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在很流行艾灸养生,可艾灸养生究竟有什么原理?
艾灸养生是中医的一种调理身体的手段,以中医的角度来讲,人之所以会生病,都是因为体内经络不通,阴阳失调。这和西医所说的经络闭阻不通,气血就行不畅是一个意思。而艾灸是可以用热力达到通温经络,行气活血等效果,从而对身体起到调理效果。
一.温热刺激原理
艾灸养生简单来说就是在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而达到养生调理的效果。艾灸时皮肤外温度可高达130°左右,皮肤内的嫩肤也可达到50°左右。
当皮肤内外都在经受着高温的刺激时,这种刺激会促使皮肤局部的血液循环以及淋巴循环加快,从而消除平滑肌痉挛。并且高温的刺激同时还可促使汗液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出。不仅如此,艾灸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进行更快的吸收。
二.经络调节原理
艾灸学的理论基础就是经络学说,人属于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都是互相协调的。而能让整体保持协调关系的就是靠机体的自控调节系统而实现的。经络在身体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大脑处理信息后发出指令,再经过经络系统传递到四肢和五脏六腑,经络属于身体一个多功能的调控系统。
因此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艾灸后,艾火的热度会对穴位发生刺激,从而产生相互协同、作用加倍的效果。从而达到身体整体的调理效果。
2、秋季怎么养生
调和情志 远离悲秋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
编辑推荐:老人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的情绪。不妨静想收获累累的愉悦,保持神态安宁,收神敛气。
宋代养生家陈直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可见,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正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所以,中老年人要结伴去野外山乡,登高远眺,饱览大自然秋花烂漫、红叶胜火等胜景,一切忧郁、惆怅顿然若失,愉悦和谐的情绪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
秋冻有节 和用强身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科学领悟其中真髓。
小编插语: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请看--[秋冻有讲究]
自“立秋”节气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
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如果到了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仍是薄衣单裤,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等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
寒冷刺激可致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周围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易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刺激还能使血液纤维蛋白浓度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和健康。
因此,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
编辑推荐:初秋暑未消 秋冻有讲究
饮食调和 润肺防燥
过了“秋分”之后,由于雨水逐渐少,空气中的湿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
如泥鳅、鲥鱼、白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木耳、广柑、白果、梨、红枣、莲子、甘蔗等清补柔润之品,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对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医学入门》中指出:“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三色粥清热养肺,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窝粥养肺止嗽,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
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和谐,达到滋补身体之目的。
编辑支招:金秋欲解燥 梨子百合最奇妙 秋季巧治燥咳食疗方 靓汤水去秋燥
健身锻炼 动静和谐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面对诸多的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来选择,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
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和谐,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需注意的是,喜爱耐寒锻炼的人,从秋天开始,与天气变化相应相和,循序渐进,持7a686964616f31333361313330之以恒,才能增强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注重预防 和而安康
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病的复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在晚秋季节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而祸及生命。
END
注意事项
一是注重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老胃病患者更要注重膳食调摄,和中养胃,做到饮食有节,温软淡素;禁食生冷,不暴饮暴食,戒除烟酒。
二是搞好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并采取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对儿童要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对接触乙脑的人员和易感人群,也要及时注射乙脑疫苗,以增强免疫力。
三是天气骤变时要防伤风感冒,对老慢支、哮喘患者可起到防复发的作用,
四是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进行干预治疗,将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保持和谐平衡,可有效地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安度金秋。
3、秋天艾灸的好处
4、秋季艾灸养生的介绍
秋意渐百浓。天气虽然变得舒爽,但早晚仍让人感觉“嗖嗖”凉意。一冷一热,交替刺激,有些市民度就觉得自己的胃里泛酸水、恶心、上腹饱胀、腹泻等问题。消化内科知专家提醒市民,天气转凉之后,道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特别容易复专发,因此,此时“老胃病”在饮食上要格外小心,同时别忘给胃保属暖,小心呵护以免胃病复发。
5、秋季艾灸养生的秋季养生节气施灸
大肠、肺两条经脉五行属性分别百为庚辛金,秋季金旺,因此在秋季中,大肠经和肺经处于最旺状态。胆、肝两条经脉五行属性分别为甲乙木,由于秋季金旺克木,因此在秋季中,胆经和肝度经处于最衰状态。因此秋季保健的关键就是艾灸胆经和肝经,加强胆经和肝经的功能。 白露日:取用腧穴知为期门,下脘,章门,曲泉,中封。
白露第二日:取用腧穴为京门,带脉,阳陵泉,悬钟,丘墟。
寒露日:取用腧穴为肾俞,膀胱俞,中极,昆仑,束谷。
寒露第二日:取用腧穴为肾俞,下脘,关元,复溜,太溪。
立冬日:取用腧穴为中脘,关元,小海,阳谷道,后溪。
立冬第二日:取用腧穴为膻中,巨阙,章门,少海,灵道。 1.将艾条点燃专后,用所产生的温度刺激腧穴,温度与距离以人体能够承受热度为准。
2.按照属取用腧穴的排列顺序施灸,施灸世间除章门和足三里为10分钟外,其余都为5分钟。
3.双穴者,男士先灸左穴,后灸右穴;女士反之。
6、秋季养生法则有什么?
秋季养生,重在“收”与“养”
古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养生一度定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立秋撞上三伏天,养生谨防“秋老虎”!
今年立秋仍处在“三伏天”内,暑气问一时还很难消。养生专家提示:“秋后一伏热死人”,此时节,市民要密切注意天答气预报,一旦出现“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温。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变大,也要预防感冒着凉。
秋季养生---收敛阳气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回养阳气的准备。答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到舒展。另外,早睡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可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生。
知道什么叫秋燥症吗?
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
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注意:女性读者要注意保养皮肤!
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7、秋冬季艾灸养生宣传语
若要身体安,关元、三里常不干!
8、哈尔滨秋季艾灸可以减肥么?
从肥胖是能量不足的的观点来看,当人体的血气能量不够时,人体为了节省能量的支出,会减少一些比较不重要的工作,垃圾的排泄是第一个被搁置的工作,因为这些垃圾暂时不清理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问题。
人体的垃圾会堆积在许多地方,最常见的是皮下垃圾的堆积。这个部份垃圾的堆积,首先会形成颗粒状,随着颗粒的逐渐增加,部份颗粒会集结成块,随着块状垃圾的增加,最终形成全身硬绷绷的状态,多数人都认为是结实呢。
从这个新的观点所发展出来的减肥方法,当然和大家熟知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原来运动、节食、热量控制的方法中,多数是消耗能量的方法,减少身体的总体能量。而在新的观点看来,垃圾排不出去主要是能量不够,这些方法会使能量更低,是反其道而行的。因此,减肥时不应该减少身体的能量,反而要增加身体的能量。
当然垃圾的堆积除了能量不够之外,经络不通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我们的经络研究中,发现经络是人体血管系统外的另外一个体液流通的系统,这个系统负责将营养运送到细胞周围供细胞吸收,同时也将细胞所产生的垃圾带走。因此,经络不通也是垃圾堆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的减肥方法中,运动具有强化心脏、疏通经络的功效,因此仍然能达到减肥的目的。运动还有另外两个好处。一是会大量消耗人体的能量,造成身体的疲倦感,使得晚上的睡眠品质能得到改善,也会增加睡眠的时间。二是运动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后,也会增加食物的摄取量。因此,运动真正提升人体能量的途径,是其后续的饮食增加、休息和睡眠等增加人体能量的活动,以及因运动而使经络畅通,身体机能正常,因而产生了更多的血气能量。清晨的运动更能使其效果倍增,因为前一天会睡得更早。
血气能量很低的人,其血气能量的供应必定发生问题,长期处于透支的状态,因而其维修系统长期处于停滞阶段,不容易造成心脏的积液,心包经并不阻塞,不需要透过运动来打通心包经,因此运动对这样的人,除了透支更多的能量之外,没有多少好处。
对于血气能量很低的人,就好比没有钱的穷人,运动好比一种花费很贵的娱乐,对于穷人而言是没有必要的奢侈行为,对穷人而言,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赶快赚钱,并把赚到的钱存下来,存到足够的钱才可以去做奢侈的消费。也就是要赶快早睡早起、敲胆经迅速提升身体的造血机能,使身体的总血量快速增加。有啥不理解的你可以去道里区哈药路252号去咨询。
9、秋天适合艾灸吗?
适合做艾灸的。
秋季是艾灸的好时节,因为秋冬百消耗人体的阳气多。这时候也很需要及时补充阳气!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度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艾灸具有以下四个作用:一是调和阴阳,中医认为,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是决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专泻作用,可达调和阴阳之功效;二是温通经络,驱寒除属湿,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故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三是行气活血,消瘀散结;四是温肾助阳,补中益气。
10、秋季艾灸保健有哪些宜忌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罐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
20~3o 次。
◆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罐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次”,“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