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常怎样科学养生?
随着现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经济的进步!更多的人都重视生命健康,重视养生。道家养生,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养生,而是从心养,情养,体养,环境养等四个方面的系统性的养生。养心,即保护心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养心的核心,就是平静心神,清心寡欲,减少各种欲望,杂念重生,心神动荡,这样就会消耗大量能量;气血动荡不安,心神外驰;
而静心就是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而运行,自然养生中心灵释放法,放松法,就是减少各种欲望,达到内养精神,达到平心静气,养心,培充人体能量。学会了养心,下一步就是情养!所谓的情养,就是时常,每天都尽量保持开心,愉悦的心情舒适状态!体养就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健身方式,比如跑步,太极拳,广场舞,瑜伽,舞蹈、武术、柔功、气功、内丹功等等型体上的运动养生方式。吃五谷杂粮。年纪大了之后,肠胃开始出现退化,很多的食物都不能吃了,油腻的,脂肪高的,这些都不能碰,所以早餐我就会吃一些五谷杂粮。我这里有22种五谷杂粮,每一种都有独特功效,我每样都买点回来,头晚用紫砂锅熬好,早起喝,不仅果腹,还能养身。
2、养生之道有哪些科学观?
养生之道虽各具千秋,养生模式亦不尽相同,但都必须强调“适中”二字。所谓适中,就是说要根据个人具体条件,科学地掌握各种强身手段的分寸。过之或不及都不是科学的养生观。
先说身体锻炼。中老年人如果缺少身体锻炼,终日蛰居室内或长期伏案,活动太少,必将导致精神不振、头昏脑涨、食欲下降、代谢障碍。反之,若锻炼强度过大,超越自身耐受力,不讲究科学,勉强去做力不从心的运动,甚至争强好胜,标新立异,则贻害更甚,由此而发生意外或不测者实不罕见。适中的身体锻炼应掌握合理强度,每次活动后,脉搏和呼吸略有增快,而心身舒畅,精神爽朗,无不适感觉,这才能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
再说营养。一般认为中老年人应节食,少吃荤、多吃素。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需注意节食不可过度,因为保证足够的营养,才能使中老年人增加抵抗力,延年益寿。有多种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都是体内无法合成的,只有通过食物摄入才能供给。当然,营养过剩,往往成为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同样贻害无穷。适中的营养应该在低热能、低盐、低糖的前提下,坚持平衡饮食。同时只要食欲良好、食后无不适感觉、近期体重未见明显上升,则尽可挑选自己喜爱的食品和行之有效的饮食习惯,不必有太多清规戒律。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尝,条条框框过多,并不有益于养生。
常用脑可防衰的概念,已逐渐取得共识。从理论上说,器官越用越发达,脑子也不例外。勤于用脑,勤于思考,可以延缓脑细胞的老化过程。医学证实,长期不用脑的人,脑细胞退化快,罹患老年性痴呆的比例较大。但如果长期用脑过度,也会对脑细胞带来损害。一方面,用脑时需要消耗很多能量,脑活动每小时消耗的葡萄糖达400mg~500mg,但脑子本身葡萄糖储备很少,如持续用脑四小时,由于血糖浓度几乎减低一半,供应大脑的葡萄糖数量更加减少,脑细胞缺乏能量就会逐渐丧失功能,变得反应迟钝,效率降低;另一方面,用脑过度使脑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久之则转入抑制过程,导致对其他系统的调节机能失灵,终致神经衰弱,血压波动,代谢紊乱,百病丛生。
其他的生活行为,诸如文化娱乐、社会活动等等,莫不以适中为原则。不及则易致孤独、抑郁;过之则身心疲惫,对养生带来不利的影响。
3、怎样养生最科学
按四时养生较好,但考虑到现代的生活节奏,还是按四季养生为佳
4、科学小常识有哪些 科学养生的法则
1、剩菜时间不宜过长,以不隔餐为宜。最好能五六个小时内吃掉。存放时间过长,食物中细菌就会释放出化学性毒素,通过加热也无法去除。
2、豆浆中打鸡蛋做法不科学。鸡蛋中黏液性蛋白易和豆浆中胰蛋白酶结合,产生一种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大大降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
3、忌用保温瓶装豆浆:豆浆中有能除掉保温瓶水垢的物质,温度适宜条件以豆浆为养料,瓶内细菌大量繁殖,3~4个小时就能使豆浆酸败变质。
4、打包食物必须回锅:冰箱温度只能抑制细菌繁殖,不能彻底杀灭它们。故冰箱中食物取出后必须回锅。否则会造成不适,例如痢疾或腹泻。
5、【夏季养生黄金点】1.作息时间:最佳睡觉时间不应超过12点;2.吃饭时间:早餐的最佳时间是起床后一个小时内,另一个吃饭的最佳时间是运动后的半个小时至45分钟内;3.喝茶时间:最佳时间是饭后一小时;4、运动时间:最佳运动时间是晚饭后的两个小时。
6、夏季养生顾问提醒您:晨练不要过早,以免影响睡眠;运动不要过强,以免影响消耗;喝水不要太冰,以免影响肠胃;饮食不要太腻,以免影响消化;压力不要太大,以免影响情绪。
7、夏天热,养生需注意:日喝酸奶200毫升,可以预防夏季腹泻;煮玉米时保留胡须,能够预防糖尿病;给自己制造一个出汗的机会,可促进新陈代谢;夏季锻炼暑气重,可以贴墙站或快走半小时;空调风扇少用点,多练练自身的耐热性
8、少食肉,晒太阳,雨中行,常唱歌,饭后息,挺起胸,静坐思,天伦乐,步当车,行善事。科学养生,身心健康!
5、养生要科学,坑人的养生常识有哪些,小心越养越病?
养生也要科学,乱养生,反而养出病。
1,一次不能吃太多鸡蛋
鸡蛋的胆固醇没有那么可怕,需要限制每天摄入的鸡蛋数量,是那些消化系统和和肝肾功能不太好的人,正常健康的年轻人,多吃几个鸡蛋没有关系。
2,骨头汤能补钙
长时间熬骨头汤,并不能把钙“熬”到汤里,大部分营养成分仍然在汤渣中, 香浓的骨头汤,反而含有很多脂肪,喝的太多,容易引起肥胖。
3,O型血要少吃谷物
这种说法来源于所谓的“血型减肥法”,但是这种方法没有经过实验的验证,也没有数据的支持,基本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4,喝清肠茶能够排毒
如今市面上销售的各种清肠排毒产品,多数含有化学物质蒽醌类化合物,可产生化学刺激,促进提倡蠕动,从而引起排便。但是这种化学物质长期刺激肠道,会损伤肠道黏膜,还会在肠壁上被吸收和沉积,久而久之可能会引起结肠黑病变。
5,蛋清敷脸可以美白
蛋清里没有能让皮肤变白的任何有效成分,不熟的蛋清,可能有细菌敷在脸上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6,空腹喝淡盐水能够排毒
所谓排毒是个伪概念,我们身体能够自行排出废物,不需要再吃什么来帮助排毒。
7,吃黑芝麻能让头发变黑
头发里的黑色素和黑芝麻里的黑色素,不属于同一种,不能混为一谈,多吃芝麻,根本不可能让头发变黑。
8,多吃味精致癌
味精在高温加热后会生成焦谷氨酸钠,这种物质会致癌?其实这种物质只是没有鲜味了,并不可以致癌。
9,减肥药能帮助人快速减肥
网络上销售的各种减肥药,不减肥很伤身。这些减肥药,会通过让人拉肚子脱水,食欲不振,达到减肥的效果,掉的是没有一克是脂肪,一旦停药,立即反弹。目前国内批准的OTC减肥药只有一种一一奥利斯它,适应范围,仅限于体重指数BMI≧24,患有肥胖症的患者,轻微肥胖的普通人,最好还是通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来减肥。
自制酵素能够保健
大部分的家庭自制酵素,其实就是一种酒和醋之间的发酵产品,因为酒精含量不够,其实这种细菌不能被完全杀死,还可能在无氧环境中大量繁殖,危害人的健康。
6、如何科学养生,科学养生的方法,揭秘科学养生的意义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饮食养生首先指的是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所谓食补,就是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养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同时食补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国,利用调整饮食作为一种养生健身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周代就已经认识到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在周代的宫廷里已配有专门从事皇家饮食的“食医”,即专门进行饮食调养的医生。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食经》,是一部系统论述食物养生功能的经典。唐代名医孙思邈对饮食养生作了重大贡献,他尤其擅长治疗老年病,著有《惫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有很大篇幅是论述饮食养生的。他认为,老年人疾病的治疗,首先要注重饮食。因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而药性烈,犹若御兵,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最易收养生之效益。由于孙思邈大力提倡饮食养生,所以,唐朝时期的饮食养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至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的问世,饮食养生已初步形成一门专一的学科。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还必须考虑饮食的合理调配,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平衡且充足,并且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营养平衡,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忍饥挨饿,也不宜暴饮暴食,不可偏嗜某种食物,也不可偏废某种食物。还要注意饮食的卫生,不吃不洁、有毒食物。并应根据自身的身体况禁忌某些食物,这样才有利于防止疾病的发生,达到饮食养生长寿的目的。饮食养生是通过吃来进行的。应用日常食品,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生理病理需要进行调理养生,不但能充饥,更能补充营养,有益健康,祛病延年,是一种乐于被人们接受的重要养生手段。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说:“颐气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就是说养生长寿奥妙在于调整饮食,充分强调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
饮食养生的原则
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节,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饮食的适度,并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饮食养生方法和经验。以下可供养生者借鉴:
1. 饮食有节,利身益寿。
“饮食有节”是上古之人的经验之一。2000多年前,管子就曾指出:“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对于老年人来说,节制饮食更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因为当进入老年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逐渐减弱,加之活动量减少,体内所需热能物质也逐渐减少。因此,每日三餐所摄入的热能食物也应减少,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体内能量的代谢平衡。如果到了老年阶段饭量仍不减当年,摄入能量食物过多,势必造成体内能量过剩,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使身体发胖,并影响心脏功能。这也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老年人应适当地节制饮食,以保持机体能量代谢的平衡。我国古代养生学家认为,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黄帝内经·素问》指出:“饮食自倍,肠累乃伤。”《管子·形势篇》也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寿损。”现代医学也认为,过食是老年人的大敌。因此,老年人的饮食应当少而精,富于营养又易于消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热能食物的摄入量。每餐的食量应适可而止。一般以七八分饱为宜。
2. 进食有时,三餐有别。
俗话说得好:“早饭要饱,午饭要好,晚饭要少。”《寿亲养老新书》中非常重视晚餐的食量:“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大量实验表明,注意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对养生长寿是大有益处的。在食物选择方面,早餐应选择体积小而富有热量的食物,午餐应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晚餐则应吃低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大量实验表明,每天早上一次摄入2000卡热量的食物,对体重影响不大,而晚上摄入同样的食物体重就明显增加,这是因为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和代谢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基础代谢白天比晚上旺盛,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各种消化腺对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高,同时,对食物的需要量和消化吸收功能也比较强。晚上活动少,能量消耗也小,如体内热量过多,就会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脂肪,使人发胖。因此,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分配的比例应该是3:4:3。有人习惯于早餐吃得很少或不吃早餐,晚餐吃得很多,这对健康是有害的。特别是老年人更应养成晚餐食少、清淡的习惯。
3. 合理搭配,不可偏嗜。
人体对营养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饮食合理搭配能够保证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因此,要避免偏食和饮食的单调,否则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果偏嗜甜食,特别是老年人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甚至诱发糖尿病;如偏嗜肥肉等荤腥食物,则可使人发胖并可导致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如食物过精细,缺乏膳食纤维,易发生便秘、肥胖、胆石症等;膳食纤维过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就会增高。所以要做到膳食的合理搭配,主要要粗细粮混食,做到粗粮细做,干稀搭配;副食最好荤素搭配。《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对现代饮食养生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祖国医学主张:“谨调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古典医书中说的“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稿而毛拨;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吃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饮甘,则牙痛而发落。”这些都是告诉人们偏食偏嗜对人体是有害的。
4. 食宜清淡,避免过咸。
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都强调,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咸。如《灵枢·五味篇》中说:“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内经》中说:“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医论》中也说老人饮食应“去肥浓,节酸咸”。如饮食过咸,摄入盐量过多,可产生高血压病,进而影响心肾功能。据报道,每日食盐量超过15克以上者,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10%。正常人一般每天摄入盐要控制在10克以下。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动脉硬化者,必须控制在5克以下。但在盛夏季节,人体因大量出汗,可使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应注意及时充。
5.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
①食当细嚼,不可狼吞虎咽。细嚼是消化的第一步,咀嚼越细,越有利于消化吸收。
②食勿分心。吃饭需要专心,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其他的事情,或看书、看电视,既影响食欲,也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所以,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倡“食不语,寝不言”。
③大渴不大饮。若一次饮水过多,水分迅速进入血液,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若饭前大量喝水,还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
④大怒不食。吃饭时要有愉快的情绪,才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如果盛怒之下勉强进食,会引起胃部的胀满甚至疼痛。孙思邈说:“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古人还有“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之说。也是告诉人们,进食应保持心平气和、专心致志,才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⑤饭后不要躺卧和剧烈运动。祖国医学指出:食毕当行步踌躇……饮食即卧乃生百病。食饱不得速步,登高涉险,恐气满而激,致伤脏腑。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也是说饭后散步有助于促进消化,对身体有利。老年人或体弱者饭后散步应慎重。
⑥餐后要漱口刷牙。食后刷牙漱口对保持口腔清洁和牙齿健康有益。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云:“食毕当漱口污,令牙齿不败,口香。”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后口腔、齿隙间粘附着的食物残渣,在口腔内的细菌、生物酶的作用下,产生蛋白质麦素及亚硝酸盐等物质危害健康。因此,古人有“君欲口齿健,饭后茶水漱”之说。古人的这些饮食养生原则,不仅给我们以启示,而且也被现代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寿良方。
7、什么是科学养生
8、科学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老”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历代的皇帝,曾经都想觅“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未成功,我认为使生命延长是可以的,但要永远不老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生长发育有其自然的规律,从呱呱落地开始即循着这条轨道前进,即幼→少→壮→老→病→死。
什么叫“老”?“老”的象征有哪些?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头发变白,牙齿动摇脱落,耳目不聪明,记忆力衰退,饮食乏味、食欲衰退、消化不良,腰酸背痛,足膝活动不利,四肢无力或失眠或神倦多睡等等。
但“老”的过程并不一致,有老而不衰,有未老先衰,此中即有一个保养身体的问题,即所谓养生之道。保养好可以推迟老的来临,延迟衰的过程,就可延年益寿。我国的社会制度,要求老人们要活得老、活得好、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我国有敬老节,对老人有尊敬优待的制度,这都是希望老人们能延年益寿。
有人认为要保养好身体,就是少做事,多休息,吃得好,多睡觉,这不全面。有人认为要向活得老的人去取经,老人们的经验确实很多,如吃粥、独宿、濯足、多吃素菜、多活动、清晨户外体育锻炼、饭后三百步、日行万步等等,有的向玉佛寺真禅法师请教养身之道,归纳为节饮食、慎风寒、早起早睡、锻炼身体、时刻保持乐观豁达,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值得借鉴。(1)注意衣、食、住、行
①衣
衣的目的是衣以遮体、衣以保暖、衣以美观。但是老人的衣着,宜宽松些,宜柔软些,这样可使气血流畅,冬日衣服要轻而暖,活动方便,贴身的衣服以棉织品为宜,因为化纤衣服既闷气,又会引起有些老人的皮肤过敏。
衣服的颜色,老人不一定要穿蓝、黑等深色的,随着季节的变牝,也可采用色彩美观些,穿淡色的衣服可以显得精神些,夏日颜色宜淡。
②食
饮食是人们维持营养的重要途径,老人们的饮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食不过细。粗细都要吃,但不宜过细,如不吃粗纤维的食物,久而久之,肠胃机能衰退,大便秘结,反增烦恼,当然消化不良的老人,或经常大便稀溏者,则按病情而处理。
b.食不过硬。老人胃粘膜较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萎缩倾向也逐渐增长,因此消化能力差,而且泌酸功能也下降,老人的牙齿渐渐脱落损坏,咀嚼不充分,更增加了胃粘膜的负担,因此坚硬的食物宜少食或不食,如油炸过硬的、未烧透的食物均须注意勿食。
c.吃得清淡。过分油腻之物(膏粱厚味)脂肪过多会促使血管硬化早,沉淀于血管壁,胆固醇高易患冠心病,少吃高热量食物,如巧克力对消耗体力大的人可以增加热量,老年人多食反而影响正常饮食的摄入。
食后易饱胀的老人,牛奶、豆浆宜少吃,食后更易胀气,还有各种豆类食物,均能闭气,亦不宜多吃。
d.不偏食。应该“样样吃”、“样样少吃”,使吸收营养普遍些,消化容易些,非经医师指导,勿道听途说,过分忌口,不能吃这,不能吃那,对吸收营养有碍。对喜爱吃的东西亦不能多吃,不食之过饱,若要老人身体健,饮食粗淡八分饱即可。
e.慎烟酒。烟少吸为好,不吸最好,尤其是对有气管炎、慢支的老人以戒烟为好。老人不要饮高粱白酒,黄酒少量可以祛寒胜湿,活血开胃,但亦不宜多饮,酒是欢伯,亦是愁叔,借酒浇愁愁更愁,无济于事,嗜酒有害,因为酒精中毒,伤及肝脏及神经系统。
f.不滥吃补药。虚则补之,而且要根据各人的虚之所在而填补之,有病应该治病,不能均以一“虚”字概括之,滥吃补药,反受其害,误补致病的例子,临床上并不少见。补能治病,亦能致病,应该用之恰当,虚虚实实,均非所宜,应请医生指导。
③住
居住条件不能求一律,但老人的居住房屋能够朝南、向阳、通风、干燥最好,有人主张老人要独宿,这并不是要求单独一人住一屋,而是晚上睡觉一人一被即可,但亦包括老人宜清心寡欲。
老人与子女同住,可享天伦之乐,有其优点,因为老人最怕孤独。但是儿孙绕膝,人口众多者,则未免烦杂,亦不相宜。
④行
老人能经常散步,饭后百步,至于每日万步则须视具体情况而定。生命在于运动,但老人应该视自己体力而行,适可而止。经常活动,步履稳健,常思考,脑力衰退较慢。老人如不活动,可使组织器官衰退,工作能力低下,抵抗力反而差。但运动锻炼不可过度,《内经》中即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之记载。冬天户外活动不宜太早,免受风寒,必待日出后才可出门。
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中的四件大事,老人们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处理得当,对延年益寿很有帮助。但是除了日常生活有规律之外,尚须注意老人们的情绪,因为调养精神情志,亦是养生的重要方面。精神上的愤怒、恐惧会引起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的变化,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中胆固醇升高,免疫功能低下。过去曾有一位医学家讲过:“一切顽固、沉重和忧悒、焦虑,是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古人亦云:“笑一笑,少一少”,说明影响人的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不好的情绪,恶劣的心境。(2)养生要做到5个“要”
①要心情舒畅
提倡三乐,即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快乐。有位国外医学家说过:“健康的身体加上不好的记忆会使我们活得更快乐。”我的理解是不好的记忆是忘记忧愁和痛苦。“把快乐的香水喷洒到别人身上时总有几滴溅在自己身上。”这又说明给人快乐,自己也会高兴。美国密西根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孤独会使健康受到损害。”现实生活中老人是最怕孤独。
知足常乐,并不是说只满足现状,而是要承认现实,才能消除不必要的忧虑。有人说知足就是停滞不前,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认为争取进步与牢骚满腹是两种世界观的表现,开朗乐观是健身的要素。
老人在老少两辈的矛盾中,应该明确承认两代人间的鸿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孩子对你不尊敬,也要责之于自己从小宠惯。婆媳之间的矛盾要看在儿子面上,不要逼儿子两面夹攻,妨碍了他的事业,一般婆婆总认为自己的女儿比媳妇好,但是不想一想自己的女儿在做人家的媳妇,而自己的媳妇正是人家的女儿。要做到难得糊涂,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
助人为乐,有力量帮助别人,自己也会感到快乐。给人快乐,自己也会感到高兴。如医生治好了病,病人很高兴,医生会更高兴。
自寻快乐,快乐要自己去寻找,而不是自己去找麻烦。凡是自己认为好的就去做,从中寻找愉快,也可说是“乐在其中”,各人兴趣不同,不必专门去学别人。
②要胸怀宽广
气量大一点,烦恼少一点。心情宜开不宜结,非原则性问题不计较。大人不计小人过,不斤斤于一时一事之得失。吃一堑长一智,吸取教训。有时间走出门去旅游一下,开阔视野,到大自然中去开敞胸怀,望长空,见大海,望高山,见流水,都会使人心胸宽广。
③要有信心
不自卑,不自大,有一分力量发一分光。不倚老卖老,不要抱住老经验,不做九斤老太,而要吸收新事物,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是能做好工作的。一个人在一生中必有一个黄金时代,不为失去了黄金时代而惋惜,而是争取能获得第二个青春,有信心充实自己当前的状况。
④要自病自得知
林则徐性情暴躁,他在壁上悬挂着“制怒”两字,自己制约自己。有很多人把自己的缺点写在本子上,把克服缺点的方法放在书桌上作为座右铭。
身体有病也要自己注意,如老人患冠心病的很多,不必为患病而担心,而要积极治疗,合理饮食,适当活动,劳逸结合,充分睡眠。如果知道自己患了溃疡病,那必须食不过多,食不过饱,保暖,节劳,心情舒畅。
⑤要正确对待名利
努力工作的动力不是名与利,有了名,不恋名,要虚心。自己不努力,却羡慕别人有名有利,作为鼓励自己努力则可,切勿由羡生妒,由羡生怨,切勿不择手段去抓名贪利。“名利皆空”是佛家的思想,其实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不择手段去争名夺利,得不到空悲切,得到了也不光彩。
(3)老人要做到五个“不要”
①不要大喜过度——喜伤心。
②不要怒发冲冠——怒伤肝。
③不要郁郁寡欢——忧伤脾。
④不要消极悲观——悲伤肺。
⑤不要逞强好胜——要自量力。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卫生知识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人们平均寿命相应提高,老人越来越多,我们上海市1990年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已占14%,70岁以上的老人已有55万,百岁以上99人,我们长宁区百岁的也有6位,上海市已为老龄化城市,所谓人过七十古来稀,而今活到八十不稀奇。如果大家都能注意养生之道,那么我希望大家都能向百岁进军。
9、如何科学养生
科学养生~这个话题不小啊
简单来说,健康有四大基石:积极心态,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均衡营养。
注意顺序哦,能做到这些你会很健康。
10、科学养生方法。
1、早餐的营养搭配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每天吃一顿好的早餐,可使人长寿。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应吃一些营养价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为人经过一夜的睡眠,头一天晚上进食的营养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时地补充营养,才能满足上午工作、劳动和学习的需要。
早餐在设计上选择易消化、吸收,纤维质高的食物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将成为一天精力的主要来源。
2、午餐的营养搭配
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于上午体内热能消耗较大,午后还要继续工作和学习,因此,不同年龄、不同体力的人午餐热量应占他们每天所需总热量的40%。主食根据三餐食量配比,应在150-200克左右,可在米饭、面制品(馒头、面条、大饼、玉米面发糕等)中间任意选择。
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满足人体对无机盐和维生素的需要。副食种类的选择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按照科学配餐的原则挑选几种,相互搭配食用。
3、晚餐的营养搭配
晚餐比较接近睡眠时间,不宜吃得太饱,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应选择含纤维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的一餐,所以对多数家庭来说,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这种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违背。
因此在调整上仍与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时应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应。一般而言,晚上多数人血液循环较差,所以可以选些天然的热性食物来补足此现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黄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
4、睡眠方面: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有效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的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若超过1小时,可能会对晚上的睡眠造成干扰,往往适得其反。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较大,如果经常熬夜,更会增加对身体的损害,一般晚上11时以前应当入睡。
5、运动方面,夏季是身体排泄的过程,血气往外走,新陈代谢旺盛,可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工作一段时间后最好站起来走一走,做一些腿部运动操。
但进入高温天气,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个脏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显减弱。外出活动最好选择散步等温和的方式,并避开烈日炽热之时,以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