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灸对神阙穴有什么好处
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之所以出现季节和时序的变化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一般而言,每一段时序各有不同的主气,比如:“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盛而阳气衰。”人与自然相应,人体内在的阴阳自然也要受到自然 .. 冬至阴极一阳生,艾灸神阙正当时,莫负一年好光景,确保来年一身轻。
神阙即肚脐眼,人体任脉上一穴位的名称。阙,是君主所居住的宫城的门,神阙就是人体元神的门户。我们都知道,脐带是婴儿从母体吸取营养的唯一通道,是胎儿身上最先长出来的东西。有了脐带,然后再生肾,易经八卦中肾属水,“天一生水”,是人体生长的开端。婴儿生下来后,这条吸收营养的通道就关闭了,按压或艾灸神阙等于重启这条通道,从生命的源头激发自身的潜能,其作用在于激发人体的元神、元气。所谓元神、元气,就是指人在生命开端的那一刻就有的神和气,它的力量是强大的,不然不能发育成胎儿的生命。元神和元气一直伴随着人走完生命的全程,而很多疾病都源于元气的衰弱,但只要重新激活元神和元气,任何疾病都能很快治愈。歌曰:“常灸神阙穴,万病自会灭。”
要激发元神、元气,就要到它们居住的地方去找它们,这个地方就是神阙。神阙是一个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要穴。
冬至是我国夏历(农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重要的节气。它类似于一天当中的子时,此时是阴极一阳生,即阳气开始生发起来了。冬天是可以进补的时节,因为冬天的热全在体内可以把一些很不容易消化的东西都消化掉;同时还可以做一些身体方面的辅助措施。比如,可以买艾条来熏神阙穴的周围。神阙穴是连接我们先天后天的一个很根本性的穴位。在冬至阴阳交接的时辰或此前此后的四天里艾熏神阙穴,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艾灸神阙穴好处多多,你可以选择隔姜灸或隔盐灸。冬至前四天加冬至加冬至后四天共九天灸神阙保你来年不得病。冬至阴极一阳生,艾灸神阙正当时,莫负一年好光景,确保来年一身轻。
灸 ”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灸法”是利用温热刺激皮肤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达到调节机体脏腑功能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灸法不但对寒性疾病和虚证有很好疗效,同时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素问》有:“年四十,阳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灸法有多种形式,现代常用和平常所指基本是艾条灸。
“节气灸”是艾灸和“时间疗法”相结合,利用节气这个特定的时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不同的身体状况选取不同穴位进行灸疗的特殊灸法。“冬至灸”是节气灸的一种,即指在冬至这一节气进行灸治。冬至是我国夏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长,之后白天慢慢变长,此时“阴极一阳生”,从这天开始,阴消阳长,阳气生发。故冬至灸能顺应自然界阳升之气,天人合一,大大增强艾灸温补之力,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是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思想的体现。
冬至灸的穴位首选“关元”。关元穴又名丹田,是任脉上的穴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也就是肚脐正下 4 指处。该穴位具有温肾壮阳、培元固本、调气回阳的功能,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景岳全书》说:“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关元灸恰好满足了“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扁鹊心书》记载:“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为加强补虚养生作用,可配合神阙、足三里、中脘、肺俞等穴位。
具体操作:在冬至(加前后 4 天,共 9 天)每天下午 5-7 点肾经当令之时,艾灸为佳。
艾灸时应避风;应凝神静气,避免烧灼感,注意体会温热感向腹内深透,能达到腰骶透热为好;艾灸时艾条烧过的灰烬尽量保留在艾条上不要去掉,有灰之火温热力微,为文火为补,无灰之火灼热力猛,为武火为泻,冬至关元灸温补养生,应用温火,但要注意艾灰脱落烧伤皮肤。艾灸前后不宜寒凉,如冷水洗漱、洗澡、外出当风、进食生冷之物等。艾灸适应虚证、寒证及阴证为主,艾灸养生,阳热、阴虚体质者亦可用之。阳热者艾灸乃从治之意,引火归元;阴虚者取其阴阳相长,《丹溪心法》有:“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故也。”但阳热者灸量宜少(猛火艾灸时间短),阴虚者火力宜微(微火艾灸时间长),取“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之意。
艾灸时间:冬至加前后 4 天,共 9 天,今年的时间是从 12 月 18 日开始艾灸,至 26 日结束。
方法 1 、悬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关元穴,间隔 2-3 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天每次 10~15 分钟。 方法 2 、温灸:、温灸器艾灸,将 4 柱木质温灸盒的 4 柱填满或者适量 3 年或者 5 年陈艾绒或者药艾绒,对准神阙穴、关元穴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天每次 1 个时辰。局部可垫白毛巾。
注意事项:
( 1 ) 灸时要慎风寒,戒生冷、油腻。
( 2 ) 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脐。
( 3 ) 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艾灸。
( 4 ) 灸后半小时内不要洗澡或者冷水洗手。
( 5 ) 孕妇禁灸。
冬至艾灸原因分析: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按八卦学说,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阳气初生时,就像农民育苗,女人怀孕一样,需小心呵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人只有体内阳气充足,才能达到祛病延年益寿之目的。而此时艾灸关元穴即是要将这种初生阳坚固在体内,慢慢生发生长,为体所用。
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而冬至更是补阳的最佳时机,有极大的裨益。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学教授告诉记者,冬至保健灸,顾名思义,即在冬至时,选取具有强身保健作用的穴位,在此穴位上施行艾灸。将节气、艾灸和穴位三者结合,冬至保健灸能够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还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图片
冬至的时间在每年的阳历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之间。今年是 12 月 22 日,即 12.18-12.26 为今年冬至灸时间。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古代养生修炼均非常重视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人体内阳气充足,才能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冬至保健灸正是实现这一目的之中医传统保健方法,是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思想的鲜活体现。
关元是任脉上的穴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
2、温灸,几天一次合适
温灸温灸是中国古老的疗法之一,最适宜在夏天进行。不仅有利于养生,也可作为“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最好是3-5天温灸 一次。
温灸属于针灸范围之中,但不用针刺,而是通过点燃艾绒的热力进行治疗。中医认为,艾叶具有通畅经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养生保健的作用。而西医分析,艾叶中含有一种主要成份为苦艾醇、酷艾酮的挥发油,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艾绒燃烧后生成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人体内,有清除自由基的效果。提醒1:施灸时,因部位、病情的不同,所得到的“热”感也会有所不同。譬如透感:温灸产生的热感从皮肤表面直达深部组织,甚至内脏;扩透:热感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传热:热感从施灸点循一定线路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灶;远离施灸部位较施灸部位更有热感;深部组织热感较表面部位更热等。除了热感外,施灸部位还会有酸、胀、麻、痛之感。
提醒2:大多数穴位在人体都有两个,温灸时要先灸左后灸右;如果灸的穴位多而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初次使用灸法时,要时间短、小剂量,以后再逐渐延长时间。
提醒3: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落灰,以防烫伤;如果施灸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等症状,应立即停灸、卧床,并开窗通风。
提醒4:温灸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多喝温水,以利排毒;别忘了将艾条置于盛清水的容器中熄灭后放在一旁阴干,以备下次再用。
3、温灸养生有什么功效?
温灸养来生在身体方面有六大功效。温肌散寒、疏风解表;温经通自络、活血百逐疲;温中活里度、强脏壮腑;温阴补虚、回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阴阳、保健防病。温灸养生知在美容方面有两大功效。面部皮肤方面:可加速皮肤的血液循环道
4、温灸艾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温灸养生在身体方面有六大功效
1、温肌散寒、疏风解表;
2、温经通络、活血逐疲;
3、温中活里、强脏壮腑;
4、温阴补虚、回阳固脱;
5、行气活血、消火化淤;
6、平衡阴阳、保健防病。
从楚医的官方网站选摘的:其实越陈的艾越温和,在《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古人对艾的选择已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三年之艾就是陈艾,陈艾的优点是含挥发油少,燃烧缓慢,火力温和,燃着后烟少,艾灰不易脱落;而新艾则没有这些优点,新艾气味辛烈、含挥发油多,燃烧快,火力强,燃着后烟大,艾灰易脱落,容易伤及皮肤和血脉等等。故临床上应该用陈艾而不用新艾。在《本草纲目》记载:“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陈艾灸火“温而不燥,润能通经”。色泽上颜色发土黄或是金黄色,艾绒柔软无杂质视为上品。
新艾比较暴烈,陈艾则温而不燥,越陈的艾,烧起来越温和。这个如果通俗一点解释的话,就是新艾灸时感觉比较烫,而陈艾则感觉温度没有那么高。举个例子说,两种艾条,一种是新艾,一种是三年陈,同样的离皮肤的距离来灸,那么肯定是感觉新艾温度高,而三年陈温度低。陈艾艾灸起来感觉越温和,灸火慢慢渗透肌肤直透穴位,新艾燃烧暴烈,灸火还没渗透到穴位皮肤感觉就很烫,灸火需马上移离皮肤,很难达到艾灸效果。
5、艾灸的好处?
1、活瘀通络
我们都知道艾灸是根据人体的经脉进行的,而在经脉就是血液流通运输的轨道,随着人体的衰老,经脉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堵塞,也就是各种类型的血瘀。
因为不同的物质,也会有不同的名字,有的区域还会形成痰瘀,那么一旦堵塞形成,血液不通畅,肯定会形成不适和疼痛,这时艾灸就起到了打通堵塞,活瘀通络的作用。
2、驱寒生温
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感觉体内湿气严重,天气一旦不好,就会感到四肢发冷,关节疼痛,其实这些人群大可去尝试一下艾灸,艾灸在过程中可以暖经去寒,对风湿,类风湿,以及其引起的一些关节疼痛都有不错的缓和效果。
3、预防和保健
同大多数保健养生方式一样,艾灸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保持持续的艾灸,可以对身体有着保健养护的好处,通过对经脉血管的疏通顺气,可以很好的调理人体气血,坚持下去对心血管形成有效的保养,保持血液输送的活力,对内脏和脾胃也是很好的辅助。
一般在艾灸后出现咳嗽,多痰的情况是因为体内肺部和咽喉里长期存在的淤痰,湿毒,通过经脉被艾灸热力舒张,排出到了口腔,是有益的情况。
同时在此提醒有养生意识的人群,毕竟因为体质差异,各人的身体素质不尽相同,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艾灸,比如三高人群,心肺功能衰弱的人群就需要谨慎决定,总之养生要合理科学,不盲从,不从众,合适自己实际体质的,才是最好的。
(5)温灸养生扩展资料: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
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6、坐灸仪的好处与坏处
7、温灸的针灸治疗的作用
用中医学的观念概括有:“回阳固脱,复脉救急;疏散风寒,调和营卫;活血散血,温通经络;升提中气,固胎止漏;祛风除湿,温寒通痹;固摄冲任,回转胎位;消淤散结,祛腐生肌;引导实热,附火外发;养阴清热,散火祛瘀;培补脾胃,强壮元阳;强身保健,祛病延年”。 主要作用归结为一下:
1、 温通经脉、驱散寒邪:因本法采用上等陈艾,融入数位中药、藏药合制而成,火柔而温,渗透力极强,能温经散寒,以火攻邪。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血不足、运行不畅就容易衰老生病。那么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两大特点。当今社会大多爱美女性,在着装上喜爱露脐装,在春秋季节容易使风寒之邪入侵丹田,在夏季喜欢吹空调,又喜欢吃冰冻的食物,使大多数女性形成了寒凉体质,出现了畏寒肢冷、手脚冰凉、痛经、脾胃虚弱等亚健康状况。邓红温灸疗法正是利用艾火对经络穴位的温热刺激,使气血运行,以火攻邪。具有祛风寒、化瘀滞、消炎止痛,促进细胞再生,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
2、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对于邓红温灸疗法所用的药艾,具有芳香走窜的特性,燃烧时所散发出的温热与特殊气味,能够快速的开通人体的经络,加速人体的气血循环。
3、 温补益气,回阳固脱:邓红温灸疗法补益强身,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强内通外。邓红温灸疗法具有特殊的纯阳之性,能使人阳气足,精血充沛,固体强身,增强人体消化、循环、排泄、生殖泌尿系统机能的作用。针对肥胖以及肥胖而致的肌肉麻木,四肢不遂,二便不匀,腰腿酸痛,动则气短,体倦乏力如《内经》所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 预防疾病,保健强身:常灸足三里、关元、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起到保健强身作用。 温和灸:去药店买回艾条,然后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3~5厘米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伤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第一次施灸可以将中指、食指分开放在穴位两侧,通过手指来感觉局部受热的程度。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位熏灸,距离皮肤3厘米,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在此距离做平行往复回旋施灸,以局部潮红为度。
间接灸:一般用艾炷,为一次使用剂量的“小艾条”。施灸时,用姜片、蒜片、食盐、附子饼等间隔物将艾炷与皮肤隔开。间接灸和回旋灸都适用于腹部温灸。
温灸器灸:用金属特制的灸具,有灸罐和灸棒。施灸时,将艾绒点燃装入温灸器的小筒,同时在应灸部位放一块隔热布,然后放在穴位上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皮肤红润。适用于背部等面积较大的部位。 提醒1:施灸时,因部位、病情的不同,所得到的“热”感也会有所不同。譬如透感:温灸产生的热感从皮肤表面直达深部组织,甚至内脏;扩透:热感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传热:热感从施灸点循一定线路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灶;远离施灸部位较施灸部位更有热感;深部组织热感较表面部位更热等。除了热感外,施灸部位还会有酸、胀、麻、痛之感。
提醒2:大多数穴位在人体都有两个,温灸时要先灸左后灸右;如果灸的穴位多而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初次使用灸法时,要时间短、小剂量,以后再逐渐延长时间。
提醒3: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落灰,以防烫伤;如果施灸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等症状,应立即停灸、卧床,并开窗通风。
提醒4:温灸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多喝温水,以利排毒;别忘了将艾条置于盛清水的容器中熄灭后放在一旁阴干,以备下次再用。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
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8、温灸有哪些好处?
温炙,用中医学的观念概括有“回阳固脱,复脉救急;疏散风寒,调和营卫;活血散血,温通经络;升提中气,固胎止漏;祛风除湿,温寒通痹;固摄冲任,回转胎位;消淤散结,祛腐生肌;引导实热,附火外发;养阴清热,散火祛瘀;培补脾胃,强壮元阳;强身保健,祛病延年”。 主要作用归结为一下: 1、 温通经脉、驱散寒邪:因本法采用上等陈艾,融入数位中药、藏药合制而成,火柔而温,渗透力极强,能温经散寒,以火攻邪。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血不足、运行不畅就容易衰老生病。那么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两大特点。当今社会大多爱美女性,在着装上喜爱露脐装,在春秋季节容易使风寒之邪入侵丹田,在夏季喜欢吹空调,又喜欢吃冰冻的食物,使大多数女性形成了寒凉体质,出现了畏寒肢冷、手脚冰凉、痛经、脾胃虚弱等亚健康状况。邓红温灸疗法正是利用艾火对经络穴位的温热刺激,使气血运行,以火攻邪。具有祛风寒、化瘀滞、消炎止痛,促进细胞再生,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 2、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对于邓红温灸疗法所用的药艾,具有芳香走窜的特性,燃烧时所散发出的温热与特殊气味,能够快速的开通人体的经络,加速人体的气血循环。 3、 温补益气,回阳固脱:邓红温灸疗法补益强身,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强内通外。邓红温灸疗法具有特殊的纯阳之性,能使人阳气足,精血充沛,固体强身,增强人体消化、循环、排泄、生殖泌尿系统机能的作用。针对肥胖以及肥胖而致的肌肉麻木,四肢不遂,二便不匀,腰腿酸痛,动则气短,体倦乏力如《内经》所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 预防疾病,保健强身:常灸足三里、关元、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起到保健强身作用。
9、温灸的温灸简介
温灸是中国古老的疗法之一,最适宜在夏天进行。不仅有利于养生,也可作为“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
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知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温灸属于针灸道范围之中,但不用针刺,而是通过点燃艾绒的热力进行治疗。中医认为,艾叶具有通畅经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回养生保健的作用。而西医分析,艾叶中含有一种主要成份为苦艾醇、酷艾酮的挥发油,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艾绒燃烧后生成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有清除自由基的效果。
夏天适宜温灸,是因为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因为中医认为生病的答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调节阳气最佳,可以提前预防各种疾病。此外,夏天穿衣少,自行施灸比较方便,对温度比较敏感,不易被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