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唐朝养生

唐朝养生

发布时间:2020-04-30 09:21:51

1、古人选什么样的健身方式 唐朝人竟喜欢按摩

秦汉时期崇尚“健身操”
《后汉书》:“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
先秦时期,古人健身以“修身养性”和“延年益寿”为主题,即“顺时养生”。到了汉魏时,又加入了“运动”元素—— “做体操”。
汉魏时期,古人最热衷的一项体操叫“导引术”,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带有医疗保健功能的健身操。导引又称“道引”,它是气功的一种早期形态,在先秦文献中已出现。《庄子·外篇·刻意》里即有这样的说法:“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彭祖是传说中的寿星,也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健身养生达人。
但导引成为流行健身方式应该在秦汉及以后。《汉书》、《后汉书》记载的名人中不少都习练导引术。如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便很欣赏导引,《史记·留侯世家》称,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导引术到底是什么样的健身操?上世纪70年代,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幅彩绘帛画,让现代人才看到了真实动作图。帛画上描绘了44个正在做导引的人物形象,还标注有简单的动作说明。
导引术比较复杂,东汉末期出现了简化版健身操“五禽操”。五禽操又称为“五禽戏”,《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其发明者为东汉末著名医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编而成,身体不舒服时,做做五禽操就好了:“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饮食。”
模仿动物动作的五禽操其实是现代人所说的“仿生健身法”,先秦时已有记载。《庄子·外篇·刻意》即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所谓“熊经鸟伸”,就是像熊攀援一样引体,如鸟样伸腿舒展。
“仿生健身法”此后成为中华保留养生手段,宋朝时出现的“八段锦”、“十六段锦”,清朝出现的“太极拳”,都含有仿生动作。
唐代青睐“干浴”
《千金冀方》:“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
古人的健身理念到唐朝时已十分成熟,可选健身方式已相当丰富,如服食法、居处法、调气法……都是当时流行的健身养生手段。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满大街都可以看到的“保健按摩”,唐朝时就流行了。
按摩又叫推拿,本是中医治疗手法之一,在先秦名医扁鹊生活的时代已用来治病。《史记·扁鹊列传》所记载的“案扤[wù]毒熨”,就是按摩、药敷方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也发现了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典型的按摩动作。
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设有“导引按摩篇”,称按摩术为“干浴”:“夜欲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辟风邪。”按摩虽然不是唐朝人的发明,但唐朝人十分喜欢是事实,这或许与唐朝时生活条件好,人们讲究生活质量有关。唐朝著名医家、健身达人孙思邈便十分推崇按摩术,将之发挥为日常健身养生方法。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记录了两种当时流行的按摩术,一是域外传来的“天竺国按摩”,一是本土发明的“老子按摩法”。这两种按摩均是自我按摩,“天竺国按摩”只有18节(十八势),对老人保健特别有效果,“但是老人日别能根据此三遍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按摩分主动(自我)按摩和被动(他人)按摩,被动按摩是由掌握一定技巧的人帮助按摩。唐朝最擅长按摩术的是孙思邈本人,据说他活了100多岁。《千金冀方》记载,孙思邈有“食后摩腹”习惯:“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
按摩在各个部位均可进行,如摩头、摩面、摩足、摩腿等,其中“摩腹”最受青睐并为后世所传承,清方开辑《延年九转法》即是以按摩腹部为主的健身方法:“摩腹之法,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妙应无穷,何须借药烧丹,自有却病延年实效耳。”此法又称“仙人揉腹”,每法均有图和解释,故又称《祛病延年图说》。
到明清时,保健按摩已和现在一样,成为大众健身方法,明清浴室、理发店都可提供按摩服务。
宋代热衷于“安步以当车”
《苏东坡全集》:“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
据《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条,先秦时赵国大臣左触龙就是采用步行方式恢复身体健康的,“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从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古籍来看,秦汉人对于行走的认识相当深刻,出土的《养生方》便有“走”方、“疾行”方。疾行即跑步,健身方法之一是:“行欲毋足痛者,南向禹步三……”大概意思是, 想长时间行走脚不疼痛,就要面向南走“禹步”,禹步正是一种仿生行走姿态。
步行宜在早上进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即提倡:“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晨练的同时,古人也有“晚课”,利用饭后睡前时间散步,这有助于入眠。《紫岩隐书·养生》称:“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
两宋时,步行更受到许多名人的格外青睐,北宋有个叫张方平的“天下奇才”,曾在南京(江宁府)做过官,他便有晨练习惯,每天早上要步行五里,长年如此。据《宋史·张方平传》,他活到了八十五岁。另一才子苏东坡比张方平更爱晨练,每天早上跑步。据说每次跑10里,出汗方止。据《苏东坡全集·策别十七首》,苏东坡认为,“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据明王如锡编《东坡养生集》记载,苏东坡认为自己的长寿秘方有四,其中之一是“安步以当车”,安步,“缓行也”,就是散步。
苏东坡也是位健身达人,他使用过的养生术被称为“苏子术”、“坡仙功”,有一种“香泉养生功”主要由“步息”、“卧息”、“爬功”、“桥功”套路组成,其中的“步息”,就是结合行走开展的。
但如果天气不好或空气有污染时,古人并不提倡晨练。明沈仕《摄生要录·行立》即有类似观点:“大雾不宜远行。”
明清时期盛行“习武”
《义和团档案史料》:“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
与以前各个朝代相比,自元代开始,中国人的健身方式出现新的变化,习武成为首选。所谓“习武”即习练武术。武术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上“止戈”手段都属武术;侠义仅指徒手相搏技术,靠肢体动作完成。如果再缩小一下外延,武术即“拳术”,不懂拳法,就谈不上会武术。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便认为,“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明清时,武术能成为盛行的健身方式与元朝的禁武政策不无关系。元朝严禁中原民间私藏武器,家里连菜刀都不能随便拥有,这使徒手搏斗技术在民间悄然普及。
明朝则直接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从军队到地方,都支持习武。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四“论兵紧要禁令篇”中便称:“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而是“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
明朝时,各种武术流派也因此应运而生,出现了“十八般武艺”,且各具地域特色。既有“南拳”和“北腿”之分,也有“内家”与“外家”之别。如今深受习武之人推崇的少林、武当、峨眉等三大武术流派均是在明朝时成熟起来的,如少林武术,当时即已天下无双,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称:“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
清朝的“禁教不禁拳”政策更将习武风尚推到了极点。据《义和团档案史料》,光绪二十六年四月,直隶总督荣禄在奏折中曾写道:“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自卫身家,原为例所不禁。”
清朝“不禁拳”的本义并非出于“增强人民体质”的考虑,而是为“御侮”和“防贼”,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习武健身运动的发展,现代最为流行、广受欢迎的“太极拳”就是清朝时出现的。
这股“习武”之风,一直影响到今天民间的健身风尚。值得注意的是,在习武的同时,明清人还爱“练功”健身,西方人称中国武术为“中国功夫”,便与此有关。

2、唐朝御方养生会所有哪几个店

唐朝养生可以说是养生届最烂的一流,不管开几个店,做脚底按摩,都是50岁的阿姨级别,这就算了,有次本来就是去养生的,但是给你单泡水半个小时,然后就按半小时脚,期间连茶水都没有上,也不问,中间给剪指甲,年纪大眼睛估计视力也不好,妈的剪刀剪刀肉里去了专,痛得……每个属脚才15分钟,也没有按头,按肩膀,按脚也按得是不痛不痒,我第一次遇到这么不要脸的足浴店。不过唐朝的管理水平差向来是出了名的。

3、大唐沐足的单人养生泰式有特别内容吗

单人间啊!!!或者要个泰式房也特别舒服哦!

4、唐朝养生有没有调情

唐朝养生可以说是养生届最烂的一流,特别是东葛路那家还是总店,去脚底按摩,都是百50岁的阿姨级别,这就算了,本来就是去养生的,但是给你单泡水半个小时,然后就按度半小时脚,期间连茶水都没有上,也不问,中间给剪指甲,眼睛估计视力也不好回,妈的剪刀剪刀肉里去了,痛得……这种地方的水平你还想去调情,服务太差了。不过唐朝的管理水答平差向来是出了名的。

5、唐代饮食文化上的养生风潮表现有哪些?

道教作为世界上唯一以养生为宗旨的宗教,它的勃兴,极大地推动了养生文化的发展。唐代的养生风潮,在饮食文化上的表现有三:其一,药膳和药酒大量出现;其二,用水果养生美容成为时尚;其三,饮茶的普及。

6、唐朝有什么吃喝的东西?

1、荔枝

由于杨贵妃亲自为这一奢侈品代言,荔枝美名传扬天下。在作为唐朝政治文化中心区的黄河流域,富贵人家都把能吃到荔枝当成炫耀的资本。

2、樱桃

唐朝人也叫“含桃”。说它有文化品位,因为在北方地区,樱桃是一年中最早成熟的水果之一,被称为“初春第一果”。

每年樱桃季到来的时候,朝廷用它来供祖宗荐庙,皇帝带着大臣在皇家樱桃园里搞采摘、专门开宴席品尝,还向近臣赏赐樱桃作为一种荣宠象征,受赏的大臣要隆重地写诗做文章答谢皇帝,夸耀自己有面子,像王维、韩愈、白居易这样的大手笔都写过。

3、蒸梨

梨子在唐朝北方,是比较常见的水果,但唐朝人喜欢吃的却是蒸熟的梨。

4、李子

唐朝人经常叫“绿李”和“苦李”,也是北方常见的水果,最有名的是洛阳出产的“嘉庆李”。

5、石榴

据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的外来水果,在唐朝也是各地普遍种植的,很受喜爱。石榴子晶莹可爱,口感甜润,花型美观红艳,唐朝人喜欢用石榴的图案来代表“多子多福”,美女们穿的红裙也经常被称为“石榴裙”。

(6)唐朝养生扩展资料

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

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但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

在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流传,其中尤以煮或涮羊、烤全羊最为典型。

汉唐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期。东汉以后,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使用。由于坐胡床必须两脚垂地,这就改变了汉族传统跪坐的姿式。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家具新变化,到隋唐时期也走向高潮。

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床榻几案的高度继续增高;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家具品种增多,椅子、桌子等都已开始使用。桌椅出现以后,人们围坐一桌进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唐朝与域外饮食文化的交流非常多,人们的物质生活都有一种崇尚西域的风气,饮食风味、服饰装束都以西域各国为美,崇外成为一股不小的潮流。当时的长安,胡人开的酒店也较多,并伴有花枝招展的胡姬相陪,李白等文人学士常入这些酒店,唐诗中有不少诗篇提到这些酒店和胡姬。酒家胡与胡姬已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7、唐朝宫廷的饮食起居是怎样的

在唐代,皇帝制度达到成熟,宫廷之中的饮食起居都有成套 礼仪和规矩。宫中有专门掌管御膳的机构尚食局,属殿中省,设置奉御、 直长、主食、主膳和食医等官,由宦官担任。作为技术官主食有 16人,而主膳多达840人。同时后宫宫闱中还专设尚食、司 膳、典膳、掌膳等官。他们负责日常把饭菜食品从采购食料到灶台炒制,再到分别食类,向各殿分发等各项工作,一定要把饮 食准时、安全地送到皇帝和后妃们的眼前。宫中非常讲究饮食的丰富、新鲜、卫生及养生作用,不但天下山珍海味可以随时供 应,而且食医门会根据气候节令搭配食谱,调配各种合适的食平时皇帝居住在太极宫,这里位居宫城正中,外侧有郭城从 东、南、西三面环抱,犹如众星拱月,衬托出皇帝高高在上、与众 不同的地位。太极宫中的太极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稍北有两仪殿是皇帝休息和接见大臣的地方;向南正对宫城正 南一门承天门,门前横街宽广,是一个开阔的广场,可以聚集万 人之众,因而就成为皇帝举行朝贺、庆典和接见外使、百姓的地 点。宫城后半部分称作寝宫,是皇帝日常娱乐、寝宿之处。内设 诸多宫院,各居后妃以服侍皇帝。该处管理最严,侍卫守护,黄 门监督,臣民不得无故入内,即使百官应召入宫也要详细记录下 其姓名、官爵、年貌等,并验证牌符,以防假冒。寝宫往后出玄武 门是皇家禁苑,这里可不像北京故宫里的御花园那么狭小,而是 绵延百里,极尽山水园林之美,是皇帝和后妃们休闲娱乐的洞天 福地。

8、唐朝的饮食文化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与唐朝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