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的诗词

养生的诗词

发布时间:2020-05-01 19:34:29

1、关于养生的古诗词

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copy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百。―――《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度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知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道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2、古代诗词告诉你如何养生

自古就有长寿的案例,可见养生之说并不是从现代兴起的话题,而是自古就有的。那么我们的古人都是怎么养生的呢?看看这些古代养生……

自古就有长寿的案例,可见养生之说并不是从现代兴起的话题,而是自古就有的。那么我们的古人都是怎么养生的呢?看看这些古代养生名人你就会知道了。

现在锻炼身体的活动和器械都很多,医疗也很发达,人的寿命普遍提高,可是古代处处都很落后,那时候的人怎么养生呢?下面是古代几个著名的文人的一些养生方法,赶紧来学学吧!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说过“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散步时须徐步缓行,老弱者不妨执杖相助,强调散步的方法和妙处。

宋代文人沈存中说过:“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则神安道胜也。”《礼记·内则》也提出“五日则汤清浴,三日具沐”的要求,都是说沐浴对身体的好处。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游览,投身大自然,探幽览胜,能令人心旷神怡,疲惫、郁闷尽置身外。他曾在儋县建一“息轩”,并题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南宋诗人陆游,晚间读书,一般不过晚10点。他说“睡眠是消除精神疲劳的最佳方法,文人经常熬夜思维能力下降,于身体健康无益。”他的观点即使放在现在也十分科学。

元朝名画家倪瓒,在年高体弱无力外出的情况下,将自己喜爱的山水画贴于居室四壁,足不出户,卧而赏之。为此他还在《促顾贽见访》诗中说:“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也可见他对游山玩水的推崇。

明代诗人高濂,布置好自己的庭院,在庭院里栽花种草、饲鸟养鱼,环境清雅,用来调节生活节奏,陶冶性情,他曾著《燕闭清赏笺》,把鉴赏清玩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代的文人都喜欢作诗咏赋,我们不仅可以从一些古书中的描述来学习的他们的养生方式,而且还苦役通过他们的诗歌作品来学习其中养生妙招。看了上面几个文人的养生方式,你都明白了吗?

3、求养生方面的诗词,多多益善!

1、《摄养诗》——明代龚廷贤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译文:保精、益气、养神为健康长寿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寿,减少私欲杂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过饱,勿求厚味,饮酒应以少量为好,切莫贪恋杯中物。

要经常保持乐观,开口常笑。一个人在处于逆境的时候,不但一般人对你冷漠,连平时很亲近的朋友也会逐渐和你拉开距离,对此要从容面对,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遥,乐享百年。

2、《抱朴子·极言》——晋代葛洪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译文:修身养性,即使是极其微小的地方,也务必要谨慎,不能因为小的进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养,也不能因为小的损害对大体没有影响就不加以提防。

3、《证类本草·衍义总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译文:善于保养生命的人保养内心,不善于保养生命的人保养外表。

4、《退庵随笔·摄生》——清代梁章钜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

译文:形体应当常劳动,饮食要常节制,这样有益于健康。但劳动不要太过度,节制不要太过虚脱。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译文:与其等到生病后才积极诊断治疗,不如在没病的时候就摄取养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4、描写养生的诗句

饮食养生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春秋战国孔丘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谚语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谚语
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明 万全
饥不暴食,渴不暴饮。―――谚语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圣济总录》宋官修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汤泡饭,嚼不烂。―――谚语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明郑宣
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谚语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谚语
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谚语
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谚语
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 万全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 张湛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一天三顿粥,郎中朝我哭。 ―――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谚语
药补不如食补。 ―――谚语
热饭冷茶泡,娘做郎中医不好―――谚语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谚语
甜言夺志、甜食坏龄 ―――谚语
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 ―――谚语
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 ―――谚语
少吃多餐,益寿延年 ―――谚语
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谚语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谚语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语
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谚语
饮食讲卫生,保你不生病。―――谚语

5、古今养生方面的好诗句

药补不如食补。 ――百―谚语
少吃多餐,益寿延年 ―――谚语度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问
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答食宜,不足以存生。―――《圣济总录》宋官修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版,以资血气。―――《备权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6、关于“养生”的古诗句有哪些?

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

玉芝观里王居士,服气餐霞善养身。

唯余养身法,修此与天通。

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

至死独养身。

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

7、形容养生的古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谚语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谚语
治病必先治神,药疗必先心疗。―――谚语
忠诚是长寿之本,善良是快乐之源。―――谚语
生活上适度,精神上大度。―――谚语
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谚语
生理卫生强身,心理卫生强心。―――谚语
要享福,常知足。―――谚语

8、描写养生的古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名人养生诗词有哪些

华佗的养生之道
淡薄名利地位,动静相济,劳逸适度。
华佗生活于东汉末年三国初期,也是一个战争纷乱,灾疫流行的时代,《后汉书?华佗传》复说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说明了华佗的养生有道,名人养生诗词,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极富盛名的医生,有“神医”之称,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创史上最早麻醉剂剂“麻沸散”,还创立了著名的养生体操“五禽戏”,可惜死于曹操之手。
孔子的养生之道
精神豁达,知足不贪,食居慎节,爱好广泛。
注:孔子生活在战国时代,那个时代由于医学落后,物质匮乏,战乱纷争,所以人的寿命很短,孔子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制仍以73岁高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名人养生诗词,总结其养生之道,便是这十六字。
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注:曹操这首《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虽然没有指出具体的养生方法,但却指出了养生的重要性,文中以长寿的动物为例阐述了生老病死的规律,提出了寿命的长短在养生不在天。

10、描写养生的古诗词有哪些?

描写养生的古诗词有: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趁取老来犹健,登临莫放杯空。——宋·周紫芝《朝中措》

残年所幸身犹健,闲事惟求耳不闻。——宋·陆游《独坐闲咏》

老去身犹健,秋来日自长。——宋·陆游《小室》

与养生的诗词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