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四要

养生四要

发布时间:2020-04-29 23:35:24

1、中国古代关于房事养生的奇书有那些

《合阴阳》 《十问》 《天下至道谈》 《养生方》 《杂疗方》 《黄帝内经》《论衡·气寿篇》
《论衡·命义篇》 《容成阴copy道》(失) 《七发》 《黄庭经》 《素女经》 《素女妙论》 《玉房秘诀》 《玄女经》 《素女方》 《抱朴子·至理》 《天地阴阳交欢大知乐赋》 《洞玄子》 《御女损益篇》 《房中补益》 《玉房指要》 《记济真经》 《延寿第一绅言》 《妇人良方》 《三元延寿参赞书》 《医方类聚》 《修真演义》 《房中切度》 《修要诀》 《养生四要》 《遵生八笺·延年道却病篇》 《房术奇书》 《房术玄机》
叶德辉辑录《双梅影暗丛书》

2、万密斋的学术思想之养生四要

1.节食寡欲,固护脾肾万氏在《养生四要》一书中,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其所言之寡欲,不专指房室而言,而包括有食色两方而例如他在该篇中曾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口腹之养,躯命所关”。是人类赖以繁衍生命,维持生理机能活动正常进行的两大需要与本能。他坚决反对方士们那种“谢绝谷,必休妻,而后可以长生”的荒谬言论,指出谢绝谷则“枵腹之瘠,救死不赡,使天下人尽坠厥宗”。反对佛门道流那种“弃人伦,绝生理”,以绝欲为长寿康健重要途径的说教,认为男女既达成熟的媾和条件,婚嫁则是无妨之事,谈不到对人体有什么害处。恰恰相反,如是时不能实现婚欲,则会志欲弗伸,抑之于内,产生病端。关于房室对人体是否能带来损害,灾他则以“欲不可纵,纵欲成灾,乐不可极,极则生悲。”的道理来解释。指出只是在过度的条件下会造成损害,房室的过度,必致肾精先耗“肾之精不足,取给于脏腑,脏腑之精不足,取给于骨髓。”以致日久天长,精气耗竭于中,病象见诸形外。病到此时,又须从根本上“远色断想,移精于清静法界”。万氏的这些见解,是完全符合客观现实的。
食物为维持人体生命话动的必需物质.《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宜,五菜为充”。人体的构造复杂,故对饮食的需要也是多方而的,若过多地偏嗜一味,或不知约束、暴饮暴食,又必然会超出了肠胃的容纳、吸收和消化限度,从而引起脏气的偏盛、偏虚或损害而引致病变。故万氏特别强调饮食的多源与食量的自节。“饮食多少,当有分数”,“喜食之物不可纵口”,“五味虽能养人,多食则反伤人”。他还以酒为例,取类说明。对于饮食的次数,他主张以一日三餐为宜“三餐之外不多食也”。脾胃有疾,则分别寒热肉面丰厚所伤原委,分施以消导之品。主症一除,则主张立停峻剂,而嘱以节食慎疾,从根本上消除病源,维护根基。
2.动静适度,养心益肝如其所言过激之动即“失性之动”,计有: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乱耳,使耳不清。五臭熏鼻,困恼中颡;五味浊口,使口厉爽。趣心滑心,使心飞扬。其实质是对《素问》“久视伤血,久劳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的补充与阐发,至于治动之法,书中列举了药饵、打坐与五行相胜等多种方法。在治疗侧重点上,则又以心肝为先。因心藏神,肝藏魂,魂离神乱,为病变之源。心神不安,血不归舍,则悸动不宁;肝失条达,则逆窜中外,变证滋起。故《内经》云:“怒气上逆呕血,下乘脾虚飧泄”。横逆于中,则胁痛支满,食饮不下。至于厥晕烦躁、暴聋瘈纵,亦为常见之候。故万氏书中所罗列的定志丸、安连丸、平肝汤诸方,无不为此二脏所设。
万氏所说的打坐,实是在吸收了古代医家、佛门、道士诸打坐方法之后的融汇与创新,乃是瞑目闭口、静心养志、呼吸定息,以养元真。这与现代气功师的静思发功、修生却疾的养生之术颇为相似。与传统不同的是,万氏根据自身的实践体会,认为打坐不仅限于静坐,不应“如聋哑痴呆一样全然不思外界事理”,而是要“将一件事,或解悟精义,或思索某首诗文”,亦能静下心来,收到传统打坐不能得到的好处。万氏的这一发挥性论述,是其长期的亲历体验。再就人体的各个脏器部件而言,既有以运为健者,又有以静为养者。故万氏又根据不同的脏器特性与不同的形体部分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保养措拖。如:“目宜常瞑,暝则不昏”,“齿宜数叩,叩则不龋”,“腹欲常摩,摩则谷不盈”。这种根据不同脏器、形体部分而采取的不同保育方法,足见万氏对养生学研究之入微。
3.法时应天,调摄阴阳
顺应天地四时,以养脏腑形体,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万氏在这方面,领会颇深,且多心得。他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首先从“阴阳平和,精神乃治”着眼,认为“阴阳和则气平,乖则生病”。养阴养阳,都是为了使阴阳之气趋于平和。其所养之法,亦颇丰富,针对五脏的属性喜恶,他提出了“春食麦与羊,夏食菽与鸡,秋食麻与犬,冬食黍与彘。”的具体食疗措施,以根据不同的季。在天气节令来到,气候变化明显之时,则嘱咐人们在起居活动时应予以相应的适应性调整。“月令冬至则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息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所定”。春生夏长,乃阳气发泄之时,教以礼乐者,歌咏以养其性情,舞蹈以养其血脉,亦养阳之道也。”
针对当时流行的“春月喜服过药利数行”,并谓可宣发阳气的习俗,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若无寒折之变,则宣剂亦不必服也,岂可下之,以犯养生之禁,以逆上升之气也耶。此春行秋令,肝必受伤,至秋乃发病也。”其“法时”的中心思想乃在于如何顺应天时,未病先防,以避免妄行逆动,自身受戕。
所谓中宜,指的是临证用药遣方,既要药能对证、随症化裁,又要在中病之后,把握机要,适可而止,以避免邪去正虚,变乱又起。“与其病后才服药,弗如药前能自防”,“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万氏“却疾篇”的立论宗旨。他说:“善养生者,当知五失: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择医三失也;喜峻药攻四失也;信巫不信医五失也”。道出了医患俱应遵守的准则。至于其治病施方,更一本以上宗旨,不妄投峻剂。但并不是说他完全反对用通泄汗吐峻剂,如其对于邪实重证,不但主张用,还把“汗、吐、下、针、灸”五法融于一体,以达邪祛正安之目的。认为“外感风寒,不急汗之,何以得解?内伤饮食,不急吐下之,何以得解?惟虚怯之病,贵乎用补,不可攻也。故攻其邪气者,使邪气退而正气不伤,此攻中有补也;补其正气者,使正气复而邪气不人,此补中有攻也。”万氏力陈“误服壮阳辛燥之剂鼓动真阳之火,煎熬真阴之水”的危害,告诉人们勿滥用金石补剂,“金石功速易生疾,不可轻饵,恐毒发难治也”。发皇古义,针砭时弊,实为难能可贵。万氏《养生四要》的理论精辟而通俗,方法效宏而易行,全书列方110余首,载药240余种,为妊娠、婴幼儿至百岁老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防病治病、强身用药的措施,是我们今天研究优生学、保健医学、老年医学、长寿医学的珍贵文献资料。

3、《养生四要》这本书中有多少食疗方

《养生四要》为明呆万全( 1488 - 1578
)所撰密切结合房事养生的医书。该书为作者广泛搜集前人养生学的回资料,汇萃诸家之长,参以己见,并亲自实践而著成。全书共 5 卷,寡欲、慎动、法时、却答疾、养生总论 5 部分。

4、中医里长寿的人为什么非常的多?

许多中医享有长寿的关键在于养生。《冷庐医话》称名医长寿为“医范”,强调“医人每享高龄……既精医学必有探性命之旨,审颐养生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其养生之道有四:

1、起居有常,动静适宜

如《管子·形势篇》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孙思邈提出:“养生之道,常于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华佗亦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百”。这都说明要动静适宜,劳逸结合。即《内经》的所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劳动、运动是长寿之道。

2、饮食有节,戒除偏嗜

《管子》说“……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说明饮食要有节制,要定时定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食物应多样化,应互相搭配。《素问》所谓:“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则提示人们饮食应清淡,不宜太咸。

3、减思虑,蠲喜怒

《上古天真论》说:“内无思想之患,以恰愉为务”。著名医学家李东恒说:“凡怒念、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医钞类编》说:“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说明不能过分喜怒悲哀,不能过分忧愁思虑。

4、慎房事

《内经》说:“若入房过度则伤肾”,放纵情欲,耗精过度就会“半百而衰也”。《千金方》上更说:“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明代龚应圆曾有一篇概括养生之道的“戒忌箴”,言简意赅,面面俱到,兹录于下:“绝戒暴怒,最远房室,更慎起居,尤忌忧郁,顺就寒温,调节饮食,毋以为言,虚伪无益,一或失调,噬脐何及。

5、古代医学家有那些

万密斋百 (1499~1582) 医圣。为湖北罗田县大河岸人,是与李时珍齐名的明代著名医学家。万密斋原为廪生,科场不得志后,决心学医。万密斋一生以“医药济世”,且医术高超,因此深受当地网络姓爱戴。清初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

万密斋提出以“寡欲、慎动、法时、却疾”为精魂的“养生四要”研究了人类生命规律,阐述了衰老因素,是增进健康问和延年益寿的具体措施。“养生四要”理论比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养生概念早几百年,甚至更全面、更先进、更科学,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自己身体力行,活到83岁,确属高寿,被专家誉为答500年来“中华养生保健第一人”。

据悉,万密斋著作颇丰,共10种108卷,其所著《万密斋医学全书》对现代临床医学具有较高参考价内值,内容除儿、妇、内科常见病证辨治以外,也包括对《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研究及养生保健、优生优育等方面的论述。明清以来反复刊印,不少的版本传入日本、朝容鲜、越南等国。

6、求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伏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出处

出自《喻世明言》第三卷,<新桥市韩五卖春情》

7、关于健康的诗句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谚语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谚语
治病必先治神,药疗必先心疗.―――谚语
忠诚是长寿之本,善良是快乐之源.―――谚语
生活上适度,精神上大度.―――谚语
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谚语
生理卫生强身,心理卫生强心.―――谚语
要享福,常知足.―――谚语
饮食养生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春秋战国孔丘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谚语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谚语
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明 万全
饥不暴食,渴不暴饮.―――谚语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圣济总录》宋官修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汤泡饭,嚼不烂.―――谚语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明郑宣
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谚语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谚语
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谚语
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谚语
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 万全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 张湛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一天三顿粥,郎中朝我哭. ―――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谚语
药补不如食补. ―――谚语
热饭冷茶泡,娘做郎中医不好―――谚语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谚语
甜言夺志、甜食坏龄 ―――谚语
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 ―――谚语
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 ―――谚语
少吃多餐,益寿延年 ―――谚语
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谚语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谚语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语
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谚语
饮食讲卫生,保你不生病.―――谚语
生活养生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谚语
人勤于体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人勤于智,精不外移,可以摄精.―――《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呻吟语》明吕坤
日光不照门,医生便上门.―――谚语
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唐 张湛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养生要集》唐 张湛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唐 张湛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谚语
按摩为养生之一术.―――《雨航杂录》明冯时可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谚语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谚语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屎.―――谚语
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谚语
烟酒不尝,身体必强.―――谚语
不染烟和酒,活到九十九 ―――谚语
烟酒不尝,身体必强 ―――谚语
捂捂盖盖脸皮黄,冻冻晒晒身体强.―――谚语
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谚语
剃头洗脚,胜如吃药.―――谚语
卧欲侧而曲膝,益气力.―――《宝生要录》宋 蒲虔贯
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数遍,名曰干沐浴.―――《宝生要录》宋 蒲虔贯
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温病条辨》清吴瑭
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地,寝时宜擦千遍.―――《寿世青编》清尤乘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呜前.―――《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8、关于健康古诗。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谚语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谚语
治病必先治神,药疗必先心疗。―――谚语
忠诚是长寿之本,善良是快乐之源。―――谚语
生活上适度,精神上大度。―――谚语
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谚语
生理卫生强身,心理卫生强心。―――谚语
要享福,常知足。―――谚语
饮食养生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春秋战国孔丘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谚语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谚语
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明 万全
饥不暴食,渴不暴饮。―――谚语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圣济总录》宋官修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汤泡饭,嚼不烂。―――谚语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明郑宣
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谚语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谚语
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谚语
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谚语
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 万全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 张湛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一天三顿粥,郎中朝我哭。 ―――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谚语
药补不如食补。 ―――谚语
热饭冷茶泡,娘做郎中医不好―――谚语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谚语
甜言夺志、甜食坏龄 ―――谚语
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 ―――谚语
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 ―――谚语
少吃多餐,益寿延年 ―――谚语
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谚语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谚语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语
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谚语
饮食讲卫生,保你不生病。―――谚语
生活养生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谚语
人勤于体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人勤于智,精不外移,可以摄精。―――《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呻吟语》明吕坤
日光不照门,医生便上门。―――谚语
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唐 张湛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养生要集》唐 张湛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唐 张湛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谚语
按摩为养生之一术。―――《雨航杂录》明冯时可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谚语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谚语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屎。―――谚语
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谚语
烟酒不尝,身体必强。―――谚语
不染烟和酒,活到九十九 ―――谚语
烟酒不尝,身体必强 ―――谚语
捂捂盖盖脸皮黄,冻冻晒晒身体强。―――谚语
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谚语
剃头洗脚,胜如吃药。―――谚语
卧欲侧而曲膝,益气力。―――《宝生要录》宋 蒲虔贯
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数遍,名曰干沐浴。―――《宝生要录》宋 蒲虔贯
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温病条辨》清吴瑭
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地,寝时宜擦千遍。―――《寿世青编》清尤乘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呜前。―――《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
运动养生
运动运动,病魔难碰。―――谚语
人怕不动,脑怕不用。―――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谚语
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谚语
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若要身体健,除非天天炼。―――谚语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谚语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谚语
跑跑跳跳浑身轻,不走不动皮肉松。―――谚语
静而少动,体弱多病;有静有动,无病无痛。―――谚语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由是。―――《圣济总录》宋官修
体欲常逸,食须常少。劳无至极,食无过饱。―――《修真秘要》明王蔡
枪不擦不亮,身不练不壮。―――谚语
运动运动,病魔难碰。―――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谚语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谚语
气血养生
气欲柔而不欲强,欲顺而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元 刘完素
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脾胃论》金元 李杲
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养气者,须从调息起手。―――《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精足则血足而发盛。―――《类经》明 张景岳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医案》丁甘仁
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血证论》清 唐容川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存一息之不行。―――《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疫疹一得》清余师愚
长寿养生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明 高濂
百岁之寿,益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论衡》东汉王充
饱暖安乐,纵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 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长寿养生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明 高濂
百岁之寿,益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论衡》东汉王充
饱暖安乐,纵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9、求养生方面的诗词,多多益善!

1、《摄养诗》——明代龚廷贤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译文:保精、益气、养神为健康长寿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寿,减少私欲杂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过饱,勿求厚味,饮酒应以少量为好,切莫贪恋杯中物。

要经常保持乐观,开口常笑。一个人在处于逆境的时候,不但一般人对你冷漠,连平时很亲近的朋友也会逐渐和你拉开距离,对此要从容面对,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遥,乐享百年。

2、《抱朴子·极言》——晋代葛洪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译文:修身养性,即使是极其微小的地方,也务必要谨慎,不能因为小的进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养,也不能因为小的损害对大体没有影响就不加以提防。

3、《证类本草·衍义总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译文:善于保养生命的人保养内心,不善于保养生命的人保养外表。

4、《退庵随笔·摄生》——清代梁章钜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

译文:形体应当常劳动,饮食要常节制,这样有益于健康。但劳动不要太过度,节制不要太过虚脱。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译文:与其等到生病后才积极诊断治疗,不如在没病的时候就摄取养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10、有哪些关于健康的诗句

1、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

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

2、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4、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

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与养生四要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