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道家养生文化

道家养生文化

发布时间:2020-04-30 19:31:10

1、浅谈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写论文需要吗? 非常不支持您的做法,学生学习如此长久下去,我们还能给后代留下什么!!!

2、道教养生文化?

养生术被认为是能沟通人仙关系的桥梁。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道家与道教”一卷中论述这一问题时说:“道家只求长生,并不是认为精神不死,而是实体的长生,也并非认为长生是人生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而是惟一的解决途径。”正是这样,养生术与先秦神仙家直至后来的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随着这一宗教体系的发展演化而形成一门博大精深的、蕴含着高度健身疗疾价值的古代人体科学和养生方法体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们信奉秦汉流传的神仙说及不死观念。他们深信凡人通过服食、导引、行气、房中术等修炼方法能成为神仙,达到长生不死,羽化飞升。西晋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长生成仙之说:“登虚蹑景,云舆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窒,行则逍遥天清。”他认为,这种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达到的,但须通过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炼,“仙之可学致,如黍稷之可播种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获嘉禾,未有不勤而获长生度世也。”他强调:“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养护生命、长寿长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坚信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传说活了800岁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至于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认为除了要勤修和拜师以外,还要首先作到“不伤不损”,亦即避免各种可能伤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养生治身:“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无病。”最后是在以上基础之上习炼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
葛洪认为神仙是由凡人经过修炼而变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点是长生不死、羽化飞升。
在葛洪看来,神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长生久驻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长生,首先要长寿,而要长寿则需采用一定的养生保健方法来祛病健身,使身体和精神保持健康强盛。而这些手段即是道家养生修炼学的主要内容。------------

3、道家养生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编者按:道是宇宙的本源,它是统治着一切宇宙运动的法则。道家养生概括了古代中医学和气功,结合道家的修练达到长寿的目的。而“天人合一”则是道家养生的最高标准。 “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养生不单单是锻炼身体养筋骨,吃饱吃好养形态,更要滋养我们的心神,荣养我们的心智。 而现在的社会环境,压力很大,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的为了名利生活。无暇顾及自己的情志与健康。往往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之时,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那么,如何滋养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让自己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呢?这就需要让人们认识一下我们最古老的传统文化——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养生,最关键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几度,而南方还是温暖如春。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这个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是无始无终,小至精微,大到无穷。你看不见她,但是你又无时无刻的在体验着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寒来暑往…… 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也就是真正开始接近了天地万物。才能够,天人合一。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每个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来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灵感。当人体的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无偏差的时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时,养生的意义就不单单是健康的生活,而是以超越一帮常人的寿命,健康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现在的大众养生,还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础上。认为吃的健康一点,运动合理一点,就能够健康一点。生活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一点。但还没有人提出活的长久一点。活的自在一点的观念。而道家的很多东西,都揭示了长寿的秘密。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中医学称之为“天年”。那么,究竟人应该活到多少岁数呢? 《黄帝内经》认为是一百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礼记》称百岁为“期颐”。《尚书》又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大哲学家王充提出:“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认为,“上寿”可达百二十,“古今所同”。 据上所述,人的寿命应该是100-120岁左右。但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达不到自然寿命的。 为什么不能享尽“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做不到顺应自然。 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生命 生命最珍贵的是什么?——健康 健康最可贵的是什么?——养生! 养生最关键的是什么?——自然!

4、什么是道家文化

■ 我想说的是:道家文化包括哪些。

一、古代中医。当然了,现代中医源于古代中医。
二、风水方术。类似于现代环境学、环境规划学。
三、武术。
四、老子李耳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哲学;庄子庄周的《南华经》思想以及文学风格。
五、中国古代科技史,可专以说就是道家弟子的制器用仪史。
六、道教的教典;道教的观宇;道教的宗教仪式。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属像一棵烂了根的大树。

5、养生的历史背景,养生的产生,养生文化的起源。

道教养生学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渊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庄道家炼养学说及秦汉方仙道、黄老道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道教的创立一样,道教养生学的产生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基于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动乱;道教养生学的问世则是先秦两汉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果。

在哲学思想方面,处于社会大变革风云中的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了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兵家、名家、法家、纵横家、神仙家等,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诸子百家之中,除道家、神仙家对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最大以外,儒家、墨家、阴阳家亦有相当的影响。

我国古代有“生死有命”的说法。《孔子家语·本命题》说,“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优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人始生而有不具备者五焉,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期而生膑,然后能行;三年囟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龀,二七而化。一阴一阳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即把生死的变化归结于阴阳的运动,认为随着阴阳两种原素的不断地消长,人的一生从婴儿、少年、中年,以至老年、死亡,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应该承认,这种观点是不悖科学的。

当然,儒家内对于性命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如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认为性乃所受于天,故存心养性乃所以事天。夭寿皆命,对之不存疑虑,惟修身以立命。立命即肯定自己的性命。

荀子对于命的态度,则讲制而用之。他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主张制裁天命而利用之。命虽然是有的,但人不应止于待命,而当设法控制它,利用它。这是荀子独有的思想。

《易传》中也颇讲命。《象传》云:“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系辞传》云,“乐天知命故不忧。”《说卦传》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后来的学者即把这些观点看作是儒家对于性命的一贯心传,并把易学惟崇为阐述性命至理、天人合一的理论。

儒家的这些性命学说,许多观念都为道教养生学所吸收,尤其荀子人定胜天的“戡天”思想和《周易》的理论体系,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

墨家对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影响,主要是它的五行学说与人为的变化观。我国古代的五行说,初期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认为水、火、金、木、土是构成整个世界的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到了战国时期,这种思想为唯心主义所剽窃,产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派。他们把五行排列成相生相胜的系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这就是所谓“常生常胜”。邹衍的这种循环、凝固的“五行常胜说”,对于我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后期墨家打破了这种学理,在五行相生相胜的旧说上,提出了“五行毋常胜”的新主张。《墨子·经下》说,“五行毋常胜,说在宜。”《经说下》解释说:“五○金、水、土、木、火、离。然火烁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火离木。若识麋与鱼之数,唯所利。”在这段文句中,既驳五行相胜之说,亦斥五行相生之言。

谭戒甫先生解释说:“金、水、土、木、火五者,皆彼此相附丽,并非相生,故曰金水土木火离。何以故?以水聚藏于金而火附丽于木耳。”正如同“麋之所利,于山之林;鱼之所利,在川之水。故林盛而麋赴焉,水大而鱼藏焉。若能识别此道,则水非生于金而木非生火,可以恍然悟矣。”

至于相胜,也不是凝固不变的。相反,因其质与量的多少,因其种种机运,而发生变化。如金与火的关系,金少火多,则能把金熔销;反之金多火少,则能把火熄灭。王充《论衡·命义篇》云:“譬犹水火相更也,水盛胜火,火盛胜水,遇其主而用也。”也认为五行相胜是随着矛盾双方质与量的变化而变化,并没有一套僵化的发展程序。

墨家的这种辩证的五行学说,不仅批判了邹衍等人对五行的神秘思想和形而上学观,也为后来的道教辩证地探索自然与科学,开辟了一条道路。在道教内,无论是汉唐之际的外丹派,还是宋元时期的内丹派,他们都吸收了墨家的这种辨证的思想。

如《周易参同契》中关于五行的论述,即与墨家一脉相承。书中说:“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木火为侣。”这是以墨家五行附丽说立论。在此基础上,《周易参同契》进一步提出了“五行错王”的学说。书中说:“五行错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元俞琰解释说:“金生水,木生水,此常道之顺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则木与火为侣,火反生木;金与水合处,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错王,相据以生也。”(《周易参同契发挥》卷中)。也就是说,五行的变化既有一般规律,即“常道”;亦有特殊规律,即“错王”。而修炼丹道的关键,正是在于掌握运用五行变化的特殊规律。

这种特殊规律又被叫作“五行颠倒术”。张伯端《悟真篇》说:“震龙汞自出离乡,兑虎铅生在坎方,二物总由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宋翁葆光解释说:“汞为震,龙属木,木生火,木为火母,火为木子,此常道之顺也。及乎朱砂属火,火为离,汞自砂中出,却是火返能生木,故曰儿产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生’……铅为兑,虎属金,金生水,金为水母,水为金子,此常道之顺也。及乎黑铅属水,水为坎,银自铅中生,却是水返能生金,故曰儿产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不顺生,虎向水中生。’”(《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4)。所谓“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灭;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在”,正是高度地概括了内丹修炼一个基本原则。

从《周易参同契》的“五行错王说”,到《悟真篇》的“五行颠倒术”,其思想的源头都是墨家的五行毋常胜说。

墨家讲变化。《墨子·经上》说:“化,征易也。”《经说上》解释说:“化,若蛙为鹑。”变化的形态是多样的。《经上》说:“为、存、亡、易、荡、治、化。”《经说上》解释说:“为,亭合,存也;病,亡也;买、鬻,易也,霄、尽,荡也;顺、长,治也;蛙、屈,化也。”认为这些变化并非皆出于自然,如亭台之存,疾病之愈,买卖交易,消尽的荡除,顺长之修治,都是人的作为;即使是蛙屈一类的变化,也是人们能够观察了解的。墨家这种强调人为的变化观是很可贵的,因为它看到了人在改造自然中的重大作用。后来的道教养生家吸收发挥了这种进步的变化观,并在探究自然与生命的漫长路途中实践着。

在自然科学技术上,先秦两汉时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因在“天垂象,见吉凶”的天人合一思想笼罩下,我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天文的观测;朝廷中有专司天文观测的钦天监,正史也设有《天文志》专记其事,因此中国的天象纪录可说是人类的宝藏,而且这种记录可以上溯到殷商时代。这些珍贵的记录,包括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哈雷慧星纪录和最早的琴座流星雨纪录。战国时的《甘石星经》和《石申星经》,各记有500-800多个恒星,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恒星分布图。

在宇宙理论上,有“盖天说”,“浑天说”等。东汉科学家张衡在《浑天仪图注》、《灵宪》中,总结了当时天文学成就,阐叙了“浑天说”宇宙论,并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

在地理方面,战国问世的《禹贡》载有中国各地土壤的特征,并首分天下为九州。各地产品的性质,河川的流向都有记载。《山海经》的《山经》中记载了矿物89种,产地309处,并以硬度、颜色、光泽、状态来识别。此外还记载了矿床学的共生现象,如铁与文石,白金与铁,这比希腊乔非史蒂斯(公元前371-公元前286)的《石头记》要早200年,且较丰富。在地壳变化和地震学方面,《诗经》明言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竹书纪年》记载了公元前1831年泰山的一次地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载。至东汉张衡时,更发明了候风地动地动仪,可测地震方位及强度,为世界地震仪之始。

在化学方面,炼丹术的起源可能也很早。因为《战国策》及《韩非子·说林上篇》已有方士向楚王献不死药的记载。另从《考工记》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合金成分的研究。

生物学方面,《诗经》上记有植物名称100多种,动物名称200种。汉代缀辑而成的《尔雅》,则注释了《诗经》中草木虫鱼鸟兽之名。在《周礼·地官》中,把动物与植物正式分开,各为毛羽介鳞裸、皂膏核荚丛五类,可见先人的分析是颇精细的。

在农学方面,《尚书·禹贡》列举了当时九州各类型的土壤及其主要农作物。《管子·地员篇》更是讲解土壤的一篇专文。《吕氏春秋》中的《上衣》、《任地》、《辨土》、《审时》四篇专讲农业,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农学论著。据《汉书·艺文志》著录,西汉时已有《汜胜之农书》等九种农学著作。东汉时崔实的《四季月令》,也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农学名著。

在医药方面,《山海经》己明确提到130多种药,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并提到简单的用法,如食、浴、佩带、涂抹等。所治疗的疾病包括30多种。以后医学逐渐经验化,与巫分家,并且还有了分科。如《周礼·天官》即分医官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并提出一套医政制度。由《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可知,战国时秦已设有太医令,后世也多从之。

中国独特的针灸术起源也很早。针法的前身为砭石疗法,《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不少的骨针、竹针。到了周代由于青铜技术的发达,更进步到了用金属针。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多种周代编写的医书,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经》所载内容,说明春秋战国时针灸疗法己相当普遍,医疗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河北省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随葬金针,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都是其时医学发达的明证。正是在这些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几部千古不朽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些经典文献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其次,在卫生保健上,夏商以来对卫生就有了讲究,养成了洗脸洗手洗澡等习惯,如甲骨文中即有浴字,象人用水在盆里洗澡。另外甲骨文中还发现有洒扫和在室内除虫扫灰的资料(图为黄帝像)。

体育运动方面,古人很早就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壮骨。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更发展出体操和物理治疗,当时称为导引。《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导引、守神等下法,《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这些都是指保健方面的方法。

《庄子》中有彭祖“熊经鸟伸”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养功法,《淮南子》中提到的导引式有熊经、鸟伸、凫浴、猿攫、鸱视、虎顾六种。至东汉时,《政论》中把导引、行气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强调平时的保养修持。

荀悦《申鉴·俗嫌篇》中,谈到了气功治病和意守脐下的重要性,“若天导引蓄气,历藏内视,过则失中,可以治痰。”“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之气,以禀授四气也。故长气者以关息,气短者其息稍升,其脉稍促,其神稍越,至于以肩息而气舒;其神稍专,至于以关息而气衍矣。故道者常致气于关,是谓要术。”己开始提到“气沉丹田”的问题。

大思想家王充著《养性书》16篇,充分肯定了气功的科学价值,并且坚持炼功,“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翼性命可延”。(《论衡·自纪篇》)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明确指出气功治病具有特殊的功效。

外科专家华陀根据《吕氏春秋·季春纪》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的理论,在前人导引术式的基础上,整编了一套“五禽戏”。并且“提出了导引强身的理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后汉书·方技传》)

出土文物也证明我国气功在秦汉时期已达到相当的水平。现存最早且完整地描述气法运炼的,要数战国初年制作的《行气玉佩铭》。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导引图》共有画象40余幅,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且多数为下层普通人们,可见导引运动在秦汉时已普及到社会的下层。另有《却谷食气篇》,亦为先秦的珍贵气功文献。

社会上已出现了一大批功夫高深的实践者。如战国时的王乔、赤松子、彭祖,汉代的张良、裴元仁、封君达,范幼冲、王真、皇化、葛越、越广信等,皆为显名于世的气功家。由于他们显现奇绝的技能和超人的功夫,而被世人神化。道教的成立。本身即包含着方士炼养家的成份,自然先秦两汉时的这些著名人物都被纳入道教的体系,成为道教气功养生史上的重要人物。

以上所说,是道教气功养生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由于秦汉统治阶级的提倡,求仙长生的风气盛行,气功养生学说已广泛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而出现了许多气功家和专门著作,这就构成了道教气功养生学形成的社会条件。诸子百家的蜂起,神仙学说的勃兴,黄老之道的铺张,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道教气功养生学形成的条件。正是在这些历史背景下,孕育、产生、形成了道教气功养生学这种独特的气功养生体系。

6、道教养生思想有?

养生思想是道教教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而作为得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1,由此成为仙人或真人。仙或真人的观念是从古老的方仙道中继承的思想。它的特点在于,希望通过一定的修炼,人的精神和形体都得到改造,微妙灵通,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甚至在天地毁灭的大劫到来时,仍能保持生命的存在。成仙就是与道合一,因此它是所信仰的道与现实的人之间的连结点。成仙的理想是道教教义思想的核心之一,而养生,就是成仙理论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成仙在于追求形神俱妙,即形神永久的结合。尽管对其结合方式,即形神俱妙的具体内涵,历代道教徒的理解有所变化,这也是道教与其他宗教,如佛教的一个根本区别。南朝的道教理论家陶弘景曾简明地阐述过道教与佛教的重大区别,在他看来,仙家与释家,两家的性质(体相)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形神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上。“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今问何以能致此?仙是铸炼之事极,感变之理通也。……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众法共通,无障无碍,欲合则乘云驾龙,欲离则尸解化质,不离不合,则或存或亡。于是各随其业,修道讲学,渐阶无穷,教功令满,亦毕竟寂灭矣。”

2他说的形神相合,或离合自如,是仙家的根本特点,与佛教不求形神相合大有不同。所以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认为:“从宗教理论上阐明佛道两教之不同,陶弘景此作似甚为重要。”

3因此,仙学理论是道教教义和基本面貌与其他宗教相区别的标志。从这一角度看,包含在仙学理论中的养生思想,是道教特质的表现。

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长期以来,道教徒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通向长生成仙的道路和途径,道教文献中的大量的养生著作和道教养生方术,便是他们努力研究和不断实践的结果。这充分表现了道教热爱生命、渴望永生的热忱和探索精神。

所谓道教养生观,就是道教对人的生命、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也就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础。事实上,道教养生思想又是道教思想和哲学的主体和特色。

重人贵生——道教养生思想的出发点

“重人贵生”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道教既然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那就必然要对人的生命价值作出判断,回答现实生命的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以来的“重人贵生”的传统思想,并以此作为要旨之一。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在道教徒看来,人的生命是最为可贵的,因此人生最为重要的任务和最大的目标,是要努力养护和发展自己的生命。道教教义的核心是道,所谓得道,就是人们经过修炼获得的长生不死之道。得道之人可以返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永恒不变。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所以,人们应当热爱自己的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4基于这样的认识,炼养躯体、健康长寿自然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葛洪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5因为道教将长生作为信仰的核心,所以道教将身体的养护与延续置于一个极高的价值尺度之上。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生。言长久也,得道之质也。”6人们只要得道,就可以“形体得之永固”,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在道教养生家看来,要想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先应当从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着手,注意自身的锻炼和养护。因此,早期道教养生家提出了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
对于如何获得长寿,《太平经》提出了“自爱自养”的主张,所谓“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7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锻炼,才能求得生命的长存。道教基本教义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鼓励人们至少要争取尽其天年,最好能长生不死。这是道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特有的积极的养生观。《太平经》说:“人命近在汝身,何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爱,当念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复思此言,无怨鬼神。”东晋道士葛洪说:“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遗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8概括起来,道教的上述观点和主张,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即要以人的主动精神去探索和实现人类的健康长寿,并通过各种实践方法,取得人类把握自身生命的途径。因此,重人贵生的养生观,乃是道教养生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元气论——道教养生观的基础

道教养生的基础是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道教在养生思想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气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气功、服食、房中等实践方法和理论体系。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芸芸万物众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长生不老,就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子欲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9从魏晋到隋唐,道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元气学说,这个学说将宇宙生成论、人体生命生成论、养生论通过元气论统一起来,其目的是论证“道在养生”的宗旨以及“养生以养气炼气为主”的理论。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养生以炼养元气为根本,因此,道教养生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其目的无不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死。由此可以看出,道教养生学之所以在世界同类文化中独具持色,并在基本思想、理论、方法上自成体系,其根源在于它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不研究和了解元气论,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和实践道教养生文化和方法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炼气养气是长寿健康的第一步,也是修炼成仙的前提。

天人合一——养生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模型

道教养生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是,将人的养生实践活动置于一个宏观的环境中去考察和认识。人天观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又一重要观点,它以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反映了道士们在养生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直接影响了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形成发展。

道教养生思想中的人天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系统是一致的,二者有着共同的生成、变化和兴衰规律。这是继承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天人合一理论。《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10《太平经》指出:“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和、八方相随,而壹兴壹哀,无有解己也。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可长久矣。”
道教养生非常注重按照季节和时辰进行修炼,服食养生和房中养生也很讲究季节和时间;而日常摄养卫生更是如此。这些养生方法的理论根源,都来自于道教的人天观。

第二,人体与宇宙的结构是相同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首先利用阴阳五行八卦理论阐发这一观点。他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周易》卦爻为理论框架结构,以内外丹合修为方法,求“含精养神,通德三元,精液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11的养生效果。魏伯阳发挥《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结合黄老清静思想和自身内、外丹修炼的体验,建立了一个纳天道变化和人体养生、外丹炼制与内丹炼养为一体的养生修炼理论实践体系。其目的和作用在于把握人体与天道自然的共同变化规律,法天地日月变化、阴阳消长来从事养生修炼,使人体精气在“抱元守一”的意念作用下上下运行,从而促进人的生命系统的改善和发展。《周易参同契》开创的这一内炼思想,对道教养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模式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唐末五代及宋元之际曾风行于世。宋代道教养生家俞琰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也,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一鼎器,日月乃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周易参同契发挥》)12

修炼方术——养生的技术体系和下手思路

前面我们指出了道教养生思想的前提、基础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旨在使人健康长寿的养生方术。这是一个实际操作的技术体系,它代表和反映了道士们对养生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并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养生实践。

道教养生观的特点是积极进取的,《西升经》中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13这种精神贯穿于道教养生发展的全过程。其内在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生自我的生命得到极大的延续和发展,从而获得生命的超越和自由。这种思想使道教养生不断获得生命之源和动力,促使其不断发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引《大有经》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天,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14阐明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含义和道教养生观的真谛。由此出发,历代道教徒对于养生方术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养生手段和原则方面,道教又形成了不少修炼观点。大致说来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清静养生的思路。道教的修生理论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其具体方法便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15认为这十二“少”,是养生的基本法则,并以此反对“十二多”。“十二多”是指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语、多笑、多愁、多乐、多喜、多怒、多好、多恶。16道士们认为:多思索则精神受到危害;多杂念则神志散逸;多嗜欲则神志昏蔽;多事累则形体疲劳;多说话则气短神累;多嘻笑则五脏损伤;多忧愁则内心恐惧;多快乐则意气骄溢;多喜则善忘错记头脑昏乱,多发怒则血脉喷张不定;多爱好则迷恋于中不可控制;多厌恶则内心慌悴没有欢乐。如果这十二多不除,势必伤生、丧身。行十二少,去十二多,修炼时间长了,达到无少无多,随心所欲的地步,那就接近于得道的境界了。
第二,运动养生的思路。《金丹心法·劳筋骨》中说:“天体运转,日月星辰皆流转,盖阳精主动,动而有常,唯行健自强,所以永贞而不息。”17道教养生学既强调运动养生,又主张运动要适度。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18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称:“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视、久听……能中和者,必久寿也。”19又说:“夫流水不腐,户抠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20孙思邈说得更明白:“养生之道,无作搏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21这一运动养生的观点,极大地促进了道教各种导引术和内炼方法的发展,至今仍具有养生健身价值。“生命在于运动”就是其实质的集中体现。

第三,性命双修的思路。宋代张伯端开创的南宗重命,主张先命后性,即从命功下手,以性功为圆满。而北宗即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即从性功下手,然后及于命功。但两家区别仅限于修炼方法的次第,并不偏于一功。其实质都是主张在养生实践中,将有形的形体器官和精神意识合而为一,将其视为在养生实践中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修炼对象。全真道的开创者王重阳在《五篇灵文》中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22这种性命双修的思想对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将道教养生推向了一个层次更高的、更完整的方法体系,即既注重“命功”的身体保健修炼,又注重“性功”的精神意识和思想道德的修炼;元代道士李道纯在《性命论》中指出:“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23他认为:“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生无死,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24

第四,众术合修的思路。葛洪提出“藉众术之共成长生”的观点,认为“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25他反对并抨击那些“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26的养生偏见,提出了众术合修,取长补短的科学养生主张。他说:“养生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无病。”27葛洪众术合修的理论,是他对道教养生学的一大贡献,并对后世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弘景继承了葛洪的传统,在《养性延命录》中辑录了自上古以来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术,对行气、导引、炼丹都有所研究。这种兼收并蓄的传统一直被后代卓有成就的养生家们所继承,从唐初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至明清的养生著作中都广收行气、导引、服食等养生术。

从上面提到的各种思路看,每一种思路都可以引导出不同的方法,同时所有的思路又都指向对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共同的改良。由此,道教的养生思想不仅是一个智慧的宝库,也是一个具体方法的无穷资源。

注:

1《道藏》第11册334页。

2《答朝士访仙佛两教体相书》。

3《汤用彤学术认论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142页。

4《太平经·乐得天心法》。

5《抱朴子内篇·勤求》。

6《道藏》第22册第2页。

7《太平经·经文部数所应诀》。

8《抱朴子内篇·对俗》。

9《太平经·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

10《素问·宝命全形论》。

11《道藏》第20册91页。

12《道藏》第20册199页。

13《道藏》第14册594页。

14《养性延命录·并序》,《道藏》第18册474页。

15《养性延命录》引《小有经》,《道藏》第18册476页。

16《养性延命录》引《小有经》,《道藏》第18册476页。

17《藏外道书》第25册444页。

18《道藏》第28册221页。

19《道藏》第18册477页。

20《道藏》第18册478页。

21《干金翼方·养老大例第三》。

22《五篇灵文·序》。

23《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册503页。

24《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册503页。

25《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26《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27《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7、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特点

8、道教养生的书

养生不百如养心 推荐你去看看《易经》。《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被誉为度“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如果看不懂建议先看看百家讲坛里曾仕强讲《易经》可以更好的帮助知你去看。
《道教道养生:道教养生实用宝典》 张雪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道教养生内之道》 任修瑾 甘肃文化出版社
《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 詹石窗、詹石窗 东方出版社
《道教文化丛谈》 郭重威、孔容新芳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这些都还可以,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9、怎样弘扬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

几千年来中国养生文化传播于华夏大地之上,人人都可说上一二。道家内丹养生文化蕴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知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道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回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答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与道家养生文化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