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是做什么的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从古至今,人们的身体出现不适或者疾病的时候,都会用两种方法解决,一种是在症状不明显的时候,休养几天,忍忍病情就会过去,当严重病情严重时候,就会采取其他各种疗法,前一种方法是人体自身的恢复能力,这是属于养生,而后一种是利用外部因素,这叫治病。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养生遵循的是适时适地宜人,按照天地四时的规律,搭配饮食,用来在身体无病的时候,进行身体的调理,从而达到延年益寿和增强抵抗力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
真正的养生是什么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2、养生的重点是养什么
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就是保养元气,只有元气足,身体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长寿。
天人合一 调于四时
元气来源于先天父母,靠后天水谷精微滋养,以调节、维持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全过程,元气盛,人之轻病可不药而愈,重病可配合药物或疗法战胜疾病。如元气衰败,虽有效治疗,亦难免死亡。
中医认为,人要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中医学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应”。人的健康长寿,是不能违背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适应四季寒、热、温、凉外,还要注意避其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更要注意防范反常之气,这种季节气候大气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时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气致病,首先应“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等,同时更要心理舒畅,无杂念妄想,勿劳心神,保持机体元气抗病功能。这些预防措施对于老年或体弱多病之人,更为重要。这也叫调于四时,和于人体。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是中医学养生之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情志安宁 气血通畅
中医认为,生命活动,贵在气血通畅,所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便是中医治病的大法。影响气血不畅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宁。情绪安宁,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气血运行逆乱。据统计,长寿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温和、开朗、乐观的性格。中医学将人的情志区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个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过就要情志不宁,损伤人体元气和功能。七情又分别与人体五脏各有所关,如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如过怒伤肝,可导致肝脏疏泄条达和动升的生理功能失调,肝气郁而化火上逆,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气郁滞日久,又可导致机体有关脏器的关系失衡。首先会影响脾胃,出现胃病。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眩晕病、胆囊炎、各种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种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宁而引起的。可见情志和人体生命健康关系多么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宁,是中医养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动静结合 形神合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可强筋壮骨,增强机体功能,使人健壮。但活动锻炼,必须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如锻炼活动时,心神不静,胡思乱想,反而促使气血紊乱。只有形神合一,相互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气充足,健康长寿。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等,无一不是既要形体活动,又要思想入静,达到形神合一的。可见运动锻炼,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养生之道的重要环节。
饮食有节 保护脾胃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须依赖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无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输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故养生十分强调重视保护脾胃。实践证明,长寿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饮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时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体元气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汉末名医张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历代医家在治疗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
脾胃之功能损伤,可来自多方面原因,如气候的突变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饮食方面,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肥腻之品,或过饥过饱、饮酒过度等,均可损伤脾胃。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亦指出:“脾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饮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时、定量、定性,早饭宜吃好、午饭可吃饱、晚饭要吃少,保护好脾胃。
中医对食品种类亦非常重视。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说明人以米、麦、谷、豆等类为主食,再辅助吃一些水果,肉类少吃为益,多吃些蔬菜以补充饮食。现代科学对人体营养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细粮搭配,吃饭宜七八分饱,不甜腻,多食蔬菜,适当吃些水果、瘦肉、蛋类、鱼虾等品,保证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康。中医养生还有食疗、药膳等,可适当选择。
益肾固精 全真养形
肾脏为人体重要脏器之一,中医学称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盛,可使人精气充盛,生殖力强,思维敏捷,筋骨强健,耳聪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历代中医学家都主张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神益寿延年的养生重点。有人虽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聋、眼不花、发不落、齿不脱、精力充沛,都与肾固精足有关。相反也有人年不过花甲,却未老先衰。造成肾精亏虚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且易造成肾亏的是青中年时期纵欲过度,妄想劳甚,不知养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时期不知固肾养生,病已造成,想补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长寿,年老不衰,青中年时期就要房事有节,清心寡欲,注意益精固肾。
中医学养生之道,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想达到精、气、神充沛,既长寿又健康,难度虽有,但如能做好以上五个方面,是完全能实现的。的疾病与健康,衰老与长寿都和很多的饮食有关,除了外界的一些因素之外,我们自身和长寿的关系尤为重要,而尤其是对元气的保养至关重要,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就是保养元气,只有元气足,身体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长寿,那么我我们应该如何保养元气呢?
老人如何养生
起居养生
秋季睡眠养生应分早秋、中秋、暮秋三个阶段来调整作息时间。现在已过了初秋,到了中秋和暮秋,就应该本着避潮湿、避寒凉的原则,采用早睡早起的方式,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早睡滋养阴气,早起顺应阳气。秋季睡眠养生的早起,能够使人提前觉醒,精力充沛,从而避免秋乏的发生。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
秋天天凉了也要保持居室经常通风,当室内外温度相差10℃时,15分钟即可将室内空气交换一遍。少在居室内吸烟,以减少污染,厨房最好安装换气扇,庭院、室内可养些花草,以调节空气湿度。
秋天防静电伤身。为了防止静电的发生,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室内要勤拖地、勤洒些水,或用加湿器加湿;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以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发现头发无法梳理时,将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以将头发梳理服帖了。对于老年人,应选择柔软、光滑的棉纺织或丝织内衣、内裤,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以使静电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秋冻”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
饮食调理
1、防寒温里。每日的早餐,用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枣和干姜、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浆、胡辣汤、羊肉汤、醋熘白菜、糖蒜等。
2、排湿祛风。遇有风雨阴湿天气或者体内有湿、大便稀的情况,老年人应增加祛风排湿的饮食,如选用大米、扁豆、红小豆、薏米、莲子、栗子、葱、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
3、润燥滋阴。在干燥天气或口干舌燥、大便干的情况下,老年人应选择润燥滋阴的饮食,此类饮食品种能增强免疫力,可选用全麦面、小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莲菜、百合、木耳、梨、苹果、葡萄、枸杞、大枣、甜杏仁、甘蔗、蜂蜜、鸭蛋、蒸鸡蛋羹等。
4、收敛阳气。在饮食中适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敛阳气,若无风寒天气或体内没有凉寒,老年人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解表发汗的食品,如大葱、生姜、辣椒、芥末等。
5、五味调和。这是健康的八大基石之一,老年人应注意如下关系:辛辣味与酸味或者苦味是相互制约的;甘甜味与咸味或者酸味是相互制约的;咸味与苦味或者甘甜味是相互制约的等。
精神、运动调养
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秋令肃杀,自然界凄凉的景色容易导致老年人悲观伤感的消极情绪。研究发现:不良的心理刺激,会抑制人体免疫防御功能,易致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许多疾病丛生,因此,老年人应特别注意精神保健。
秋季阳光和煦,原野金黄,秋高气爽,是老年人闭目养神、收聚精锐的大好时光,此时老年人宜到公园、郊野、山林等林木繁荣、宁静优雅之地,做做闭幕养神的气功。闭目,先眼肌放松,再面部放松,心胸喷涌而出,眼睛也即会有神。许多名人学士在繁忙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做做闭幕养神功,即可收到养精蓄锐之奇效。
另外秋天是旅游登山的黄金季节,老年人可以结伴去野外山乡,登高远眺,饱览大自然秋花烂漫、红叶胜火等胜景,一切忧郁、惆怅顿然若失,愉悦和谐的情绪会使您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
3、低学历应该学什么样的养生技术?
养生和学历低有鸡毛关系。愣装文化人搞得所谓养生都是作秀而已。农村九十多岁的人也不少,劳逸结合,心情开朗。环境也很重要。
4、学养生知识要学一些什么?
1、按时休息
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很多人都处于忙碌的状态。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感觉到累了才去休息。其实,从健康养生知识的角度去讲的话,这时休息已经为时过晚了。因为,当人感到累的时候,疲乏已到相当程度,这时候休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消除疲劳的。过度的疲劳会为疾病留下了隐患的。而工作一段时间就稍稍休息一会,注意劳逸结合,不仅会很快消除疲劳的感觉,还能够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哦,人体的阴阳气血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调整。
2、按时喝水
口渴了,这是提示体内缺水已比较严重,这时候再补充水就比较晚了。据调查结果显示,有经常饮水习惯的人,其患便秘、尿路结石者会明显少于不常饮水的人。而且,经常喝水还对心肌梗死和中风等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哦。因此,老年人、高血脂、动脉硬化、血液稠、冠心病和中风病人,以及对水相对需要的孕产妇、青少年和婴儿,应该养成一个经常饮水的习惯哦。
3、按时锻炼
健康养生知识的比较广,不知道你有了解到了哪些。其中按时参加体育锻炼也是健康养生知识的一部分。我国近年内,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和骨质增生等老年病已呈年轻化趋势,即青壮年患者在日益增多,青年脂肪肝患者的大量增加更是吓人,这些都与他们不参加锻炼、吃得过多和经常喝酒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青年人应该多加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每天按时锻炼,对健康大有裨益。
4、早起早睡
“早起早睡,与鸡俱兴”。早睡的话可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的话可舒达阳气。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秋天的话适当早起,这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同时起床时不宜过急,可以适当懒床几分钟哦,舒展活动一下全身的筋骨,这对预防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脑血管疾病在秋末冬初的发病率非常高,发病的时间大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人在睡觉的时候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变慢了,这就是血栓容易形成的缘故。
说到健康养生知识,吃的当然是少不了的。学会养生还要懂得营养的搭配。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的人,可采用早餐吃粥法来益胃生津,如银耳冰糖糯米粥、百合莲子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等等。另外,还应该多吃一些酸味的果蔬,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这样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秋天的气候比较干燥,这时人体肌肤内的水分蒸发的比较快,容易使人出现肌肤干裂、咽喉燥痛、皱纹增多、大便秘结等多种症状。因此,预防秋燥是重要的秋季养生保健原则。
5、养生培训班学什么啊
1.食疗养生基本理论(基本营养知识、基本中医知来识、基本食疗知识、基本药膳知识)。
2.食疗养生基本技能(对症水疗、对症本草食疗、对症果蔬汁食疗、对症药膳食疗)。
3.实训(对症开食谱、食疗药膳养生菜品开发)。
4.整个教学体系中,涉及若自干个课程模块,全面、系统、科学、规范。
5.是典型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文武双全的食疗养生专业人才。
6.采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指定教材,包括《食疗养生师理zd论知识》、《食疗养生师基本技能》二册。
6、想要学习养生不知道养生都分什么专业吗?怎么入门开始学习呢?
养生的话你可以学中医的养生,西医的太复杂,而且不如中医养生有那么多的手段。所以可以先从中医基础学起吧,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啊什么的。。。
7、养生学是什么意思?
8、什么是传统体育养生学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是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体育养生学是通过身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预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门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它对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养生是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起到改善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作用,它既能养生又能治病,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
(8)养生学什么扩展资料: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5 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养生经验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传统体育养生学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各种方法和套路动作简单易学且不受时间场地限制,深受大众的喜爱。
本教材首先论述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简述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发展简史以及基础理论,然后介绍经过历史检验、操作简便、功效显著且无副作用的练功法,如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内养功、练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养生太极掌、太极养生功法等,最后介绍了运动处方的分类、制订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与程序、运动处方的格式及运动处方范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