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养生和道家佛家儒家养生的关系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经络学说、阴阳五行知等为理论。 基本上包含了三家养生
1、儒家讲的是道敬,修身,道家讲的是静,练气。佛家讲的是净,养心。
儒家更重专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属.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避世。
2、儒家养生思想是怎样的?
儒家的养生思想,是极宝贵的百养生经验,因而为历代养生家所遵循度。时过千年,仍有其实用价值。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问息”。这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答,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版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权。
3、医家养生、佛家养生、道家养生、儒家养生、法家养生、兵家养生、纵横家养生都为智慧养生,我们如何养生?
宫殿之上,有闲情逸致可平心品茗;
庭院之中,得仙风道雅当静气赏蔎;
王道之行,能宠辱不惊则随缘啜荈;
普世之时,堪诙谐若愚且如意尝槚。
养生之道,在当下安心,吃茶去罢~
4、儒家养生思想的优点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后世把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被后世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封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影响很大,自然也影响到养生学。
养生理念:
修身养性:仁德、孝道;
中庸平和:和为贵,欲而不贪;
饮食养生:美食、卫生;
兴趣广泛:“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
(一).修身养性
1. 倡仁德——施“仁”于人
儒家宣扬“仁‘的学说,孔子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讲孝道——敬老爱幼
《孟子》云: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者寿”)
3.“仁”者寿
孔子提出“仁者寿”,“智者寿”。“仁”是修养品德,勤奋学习的结果。仁德之人乐观大度,没有忧愁。孔子明确告诉后人说: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勤奋好学品德是孔子所提倡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精神。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仁德之君子,心胸开朗,积极向上,精神乐观豁达,使自己处于平衡状态。
社会调查证明,与人为善有利于健康。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 凡与人为善的人其死亡率明显降低。
(二).中庸平和
1. “和为贵”的人生理念
孔子在《论语》中曰:“礼之用,和为贵”。
《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和”就是强调“天人调谐”,其包括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共生共荣、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思想,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生健身之道,也是经商发财之道、社会发展之道。
2.“欲而不贪”,知足常乐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勤俭节用,克己复礼。
孔子曰:“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常以“修己”、“克己”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知足常乐的作用。《孟子
尽天下》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论语》中指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赞扬其弟子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艰苦作风,抨击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的丑恶行为。
3.因人而宜,养生“三戒”
孔子根据人的年龄不同,总结出著名的养生“三戒”有: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确为经验之谈。
4. 顺应天道,养气中和
西汉前期儒家大师董仲舒将中庸思想和养生相结合,强调养气中和。他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终;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这种以“天人感应”为中心,以中和之道养身健体的思想是颇有道理的。
(三).饮食养生
孔子是美食家,他很提倡饮食卫生,并提出饮食原则和宜忌,这是我国养生文献中有关饮食卫生的最早记载。
1. 饮食精美
《论语 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礼记
内则》中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这种顺应四时的饮食烹调,可使饮食精美,烹调味美,可增加食欲,促进吸收,有利健康。
2. 饮食卫生
孔子在饮食卫生方面提出“八不食”的膳食禁忌:
“食殪而霭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酱不食”。
进食卫生提出:“食不言,寝不语”。这些饮食卫生要求对健康是有益的。
(四). 兴趣广泛
孔子一生颠破流离,能享73岁的高寿,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奇迹。除了他科学地遵循上面所谈的一些养生原则和方法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也是保证身心健康重要条件。孔子自言他的一生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的确是对他一生的生活的概括总结。孔子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他不仅精通诗、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活动都非常有兴趣。他十分欣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乐曲。正是这种广泛的性趣爱好,陶冶的性情,促进了健康长寿。
5、儒教的养生功
介绍一种儒家养生功——易华养生功
《易百华养生功》是一种儒家养生功法。中国的三大教派,唯儒教是入世修炼,其它两大教派(道度教、佛教)则是出世修炼。孔子在《大学》里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次第,最终是平天下。所以儒家是以治世为宗旨的学派,它的养生修持功夫也是为平问天下而作的基本准备。三大教派在修持中答都有很好的健身作用,也能激发人体的一些超常能力,也就是现在人说的气功和特异功能。但是儒家只以治国平天下为专正道,其它的副产品(佛、道所说的神通、法术)则视为旁门左属道,只在修持中感悟,并不正面示人。这就是儒家功法多不为今人所知,传世不多的原因所在。
http://www.szyswh.com/newsInfo.aspx?id=202
6、怎么理解儒家修身养性法?
修身养性,指的是对性格的修炼。现代健康观已从以往的身体无病,扩展到精神、心理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等诸方面。换言之,良好的性格也是考查你的健康质量的一大指标。人们总是对佛道医武等养生之法津津乐道,而对儒家养生之法却很少道及,陌生的很。其实,儒家养生法最贴近生活,而且直指人心,与佛道医武有同有异,有其独特之处。今就儒家的修身养性方法作如下诠释。
德润身仁者寿
儒家养生首重修心养德,认为具备仁德之心的人一定会长寿。即所谓“仁者寿”(《论语·雍也第六》)。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说“爱人”。就是说只有内心充满爱人之心的人才会达到“仁”的境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孟子也进一步证实道:“仁,人心也”(《孟子·万章章句下》)。看来儒家的“仁”即人之本性,是爱心,是人心。
只有真正具备了爱心和真心的人,才会具备“仁”的美德。那么,什么又是“德”呢?儒家把人比作一棵大树,德即树之根,做人之根本,而财富只是树的枝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根深才会叶茂,树才会生长旺盛。品德高尚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赞许,世人的尊崇,才会获得真正的财富,健康长寿。所以儒家认为“仁”为德本,德为人之本,这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有钱的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装饰豪华的房屋,住得舒舒服服,但他们的内心却是空虚的,而往往又为钱财而忧虑。而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宽广,性格开朗,做事光明正大从不做违心的事,自然心情愉悦,吃得下睡得着,所以身体自然就好。“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释“诚意章”》)。
水有载物包容之德,所以德行高尚的人往往以水为鉴,经常勉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胸怀大志兼善天下。山岳岿然巍立气势雄伟,往往为具有大仁大德的人所钟爱,只有大山那样博大胸怀的人才能够审时夺势立于不败之地。聪明的人经常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大脑智慧,淡泊名利的君子都喜欢过恬静悠闲的生活,无欲无求从不做有违道德的事,也不让世俗烦忧的事来束缚自己。所以聪明的人总会心情愉快舒畅,没有烦恼。
凡是胸中充满爱心的人,能为社会和大众作出贡献的人,多做善事的人,一定会长寿。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第六》)。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仁者爱人”之心而又能长寿呢?孟子说:一个人要努力保存自己的性善之心,修身养性加强道德修养,多干一些有益的事,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正确对待天命即自然发展规律,无论寿命长短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才是修身立命的方法。“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又说:一个人的祸福不是无端而来的,是由于自己的作为而来的。善者自会多福,恶者多有祸事。所以一个人的祸福无不是自己招来的。“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慎交友善养生
儒家不但重视自身修养,而且还提醒人们在交友和生活方面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因为这些方面的负作用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身体健康。对于交友方面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要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知识渊博见闻广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反之,与虚伪做作的人交朋友,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
对于生活方面孔子也提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把能够经常得到调节生活的乐趣作为快乐。心胸开阔,不妒嫉别人的成功,把赞扬别人的长处作为快乐。把多交能辨是非、肯助人为乐的贤良朋友作为快乐。这是有益的。把喜欢骄纵放肆,不顾社会公德,任性妄为的行为视为快乐的;把喜欢纵情游荡,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行为视为快乐的;把喜欢彻夜宴饮,姿情纵欲,花天酒地,丧失道德的行为视为快乐的。
这些都是既损害于社会又损害于己身的行为。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不但赞扬了一些有益社会,有益健康的优良作风。也痛斥了一些自私自利、虚伪狡诈的人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不良行为。警示人们那些该作,那些不该作。只有懂得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章句下》)。
儒家不但重修心也重修身,修心为养性,修身为立命,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发挥聪明才智,所以修身养性二者不可缺一。因此,孔子认为人一生中有三件大事要时时警觉。年轻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要惜精保命爱护身体,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精力旺盛,要警觉争强好胜,不要为一些小事就吵吵闹闹,甚至拳脚相向,于己于人都不好。年老了血气衰退,应警觉贪得无厌,要常怀平常心,不计得失,经常保持心理平衡,心情畅快,精神愉悦,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第十六》)。为什么古代得道的人能够健康长寿,是因为他们注重养生,因而长寿,能够长久地享受人间快乐和美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能早树立节欲长生的观点,懂得爱护身体,爱惜精力,所以精力不会枯竭。
人和大自然都是息息相通的,虽然万物形态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和人类是相互感应沟通的,是相互倚持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所以,古代修身养性的人和治理天下的人都效法天地。“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吕氏春秋·情欲》)。
孔夫子不但注重精神修养和形体修养,而且对起居饮食也非常重视。他喜欢做工精细的食品,对菜肴要求刀工严格,肉丝要切得细而匀称,一是要达到形、色、味俱佳。这样能增加食欲,使人看得满意吃得香。
对于放久而腐败变质的食物绝对不吃,对变了色有异味的食物不吃,对烹饪不得法达不到食用要求的不吃,对过了时降低了菜肴质量的不吃,对不按规格要求胡乱取用的肉不吃,对主菜和调味品不配套的不吃,在宴席上要少吃肉多吃主食,能饮酒但不可喝醉,从集市上随便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虽然席上佐料还有但不贪吃以适度为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第十》)。
他还认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与养生有关的地方,不但要对饮食提出高要求,而且对睡觉姿势和衣着梳妆也要符合保健要求。如睡觉时不要长时间仰面朝天躺着像死人一般,这样对内脏运化活动和呼吸都有障碍,会造成不良后果。正确的姿势应以侧卧为宜而且以右侧卧为佳。这样不会使心脏受压,呼吸也正常。再者在家中应全身心放松,给自己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健康。“寝不尸,居不容”(《论语·乡党第十》)。
人与天同心诚则灵
那么怎样才能进入养生的最佳要求和状态呢?首先需要有欢欣的情感即心情愉悦,心静意宁。而这种情感产生于平和的心情,而平和的心情又产生于道,这个道就是大自然。所以我们要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它虽然是看不见听不到的而又无法形容它的形态,可是它确实存在的。
如果能和这个“道”也就是大自然融为一体来修身养性的人,一定会免除灾祸,终享天年,保全天性。“欢欣生于平,平生于道。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吕氏春秋·大乐》)。要达到这个境界首先要有诚意,心诚才能心思端正,只有心思端正而后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除了端正内心和具备诚意外,还要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经文章》)。所以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去认真思考研究并亲身体验,才会明白其中之奥秘,才能达到“终其天年,保全天性”的效果。
7、儒家养生的鼻祖是谁?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最广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专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学派,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宰的地位,“儒学”也几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在医学极不发达、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时期,他活了属73岁,“人逾七十古来稀”,可谓长寿了。
8、儒家养生主张是什么意思儒家饮食养生观儒家养生方法
儒家养生主要从百生的角度来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儒家度不注重死亡本身,而讲究慎终,主问张把严肃的生活态度坚持到最后一刻。肉体生命具有价值,但为答了某种原则我们应该抛却生命。
这里摘版抄不了太多,权有字数限制。自己去查资料看吧
9、儒家养生思想是什么?
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强调精神调摄 《礼记·缁衣》说:“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精神。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有过分地要求,这就需要遵循“礼”的原则。正如《论语·颜渊》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行则从礼、君子三戒等内容,即为寡欲。儒家关于精神调摄的原则,在中医养生学思想中得到了阐发和应用。
二
注意身体护养 这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一个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反之,如果不注意这些原则,“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三
倡导饮食卫生 孔子对于饮食卫生十分重视,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他提出了饮食保健的原则,即《论语·乡党》中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精,则营养丰富,脍宜细,则味道美,可增进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并且,提醒人们一定要食新鲜、清洁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他指出:“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则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贪。”强调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经久变味、腐败发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饮食卫生要求。同时,也提出了调和饮食五味,要顺应四时的原则。
儒家的养生思想,是极宝贵的养生经验,因而为历代养生家所遵循。时至今时,仍有其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