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思邈是如何养生长寿的呢?
根据孙思邈曾祖父的年代和大儿子的生辰,孙思邈实际年龄应该是八九十岁左右,当时算长寿,但也不罕见
2、如何养生如何养生长寿保持健康
3、孙思邈的养生长寿方法哪几种?
根据孙思邈的《千金方》和《摄养枕中方》,从中总结出孙思邈养生长寿的13种方法,广为流传: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经常做这动,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强化眼睛,纠正用眼错误。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耳常鼓: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复做10次。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顶住拇指,再用力弹向后脑风池穴十下,“卟卟”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面常洗:搓手36下,暖手后以后上下扫面。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复做6次。可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
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至100下。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由小至大,做36下。可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
膝常扭: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延年益寿,由双脚做起。
常散步: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俗话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是有益的运动。
脚常搓: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常做这动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4、都说只要会养生就可以长寿,可为何养生大师59岁就离世了?
养生和长寿没有必然联系,并不是说只要坚持养生,就一定可以让自己长寿,只是说养生对长寿有好处,可以提高自己长寿的概率。养生大师59岁就去世,去世的原因也和养生没有必然联系,可能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去世,不能因为养生大师的早逝就断定养生不能长寿,这种观点很明显不够严谨。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有很悠久的历史,也涉及到很多的学科,是多学科的综合。养生的概念基于道家的思想,它包含身体和精神两个概念,养生目的就是要达到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状态。
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身体上的表现就是,要经常的参加体育锻炼,但不是特别激烈的运动,而是类似于太极这种比较柔和的运动,运动量适中。心理上的表现则是通过琴棋书画的熏陶,让人有一个开阔的胸襟,能够有一个好的心态。
通过对养生概念的解释,可以发现养生是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止是单纯的身体活动,还蕴含着很多哲学思想,因此养生的更多是中老年人,只有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才可以理解养生的内涵,他们对长寿也更加渴望。
当然现在的养生已经不再只是中老年人的特权,年轻人也可以开始学习养生,不过年轻人追求的不是日后的长寿,而是现在身体上的健康,通过养生,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投入到工作中去。
5、长寿老人的生活秘诀是养生吗?
古今中外有许多长寿老人,例如大圣人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道家老子活了101岁、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现代的长寿老人更是不胜枚举。世界上也有许多长寿区、长寿村。专家们为了揭开人类长寿的秘密,对长寿老人进行了许多调查,发现他们共同的生活特点如下:
一是少愁多乐。这些老人都是心胸豁达的乐天派。知足长乐、助人为乐、心理平和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二是少车多步。他们都有爱好体力活动的习惯。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经常上山采药,许多长寿村也多分布在山区,出门就走路,常走多动,血液流通,有益于延缓衰老。
三是少食多嚼。这些长寿老人在饮食上的共同特点是吃得少,不暴食,吃饭时对食物多咀嚼。每吃一口饭,要在口腔内咀嚼多次才咽下。多嚼不仅有利于消化,而且可以使食物慢慢吸收,有利于达到饱腹感,避免吃得过多。
四是少肥多菜。这些长寿老人在饮食上,都是拒绝肥甘厚腻的,吃青菜多,吃大鱼大肉少,因此他们多是“老来瘦”身材。
五是少盐多醋。长寿老人饮食清淡,不嗜好咸,反而多数喜吃醋。这种习惯非常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高盐饮食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而长期适量吃醋,有利于软化血管、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
我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直到老死前还在行医采药。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财富。
据史书记载,孙氏70高龄时,唐高宗召见他,见他精神饱满、面色红润、步履稳健,就问他健身长寿的秘诀,他笑着说:我的秘诀就是每天上山采药,四处奔走行医,这样长期磨炼,身体就结实了,自然也就很少生病。
他不但本人健康长寿,还在养生长寿方面给后人留下了简要明了的见解和易懂易行的做法:在饮食方面他说“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觉肚空,须索食,不得忍饥”。指出“厨膳勿使脯肉过盈,即令俭约为佳”,还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在运动方面孙氏认为:“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养生者,不但饵药……其生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避年。”在精神养生方面他主张:“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情情怀念恨……则得长生也。”
他这三方面看法,非常符合现代医学养生的观点:
老年人胃肠虚弱,消化能力降低,饮食一定不要过饱,最好是少食多餐。每餐量要少,不妨多吃几次,这样既易使食物消化又营养丰富。不要忍着饥饿,饿了就吃一点,既中和胃酸,又保护了胃黏膜。要少吃荤,不要天天大鱼大肉,多吃素,这更是现代均衡饮食的内容。餐后揉腹,加强胃肠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功能,有助消化,更是懂得养生的老年人常用的方法,对身体大有好处。
人到了老年,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对加强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是大有益处的。纵观古今中外的长寿老人,都有坚持劳动、多活动这一特点。
精神养生方面,和现代医学的心理保健内容是一样的。他认为老年人忧思、发怒、悲愁、嫉恨等情绪的变化,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害的。他还认为善于养生者,必须避免世俗的名利欲望、色欲,保持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这样才能延年益寿,获得长生。
6、科学养生长寿有哪些秘诀?
1.常梳头:十指每日干梳、干洗头部,每次2分钟,每日3至5次,可达到明目、醒脑、祛风、固发根、增加头皮血运之目的。
2.常擦面:双手每日浴面,要从下向上进行,防眼角、嘴角下垂,减少皱纹,脸部生光。
3.常运目:双眼常运动,在视物疲劳时可闭目进行运动。
4.舌常抵颚:以舌尖常轻抵颚上,促使生津液。
5.津常咽:津液常咽下,有助于消化。
6.齿常叩:上下齿每日叩数十下,促使固齿、坚齿的目的,双唇紧闭,用手按摩齿龈、轻轻叩打齿龈,以改善齿龈血运。
7.耳常弹:双手常按捏耳部,轻拍耳部,防耳鸣、头晕,并益补丹田。
8.腹常擦:用手掌每日按正反时针方向摩擦腹部,尤其在睡前可按摩100次,使脂肪消散,增强腹肌力量,治疗腹部疾患。
9.肛常收:每日3次,每次30下收缩肛门,可防治痔疮。
10.肢常摇:四肢常摇常动,改善血运、灵活。
11.皮常擦:以手掌或腹部理疗带在身体各处干沐浴,改善血运,肌肤生光。
15.便常排:大小便要用力排尽,防感染、毒素吸收。
16.身常动:将运动成为自己必不可少的习惯,为自己日程表上的早晨第一件事,睡前的最后一件事。四季不懈。
17.水常喝:每日定时、定量饮水。
18.睡按时:每日晚上要7小时左右睡眠,中午1~2小时。
19.玩适度:娱乐、运动都要适度。忌赌博。
20.药不乱用:一般尽量少用药,不乱用药。饮食要科学饮食一定要按科学配餐。
21.饮食有节: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22.汗要擦干: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出汗,都要擦干,防排出的废物刺激皮肤。
23.每周一浴:每周一次热水澡,洗完皮肤要冲净。
24.每周一按摩:改善周身血运,使肌肉消除疲劳。
25.睡前要运动:使周身活动,消除疲劳、使血液不致太集中脑部而妨害睡眠。
情绪激动紧张时忌食情绪不佳消化道血运不良,食后不易消化。
26.晨起饮水:约饮温开水200毫升,以防脑血管疾病发生。
疲惫时食蜂蜜每次食用1~2匙,可消除疲劳,提供热量。
27.惯用每日腹式呼吸:练腹式呼吸,可改善胃肠功能。
脊背暖背部一定要保持温暖。
28.胸宜护:护胸和暖背是保持体温和保证躯体健康的关键,对脏腑有保健作用。
29.浊气呵:在空气新鲜处多进行深呼吸,常做健身操、散步、郊游,可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呼吸系统机能。
7、要长寿怎样养生?
现今我国已经走向小康社会,解决了人们吃饱,穿暖以后,就应该注意提高生活质量,讲究养生保健,提高身体的健康素质,这样,人人都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而且是无疾而终。
我国古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疾病流行,生活困苦,一般人寿命很短,而为什么古代名医寿命都很长呢?总结他们的经验有四条:
(1)起居有常,饮食有度
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就是说生活一定要合乎生理要求的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于天年,度百岁乃去。而起居无节,故半百岁而衰也。”人的起卧,是多少代以来养成的白天活动,夜晚睡觉的习惯。定时睡觉,定时醒来,按时起床,形成一套固定的睡眠节律,到时候生物钟便会起作用,出现想睡、想醒、起床的反映。按照这个习惯和节律起卧、作息,会感到很自然,很舒服。如果经常打乱这个规律,不按时起卧,贪恋夜生活,便会扰乱生物钟的节律,使身体产生一些反常的病态,如失眠、烦躁不安、乏力困倦等,导致身体抗病能力下降。早年高濂在《遵生八签》中说:“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乃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所以说有规律的生活、起卧实为长寿之道。
饮食有度既不是忍饥挨饿,也不是暴饮暴食,而是应该适度。老中医大多都注意吃饭定时、定量,不强食过饮,懂得“寓医于食”的营养学说,常常根据自身的需求,用食补的方式选择食物调理机体,如:原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主任张志纯老大夫,一年四季经常喝豆汁(是绿豆经过发酵做成的一种北京小吃),年已到八十多岁时,仍耳聪目明,手不抖,每天早起用毛笔写蝇头小楷书一篇,后人甚为钦佩。当时我也曾效仿喝过豆汁,果然喝后全身舒服,如有咽喉痛时喝一碗豆汁,即可疼痛消失。我常比喻说,喝豆汁,可以与用青霉素相媲美。
(2)善握七情,心态平静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态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发生。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常称“内伤七情”。
七情致病的特点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是说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对相应的内脏有影响,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致病是使人体生病的“内因”。人的情绪、心态对健康影响很大,因为人在心态平和,心情愉快时,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全都正常,当情绪不好,或有各种恶劣的信息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时,神经系统就会发生调节紊乱,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促进人的衰老进程,或导致某些疾病发生,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等。因为七情是内伤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医特别强调要谨慎调理、养性强身,以保持身体健康。
(3)讲究养生,注意防病
所谓“养生”,就是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意思。中国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通过反复的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养生内容范围很广,涉及面也大。但一般人从医疗(治病)注意得多,而从养生(防病)考虑得少。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既有深刻认识,又身体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来,愈来愈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养生的重要性。国际上也受到高度重视,他们逐渐认识到养生学对人的生命有着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对于许多慢性疾患也有治疗的功效。它是提高人体的生命系数,延年益寿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早识病”“早治疗”是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早就提出的主张。古人对“疾病”二字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他说“疾”是不易察觉的小毛病,也叫“未病”状态。现在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就是古人说的“疾”的状态。此时就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疗,如果不采取任何防范,就可以发展成为“病”。中医古籍《内经》也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老中医很重视身体出现不舒服时候的早期调理,也叫“治未病”。深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在生活中,还特别注重调理肠胃功能,他们牢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名言。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保养好,吃饭香,营养充足,身体就好。这与维多利亚宣言所提倡的健康方式四大基石中强调的,要有全面均衡营养的补充,基本是一致的。其次是重视调理气血,认为气与血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非常有关系。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胜(脏),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意思是说治病养生的主要关键之一是疏通气血,令其畅达而致于正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阴治,阴病阳治,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血实者宜决之”意思就是引导疏通,如决江河,是祛瘀之大法。“气虚宜掣引之”意思就是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老中医很重视应用益气养血补虚和行气活血祛瘀的调理法则保养身体。我曾见到一张用三七为君药组成的传统药方,从每年立冬时节开始服用,对防止老年人冬天关节不利和关节疼痛效果非常之好。
我国名老中医的防病胜于治病的养生长寿经验,比1992年世界心脏病学会会议上制定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均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要早上两千多年,而且比维多利亚宣言更全面,更具体,也更符合实际。老中医的养生保健经验,也可以说是我国古老文化中极为宝贵的优秀遗产之一。
8、如何养生长寿
早晨起来喝杯水,如厕,中午吃饭,以青菜为主,晚上,吃少,十点半前入睡,不暴饮饱餐,心情愉快,每周锻炼三次身体,不吸烟,就可以了
9、科学养生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常梳头
十指每日干梳、干洗头部,每次2分钟,每日3至5次,可达到明目、醒脑、祛风、固发根,增加头皮血运之目的。
常擦面
双手每日浴面,要以下向上方向进行,防眼角、嘴角下垂,减少皱纹,脸部生光。
常运目
双眼常运动,在视物疲劳时可闭目进行运动。
舌常抵颚
以舌尖常轻抵颚上,促使生津液。
津常咽
津液常咽下,有助于消化。
齿常叩
上下齿每日叩数十下,促使固齿、坚齿目的,双唇紧闭,用手按摩齿龈、轻轻叩打齿龈,以改善齿龈血运。
耳常弹
双手常按捏耳部,轻拍耳部,防耳鸣、头晕,并益补丹田。
腹常擦
用手掌每日按正反时针方向摩擦腹部,尤其在睡前可按摩100次,使脂肪消散,增强腹肌力量,治疗腹部疾患。
肛常收
每日三次,每次30下收缩肛门,可防治痔疮。
肢常摇
四肢常摇常动,改善血运、灵活。
皮常擦
以手掌或腹部理疗带在身体各处干沐浴,改善血运,肌肤生光。
便常排
大小便要用力排尽,防感染、毒素吸收。
身常动
将运动成为自己必不可少的习惯,为自己日程表上的早晨第一件事,睡前的最后一件事。四季不懈。
水常喝
每日定时、定量饮水。
睡按时
每日晚上要7小时左右睡眠,中午1-2小时。
玩适度
娱乐、运动都要适度。忌赌博。
药不乱用
一般尽量少用药,不乱用药。
饮食要科学
饮食一定要按科学配餐。
饮食有节
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汗要擦干
不管在什么清况下出汗,都要擦干,防排出的废物刺激皮肤。
每周一浴
每周一次热水澡,洗完皮肤要冲净。
每周一按摩
改善周身血运,使肌肉消除疲劳。
睡前要运动
使周身活动,消除疲劳、使血液不致太集中脑部而妨害睡眠。
情绪激动紧张时忌食
情绪不佳消化道血运不良,食后不易消化。
晨起饮水
约饮温开水200毫升,以防脑血管疾病发生。
疲惫时食蜂蜜
每次食用1~2匙,可消除疲劳,提供热量。
惯用每日腹式呼吸
练腹式呼吸,可改善胃肠功能。
脊背暖
背部一定要保持温暖。
胸宜护
护胸和暖背是保持体温和保证躯体健康的关键,对脏腑有保健作用。
浊气呵
在空气新鲜处多进行深呼吸,常做健身操、散步、郊游,可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呼吸系统机能。
10、中医里长寿的人为什么非常的多?
许多中医享有长寿的关键在于养生。《冷庐医话》称名医长寿为“医范”,强调“医人每享高龄……既精医学必有探性命之旨,审颐养生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其养生之道有四:
1、起居有常,动静适宜
如《管子·形势篇》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孙思邈提出:“养生之道,常于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华佗亦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百”。这都说明要动静适宜,劳逸结合。即《内经》的所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劳动、运动是长寿之道。
2、饮食有节,戒除偏嗜
《管子》说“……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说明饮食要有节制,要定时定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食物应多样化,应互相搭配。《素问》所谓:“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则提示人们饮食应清淡,不宜太咸。
3、减思虑,蠲喜怒
《上古天真论》说:“内无思想之患,以恰愉为务”。著名医学家李东恒说:“凡怒念、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医钞类编》说:“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说明不能过分喜怒悲哀,不能过分忧愁思虑。
4、慎房事
《内经》说:“若入房过度则伤肾”,放纵情欲,耗精过度就会“半百而衰也”。《千金方》上更说:“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明代龚应圆曾有一篇概括养生之道的“戒忌箴”,言简意赅,面面俱到,兹录于下:“绝戒暴怒,最远房室,更慎起居,尤忌忧郁,顺就寒温,调节饮食,毋以为言,虚伪无益,一或失调,噬脐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