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季的养生要点有哪些?
冬季6节气寒临大地,万物收藏,而寒为阴邪,易伤人之肾阳。因此,冬季6节气养生重在养藏固精,补肾敛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说:冬季三个月,是万物闭藏、冰冻地裂的寒冷季节。为适应冬季的特点,就应早睡晚起,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使精神守伏藏而不外露,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所得到的东西,把它秘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就是与冬气相适应的保养藏气的道理。这段话强调了在冬季6节气,人们应从精神调摄、饮食调摄、药物调摄、运动调摄等多方面人手,围绕“养藏”这个中心,重视自身阳气的养护。否则“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也就是说,如果冬季6节气不注意“养藏之道”,而损伤了肾中阳气,就会影响来年春天的升发能力,从而导致四肢枯萎无力,患痿厥病,损害健康。
冬季6节气是自然界阳气衰微、万物收藏、气候寒冷的季节。古人说:“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此时,万物生机收藏,阳气潜伏,草木凋零,昆虫蛰伏,大地冰封,雪压风寒,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处于休眠状态,养精蓄锐,以待来年春天生机勃发。人与四时相应,自然界的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必然会应时令的变化而变化。这变化反映人体生理的适应性,正如《内经·灵枢》中说:“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和月相应也”。人体的生理机能也与之相应,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是谓“阳气内潜”,这有益于精气的充养和积聚,所以冬季6节气是保健养生的最佳时节。
1.冬宜藏精,应时而养冬季6节气养生应根据“万物藏,肾气水旺”的特点,避寒就暧,敛阴护阳,调和阴阳相平衡,养“藏”而固肾气,增强体质,防病益寿。冬季,是一年的最后一季,历经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人们要顺应冬季6节气的特点而养生。如冬季6节气天气寒冷,阴盛阳衰,易患阳虚之症,无论是保健益寿,还是补虚祛病,都应注意以温补阳气为主,慎用或少用滋阴药物。
2.养阳防寒,起居调摄严冬腊月,寒风凛冽,雨雪纷飞,江河冰封,草木枯瘦,如此万物凋零之象,常会使人触景生情,情绪低落,尤其是老弱多病之人,情志的变化更为明显。因此,精神调摄十分重要。冬季6节气精神调摄,重在安定心志,注意神情安静,不要使情志过激,以免骚扰潜伏的阳气。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这里即是指适应冬季精神调摄的“养藏之道”。
冬三月,天地闭藏,起居调摄应顺乎于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指出冬季宜早睡迟起,早睡以养人体的阳气,保持身体的温热;迟起以养阴气,待日出而作,可躲避严寒,求其温暖,使人体阴平阳秘。特别是阳气不足的人,当风起骤寒之时,尤宜早卧晚起。《理虚元鉴》说:“冬防寒,又防风。”《养生镜》提出:“冬三月乃收藏闭塞之时,最宜固守元阳,以养真气。”故冬季应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室内温度太低,易耗伤人体阳气;室内温度过高,又易劫伤阴精。冬季阳气闭藏于内,阴气在外,若调摄失当,过贪辛热暴暖,就会内扰阳气,迫其外泄,或积热于内,形成阴虚火旺之候。到了春天,就会发为温病,或诱发宿疾。这也是违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冬养阴”的摄生准则的。
冬季6节气在保暖的同时,应重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交换空气,防止因通风不良,引起头晕、胸闷等缺氧现象,导致呼吸道传播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的发生。室内也可放一盆水,或者养些水仙花和观赏鱼,以调节空气湿度。寒冬,人们的衣着,注意御寒保暧,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内衣以弹性良好为佳,贴身保暖。外衣要稍宽大一点,使气血流通,四肢伸缩活动自如舒畅。俗语说:“寒从脚下起。”足部与地面接触,散热量大,足部肌肉、脂肪少,血管较细,离心脏远,供血、保温性能差,一旦足部着了凉,很容易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妇女痛经和泄泻等症,所以,冬季足部的保暖,十分重要。足部的保暧方法很多,除了穿着保暧性能好的衣裤、鞋袜外,平时还要注意多活动脚部,如跑步、竞走、散步等运动。尤其是每晚临睡前的洗脚,擦足心,既能祛除污垢、御寒保暖,又能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并可防治感冒、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病症。冬天一般宜在室内活动,适其寒温。室内环境宜温暖、舒适、洁净,防寒以养精。
3.房事调摄,益肾蓄精冬季6节气养生,重在保持肾精的闭藏,这对促进健康长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经》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明确指出,人若不知冬季养藏之道,冬令依然精液频泄,那么身体必然日趋虚弱,虚则寒邪乘虚而入,并伏藏于体内,伏邪积郁日久,等来年春阳上升,必发为温病。《寿世保元》也说:“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唐代名医孙思邈则认为“当今少百岁之人”的原因,就是“不知节欲养精”。老年人由于肾精虚衰,导致髓海空虚而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等症状。肾主骨,故肾虚还能影响骨的生理,导致老年人骨质脆弱,出现腰酸无力、行动不便等衰老现象。可见“精气”虚衰,导致人体的衰老。冬三月“养藏之道”的重要内容就是保养肾精,做到房事有节制,以保持体内精气充足,维持五脏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养性延命录》说:“冬常闭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附,人能法之,故能长生”,指出“冬一施当舂百”,认为冬季6节气应该实行绝欲,绝欲则精神气血有余,肾阳巩固,身体强健。同时,人体背部是阳经循行之处。寒冬季节,背部保暖十分重要。背部保暧的方法较为简单,冬季有阳光的中午,可背对太阳晒上l~2小时,既可暧背,又可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起到杀菌、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的作用。也可穿一件贴身的纯棉、羽绒或皮毛背心,起到暖背作用。此外,冬季睡觉时注意不要让背部着凉。
4.运动调摄,护阳养形在冬季6节气严寒的恶劣环境下,人体机能易发生紊乱,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当不能适应外界环境时,就会诱发一些疾病。如在冷空气刺激下,人体免疫机能降低,防御疾病能力减弱,一旦遭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可引起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冬季,由于寒冷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等物质分泌增加,引起周围小血管阻力加大,血压升高,血液流变发生变化,可加重原有心、脑血管粥样硬化的病理损害,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栓塞、脑出血等疾病发作或加重,甚至发生意外。此外,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皮肤瘙痒症等,冬季多有复发,亦应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要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锻炼。锻炼场所应以室内为主,风和日丽的天气,可进行适度的户外锻炼。这样既可舒服筋骨、流通血脉,又是增热保暖防寒的积极措施。冬季6节气养形,应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和人的体质,以动功为主,以适应冬季气候,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冬季6节气锻炼切忌在大寒、大风、大雪及雾露中进行,年老体弱者尤应避免。冬季6节气锻炼运动量要适度,《千金方》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这就说明,冬季6节气阳气潜藏,若运动量过度,则会耗散阳气。
2、冬季为什么适合养生?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气候变化影响著人的生理活动,春夏为阳,气候较热;秋冬为阴,气候寒冷,人亦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发生生理上的变化。
冬季的三个月份,是阳气收藏的时期,天气非常的寒冷,必须保护身体的阳气,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所以有些动物有冬眠的情形,人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耗散。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如果冬天过度的消耗阳气,储存不足,则明年春天易生四肢无力头晕欲厥之类的问题,是不合乎养生之道。
冬季饮食小叮咛
1、冬季忌食寒性物: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此时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若再食寒凉,则会损伤脾胃阳气。因此冬季应该少吃荸荠、柿子等性凉的食物,尤其是女性,进入冬季之后,最易发生手脚冰凉,所以一定要忌寒凉食物,而且要注意保暖。
2、冬季进食忌过饱:冬季饮食量相对增加,但是活动量相对较少,吃得过饱容易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因此晚餐要适当的控制,饭后要活动一下,若有腹胀,可以自己按摩腹部促进肠胃蠕动,加快对食物的吸收消化。
3、冬季忌饮酒御寒:有些人喜欢冬季饮酒,因为饮酒后会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是酒精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果。但是酒劲过后,因大量热能散出体外,反而会使人浑身发冷、阳气不足,导致酒e68a847a6431333365636130后更寒。
4.身体虚弱忌大补:话说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节,但是切记猛补。有些人身体虚弱,进入冬季之后,便开始大补,身体却出现了不良反应,如口舌生疮、失眠、胃疼等,这是“虚不受补”的表现,这是因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一下难以承受补品,进补后消化不良,进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造成营养不良,气虚血弱等。
苁蓉温肾补元汤
【主料】肉苁蓉,贝壳,熟地,三七等
【功效】温阳补肾,养神益精,养血活络,增强体能
所以需要温补,从内而外的徐徐图之,且不可想着一蹴而就,既然大补不行,我们就使用药膳食疗,药膳养生一直是被各个养生的人尚为推崇的,病者食之为药,无病食之为食,不管是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比较符合大众的选择......食疗如做人,不急不躁,欲速则不达!
3、秋冬季我们该如何养生?
秋冬养生最全最实用秘籍
养生即养身与养心——转载自公众号暴走树先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奇,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注解: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一样;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故。)
秋冬护肾
1、避寒防病
以室内活动为主,适当减少外出活动。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清晨少在寒风中锻炼。
2、御寒锻炼
每天户外活动一小时左右,再加以适当的冷浴。
冷浴可以选择:
冷水浴面,先用湿毛巾擦再用干毛巾,擦干后用手摩擦面部至红。
冷水擦身,擦完上身穿上衣服再擦下身,注意保暖。
冷水浴足,洗后要以手按摩足底涌泉穴。
室温不宜过高,保持在16~18℃为宜,常开门窗通风换气。
3、保持心情舒畅
进行适当的运动来保持心情舒畅,如慢跑、跳舞、打球、滑冰等。
听舒缓的歌曲。
4、科学进补
补气:食用人参、山药、陈皮、大枣等。
补血:食用当归、熟地、首乌等。
补阳:食用附子、鹿茸、肉桂等。
补阴:食用银耳、百合、枸杞等。
5、重视食疗
秋冬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养胃护气应晨起服热粥,晚餐宜少食。
秋冬四保
1、保津:气候干燥,应重视人体津液的保护,宜适当多吃蜂蜜、香蕉、核桃等滋阴、润肺、防燥食品;涂抹护肤霜。
2、保肺:及时添加衣服;调理饮食,多食滋阴润肺的食物;加强耐寒锻炼;经常饮水,补水养肺;适当进补,补脾益肺;预防便秘;保持心情舒畅。
3、保心:常饮水,注意防寒保暖,晨起时不空腹上班,锻炼。
4、保胃: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贪食生冷瓜果;少吃油炸、刺激性食品;不空腹饮酒、喝浓茶;晚间睡卧不要贪凉。
减轻困乏
1.节食欲
2.忌怒气
3.常梳发
4.多擦面
5.呼浊气
6.咽唾液
7.齿数磕:牙齿多活动,相互磕一磕,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持牙齿健康。
8.舌舔腭:用舌头舔牙齿上腭,有补气、提神、养心的作用。
9.目运转:经常眺望远方,结合眼保健操可以醒脑解乏。
10.耳常弹:多用手揉搓耳朵,多听音乐激活听觉神经。
11.脊背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12.胸宜护:保持体温,增加免疫力。
13.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助消化、益气强身。
14.谷道拖:收缩、上提肛门,可以提神补气。
15.肢节摇:甩手、踢腿,增强活力,消除疲劳。
16.足心搓:按摩脚心,可消浊通络,解除疲劳。
17.便禁言:大小便时闭口握双手,可益智补气。
18.净体肤:用手揉搓身体,可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
秋冬养生粥
1、麦门冬粥
耶麦门冬1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适量。先将麦门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将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适量冰糖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清心除烦。适用于干咳燥咳、口干、口渴及失眠、身热夜甚等。
2、枸杞粥
枸杞30克,粳米100克,加水适量,同煮成粥。
功效:滋补肝肾、明目补虚。适用于中老年人视物模糊、腰酸腿软等症状。
3、黑芝麻粥
黑芝麻6克,粳米50克,蜂蜜适量,水煮成粥。
功效:润肠通便、益五脏、壮筋骨。适用于瘫痪、大便燥结、病后虚羸、记忆力衰退等症。
4、核桃粥
核桃肉15克,粳米100克,适量白糖,加水适量,同煮成粥。
功效:润肺止咳、补肾固精、润肠通便。适用于腰膝酸软、小便频数、大便燥结等。
5、胡萝卜粥
取新鲜胡萝卜切碎素油煸炒,加100克米和水煮粥。
功效:健胃、补脾、助消化。适用于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者食用。
6、苹果粥
苹果500克,西米、白糖各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效:生津、润肺、健胃、解暑。适用于气力不足、反胃、消化不良、大便干结、高血压等病症。
7、红枣糯米粥
山药、苡仁、荸荠、大枣、糯米同煮,加适量白糖。
功效:健脾胃、生津止渴。适用于病后体弱及贫血、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等。
8、菊花粥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将菊花煎汤,取汁再同米煮成粥。
功效:散风热、清肝火、明眼目。适用于预防秋季风热型感冒。
9、鲜藕粥
粳米250克,鲜藕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效:清热生津、开胃进食、凉血止血。适用于口渴口臭、咳痰咯血等。
10、赤小豆
赤小豆50克、米100克、白糖少许。赤小豆同米煮成粥,食用时放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热利尿、止渴。适用于糖尿病及血虚患者。
11、银耳粥
干银耳10克、粳米250克。将银耳水发洗净,撕碎与米同煮为粥。
功效:润肺止咳、益气补肾。适用于中老年人身体虚弱及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12、百合杏仁粥
鲜百合、杏仁与粳米共煮,加白糖适量,温服。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用于病后虚热、干咳劳咳。
13、莲子粥
将莲子发胀后在水中将表皮擦去,抽出莲心放入清水中煮烂,再与粳米共煮食用。
功效:健脾止泻、益肾固涩、养心安神。适用于脾虚食少、腹虚带下、遗精尿频、心烦失眠、健忘多梦。
14、羊肉粥
鲜羊肉250克,大米100克,加葱、姜、食盐,加水适量,煮至羊肉熟烂即可。
功效:益气血、暖脾。适用于脾胃虚寒、秋冬手脚不温者。
15、八宝粥
大豆100克、玉米100克、银耳50克、大枣9枚、香菇9个、莲子50克、枸杞子30克及蜂蜜适量。
银耳、香菇用开水浸泡,水冷却后去其蒂,滤干。将大米、玉米、大枣、莲子、枸杞子洗净,与银耳、香菇一同放入锅中,共煮成粥。
功效:促消化、增强食欲、补充体力。老少皆宜。
16、小米牛奶冰糖粥
小米50克,牛奶100毫升,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烧开,放入小米煮至米粒胀开,倒入牛奶继续煮,加冰糖适量,煮到小米烂熟即可。
功效:健脾胃、养肾气、补虚损、清虚热。适用于缺钙、消化不良、体质虚寒等。
养生八大穴
1、风池穴
在项后枕骨下,与乳突后凹陷处。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再换左手捏风池25下;用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功效:治头痛、头晕、失眠、高血压等。
2、曲池穴
屈肘成直角在肘纹外端,凹陷中,掌心向内取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一个重要穴位。
按摩方法: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穴相对),拇指、食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换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肘曲池50下;换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功效:治发热、高血压、肩肘臂痛、关节炎、月经不调等。
3、合谷穴
在拇指、食指掌骨之间。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再换左手。
功效:主治头痛、感冒、鼻炎、齿痛、咽喉肿痛、中风、便秘、经闭等。
4、内关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内关相对),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用右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功效:主治心悸、心慌、心律不齐、呕吐、失眠、癫痫、癔病等,且能直接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
5、殷门穴
在大腿后侧正中央位置。
按摩方法:正坐床上或凳椅上,两手拇指、食指岔开,同时捏拿两殷门各50下;两手掌分按两腿殷门,同时上下摩擦50下。
功效:主治腿痛、腰背臀痛、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等。
6、后溪穴
在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两指同时用力掐捏揉左手后溪50下,再换左手掐捏揉右手后溪50下;两手握拳,拳心朝上,两后溪对敲50下。
功效:主治头项强痛、耳聋、咽喉疼痛、上肢抽搐等。
7、环跳穴
在臀部、大腿外侧、大转子后凹陷中。
按摩方法: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两手抱膝搂怀后再伸直,以此反复,一伸一屈共做50下。
功效:主治腰胯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等。
8、阳陵泉穴
在小腿外侧,膝下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腿阳陵泉上,其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同时用力揉捻50下;
两手掌分按两膝外侧,同时用力拍打各50下。
功效:主治腰腿痛、老寒腿、高血压、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等。
养生“状元”食品
1、第一菜:莲藕
功效: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能促使有害物质的排除。
最佳吃法:七孔藕糯而不脆,适宜做汤;九孔藕脆嫩、汁多,适合凉拌或清炒。
最佳搭配:搭配银耳可以滋补肺阴,搭配黑木耳则可以滋补肾阴。
2、第一坚果:花生
功效: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主治营养不良、产妇乳少、大便燥结等。
最佳吃法:连皮煮着吃,易消化,且可充分利用花生壳和内层红衣的保健作用,有降低血压、调整胆固醇的作用。
最佳搭配:搭配红枣,能补脾益血,对女性尤其有益。
3、第一补:山药
功效:利于脾胃消化吸收、预防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寿。
最佳吃法:蒸着吃、做汤喝、炒菜均可。蒸着吃营养损失最小。
最佳搭配:搭配枸杞熬制枸杞山药粥能更好的发挥滋补效果。
4、第一饮:黄酒
功效: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润皮肤、散湿气,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最佳饮用方法:黄酒温饮,暖胃驱寒,以35℃~45℃为佳。
最佳搭配:搭配乌梅有养阴生津、润肺护肝的作用。
5、第一肉:墨鱼
功效: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食品。
最佳吃法:红烧、爆炒、炖、凉拌,做汤均可。墨鱼做汤可防燥。
最佳搭配:搭配豆腐能起到蛋白互补的作用。
6、第一水果:梨
功效: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最佳吃法:生吃梨能缓解咽喉干、痒、痛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煮熟吃或蒸熟吃有滋阴润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可防治风湿病及关节炎等。
最佳搭配:梨加蜂蜜熬制梨膏糖对患肺热久咳的病人有明显疗效。
7、第一粥:百合粥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
最佳吃法:可当菜肴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也可煮粥,如百合与糯米制成百合粥,
有安神的作用。
最佳搭配:杏仁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搭配杏仁熬粥适用于病后虚弱、干咳患者。
史上最实用秋冬养生指南,快快分享、转发给您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亲朋好友们,一起养生吧!(源网络,若侵删)
4、冬季如何养生?
<
5、冬季我们该怎么养生啊?
冬季很容易
“手脚冰凉、失眠多梦”睡不好
“食欲不佳、便秘或者频繁闹肚子”
食材:
红心红薯 2个(大概350克),老姜 一小块,红糖 50克,水适量。
做法:
1.老姜洗净去皮,zd切成回薄片,要是不喜欢老姜的味道,可以把老姜切成姜丝,少放一些。
2.红薯削掉外皮,切成滚刀块,不要切太大,小块一些煮的时间短一些,切好的红薯放到水里泡一会,这样红薯不容易氧化。
3.小锅里加适量的水,放入老姜片煮开,加入红薯大火煮开,转中小火煮15分钟。
4.红薯煮到有些微微开裂,用牙签能轻松穿透就熟了答。
5.加入红糖,今天用的红糖有很天然的甘蔗香味。如果口味比较重,可以多加一点点红糖。
今天用的红糖有很天然的甘蔗香味。
6.煮到红糖彻底融化就可以关火了,建议放到有点温热的时候喝。
每周来一杯红薯老姜红糖水,
每天活力满满,
手暖脚暖再也不怕冷啦!
6、冬季养生小常识大全
冬天是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是一年的结束,亦是下一年的开始,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做好冬季养生对来年的健康至关重要。冬季养生应该从“不”开始。具体如下:
1、不妄补
很多人认为冬季是一个进补的黄金季节,在冬季到来时各种补品大量食用,也有不少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推出了各种“套餐”“搭档”。其实冬季适当进补就行,冬季主要在于闭藏,不是外泄。
过量进补反而会导致身体平衡被打破而形成病态,尤其是过量使用补阳、补气之品反而导致体内精气的外泄,造成“冬不藏精”。所以冬季应该适当进补,不可妄补,尤其是人参、鹿茸等这样的补气、补阳“利器”更应慎重。
2、不妄吃
冬季天寒地冻,吃上一顿麻辣火锅,出上一身汗,好多人会感到很舒服,殊不知这是在耗散人体的阳气。在冬季应该以补养阴精为主,切不可妄用大热之品。当然在冬季更不能吃一些寒凉之品,以免损伤脾阳,影响脾胃运化,破坏消化系统。
总之,在冬季应以平和而滋润的饮食为主,如多喝一些粥类,适当放一些大枣、枸杞子、桂圆、银耳、百合,酌加少量生姜,可以补而不腻,润而不燥,为冬季进补之佳品。禁忌大量大热之品如羊肉、辣椒等,大量大寒之品如水果、冰激凌等。
(6)冬季与养生扩展资料:
3、不妄喝
在冬季很多人都喜欢喝点白酒暖暖身,其实适量饮酒是有益健康的,可以温通血脉、祛风散寒,产后常用方生化汤就是以白酒煎服。但是白酒毕竟属于温热之品,过度饮用会耗散人体阳气,另外过量饮酒还会生湿生痰,令人痰多、眩晕以及精神不振。
4、 不妄作劳
冬季不应该熬夜,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冬气之应,养藏之道,在冬季锻炼身体应当适当,不能像其他季节一样挥汗如雨,微微出汗即可;在冬季应该适当减少洗澡的次数,更不能长时间泡热水澡,经常洗桑拿,以免耗散人体阳气;
同时在冬季应该注意节制房事,调养生息,使精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