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十六宜

养生十六宜

发布时间:2020-05-01 16:55:39

1、为什么皇帝会短命

2、提肛运动是怎么做的?一天做多少次合适?提肛运动怎样才有害,是不是做多了就有害处了,具体该怎么做?

平躺、双膝弯曲。

2.收缩臀部的肌肉向上提来肛自。

3.保持骨盆底肌肉收缩五秒钟,然后慢慢的放松,五到十秒后,重复再收缩。运动的过程中照常呼吸,保持身体其百它部份的放松。用手触摸腹部,如果腹部有紧缩的现象,表示运动错误。


5.提肛运度动需要循序渐进的练习,需要的是我们此之以恒的坚持,提肛运动的目的是锻炼和强化支撑膀胱、大肠的肌肉、伸张和收缩防止肛门失禁。正确和定期的锻炼能达到防治肛肠疾病、停止漏问尿的效果。

在次数范围内是没有害处的。

(2)养生十六宜扩展资料

提肛运动是指有规律地往上提收肛门,然后放松,一提一松就是提肛运动。站、坐、行均可进行,每次做提肛运动50次左右,持续5-10分钟即可。答

提肛运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痔疮等肛周疾病。

3、乾隆是怎么养生的?

1、吐纳肺腑

乾隆帝无论百当天办公多晚,第二天黎明必起,在皇室园林下闭目凝神,吐气纳新一个多时辰,吐出二氧化碳,吸入新鲜空气后,不但耳清目明,头脑清醒,而且四肢有力,浑身舒坦。

2、活动筋骨

一个时辰的吐纳肺腑之后,乾隆会进行简单的运动度,包括散步、爬坡、问打拳、玩健身球等。如公务不忙,乾隆帝必带队出宫,或打猎或攀爬或旅行,既充分活动四肢,又了解民情,愉悦心身。



3、十常四勿

即每天对身体部位进行运动,具体就是: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眼常转,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摸,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饮答勿醉,色勿迷。

4、适时进补

即根据节气特点及身体状况进行必要的食品进补。乾隆经常吃的补品有:龟龄集方、松龄太平春酒方、健脾滋肾壮元方、固本仙方等。

5、饮食有规律

他大约6时起床,洗漱后用早膳。上午处理政务,和大臣们议事,午后游览休息回。晚饭后看书习字,作文赋诗,然后就寝。他的膳食以新鲜蔬菜为主,少吃肉答类,并且从不过饱。乾隆从不抽烟,但喜饮茶。他对饮用水十分讲究,以西山泉水作为御用水。

4、养生之道

5、十几岁死的到二十几岁死的皇帝有谁(除清朝的)

其一,有人统计,从秦汉至明清,我国封建时代各朝
有生卒年可查的皇帝共有二百零九人,其中活过八十岁的
只有四人,七十至七十九岁的四人,六十至六十九岁的二
十四人,五十至五十九岁的三十五人,四十至四十九岁的
二十九人,三十至三十九岁的四十八人,二十至二十九岁
的三十四人,不足二十岁的三十一人。人生七十古来稀。
二百零九个皇帝,寿过古稀的仅八人,只占百分之四,而
未过半百的倒有一百四十二人,占百分之六十八,平均寿
命仅三十九岁。
其二,据《辞海》提供的材料,我国古代有医著传世、
并有生卒年或年寿记载的大医家约有四十人,其中活过百
岁的二人,活过九旬的二人,八十至八十九岁的十五人,
七十至七十九岁的十四人,六十至六十九岁的四人,五十
至五十九岁的三人。寿过古稀的共有三十三人,占百分之
八十三,未过半百的无一人,平均寿命高达七十九岁,是
皇帝的二倍。
为了便于比较,再以文字记载较可靠的清王朝的情况
为例,清帝国十一代共有十二个皇帝,他们的年寿是:太
祖努尔哈赤六十七岁,太宗皇太极五十三岁,世祖福临二
十三岁,圣祖玄烨六十八岁,世宗五十七岁,高宗弘历八
十八岁,仁宗六十岁,宣宗六十八岁,文宗三十岁,穆宗
载淳十九岁,德宗三十七岁,溥仪六十一岁。寿过古稀的
仅一人,未过半百的倒有四人。
清代最有成就的医家约十四人,他们的年寿是:喻昌
八十一岁,李中梓六十七岁,傅青主七十七岁,张石顽七
十四岁,叶天士七十九岁,薛雪八十九岁,徐大椿七十九
岁,赵学敏七十六岁,陈修园七十岁,吴鞠通七十八岁,
王清任六十三岁,王旭高六十四岁,吴尚八十岁,王孟英
五十九岁。寿过古稀的十人,未过半百的无一人。
皇帝多短命,其原因不外乎:一、争权夺利,死于非
命的多;二、后宫妃嫔成群,酒色过度,乐极生悲的多;
三、迷信方士丹术,胡弄而死的多;四、身有病痛,御医
不敢开方下药,贻误致死的多。
名医多高寿的原因主要有二:一、饮食起居大多能严
格遵循医道;二、古时行医,多自己采药制药,常劳顿于
山林湖泽之中,既不乏运动和体力劳动,又能得养性怡神
的好处。
皇帝短命原因很多。209人中,因争夺帝位被杀或被迫自杀的65个,其中南北朝最多,占28个。早婚和多妻是短命的重要原因。皇子一般11-14岁结婚,影响发育。皇帝后妃多到几十人,纵欲不仅使他自己早卒而且还使后代体质孱弱。一般是开国皇帝往往享中寿,他们的子孙寿命越来越短。

从医药角度看,一方面是不少皇帝热衷于炼制和服食仙丹,所谓仙丹多数是含汞、铝、砷的化合物,长期大量服用,往往中毒死亡。

唐代9个皇帝暴死,与服食仙丹有关。另一方面,皇帝得病难侍候。汉高祖刘邦病重拒绝医疗,还把医生骂一顿。曹操杀掉了提出正确医疗方案的华佗。所以医生术再好也难发挥。
回顾中国历史,细数历代帝王,享有高寿的佼佼者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不仅高寿八十九,而且在位六十年,无人能出其右。为何自古皇帝多短命,乾隆却身强力壮脑健而独享高寿?这除了与他自幼重视骑马射箭练武有关外,还在于他养生有道。据一位御医的后裔透露,乾隆的养生之道归纳起来为十六个字:“吐呐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以上诸要诀中的“十常四勿”,有必要进一步阐述。
所谓“十常”,乃指日常生活中多从事此十项基本且重要的“小动作”,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目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运、肢常伸、肛常提。所谓“四勿”,就是不要触犯日常生活中的四项禁忌: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不难看出乾隆皇帝的高寿秘诀也是源于《养生十六宜》。
有人说,遗传基因决定个人的体质与寿命,但从乾隆的例子探索,其父亲雍正皇帝因体弱多病在位仅十三年,其子嘉庆皇帝也只不过二十五年。可见后天的保养调摄与健康和高寿的关系密切。过分强调遗传因素而忽略后天的努力,常使人陷入“宿命”而丧失改变命运的机会,又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6、养生十六宜,是什么意思。

1、 面宜常擦。面部血管神经丰富,且人的内脏皆开窍于面部,经常搓擦,不仅起到活血,消除疲劳的作用,而且相当于经常按摩内脏。

2、 发宜常梳。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头部是人体阳经聚会的地方,经常梳头,可以刺激头部经络,活血健身。

3、 目宜常运。闭目,眼球自左向右转动9次,再反向转动9次,然后闭目片刻,睁开眼睛,吸气凝神。每日做几次,可清肝明目。

4、 耳宜常凝。以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且凝神去杂念,常做此动作,可去头旋之病。

5、 齿宜常叩。上下齿相叩击数次。可刺激牙周血液环,经常行之,可使牙齿坚固,至老不掉。

6、 口宜常闭。经常闭口调息,舌抵上腭,呼吸均匀和缓,可使体内气机通畅,津液自生。

7、 津宜常咽。津指唾液,唾液中含多种酶,参与体内的各种代谢;且唾液具有助消化、健脾胃的功用。每日舌搅上下腭,鼓嗽漱津,待津液满口时,分三次咽下。

8、 气宜常提。随呼吸而做提肛动作,有利于体内气机升降,可健身防病。

9、 心宜常静。心静则气血平和,气机不乱,即所谓神养。

10、 神宜常存。精神内守,意守丹田。保持精神乐观,不过度思虑,则能免七情之患。

11、 背宜常暖。背部为督脉之所居,足太阳膀胱经之所舍,最易受风寒。保持背部温暖,既可预防感冒,又可固肾强腰。

12、 腹宜常摩。经常按摩腹部,可增强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治疗便秘。

13、 胸宜常护。胸为心、肺所在的部位,经常按摩,可宽胸理气。

14、 囊宜常兜。以两手紧兜外肾,闭口调息。肾为生命之本,肾气足则精力充沛,经常为之,可固肾强腰。

15、 言语宜常缄默。多言伤气,少言养气。

16、 皮肤宜常干沐。经常搓擦皮肤,可使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血,皮肤润泽而有弹性。

7、请问什么叫做“提肛法”

提肛法又称“缩肛法”,是配合呼吸作缩提肛门动作的一种锻炼方法。清初汪昂《勿药元诠》撮、抵(舌抵上腭)、闭(闭目上视)、吸 (鼻吸莫呼)中就提到“撮提谷道(肛门)”一法,并在养生十六宜中提出“谷道宜常撮”。

【操作方法】

取坐位、仰卧位或立位,两腿分开。坐位

应坐于凳边,不要坐实坐满;仰卧时,将臀部略提高以离床面。全身放松,注意力集中在会阴肛门部。收缩腹部、臀部和盆腔底部肌肉,随着呼吸将肛门一紧一松,一提一放。吸气时肛门收缩上提,呼气时放松。每日便后、晨起或晚上临睡前作20~30次,连续进行30日后休息7日再继续进行。

【养生应用】

有增强或促使恢复肛提肌、肛门括约肌功能,以及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防止瘀积等作用。有助于防治轻度脱肛、痔脱垂、肛门括约肌松弛、肛裂、便秘、下肢静脉曲张、尿失禁、遗精等病。

【注意事项】

在精神紧张、情绪不佳、饥饿、疲劳时,不要勉强进行。初练时不宜用力,3个月后稍可用力,但速度宜缓慢。

【按语】

耻骨尾骨肌为肛提肌的主要部分,它的收缩力对胎儿及胎盘的娩出、泌尿功能、房事时增强性反应等至关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肛提肌的弹性变差,再加上约有30%的妇女该肌本来就虚弱无力,因此采用提肛法来锻炼耻骨尾骨肌以增强其功能,同时可配合两小腿交叉而下蹲一站起的锻炼。此外,提肛和舌抵上腭可作为锻炼时沟通任、督两脉的方法。

8、园艺与养生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精辟描述。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其实人体精神,生活,语言,行动的准则都应是阴阳的平衡,及儒家的思想:“不偏不倚”。达到了这个准则,才是恰到好处。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治疗原则中的应用:寒者热之,是指人体中的阴气太盛,阳气的相对不足,导致人体出现肢体冷痛不适的症状,用诸如生姜,附桂之类温阳散寒的药物,使阳气得以增强,过盛的阴气得减退,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肢体冷痛得以好转或消失。或用针灸温通,可达到同样的效果。热者寒之,是指人体中的阳气亢盛,阴液的相对不足,导致人体出现发热口干的不适症状。用诸如黄连,石膏,生地之类清热生津的药物,使阴液得以增加,过盛的阳热得以减退,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使发热口干诸症状得以好转或消失,或用针刺的泻法或放血,可达到同样效果。
二、阴阳学说在西医治疗原则中的应用:我们把血压过高设定为阳,过低设定为阴。血压过高是阳盛的表现,血压过低是阴盛的表现。人体的血压高于140/90mmHg时,就会出现头晕、急躁、易怒等表现。血压低于120/80mmHg 时,也就会头晕,乏力等症状。血压的过高或过低也是一种阴阳不平衡的病理机制。当血压过高,给降压药,实则为潜阳泄热的治法。血压过低,给升压药,实则为温阳补气的治法。所以说高血压病的治疗从大的原则上讲,也应属于平衡阴阳,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即血压在120/80mmHg左右的范围,只有这样人体才能有一个好的状态,也就是精神乃治。同样糖尿病的治疗亦为平衡阴阳。我们把血糖过高设定为阳,血糖过低设定为阴。血糖的过高是阳盛伤津的表现,血糖的过低是阴盛耗伤阳气的表现。血糖过高用降糖药物,实则为抑阳降火。血糖过低,用升血糖的药物,实则为扶阳益气。故糖尿病的治疗亦为平衡阴阳的治疗法则。是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及血糖在空腹时保持在3.9—6.1mmol/l左右的范围,只有这样人体的机能才属大致正常的范围,也就是精神乃治。
三、阴阳学说在饮食烹制中的体现:我们要烤一个美味香脆的饼子,就要火力适中,当火力太大烧烤时,短时间烤出的饼子就会皮焦里生,饼子质量下降,人们就不喜食之。反之,当火力太小烧烤时,用很长的时间烤出的饼子就会无色而不熟,不能食用。我们把火力太大设定为阳,火力太小设定为阴。阳的过亢或阴的极度不足,都烤不出好的饼子。只有阴阳的相对平衡,即火力大小的适中,才会有满意的效果,即烧烤出味美香脆的饼子。
四、阴阳学说在饮食量中的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餐吃多少,不同的人均有一个相对恒定的量。我们将饮食摄入过量设定为阳,饮食摄入不足设定为阴。阴阳的相对平衡即我们每餐摄入相对恒定的量。假若2—4两为某个人每餐恒定的量,当饮食摄入过量为阳有余,饮食摄入过少为阴不足,2—4两为阴阳的相对平衡点。长期摄入过量会损伤脾胃,或导致肥胖症的发生。反之,长期饮食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等病。只有按生活规律,每次摄入定量适量的饮食,才有利与身体的健康,即过量或不足(阴阳失衡)均对维持生理状态不利。而适当的饮食量(阴阳平衡)才有利于维持机体正常功能状态。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饮食要求就是患者的饮食每日摄入的热量和消耗的热量保持相对的平衡,其血糖才能保持在相对正常的水平。其观点还是一个阴阳平衡的问题。
五、阴阳学说在人的行为中的体现:人们日常的行为应该不急不躁且不拖拉,办事心中有数,井井有条,这样的人才是一个良好心态的人。过于急躁过于拖拉均非正常人格。我们将性格过于急躁设定为阳,性格过于拖拉设定为阴,阴阳的过盛或不及,均不能取得最佳的办事效果。过于急躁的人,头脑简单,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深处,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处理的问题漏洞百出,不能取得良好的办事效果。过于拖拉的人,往往失去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或机遇,使原本能取得好的结果的事物,因为失去机遇而处于被动或不利状态。故人体的行为也是处在阴阳平衡的状态,才能做好事情。
六、阴阳学说在日常生活语言中的体现:在日常语言对人体的评价中,也反映了阴阳平衡的观点。譬如说某人聪明能干,是对这个人的赞美肯定,是接受评价者很喜欢听的语言。如果说某人太聪明了,其评价的含义就发生了反方向的变化,意味着其人办事斤斤计较,事事从小事着想,蒙骗别人,使人上当,是对其人的否定而不是肯定。评价某人老实忠厚,是对这个人的赞扬肯定,说那个人太老实了,其评价的含义也发生了相反方向的变化。意味着其人办事呆板教条,办事不灵活,也是对其人的否定。我们将聪明设定为阳,太聪明就是阳亢。将老实设定为阴,太老实就是阴盛。阳亢和阴盛均非常态也。只有聪明和老实达到一定的度,才是恰到好处,这样的人才是人们喜欢交往的人,是我们做人的追求目标。
七、阴阳平衡在运动锻炼中的体现:马克思曾精辟的论述:“生命在于运动”,说明了运动在生命中的作用。活动二字,就是说想活就得动。平时注重活动锻炼的人,气血运行就通畅,体内的代谢废物就易被代谢出去,人的精神状态就好,平时就不易生病。但并不是运动的次数越多越好,运动的量越大越好。有调查显示,职业竞赛运动员的寿命低于正常人的寿命,我们将运动锻炼过度设定为阳,将不去参加运动锻炼设定为阴。阴阳失衡就不能取得锻炼应有的效果,只有运动锻炼适量(即阴阳平衡)人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
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是养生,延年益寿的基本法则。人之所以生病,是阴阳长期失衡的反映。所谓的医生治病,其目的就是将失衡的阴阳重新调节成相对平衡的阴阳。养生保健涉及到阴阳平衡的诸多方面,在物质生活方面,其表现在吃、穿、住、行、用。在精神生活方面,其表现在性、情、意。都不可过剩或不及。掌握好适当的度,这个度就是阴阳平衡的最佳程度。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追求各方面得阴阳平衡,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养生格言摘录:
一、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言不断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经散为五难。
二、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三、养生十六宜:
发宜常梳 面宜常擦 目宜常运
舌宜舔腭 齿宜常叩 耳宜常搓
津宜常咽 肩宜常耸 臂宜常抻
腹宜常摩 腰宜常捂 背宜常暖
肛宜常收 腿宜常曲 踵宜常提
足宜常按
道教养生的思想特色
1.1 天人相应,和谐统一“天人相应”是道教的宇宙观,同时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最初由无形无质的“道”生出真元之气,真元之气化生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交合感应而又化生天地间万物众生,此为造化之道。可见,人与自然万物皆归源于道。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人的行为应该仿效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而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道教理论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道教将人身视为一个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同构相应 ,即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界时,人就有可能“长生久视”,颐养天年〔1〕。道家从道学角度以“天人感应”学说阐明养生的基本原理。
1.2 重人贵生,乐生恶死“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是第一位的。《道德经》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把人与道、天、地放在同等的地位,可见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重要的,社会的一切都是因人而存在的,因而每个人都应“贵生”“重生”“保生”“修生”。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提出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即给予主体选择的自由,而人的生命寿限是不确定的,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去求得生命的长存,因此主张并且相信经过一定的炼养过程,精神和形体可以相守不离,即形与神俱,实现长生不死而得道成仙的终极目标,这其中包含了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太平经》在这方面则予以反复阐明:“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道教特重今生,认为人为万物之灵,是普天下最珍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当“以生为贵”,“乐生恶死”,人人都有珍惜生命、延长寿命的本能要求和权利,因而人活在世上,应以追求快乐、幸福、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不死为最高理想目标。
1.3 形神统一,性命双修“形”是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神”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统一,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是形态与机能的统一。《太平经》指出:“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常合则吉,去则凶。”认为形神“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晋代葛洪认为:“形须神而立焉”,“形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认为生命是形神的统一体,形与神是相互依存,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不可分离。由于道教的养生思想强调形神合一,因此在修炼过程中,既重视精神的修养,也重视形体的锻炼,并竭力把精神与肉体的修炼密切结合起来。性命与形神是两对可以相通的概念。性与神相通,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识等;命与形相通,谓人的形体躯体、存在等。汉唐时期,养生家多称“形神共养”,唐以后之炼养家则多称“性命双修”。道教的性命双修养生理论所追求的是整个人生修养体系,并借这个理法完备的体系,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与中国儒家、佛教的养生学相比较,唯道教性命双修,故更为圆满。
1.4 修德行善,颐养天年道教“重命养生”的目的,并非仅仅的为了长生不死,因为人不仅是自然产物,更是社会存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事实上成为道教仙学理论的基础。自我肉体修炼与自我心灵的完善,自然而然合二为一,养生与道德紧密联结。道教认为,修仙道之前必须修人道,人道不修焉能成其仙道。而成仙道的前提在修德,扬善抑恶,实现生命之转化的关键是人的德行。中国文化重视自我修养的传统自古就有,《周易》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尚书》认为满招损,谦受益是天道的规律,提倡做人应“慎厥终,修思永”。
道德修养,一方面是性情的修养,另一方面是行善积德。为善而生,为恶则死;善则长生成仙,恶则与仙无缘这样,长生成仙即成为至善的标志〔2〕。人的道德表现有善有恶所以人的命运也有好有坏,寿命有长有短。而道德表现是人能自主选择的,一个人的选择就决定了他的生命走向。任何人无论富贵或是贫贱,健康或者羸弱,只要行善,生命就会充实而长久,长生不死就是所得的回报。善的人生就是福与乐的人生。 可见,道德修养是长生不老的必备条件。一个人想修成神仙,除了外服仙药,内练精气之外,还必须积大功德,功夫、功德并俱,方可成为“天仙”。道教在面对死亡的阴影之前,以高度责任感去探索生命的奥妙,力图创造一个统一的完美的自我,使之依从人类的愿望,让生命进入永恒状态。
2 道教养生观在传统医学中的体现
道家充分肯定人存在的意义,认为通过采取各种养生手段来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就能达到长寿的目的。原始道教中的许多思想被传统医学的经典所吸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养生学。
2.1 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 道教养生思想以“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首先,体现在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界的自然环境是相互协调统一的,二者共同经历着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道教养生非常重视按照季节和时辰进行修炼,如:服食养生、房中术以及日常摄养卫生即是如此。其理论根源来自于道教“天人相应”。其次,人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是同构相应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为宇宙的本体,万物变化之源,所谓“万物之宗”。《淮南子·天文训》称之为 :“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分而万物生”。可见老子这个“道”实际上是一种有象可见,有精可存,其真可信的物质,由这种物质衍生为“一”,“一”即元气,再化生阴阳而成万物,说明“道”如同太极是万物化生之原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明确地指出了“道为万物之宗”,并同时表明人只有掌握宇宙运动的规律,掌握阴阳之道,方能养生而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者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为得道。道者,圣人从之,愚者背之。”此外,《素问 》尚有“谨道有法,长有天命”、“谨奉天道”之语,也是告诉人们,人应顺应自然法则,并遵从之,才能寿老而长生。并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凡事要先知“道”之理,方能行“道”之术。可见养生防病应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前提条件。
2.2 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之核心 道教朴素地将人的身体比作一个小宇宙,并与自然界的大宇宙联系起来,不仅要调谐人体“小宇宙”的运行,而且还要调谐“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运转。同时,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界也是统一的整体。由此提出“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心为主宰,通过经络将人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起来的有机的统一整体。《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灵枢》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必须保持阴阳的协调平衡,才能健康长寿。《素问·调经论》曰:“阴平阳秘,自然界存在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由于人类长期生活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已经能够适应四季的变化,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规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如果人们在养生过程中,能够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调节脏腑的机能活动,注意养精安神,益气补血,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身体就会健康,就能延年益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以养生防病之核心是要调整阴阳平衡,最终达“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3〕。
2.3 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之基础道家认为,“精”是人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是物质现象,也是精神现象。是人体正常生命的物质保证。中医认为: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和肺吸入之清气,“先天之精”必须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方可保持充盈,发挥其功能。道家认为,“气”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身的本源。《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聚成人,气消则人亡。中医的“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体的“气”具有很强的活力,有不断运动的特性,它既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推动着人体生命进程,贯穿于生命运动的始终。“气”的活动一旦停止,生命也便终止。中医的广义“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道家认为,“神”是人的生命来源。老子说:“谷神不死”,即养神才能不死,“神”要靠“气”来滋养才得以发挥功效,人只有注重“神”的内守,才能身心健康。
道家和中医都认为三者之间相互联动、相互为用,精、气、神被称为人身之“三宝”。精能化气,为气之源,气能生精;精充气旺,气生精盈。精气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充则神旺,精亏则神疲;神能御精,神安则精固,神荡则精失;精为神之基,气是神之力,精气充足则神才充沛旺盛。由此强调了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养生中的重要意义,主张在养生过程中要注意保养人体的精、气、神“三宝”,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之基础,如此可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3 小结
道教养生观,就是道教对人的生命、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也就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础。道教文献中的大量的养生著作和道教养生方术,充分体现了道教珍爱生命、重视养生,渴望永生的热忱和探索精神。道教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中包含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它对中医养生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成了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之核心和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之基础等的中医养生学养生防病的基本思想。为使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和整理,投入更多的精力、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将探索延年益寿的研究工作持续做下去。
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Therapy,日本称为园艺疗法,韩国称为园艺治疗,简单的定义是:利用园艺来治疗。园艺疗法概念的最早起源在1699年,一位名叫李那托·麦加的人在《英国庭园》中对园艺的治疗效果记述道:在闲暇时,您不妨在庭园中挖挖坑,静坐一会,拔拔草,这会使您永葆身心健康,这样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园艺疗法操作的主要方面:
1.活动(Movement)的成分
身体运动(全身、上肢和手,下肢的运动,筋骨与关节可动部位,协调性) ,刺激感觉(触觉、视觉、听觉、平衡感、温冷觉、味觉、嗅觉等)。
2.注意力集中(Intention)的成分
注意力集中,智慧(经验)积累,加深理解力。
3.生命(Life)的成分
季节的变化,生长周期的变化,生命力的增强。
4.抑制(Keeping)的成分
适度的疲劳,增加体力与促进心脏机能,时间的有效利用,人们之间的交流。
“园艺疗法”养生全攻略
园艺疗法的精神功效
(1)消除不安心理与急躁情绪在医院病房周围种植草木,病人于其中散步或通过门窗眺望,可使病人心态安静。据报道,在可以看见花草树木的场所劳动,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还可以使劳动者产生满足感,如果是园艺栽培活动地的话,效果则更佳。
(2)增加活力投身于园艺活动中,使病人、特别是精神病患者忘却烦恼,产生疲劳感,加快入睡速度,起床后精神更加充沛。
(3)张扬气氛一般来讲,红花使人产生激动感,黄花使人产生明快感,蓝花、白花使人产生宁静感。鉴赏花木,可刺激调节松弛大脑。
(4)培养创作激情盆栽花木、花坛制作以及庭园花卉种植等各种园艺活动,是把具有自然美的植物材料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布置处理,使其成为艺术品。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创作情。
(5)抑制冲动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整地、挖坑、搬运花木、种植培土以及浇水施肥,在消耗体力的同时,还可抑制冲动,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
(6)培养忍耐力与注意力园艺的对象是有生命的花木,在进行园艺活动时要求慎重并有持续性。例如,修剪花木时应有选择地剪除,播种时则应根据种粒的大小覆盖不同深度的土壤,这些都需要慎重与注意力。若在栽植花木的中途去干其他事情,等想起重来栽植时,花木可能已枯萎。因此,长期进行园艺活动的结果,无疑会培养忍耐力与注意力。
(7)增强行动的计划性何时播种、何时移植、何时修剪、何时施肥……植物种类不同,操作内容不同,则时间与季节亦不同。园艺活动,必先制定计划,或书面计划或脑中谋划,因人而异。此项工作或爱好可以增强自己与植物的感情,把握时间概念(早、晚、季节的变化等)。
(8)增强责任感采取责任到人的方法,病人必须清楚哪些是自己管理的盆花、花坛等。因为花木为有生命之物,如果管理不当或疏忽,会导致枯萎。这可使病人认识到哪些是自己不得不做的工作,从而产生与增强责任感。
(9)树立自信心待到自己培植的花木开花、结果时,会受到人们的称赞,这说明自己的辛勤劳作得到人们的承认,自己在满足的同时还会增强自信心。这对失去生活自信的精神病患者医治效果更佳。当然,为了不让患者们失望,开始时应该选择易于管理、易于开花的花木种类。
园艺疗法的社会功效
(1)提高社交能力参加集体性的园艺疗法活动,病人以花木园艺为话题,产生共鸣,促进交流,这样可以培养与他人的协调性,提高社交能力。
(2)增强公共道德观念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利用花木进行美化绿化,或者自己所负责的盆花、花坛开出漂亮的花朵,在增强自信的同时,还体会到自己为大家做了有益的事情。另外,为花坛除草摘除枯萎花朵、扫除落叶等活动,可以培养自己的环境美化意识和习惯,增强公共道德观念。
园艺疗法的保健功效
(1)刺激感官植物的色、形对视觉,香味对嗅觉,可食用植物对味觉,植物的花、茎、叶的质感(粗躁、光滑、毛茸茸)对触觉都有刺激作用。另外,自然界的虫鸣、鸟语、水声、风吹以及雨打叶片声也对听觉有刺激作用。卧病在床的患者或者长久闭户不出门的人们,到室外去沐浴自然大气,接受日光明暗给予视觉的刺激,感受冷暖对皮肤的刺激,这可称为自然疗法,也是园艺疗法的内容之一。白天进行园艺活动、接受日光浴,晚上疲劳后上床休息,有利于养成正常的生活习惯,保持体内生物钟的正常运转,这对失眠症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2)强化运动机能人的精神、身体如果不频繁地进行使用的话,其机能则会出现衰退现象。局部性衰退会导致关节、筋骨萎缩,全身性衰退会导致心脏与消化器官机能低下、易于疲劳等。园艺活动,从播种、扦插、上盆、种植配置等的坐态活动到整地、浇水、施肥等站立活动,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眼睛,同时头、手指、手、足都要运动,亦即它为一项全身性综合运动。残疾人、卧病在床者以及高龄老人容易引起精神、身体的衰老,而园艺活动是防止衰老的最好措施。
观赏园艺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的身心健康。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少子化社会,我国正在进入这种社会。人情淡薄,价值观丧失,青少年犯罪增加,社会与家庭问题突出。园艺疗法被认为是最能缓和与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法之一。多亲近那些美丽的植物吧,你将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目前,园艺养生正在国外方兴未艾。所谓园艺养生,就是通过栽花、种草、种菜或培植果树来达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和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美国旧金山有家医院专为一些慢性病人开辟了一片空地,让他们从事花草和蔬菜的种植活动;澳大利亚的一家疗养院,还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让他们分别在田野里进行拔草、剪枝、施肥、松土、浇灌等体力劳动,实践证明这些病人康复得很快。日本也有一家疗养院,将心理治疗和心理调节融为一体,让病人在轻音乐声中吃药,从事拔草、捉虫、浇灌、授粉等园艺活动。
园艺健康法是别具一格的一种疗法。它主要通过种花、种草、种菜、培植果树等一系列活动来治疗疾病。在种植花草的同时,也闻到了花香,因此,可以说园艺健康法是兼有香味的疗法。在街心公园里松土锄草,或者向花木浇水,观赏各式各样的花卉。所有的这一切都会给人们以极大的精神安抚。医学家们确认,园艺疗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失常,促进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变。如各种慢性病症患者,往往存在着焦虑状态和沮丧心理,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看到亲手栽培的花木,正在日新月异蓬蓬勃勃地向上长,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自慰感涌上心头,进而增强战胜疾病、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气。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向来很难和旁人相处,通过种植这些有生命的植物,也就迈开了适应社会的第一步,促进了身体的康复。
再者,许多花草树木都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排出氧气。除了森林树木地带,花草繁多的地方也是负离子较多的场所,当然也是进行空气负离子疗法的好去处。园艺疗法可作为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最适宜于老年人应用。

园艺疗法的适应症包括:低血压、原发性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肺结核、紧张性头痛、收发性痉挛症、弱视、更年期综合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等。

9、身体健康养生保健问题

健康的五大基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快乐心情、良好睡眠、戒烟限酒。

10、养生十六宜的操练内容

1.发宜多梳 用木梳每日梳头3—5遍,每遍60次左右。可以疏通头部经络,防止脱发和头发早白。
2.面宜多擦 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
3.目宜常运 即眼球转动,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个节拍,限睛疲劳适当休息。运目可加速眼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视力衰退,明目清神。
4.耳宜常弹 用两掌心掩耳,用食指放在中指上,向下弹响十次,然后突然张口。弹耳可预防耳聋,增强记忆。
5.舌宜抵腭 舌轻抵上腭又称搭鹊桥,意在使任督两脉相通,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6.齿宜常叩 叩齿即上、下排牙轻轻咬合,每次轻叩牙齿36次,先叩大牙,再叩门齿。可达到固齿清热疗牙疾之效。
7.津宜数咽 光鼓腮干漱口,待唾液充满后分三次咽下。能起到滋阴益气的作用。
8.浊气常呵 体内浊气要慢慢呼出。有清理浊气、补益脏腑的作用。
9.背宜常暖 背主一身之阳气,是督脉所在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起防病治病作用,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方法。
10.胸宜常护 胸为心、肺所在,需特别保护,以防外邪侵袭。
11.腹宜常摩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
12.谷道宜常撮 谷道指肛门,平时有意识撮提肛门,可防治痔疮、肛裂等疾病。
13.肢体宜常摇 四肢经常活动,平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
14.足心宜常擦 以右手心(劳宫穴)擦左足心(涌泉穴),可以交通心肾,使水火相济,心肾相交,能防治失眠、多梦。
15.皮肤宜常干沐浴 用手掌、于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即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
16.大小便宜闭口勿言 古代养生家主张大小便时要精神专注,即不宜开口呼吸,同时轻轻咬住牙齿,可保住气血,有利于浊气糟粕的排泄。

与养生十六宜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