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房中术主要是为了养生除病,为何演变成淫邪之术?
古人养生,道家有云阴阳交合。房中术历史悠久,中国人想寻求长生,因而产生此法的。
古时候,凡是修炼房中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长寿之人,例如老子,彭祖,孙思邈……他们都是因为修习房中术有所成就而长寿。那什么是房中术呢?房中术就是男女在房中交合之术。道家认为,阴阳调和,男阳女阴,他们可以相互依存同生同灭。如此便可以更加和谐幸福健康的生活。
东汉末年时期,张道陵将房中术加以钻研和探索,为房中术增添了道家养生气功以及男女双修之功。但是这与当时的封建思想相违背,因此房中术被人斥为淫邪之术。
再到后来,唐朝时期,道教得到国家扶持,但这一时期却没有太多的房中学著作。直到五代时期,陈抟老祖留下了一部《陈希夷房术玄机中萃》。后来机缘巧合被明朝一个道士意外得到,改名为《房术奇书》。但是这部书被许多皇室贵族用来行淫乐女色之事,这让本来养生之术逐渐被人误解,而被称为淫邪之术。自此以后,房中术就开始被世人所误解。
房中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历代小说家的杜撰渲染,再也不是当初那样了。
房中术之所以一步步没落,这和封建的制度以及封建制度下的人们有很大关系。房中术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养生之术了。尽管现代人思想开放了起来,又重新重视房中术,但是它早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2、中国古人的起居养生观是什么样的?
我国古人认为“起居有常”,“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长寿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头当作一件养生要事,发需常梳,因为常梳头发既可以梳去灰尘头屑,保持头发的干净和发根空气的通畅,还可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防止脱发和延缓白发的过程。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认为,每天梳发一次,可以疏通血脉,散风湿。谢肇《五杂俎》卷十二还就养生家的话提出,梳发的次数是每天一千下,古代养生家称木梳为“木齿丹”,说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这里值得回味的是,养生家把木梳称作“木齿丹”,可见虽是木梳一把,却着实有着灵丹妙药的效用。由于梳发的神奇作用,还有人把它唤作“神仙洗头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引宋朝人之说:“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时,梳头一千二百,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谓之神仙洗头法。”
头和脚是人体顶天立地的上下两个极端,临睡前既梳头又洗脚,可以增进健康,夜睡安稳。宋朝时,甚至有人把这两件事称为养生的大要。宋朝人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郭尚贤耽书落魄,自阳翟尉致事,尝云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要,梳头浴脚是也。尚贤云:‘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从诗中可以看出,梳头浴脚不仅有益长生,还着实是人生临睡之时的一项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洁口腔,防止口齿之疾。《千金要方》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老老恒言》也说:“食后微渣留齿隙,最为齿累。”“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落者,乃甘甜留齿,渐至生虫作慝。”食后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后漱口。再则,古代养生术还认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远胜于早起漱口。“夜漱却胜朝漱”,就是《琐碎录》所说的。至于漱口用的水,以不温不冷较为理想,但如果能习惯用冷水漱口,则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纸面上来虽有伤大雅,但在生活中却是难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的小便大约每隔1至4小时一次,入晚则因新陈代谢减慢而减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习惯。为了不违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况,平时千万不要强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告诫:“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气,努大便,腰疼目涩。”可见“忍”和“努”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古人认为如能在大小便时用力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可以免除牙齿疼痛动摇的忧虑。
3、中国古代有哪些养生术?
养生学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养生传统几千年,形成诸多学派,异彩纷呈。
精神养生
主张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静思始倡于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的学说。《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角度提出精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
主张精神养生的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抗衰延年。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动形养生
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人们练身强体手段。唐代名医孙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张人要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
调气养生
主张调养真气来延年益寿。《黄帝内经》提倡调摄真气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张的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气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节气机升降,维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强身健体。调养元气的方法包括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方面。通过调养其气,以达健康长寿。
固精养生
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到养生。据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黄帝内经》也非常重视精对生命的作用,认为精是人始生的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寿夭的关键,主张养生关键在于节欲保精。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固精的前题是收心正心。因此,这一学派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节欲、调七情等,以保养阴精,益寿延年。
食养养生
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提出:“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邀是这个党派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4、中国古代养生术的目录
前言
中国养生copy思想概观
历史长河中的养生术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术
生活起居与养生
养生知与住房风水及环境卫生
饮食的养生之道
烟、酒、茶利弊谈
性生活与健康
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调摄
睡眠的学问
渊源深长的古代养生术
静里乾坤
气功启秘
药物养生
按摩导引术
美容与养生
儒家养生术
释家修性术
道家长生术
养生杂谈
古代卫生防疫和消毒融离
饮水清肠保健康
清朝皇道宫食补妙谈
茶中隽品是萝卜
清凉入药蓬蒿菜
三月荠菜赛灵丹
龙眼安神又益智
“病从口入”新解
身心放松话休闲
警惕家庭物质文明带来的疾病
养病箴言
后记
……
5、论述我国古代各时期养生术发展特点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页第427页。)而今天众多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珍贵价值的重新肯定,必将使之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中显示出东方智慧的新的转移与新的实现,这种情况在一些学科已初见端倪。深信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世纪里对人类文明再次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从漫长历史长河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服务于今天的现实需要,总是值得人们去探究的事情。本文下面将以史实为依据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特征,作些探讨与论述。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稳缓地前进”。他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还指出:“我常喜欢用一种相对来说缓缓上升的曲线来说明中国的演变,显然这曲线比欧洲同一时期,譬如说公元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演变过程的曲线上升得高,有时高得多。”(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第65-85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版。)我国四川大学周仲壁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周孟璞两位先生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初探》(注:《自然杂志》13卷11期第333页。)一文中也以中国的自然科学大事、西欧的自然科学大事和著名科学家的人数作为纵坐标,世纪年代为横坐标,制作了三条增长曲线,从中国的那条曲线看,同样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增长是缓慢而连续的。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
春秋末期出现了块炼铁渗碳钢,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白口铁处理技术,这些冶铁技术的发明,是一个突出的标志,正是它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战国末年写成的《吕氏春秋》,其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称得上是这种农业科技的论文开端。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空前发展。《考工记》中生产工具、乐器、建筑、交通运输、皮革制造、染色、乐器、玉器等36项专门实用工艺技术的记述,显示了这一时期手工业内部的细密化及其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它记载了大量实用力学知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知识的总汇。《墨经》中包含有关于力学、光学、声学、几何学、逻辑学以及对物质结构的猜测等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几何光学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欧几里德几何光学要早百余年。同时,它也是古代力学与光学论说的代表作,“力”概念的提出,光直线传播思想的揭示,使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可以这样说,《考工记》与《墨经》一起作为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成果。
在数学、天文学与历法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发展与进步。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为后世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数学体系的形成确定了基础。有关天象观测的记载详尽准确,即使在今天仍不失为天文研究的宝贵历史资料。在地学方面,《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地理资料的积累,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医学方面,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以人体器官整体观、阴阳五行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的研究与实践为重点,兼及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并在临床上显示出杰出的贡献。
我国人民寻求对自然界物质本源的认识,继五行、阴阳说之后,元气说与原子论是两大发展线索,它们的确立都分别肇始于这个时代的荀况与墨翟。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
《九章算术》以及《周髀算经》的成书显示出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独特数学体系的形成,形数结合,数学算术化是其特征。今天,由于计算机的出现,算术化倾向于现代数学中的作用已日渐显著,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相融合,为此它将重新焕发青春,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在数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预期的。
历法已确立了我国后代历法体系、规范和基本内容的原始框架,而以张衡为代表对天文仪器的研制和对天象的观察与记录以及论天三家为代表的宇宙论则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的固有传统。《汉书、地理志》的出现,开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它为后世本草学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且大为充实了中医药体系的内容,更加切合医疗的实际应用。《汜胜之书》可以说是对农业知识的总结。《论衡》、《淮南子》、《淮南万华术》、《周易参同契》、《尔雅》等书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知识。
在生产技术方面,成为我国古代传统特色的主要技术,像冶铁、纺织机械、农具制造、造纸工艺、漆器工艺、船舶制造等都已出现,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像赵过的铁脚耧车、杜诗的水排、梯级船闸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木结构建筑风格、竖炉冶炼法、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纸术更是汉代一项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牛耕的推广与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的创新,则在当时条件下起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以王充为代
6、古代养生术的种类有多少种?
岐黄探索长寿之理 岐黄论谈人生发育 岐黄评说养生“四种人” 彭祖论摄生养神 姜子牙垂钓养生 春秋战国 管子论节食止怒 医缓论行恶损寿 医和“六淫”致病论 公孙侨论近婚不殖 晏子论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论遵循自然法规修身养性 老子论“玉泉”驻颜 孑L子论以德助寿 孙子养生处实论 程子华以智养生 墨子“五行”养生论 孟子论养“浩然之气” 庄子论养生须少私寡欲 列子论心理诊治 屈原论端操持正 苟子论“以公义胜私欲”,勤劳健身 扁鹊论有疾早医 韩非啬神养生论 吕不韦论损寿“三患” 汉晋三国 仓公答文帝论养生 枚乘《七发》养生论 刘安养生之训 司马迁忍辱养生 扬雄养生大论 桓谭论形神持养 王充论养气健身 潜夫论治病犹治国 荀悦“秉性中和”养生论 张仲景论官吏养生 郭玉养治论 应劭论惊恐自伤 曹操论养怡之道 诸葛亮论以静养性 华佗阴阳养生论 董奉倡导植树卫生 阮籍论祛焦养生 嵇康养生服食之道 向秀养生适中论 葛洪论丹药养生 陶渊明田园养生 褚澄论除疾康生 陶弘景论养生方、契、要 萧衍为帝养生四法 颜之推养生家训 隋唐五代 孔志约修本草拯生灵 孙思邈论“性自为善” 孙思邈论养老之要 孙思邈《卫生歌》 司马承桢“五解”养生术 王冰注《内经》,倡奉生 杜甫论怡心养生 陆羽著《茶经》,益养生 白居易乐天养生 白居易讥讽求仙 刘禹锡论生由养致 柳宗元教诲庶民养生 吕洞宾论人身“三宝” 钟离八段锦引导法 钟离五脏真气说 马自然德善养生说 陈抟论睡功 孟昶论赏对联益年寿 两宋金元 欧阳修论“五友”养生 邵雍论睡眠养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养病论 沈括论治病“五难” 王令论用医之道 钱乙实言笃行救苍生 苏轼论养生“三戒” 苏辙论茯苓养生 王怀隐论枸杞延龄 蒲虔贯论养生药枕 温革养生语花 陈直论病前自防 陈直录养老奉亲歌 陈自明论妇人养生 陈自明论胎儿养教 刘完素论修真之要 洪迈论日灸健身 陆游养生座右铭 陆游“四爱”养生说 范成大割愁养生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春)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夏)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秋)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冬) 张从正祛邪养生论 李东垣论养生真趣 文天祥图志养生 曾世荣正心修身论 朱丹溪养老论 李鹏飞男女房事论 王圭论泰定养生 明代清朝 宋濂论积劳成疾,精护祛病 刘基论养生安邦 贝琼论心明眼亮寿延长 方孝孺论损生来自昧治身 方孝孺论养身治疾之道 朱权论耄老调养 沈仕论“七情”致病 万全论弃疑养生 万全谈婴儿养护 万全养生“四要” 李时珍集药学大成,开生民寿域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李时珍论饮酒利弊 杨继洲针灸卫生论 李贽论读书怡性养神 龚廷贤论医家病家之要 沈之问忘我攻恶疾 王肯堂辞官习医济世 徐春甫论庸医害生 李梃正宗养生论 陈实功论医家修德养生 吴有性杂气伤生论 张景岳论养形 喻昌调和营卫说 李中梓记述黑发良药“何首乌” 冷谦论修龄要旨 蒲松龄论除妖护生 玄烨倡导国民健身 程国彭论知医保身 叶天士论颐养功 叶天士抗老秘诀 曹雪芹论放风筝健身心 郑板桥论仁慈养生 徐大椿论人参药用 乾隆皇帝养生诀 袁枚论文人养生 沈金鳌尊生论 赵学敏论草医济世 吴鞠通论爱民慎医 陆以活论医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绘脏腑救黎民 陆懋修论安逸生疾 曹慈山论粥食养生 高桐轩论老人“十乐”上古西周 岐黄探索长寿之理 岐黄论谈人生发育 岐黄评说养生“四种人” 彭祖论摄生养神 姜子牙垂钓养生 春秋战国 管子论节食止怒 医缓论行恶损寿 医和“六淫”致病论 公孙侨论近婚不殖 晏子论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论遵循自然法规修身养性 老子论“玉泉”驻颜 孑L子论以德助寿 孙子养生处实论 程子华以智养生 墨子“五行”养生论 孟子论养“浩然之气” 庄子论养生须少私寡欲 列子论心理诊治 屈原论端操持正 苟子论“以公义胜私欲”,勤劳健身 扁鹊论有疾早医 韩非啬神养生论 吕不韦论损寿“三患” 汉晋三国 仓公答文帝论养生 枚乘《七发》养生论 刘安养生之训 司马迁忍辱养生 扬雄养生大论 桓谭论形神持养 王充论养气健身 潜夫论治病犹治国 荀悦“秉性中和”养生论 张仲景论官吏养生 郭玉养治论 应劭论惊恐自伤 曹操论养怡之道 诸葛亮论以静养性 华佗阴阳养生论 董奉倡导植树卫生 阮籍论祛焦养生 嵇康养生服食之道 向秀养生适中论 葛洪论丹药养生 陶渊明田园养生 褚澄论除疾康生 陶弘景论养生方、契、要 萧衍为帝养生四法 颜之推养生家训 隋唐五代 孔志约修本草拯生灵 孙思邈论“性自为善” 孙思邈论养老之要 孙思邈《卫生歌》 司马承桢“五解”养生术 王冰注《内经》,倡奉生 杜甫论怡心养生 陆羽著《茶经》,益养生 白居易乐天养生 白居易讥讽求仙 刘禹锡论生由养致 柳宗元教诲庶民养生 吕洞宾论人身“三宝” 钟离八段锦引导法 钟离五脏真气说 马自然德善养生说 陈抟论睡功 孟昶论赏对联益年寿 两宋金元 欧阳修论“五友”养生 邵雍论睡眠养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养病论 沈括论治病“五难” 王令论用医之道 钱乙实言笃行救苍生 苏轼论养生“三戒” 苏辙论茯苓养生 王怀隐论枸杞延龄 蒲虔贯论养生药枕 温革养生语花 陈直论病前自防 陈直录养老奉亲歌 陈自明论妇人养生 陈自明论胎儿养教 刘完素论修真之要 洪迈论日灸健身 陆游养生座右铭 陆游“四爱”养生说 范成大割愁养生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春)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夏)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秋) 丘处机四时摄生论(冬) 张从正祛邪养生论 李东垣论养生真趣 文天祥图志养生 曾世荣正心修身论 朱丹溪养老论 李鹏飞男女房事论 王圭论泰定养生 明代清朝 宋濂论积劳成疾,精护祛病 刘基论养生安邦 贝琼论心明眼亮寿延长 方孝孺论损生来自昧治身 方孝孺论养身治疾之道 朱权论耄老调养 沈仕论“七情”致病 万全论弃疑养生 万全谈婴儿养护 万全养生“四要” 李时珍集药学大成,开生民寿域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李时珍论饮酒利弊 杨继洲针灸卫生论 李贽论读书怡性养神 龚廷贤论医家病家之要 沈之问忘我攻恶疾 王肯堂辞官习医济世 徐春甫论庸医害生 李梃正宗养生论 陈实功论医家修德养生 吴有性杂气伤生论 张景岳论养形 喻昌调和营卫说 李中梓记述黑发良药“何首乌” 冷谦论修龄要旨 蒲松龄论除妖护生 玄烨倡导国民健身 程国彭论知医保身 叶天士论颐养功 叶天士抗老秘诀 曹雪芹论放风筝健身心 郑板桥论仁慈养生 徐大椿论人参药用 乾隆皇帝养生诀 袁枚论文人养生 沈金鳌尊生论 赵学敏论草医济世 吴鞠通论爱民慎医 陆以活论医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绘脏腑救黎民 陆懋修论安逸生疾 曹慈山论粥食养生 高桐轩论老人“十乐”
7、中国古代的养生术是怎样的?
养生学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养生传统几千年,形成诸多学派,异彩纷呈。
精神养生。主张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静思始倡于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的学说。《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角度提出精神保养刁”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
主张精神养生的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延年。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动形养生。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人们练身强体手段。唐代名医孙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张人要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
调气养生。主张调养真气来延年益寿。《黄帝内经》提倡调摄真气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张的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气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节气机升降,维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强身健体。调养元气的方法包括慎起盾、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方面。通过调养其气,以达健康长寿。
固精养生。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到养生。据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黄帝内经》也非常重视精对生命的作用,认为精是人始生的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寿夭的关键,主张养生关键在于节欲保精。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固精的前题是收心正心。因此,这一学派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节欲、调七情等,以保养阴精,益寿延年。
食养养生。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提出:“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邀是这个党派的一代宗顺,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8、中国古代的养生术有哪些种类?
养生学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养生传统几千年,形成诸多学派,异彩纷呈。
精神养生。主张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静思始倡于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的学说。《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角度提出精神保养刁”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
主张精神养生的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延年。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动形养生。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人们练身强体手段。唐代名医孙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张人要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
调气养生。主张调养真气来延年益寿。《黄帝内经》提倡调摄真气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张的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气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节气机升降,维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强身健体。调养元气的方法包括慎起盾、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方面。通过调养其气,以达健康长寿。
固精养生。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到养生。据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黄帝内经》也非常重视精对生命的作用,认为精是人始生的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寿夭的关键,主张养生关键在于节欲保精。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固精的前题是收心正心。因此,这一学派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节欲、调七情等,以保养阴精,益寿延年。
食养养生。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提出:“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邀是这个党派的一代宗顺,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9、中国古人的起居养生观是什么?
我国古人认为“起居有常”,“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长寿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头当作一件养生要事,发需常梳,因为常梳头发既可以梳去灰尘头屑,保持头发的干净和发根空气的通畅,还可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防止脱发和延缓白发的过程。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认为,每天梳发一次,可以疏通血脉,散风湿。谢肇《五杂俎》卷十二还就养生家的话提出,梳发的次数是每天一千下,古代养生家称木梳为“木齿丹”,说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这里值得回味的是,养生家把木梳称作“木齿丹”,可见虽是木梳一把,却着实有着灵丹妙药的效用。由于梳发的神奇作用,还有人把它唤作“神仙洗头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引宋朝人之说:“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时,梳头一千二百,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谓之神仙洗头法。”
头和脚是人体顶天立地的上下两个极端,临睡前既梳头又洗脚,可以增进健康,夜睡安稳。宋朝时,甚至有人把这两件事称为养生的大要。宋朝人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郭尚贤耽书落魄,自阳翟尉致事,尝云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要,梳头浴脚是也。尚贤云:‘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从诗中可以看出,梳头浴脚不仅有益长生,还着实是人生临睡之时的一项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洁口腔,防止口齿之疾。《千金要方》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老老恒言》也说:“食后微渣留齿隙,最为齿累。”“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落者,乃甘甜留齿,渐至生虫作慝。”食后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后漱口。再则,古代养生术还认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远胜于早起漱口。“夜漱却胜朝漱”,就是《琐碎录》所说的。至于漱口用的水,以不温不冷较为理想,但如果能习惯用冷水漱口,则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纸面上来虽有伤大雅,但在生活中却是难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的小便大约每隔1至4小时一次,入晚则因新陈代谢减慢而减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习惯。为了不违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况,平时千万不要强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告诫:“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气,努大便,腰疼目涩。”可见“忍”和“努”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古人认为如能在大小便时用力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可以免除牙齿疼痛动摇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