国养生体育作为体育和另一分支会与大众体育一样,在世界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7、详述体育养生六原则
传统的运动保健,除具有系统的理论外,还有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1.强调动静结合
不能因为强调动而忘了静,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合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2.提倡持之以恒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没有恒心是不行的。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说明,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常而不间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如果因为工作忙,难以按原计划时间坚持,每天挤出10分钟,8分钟进行短时间的锻炼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场锻炼,在院内、室内、楼道内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广播操、太极拳也可以。无论如何不能高兴时练的累死累活,兴奋过去多少天都不练。
3.运动适度,不宜过量
若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诫人们:“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有。”那么,运动量怎样掌握才算合适呢?一般来说,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对于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
4.舒适自然,循序渐进
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应当是轻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人们才愿意坚持实行。即“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这是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的结论。在健身方面,疲劳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轻轻松松地渐次增加活动量,“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正确的锻炼方法是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比如跑步,刚开始练跑时要跑得慢些、距离短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再逐渐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离。
5.运动时间,因时制宜
一般来说,早晨运动较好,因为早晨的空气较新鲜,而室内的氧气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增多,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运动锻炼,即可把积聚在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吸进更多的氧气,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础。此外,午睡前后或晚上睡觉前也可进行运动,以消除一天的紧张,轻松地进入梦乡,但运动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影响睡眠。总之,许多健身运动,随时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稍微剧烈的运动,不要在吃饭前后进行,因为在饭前呈现饥饿状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发生低血糖症;饭后剧烈运动,大部分血液到肌肉里去,胃肠的血液相对减少,不仅影响消化,还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6.运动项目,因人制宜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肌肉力量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动的运动,像步行、太极拳、慢跑等。而对于年轻力壮、身体又好的人,可选择运动量大的锻炼项目,如长跑、打篮球、踢足球等。此外,每个人工作性质不同,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亦应有差别,如售货员、理发员、厨师要长时间站立,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在运动时不要多跑多跳,应仰卧抬腿;经常伏案工作者,要选择一些扩胸、伸腰、仰头的运动项目,又由于用眼较多,还应开展望远活动。总之,体育项目的选择,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适合身体条件,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宜少参加一些使精神紧张的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 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 的科学,是 历代劳动人民智慧 的结晶,它经历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比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与发展,进而形成 一门独立 的学科. 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健康.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 多学科领域 的综合,是 当代生命科学中 的实用学科.
一.独特 的理论体系 【关注焦点:内科疾病的肝脏表现双下肢浮肿、腹水、黄疸】
中医养生学以其博大精深 的理论与丰富多彩 的方法而闻名于世. 它 的形成与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 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 的东方色彩与民族风格. 自古以来,东方人.西方人对养生健康,都进行长期 的很多 的实践与探讨. 但由于各自 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养生 的观点也有差异. 中医养生学是 [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 的,故此有它自身特点,现略述其概要. 【健康导读:脊膜瘤骨瘤样变1例报告】
二.与谐适度 的宗旨 【扩展阅读: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 以"天人相应"."形神合 一" 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 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 的协调 一致. 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 的规律. 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健康 的核心,进而确定指导养生实践 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与于术数"."起居有常". 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 的规律,使生命过程 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 的移易与四时气候 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养生健康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 其中 一个突出特点,就是 与谐适度. 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与,则可健康长寿. 例比如,情绪健康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与适度. 又比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
第一章.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而不倦等,都体现这种思想. 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 的观点,不伤 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 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 一朝 一夕. 一功 一法 的摄养就能实现 的,而是 要针对人体 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 的. 因此,中医养生学 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健康等,进行较为全面 的.综合 的防病健康. 另 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 一律. 一个模式,而是 针对各自 的不同特点有 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 的动态整体平衡与审因施养 的思想.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例比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 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 又比如传统健身术 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 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者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 这样,不但可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与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健康效果. 【关注焦点:内科疾病的肝脏表现双下肢浮肿、腹水、黄疸】
三.综合.辨证 的调摄 【健康导读:脊膜瘤骨瘤样变1例报告】
四.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健康实可与平均每个人 的 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平均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 的内容. 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 的必要. 不仅比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 的人也都有相应 的养生措施. 因此,养生学 的适应范围是 很广泛 的. 它应引起人们 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健康 的自觉性,把养生健康活动看作是 人生活动 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