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汗蒸房的养生原理?
远红外的作用原理
汗蒸是利用特殊材料及红外线反射原理,加温使人流汗而形成的一种高热的物理疗法。通过吸收加热后的特殊材料,红外线、负离子、亚离子、矿物元素,代谢皮肤有害物质,抄提高肌肤弹性,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美容、美体和治疗一些慢性病的作用。它综合运用热辐射原理,空气流体力学,人体生理学及物理原理,以能量辐射原理给人体细胞补充额外的能量,生机再现活力充足,保障自我修复功能的发挥,支持生物自体医疗系统的正常运行,自己调理生机、维持生理平衡自我修复病变细胞。
汗蒸是通过吸收加热后的特殊材料,红外线、负离子、亚离子、矿物元素,代谢皮肤有害物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美容、美体和治疗一些慢性病的作用。
2、养生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古人在长期的养生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探索衰老的机理,研究致病和导致早衰的原因和条件,并在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养生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对于养生方法的制订、运用及其发展创新,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顺应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灵枢·邪客》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应”。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存在着以四时、朔望、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气候变化和物候变化所呈现的生长化收藏规律等。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之近乎同步的生理节律和适应外界变化并做出自我调适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生,各种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节律有序而稳定,机体则处于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若违逆自然,则各种生理功能节律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邪能力减弱,而易罹患疾病。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以,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养生顺应自然,旨在要求人们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来顺应其变化,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节律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对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根据四季变化以调养形神的原则与方法,并强调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2.形神共养
形,指形体,即脏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形神共养,是以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为其理论基础。一方面,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具而神生,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是产生“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以堤和水、烛和火的关系比喻人体形与神关系时说:“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而命终。”强调神依赖于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为生命的主宰。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运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响。张介宾《类经·摄生类》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强调神可以反馈地作用于精和气,影响甚至调控整个生命过程。对于形神的辩证关系,明末医家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曾精辟地归纳说:“以先天生成之本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正由于形神统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故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养形以全神,调神以全形,最终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目的,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所言:“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于形气精神。”
3.惜精固本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是生命之源,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御邪气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后世医家将精、气、神合称为人身之三宝,故在养生中,中医学很重视保养精气以固先天之本。
类》即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要达到惜精固本之目的,一方面对性欲要有所节制,做到既不禁欲,也不纵欲;若纵情泄欲,可使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如《千金要方·养性》所言:“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另一方面,精禀于先天,有赖后天水谷精气以充养,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惜精固本也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药食调补以壮其精,来达到养精保精之目的。
4.综合调养
中医养生方法众多,不同的方法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层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顺时摄养重在协调人体机能活动与外环境的关系;调摄精神主要是通过对神调养以保养精气;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可使脏腑功能协调;运动锻炼、针灸、推拿,调节经络、脏腑、气血,可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机能协调;药物保健则借助药物,以强壮身体,益寿延年。诚如李梴《医学入门·保养说》中所言:“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所以,养生应综合各种方法,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从机体全局着眼,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要避免出现过偏、失度,过偏、失度则失去了养生的意义,虽有延年益寿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只有按照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综合适度、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真正达到“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目的。诚如《太平御览·方术部·养生》所言:“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贵要,博闻而择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
5.因人施养
因人施养,是根据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摄生保健方法。人类本身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于不同的种族,而且存在于个体之间。不同的个体由于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所以,养生只有因人施养,方能有益于健康,达到养生之目的。如就年龄因素而言,少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但生机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儿养生应注意合理喂养、寒温适度、体格锻炼、免疫防病,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40~60岁时,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工作繁忙,压力较大,养生应注意静神少虑、切勿过劳,并节制房事。《景岳全书·中兴论》说:“故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即强调了中年养生的重要性;进入60岁以后的老年期,脏腑机能衰退,生理与心理适应能力减退,养生应注意知足谦和、老而不怠,加强饮食调养,生活起居有节,运动锻炼动静结合。就性别而言,女性有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特点,养生自当有所区别。人的体质又有偏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痰湿、气郁之异,养生方法亦各有特点。另外,人的体质、生活习惯又受所处地域环境的影响,故养生尚需考虑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于健康的各种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条件对人体的影响,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以达到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希望答案你能帮助到你!
3、禅修养生的原理是什么?
禅修有益于养生,主要是因为来能够修心。健康离不开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锻炼身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运动来实现,使得身体健康、强壮,那么心灵的健康如何实现呢?禅修就是让我们实现心理健康的一种训练方法,通过禅修,我们的内心越来越平静和灵敏,能够对外界的各种干扰做出积极的反应,源使我们的心理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状态,自然有助于养生。
“自在禅修”课程zd就能起到这个作用,只用两天时间就可以学会核心的禅修方法和禅修的理论,建议了解
4、太极的养生原理是什么?
太极拳这枝中华武术奇葩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zd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太极拳发源地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专被中国属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
5、请教养生之道及其原理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
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例如,甲需要重点形体养护;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一律改变某种饮食结构,或一律静坐练习气功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了。
6、蜡疗为什么能养生?紫德堂的养生原理是什么?
蜡疗是一种自然疗法,它是利用加温后的蜡作为传导体,涂敷于人体不适部位,使病症达到缓解调节作用,是绿色安全的一种疗法
7、太极拳的养生原理,是什么呢?
1、呼吸方式科学
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呼吸还配合意念,这种呼吸锻炼扩大了肺活量。
科学实验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匀者,非病即弱无疑。
可见,太极拳作为一种有氧运动,一方面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我们的心肺功能。
太极拳主要运用的呼吸方式是腹式呼吸,很多女性担心练习太极拳肚子会变大,其实太极拳的呼吸方式会使你的肚子变小。
2、气血运转流畅,促进血液循环
太极拳锻炼要气达梢节。人体从外形的四肢八节、筋骨皮到内在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都离不开血液的滋补润泽。
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促进了血液循环,还疏通了经络。
加快了循环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
3、汗腺通畅,促进新陈代谢
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
作为一门重视全身协调的武功,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我们身体各机能的协调与运行。
8、小炼形的养生原理是什么
小炼形除了气功锻炼外,对日常copy生活当中出现的一些多病,常见病,具有一定疗效。通过肢体的活动,使身体各经脉、气血得到调百整,改善体内的阴阳气脉流注循环,使其达到平衡,这样人的体质就得到增强,疾病就会慢慢消失。人的身体发病都是经络气血失去正常循环,失去平衡造成的,这是祖国医学中度基本概念。
9、传统养生保健的原理和特点 ?
(一)中国传统养生原理(1)
1.什么是养生
养生,指合理选用各种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养生是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长寿,根据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
2.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总结中国历代心理、生理保健经验,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目的。中医特别重视“治未病”,注意预防疾病。
3.养康一体的对象
除了正常人养生以外,以下的三种人是养生的主要对象:
(1)年老体弱者:人类在衰老的过程中,机体脏器与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缓衰老,提高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质量。善养生者寿。
(2)各种慢性病患者:此类患者病程缓慢进展或反复发作,致使出现功能障碍,而功能障碍又加重了原发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养生不仅能帮助患者的功能恢复,同时有助于防止原发病的进一步发展。对慢性病患者的养生必须有针对性,有相应的有效措施与方法。
(3)各类残疾者:包括肢体、器官和脏器等损害所引起的各类残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养生。
4.精、气、血、神是养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来自父母;人出生之后,从饮食中获得的营养精华称为后天之精,先天、后天之精互相转化,互相补充,成为生命活动的动力基础。
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证。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完全在于气的盛衰。生命是气的产物。
血,是滋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物质,是人体内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血总是与气相伴而行,相辅相成,互养互化,共生共荣。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神以精血为物质基础,精、气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与否,可以通过神的状况来判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见,生命活动,是由精、气、血、神以及脏腑功能状态决定的。精、气、血、神充足,脏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5.影响人寿的因素
长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衰老则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合理的养生和康复措施,可以延缓生理性衰老,阻断病理性衰老(早衰)的进程,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影响寿命、导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绍如下:
(1)中医的认识
①精气不足:肾精匮乏,生命就会早衰。造成精气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体内发育不良)、性生活过度(纵欲)、疾病消耗等。
②营养不良:饮食是人体获取养料的来源,营养不良,包括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两方面。
③五脏受损: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气,五脏受损,全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必然影响寿命。
④情志过激: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加速衰老。
⑤劳逸失度:过劳或者过逸都对健康不利,不利于健康长寿。
⑥遗传禀赋:先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会提前或加速。
⑦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不良都会危及健康,促进早衰。
(2)西医的认识
西医认为自然环境污染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也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还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饮食、营养失节、遗传、疾病和意外伤害等原因,都会导致早衰。当代科学对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种学说。
6.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中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念
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
(1)天人相应
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战自然”、“战天斗地”之类的思想和行为,在养生领域是不应提倡的。我们要适应季节、把握时间、顺从地理、适应社会,从而顺应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个形态结构,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是人的物质基础;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又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人体功能的反映。这二者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形为基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中医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忧、恐),分别由五脏(心、肝、脾、肺、肾)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气血精微濡养。
神为统帅:人体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动表现出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都由神志管理、协调、统一。因此,养生时要以“养性”、“调神”为先。
形神共养: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和复健,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和康复,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3)动静互涵
阳动阴静:脏腑器官属阴,以静为特征,功能活动属阳,以动为特征。保持动静协调状态,才能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
动静相济:大多数养生家提倡动静结合,以达到形神共养的效果。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原则。
(4)协调平衡
协调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机体各系统和组织器官间的正常功能,以及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中和是养生康复的最高准则。中医所有理论的核心,是《内经》提出的“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强调“中和”、协调平衡的观念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人体的功能失调、对称失衡、状态失稳,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协调的重要环节。中医非常重视“祛邪”,而养生更重视体内正气来祛除病邪,这实际上也是调节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气为本
现代的养生观念,已经不再仅仅强调补充机体营养物质。真正的健康状态,应该是人体脏腑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正气为本,从中医的观念分析,就是充分发挥和加强脏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废物排泄有序,这才是抓住了养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寿。
7.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太极拳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抓住了精、气、神“三宝”,调意养神,以意领气,以气推动血运,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
而太极拳正是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上述中国传统养生原理在太极拳中有全面体现。太极拳与五脏、气血、形体、精神均关系密切,故养生作用明显,深受大众欢迎。太极拳可增强心脏、肺脏、脾胃、肝脏及肾脏的功能,使体内气血运行通畅。因此,使人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扣,脏腑协调,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之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