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帝内经》中阐述了什么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各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
第一,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黄帝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界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独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第四,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2、儒家养生思想是什么?
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强调精神调摄 《礼记·缁衣》说:“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精神。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有过分地要求,这就需要遵循“礼”的原则。正如《论语·颜渊》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行则从礼、君子三戒等内容,即为寡欲。儒家关于精神调摄的原则,在中医养生学思想中得到了阐发和应用。
二
注意身体护养 这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一个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反之,如果不注意这些原则,“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三
倡导饮食卫生 孔子对于饮食卫生十分重视,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他提出了饮食保健的原则,即《论语·乡党》中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精,则营养丰富,脍宜细,则味道美,可增进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并且,提醒人们一定要食新鲜、清洁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他指出:“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则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贪。”强调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经久变味、腐败发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饮食卫生要求。同时,也提出了调和饮食五味,要顺应四时的原则。
儒家的养生思想,是极宝贵的养生经验,因而为历代养生家所遵循。时至今时,仍有其实用价值。
3、养生思想的萌芽时期
养生思想的萌芽时期在周朝百
《易·系辞下》:“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度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知以待风雨……”。概括地说明了上古时期劳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 情形。由此可以看出,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道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内,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这说明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在此容时已经开始萌发。
4、老庄思想中的养生思想有哪些?
【虚与静】
以静制动 动中取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他相信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的状态,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老子提供了一套治疗的妙方即“致虚守静”。
老子在蓬勃生长的生命中,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他认为万物虽然纷纷扰扰,但最终还得回到它原来的根,呈现静的状态。他间接指出,人世间嚣嚣攘攘,最后还是以回到清静的状态为宜。
静不是人们常常以为的消极,在老子的观点中,有着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动中取静的内涵,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子想阐明的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的人生哲学。
如何保持“虚静”?老子提出:一要“塞兑闭门”;二得“涤除玄览”。塞兑闭门,通俗地说就叫不被外物所累;涤除玄览,则有“清除心中一切杂念”的意思。这样才能调理出一套保持心理平衡的学问。
【柔与水】
柔能克刚 水滴穿石
如果把“柔弱”之道应用在人生,老子认为“柔能克刚”,因为柔性的东西,绵绵若存,用之不动。
老子用草木来诠释他的想法,他说草木在欣欣向荣时,形质是柔脆的,可以迎风摇曳,强雨不摧,花残叶落时,就变成枯干坚硬;人也是如此,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了的时候,就变得非常僵硬。
水,最接近于这种观念。老子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坚之强,却也没有可以胜过它的。我们看看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两岸的断崖峭壁,不就是涓涓细流千年来的切刻之痕吗?东海岸的海蚀天险,也是海用时间吻烙的戳记,水滴穿石的功力,不能小觑。
在老子的观念中,柔弱并非软弱无力的意思,其中有着坚忍不拔的性格。老子的柔弱主张,也有“处下”、“不争”、“利物”的人生观点,及谦虚容物、海纳江河的内涵。
【有与无】
有中也无 无中也有
在老子的观念中,有与无是相随相生的,无是相对于存在的观念。
许多念都在相对的前提中产生,于是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意思是说,天下人的心都明白美的观念产生后,就有丑的概念出现,但对于比美更美的事物,原来的美也会变成丑。
“相对”的哲理见证天下没有“绝对”的美丑,但在一般人心理困扰中,只会与最好的人比较,忘了与比自己不幸或与更差的人去比。
有与无事实上是相形不背的,困顿不如意时,何妨想想更落寞的那些人;飞黄腾达时,别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事实。这么一来,人生才不会因阻碍不通而丧失自我。
“有”、“无”之观,建构了老子“道”的哲学。这样的道是“无”的法相存在,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之“道”,说明了万物对立统一与周而复始的循环原理。
【谦下与不争】
为而不争 天长地久
老子说,他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慈的人,可以勇;俭的人,可以广;不敢为天下先的人,可以成器长。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下”与“不争”,那是老子的人生指导原则,也是道法自然的结果。因此老子认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就是因为它善处于下流;上善若水,则是由于它善利于万物而不争。老子点出了他的“宽心学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长生是老子之学说,也是他寻求心理平稳的法则。
而谦下与不争,是一条自然且无法更改的法则。争名、争利、争钱、争权是人类的四大业障,也是人类烦恼的主要来源,“不争”则是灭绝烦恼的法宝。
【道法自然】
返璞归真 顺应自然
如果我们能用一句话解释老子的人生思想,“道法自然”最是贴切。老子看待人生,基本上处于“包容”的状态,他相信这个世界是矛盾十足的世界;应付这样的人生历程,老子说出了他的看法:负阴而抱阳。
人的一生中会有难易、有无、长短、高低、前后、智愚、富穷的矛盾;矛盾的存在,在老子的眼中是一道永恒不变的习题。认同悲欢离合是人世间无可避免的常态,才能从中寻觅出可以解除困顿的妙法。
矛盾的普遍存在,表示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自己并非唯一痛苦者;如果真的为苦所扰,那正代表有纾解之道。
道法自然,提醒我们别去相信世界唯独自己最悲的哲学,在自然的法则中,每个人都有他必须面对的人生困境。于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可以将它解释成“转自然”,用顺应自然的方式,将逆境扭转成顺境。
老子《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是全世界共同重视的智慧宝典。到目前为止,恐怕没有任何一本哲学著作可以与它相提并论,无怪乎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名为世界十大古今作家之首。
老子的观点并不是否定与退化的观点,而是心理学家所谓的人性“自觉”,通过人文的反思,重塑自己的心灵,实现人我、物我的超然世界。那是点灯的历程,点一盏返璞归真、自然素朴的心灯。
参考中华国学网文章《老子的养生智慧:自然与不争是消除烦恼的良药》
5、养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此事必须从生活细节做起,每个细节做好了,才能保证健康。这个内容叫“养性”,这个养性,其实是养生的一部分,指的是要使得好的习惯,变成你每天都执行的习性,这样才能长期执行。 “夫养性者,欲所习成性,性自为善,不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意思是这事儿,如果我们养成了习惯,变成了自己的习性,如果这都是些好的习性,那么身体气血就平和,百病自然不生。这就是治未病的道理啊。药王孙思邈几次提到早晨起来,要先讲些好事儿,不要讲一些什么计较钱财的事儿,不要讲一些坏事,他说:“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清旦常言善事,勿恶言”(《千金方卷二十七 养性》)。原来,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非常的关键,这种状态是从早晨就开始的,你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迎接一天,这非常的关键,这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内容,孙思邈身为大医,自然关注的领域十分的广泛,除了人的身体,他对人的心理也是十分关注的。“药王”孙思邈认为心理会影响身体,所以他十分重视从生活细节上来调整心理状态,他甚至专门写了一段话,讲在家庭里面,成员之间有了矛盾,要早说,说开了就好了,不能忍着,忍时间长了会生病,甚至会重到“不救”的地步。这样的事儿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常常见到。孙思邈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认为如果心里面善良的事情装的多了,人自然就向善了,这样气血平和,自然减少了患病的几率。所以他告诉我们“善言勿离口,乱想勿经心”。要经常讲行善的好事儿,多讲自己自然也受影响。尤其是在早晨,如果我们就开始讲述一些美好的事儿,那么我们就会以一个阳光的状态来迎接一天的到来。看中央电视台十套的《讲述》栏目的时候,常常被里面一些普通老百姓的善良的事迹感动,那些事儿甚至都是让人流泪的善举,所以我想,如果每天早晨都能看一眼,那么,我们就会以一种多么阳光的心态去迎接一天啊,在这样的一天里面,如果我们再遇到什么挫折,自己的心里都会和这些善举相比较,一定会觉得这些挫折无关紧要了,这就是心态好的缘故了。孙思邈还告诉我们:“勿言行善不得其报,以自怨愁”,因为“当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这是他关注的小小的细节,确实有很多人,在抱怨做善事怎么没有回报啊?其实,不必考虑回报,做下去,你周围的环境自然改变,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灵一定会改变的,这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回报了。那么我为什么把孙思邈的这个细节,从几百个细节中提取出来讲述呢?这是因为我们确实需要按照这个来执行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遇到过这样的朋友,每天讲述的都是一些负面的内容,什么那个地方撞车了,什么谁的生意失败了,什么那个国家的经济崩溃了,那里的火山又出问题了,等等,总是在哀叹,其实这些事儿和他都没有关系,但是这样哀叹的结果,是自己做事都觉得是在混,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状态,如此下去,整个人处于低迷状态,健康自然也会成为问题的。
6、古人的养生思想给我们有何启迪?
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与特色 中华民族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1.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人要与自然环境统一,也要与社会统一。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4.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养生之术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内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例如,甲需要重点锻炼形体,而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改变某种饮食结构,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养生需要了。 中西养生保健活动的大融合 “保健”一词是现代名词,即有保持健康、保卫健康之意。与传统文化“养生”一词有相似之意。但西医保健的具体活动方式与中医养生还有些不同之处:“保健”多为群体活动,如开展群众卫生,除害灭病,接种疫苗,环境保护等群防工作;而“养生”多为个体行为活动,因人为异。较少进行群体养生活动,因为养生是建立在审因施养或辨证施养基础之上的。 尽管如此,保健与养生的对象基本是一致的,即是面向健康的人,特别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 不知出自何时、何地、何人,把“养生”与“保健”两个名词连在一起,尊称为“养生保健”。现在见有“养生保健”书刊、“养生保健”学术团体,乃至“养生保健”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这是一件自然而然,被医界、药界和保健品界欢迎的现实。这是当前古今中外,医药卫生学术与技术大交流、大融合、大汇通的结果。0
7、老子提出了什么养生思想?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国楚县(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学家,道家养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汉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老子为历代养生家推崇的得道长寿养生家。影响后世最大的是《老子》一书提出的养生思想。
(1)治于未乱,抱元守一
老子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作为养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积”、“抱元守一”等养生原则。“早服”同于中医“治未病”观点,即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观点,指早行养生之道,行养生于日常生活,持之以恒,积蓄养生之“德”,此即“重积”。这便是老子的“早服谓之重积德……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论养生,有抱元守一的观点,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即养生之道。后世养生家又指“一”为“气”、“元气”,并用以指导服气养气、内守返观、纳气归根、以结内丹,以养胎息的内气功。抱元守一又指为“守神”之中的精神调摄养生法,成为古代养生家创造应用各种养生术的指导思想。
(2)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自然无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它强调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为嗜欲困惑、返朴归真的养生养神方法。所谓“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返归自然素朴、纯真的本性,进而达到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天人和谐统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素”、“淡”、“清”、“静”、“纯”、“朴”等等的同义语。《内经》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思想即来于此。中医养生注重节食、节劳逸、节制房事,以及重视精神调摄等养生法则,均产生于“自然无为”的思想。
8、道家养生思想是什么?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贵柔、返朴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并防病的。
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9、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
无知是健康的杀手,无备是健康的隐患。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67.8岁。和日本相比,几乎少人家20年。全地球人类的平均寿命是70岁。
保健有三个要点:平衡饮食、有氧运动、心理状态
平衡饮食
国际公认的只有六种饮料是保健的,必须具有防病冶病(尤其防癌)以及延年益寿的作用。包括:
--绿茶(含有茶多酚,有抗癌作用,饮料里面最好的抗癌物质即是它,日本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天喝四杯,就可以使癌细胞不分裂,即使分裂,也能推迟九年以上,所以日本开展一杯茶运动,从小学开始必须喝一茶绿茶;另外,绿茶里含的氟最多;而茶甘宁可以使血管柔韧性);
--红葡萄酒(可以防止衰老,每天不许超过50-100毫升,同时还可以防止心脏猝停,另外可以降血压、降血脂。也可以吃红葡萄不吐葡萄皮);
--豆浆(黄种人适合豆浆,吸收较好,有防癌作用);
--酸奶(在欧洲消耗量非常大,维持菌群平衡的,能使有益的细菌生长,使有害的细菌消灭);
--骨头汤(黄帝内经告诉我们,骨头汤是延年益寿的);
--蘑菇汤(提高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
十种食物不能长用:松花蛋(铅中毒)、臭豆腐(硫化氢)、味精(怕加热,怀孕的时候少用味精)、方便面(防腐剂)、葵花籽(不饱和脂肪酸,影响肝功)、菠菜(铁和草酸,草酸容易和体内的铁和锌结合,导致人体内缺失,40岁以上的要少用)、猪肝(胆固醇含量最高,少吃)、烤牛羊肉(苯和铋,致癌)、腌菜和泡菜(亚硝酸氨)、油条(明矾,损害肾脏和记忆力)。
有氧运动
最经济最有效的运动,在运动以后可以增强体内氧气的吸入、运输和利用,而且是一个耐久性运动。强度是中强度,运动以后不要太气喘,每天运动量不许超过一小时,每周不许超过五次,最理想的有氧运动是散步和慢跑。有氧运动不要一心二用,不要边运动边听歌;有氧运动不要立即停下来;足球不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按心脏频率来计算是“170-年龄”。
最好的心情是宁静。
早上起床最佳的时间是6:00,这是生物钟最好的时间;开窗户最好的时间是早上9:00-11:00和下午2:00-4:00;
氧气必须是太阳出来才有。黄帝内经说了,没有日光不锻炼。
雾天不适合锻炼,雾里面含有的细菌特别多。
如果头一天没有睡好觉,那么应该睡午觉,时间是午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且尽量不要在沙发上睡觉。
晚上睡觉时间最好是10:00-10:30。12:00-3:00是深睡眠,这三个小时睡好了,相当于8个小时。
心理状态
不要生气,如果憋不住要生气,不要超过五分钟。
生气是拿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来惩罚你自己。
医学界的健康指的是:天天有个好心情!
心理疲劳是最糟糕的,家里有保姆,不干活,而且又不锻炼,心理能力得不到释放,这种人最容易得癌症。
送大家三句话:不要死于无知,不要拿别人的缺点错误来惩罚自己,天天有个好心情!
胃肠道的最好健美操就是笑。
女同胞富于表达感情,男同胞应该向女同胞学习。
其它注意事项:
--凉开水不能放得很长,三天就能产生亚硝酸,喝了头晕眼花;时间再长些产生亚硝酸氨,会产生胃癌。
--白酒不许超过10毫升,啤酒不许超过300毫升--小量饮酒,健康之友。
--现在死亡率最高的是30-50的人,每两个人就有一个高血脂,高血脂的后果是可以使心脏停搏,即使你没有心脏病。
--食物可以引起心脏停搏,过大、过硬、过热、过粘的食物都可以。
--早晨锻炼不好,对老年人来说,早晨不要锻炼,早晨剧烈运动可能让心脏停搏。
--人体是弱碱性的。蔬菜瓜果是弱碱性的。
--地瓜、山药、马铃薯都属于薯类,能够吸收水分,而且滑润肠管,并能够吸收脂肪、糖和毒素。农村的吃这类东西多,很少有得代谢病的。
--燕麦能够降胆固醇,对肥胖的糖尿病人效果非常好。
--小米粥能够安眠。
--胡萝卜能治夜盲症且保护粘膜,常吃胡萝卜的人不得感冒,还有防癌和美容作用。
--南瓜常吃不得糖尿病。
--常吃苦瓜的人也不得糖尿病。
--西红柿能抗妇产科(生殖系统)和男性的癌等,但生吃没有作用。
--大蒜要切得小薄片,放在空气里十五分钟,然后就能产生抗癌的大蒜素,必须生吃。
--黑木耳能够使血酸溶解,能抗心脏病。
--短脖子的人容易发生心肌梗死。胡吃海塞也容易发生。
--花生米的红衣能提高血凝,有止血作用,会导致心肌梗死,吃花生不要吃皮。
--植物里面最好的东西是花粉,它是植物的精子,营养价值最高。对美容有很高的作用。还能冶前列腺和便秘。
--吃饭如果吃七成饱,一辈子不得胃病。动和静的比例、粗粮和细粮的比例、主食和副食的比例接近黄金分割(即6.18:3.82)是最好的。
螺旋藻营养价值最全面、碱性的食品。太空食品就是由螺旋藻制作的。一克螺旋藻的营养价值等于一千克蔬菜。
10、庄子养生主主要思想
《养生主》一文寓说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横生,富于启发意义。文章在提出论点后,接着就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加以说明,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这既能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明白易懂,又避免了说理的枯燥,增强了文章的生动回性和形象性。文章描写生动形象,细节刻画精细入微。耐人寻味。选自《庄子》中的《养生主》是《庄子》中的名篇,为世代人答民所传颂,它为人类树起一面维护生命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