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黄帝内经中关于上古天真论篇养生的积极意义,养生的方法是怎样诠释的?
在黄帝内经中写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以去病延年。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适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日;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天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译文】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泻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便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
2、通过学习《素问·上古天真论》,你认为养生应从那些方面进行
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人体功能维持的四个方面做出了指导:意识训练、食物训练、生活习惯训练、工作习惯训练。就目前人类能力而言,这种训练是提升人体功能的唯一可靠途径。心身健康指导专家应挖掘其科学内涵,制定具体操作手段,直接用于改善更多当代中国人的生存质量。
心身健康研究以功能衰退与否为核心
依照先秦作品的一般原则,首起一段为全文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的:“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提示全篇的核心在于探讨人体功能衰退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受到的呵护越来越多,但是随之而来的功能衰退问题也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质量。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之后,过敏患者迅速增多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这种情况也反应到中国。而营养指导偏离民族习惯造成肥胖、糖尿病、甲亢、痛风的人数迅猛增长,使代谢功能衰退问题日益突出。这就是正被行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当我们按照美国的营养学改造了自己的饮食结构之后,我们处理高脂肪、高蛋白的遗传能力会显得有些不足,而处理碳水化合物的遗传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这会引发很多严重的后果 。剑桥大学学者的调查显示,在糖尿病增长率最高的美国,欧洲移民发病率实际上没有明显变化,而引起发病率总数变化的主要是来自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传统农业国的移民 。
《素问》对人体功能衰退问题的探讨,正可以启迪我们今天维护人体功能的原则和方法。
人体功能发挥是其得以维护的根本原则
直到目前人类能力而言,人体生理功能只能在功能的正确发挥中维护存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关于人体功能维护的原则和方法,对今天指导中华民族的心身健康,仍然具有时效性。
人体功能维护的总的原则是遵守生命规律,而不是非生命的物质运动规律。原文对这一原则的描述为:“法于阴阳”。《易传·系辞上》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论述,又说“生生之谓易”。 中国古代主流生命哲学的一贯性表现为,《易传》的思想始终与中医思想互相作用,与《黄帝内经》融为一体,成为指导中国人心身健康的工具 。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人体功能的正常存在是健康和长寿的条件。原文:“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的德,是古代对正常功能作用的描述概念。人体功能没有失去平衡,全面存在,生命和健康就没有丧失的危险。
人体各种功能存在而不丧失的前提又是生命的各种运动能够不断进行。如原文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功能发挥、功能训练是功能存在和改善的正确途径。而试图通过光学的、电学的、化学的、基因学的技术来直接提升人体生理功能,而不是考虑人体在任何过程中的某种训练,对增强人体功能来说都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事实来证明。真正的科学必须接受如此人体训练之后功能会得以提高的事实。
人体功能维护的方法只有功能训练
《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人体功能维持的四个方面做出了指导,实际上也就指出了人体生理功能维持所必须进行的四个方面训练:认知(意识训练)、饮食(食物训练)、起居(生活习惯训练)、工作(工作习惯训练)。
(一)理论认知与健康实践需要吻合
如果对自身健康问题缺乏理解,就会增加焦虑产生的机会或者加重焦虑程度 。患者内心对疾病及康复方式的合理性确认,无论这些被确认的内容是否完全正确,都会缓解他们的内心焦虑。原文要求的“和于数术”,正是古代人建立心身和谐的必要条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正是要医学信仰与健康行为保持一致性,避免心身矛盾。对生命规律的尊重还表现为对人体能力的准确估价和对自然变化过程的认可。“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说明环境有人体不可抗拒的力量存在;“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然后是对生、长、化、收、藏各年龄段的描述,充分反应了《素问》对生理自然变化的过程的尊重。
(二)尊重饮食习惯与食物控制
《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食饮有节”。有节,即隐含了一个命题:饮和食都是必须的。《素问》中说明中华民族传统的食物结构是五谷、五蔬、五果、五畜(畜肉)。这与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的传统有着显著区别。所以,不能用其他民族习惯下的营养指导来规范中华民族的生活。有节,一个明确的命题就是要节制,不要完全放纵自己的食欲。“美其食”,就是要以传统的食物为美,支持和享受传统的食物结构。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此言不要创造与习惯不符合的营养方式,而是要在尊重习惯的基础上调整。所以原文:“行不欲离于世”。
(三)生活起居管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起居有常”这里的常有常规的含义。也就是要按照正常范围、限度来安排起居。如果超越了这样的限度,比如过度休闲,过度懒惰,都可能导致肌肉松弛甚至身懒体乏;如果过度紧张、兴奋,则可能导致失眠,甚至出现精神障碍。“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是说不过分。“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是说精神状态要与实际生活状态吻合。
(四)工作习惯管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不妄作劳”。不妄,强调对客观的尊重,也表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易传·彖》说:“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於内。”人只有充分的劳作,才能获得健康的心身。但这劳作也是要有自我节制的,需要进行自我控制。劳作的时候,要让人体运动系统兴奋,而不是疲倦。 “外不劳形于事”就是“形劳而不倦”。
生理功能错误发挥将会与不发挥一样导致功能衰退。《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望采纳 谢谢!
3、求养生方面的诗词,多多益善!
1、《摄养诗》——明代龚廷贤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译文:保精、益气、养神为健康长寿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寿,减少私欲杂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过饱,勿求厚味,饮酒应以少量为好,切莫贪恋杯中物。
要经常保持乐观,开口常笑。一个人在处于逆境的时候,不但一般人对你冷漠,连平时很亲近的朋友也会逐渐和你拉开距离,对此要从容面对,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遥,乐享百年。
2、《抱朴子·极言》——晋代葛洪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译文:修身养性,即使是极其微小的地方,也务必要谨慎,不能因为小的进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养,也不能因为小的损害对大体没有影响就不加以提防。
3、《证类本草·衍义总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译文:善于保养生命的人保养内心,不善于保养生命的人保养外表。
4、《退庵随笔·摄生》——清代梁章钜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
译文:形体应当常劳动,饮食要常节制,这样有益于健康。但劳动不要太过度,节制不要太过虚脱。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译文:与其等到生病后才积极诊断治疗,不如在没病的时候就摄取养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4、生活养生具体怎么做
生活养生可以考虑在饮食上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吃,然后患者也可以做做瑜伽啊,打坐啊,培养自己学学茶艺啊,都是可以的。
5、养生之道?
6、什么是真正的养生?
7、什么最能代表养生?
早在两千年前,祖国医学就谈到了有关健康长寿的问题,当时称为“养生”,又叫“道生”、“摄生”或“养性”。其目的是为了强健体质,预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长寿命。笔者通过自己的中医实践,浅谈养生的体会,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精神方面 古代医学家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中的作用,并已能初步应用神经反射论来认识生理、病理现象和治疗疾病。如《内经·素问》中云:“头者,精明之府……”,“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此处头和心即指大脑和大脑皮层,已含蓄地说明了高级神经活动是有机体的主宰和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相关联的理论。所以古人在养生方面非常重视精神活动,教导人们要“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意思是思想上纯洁安定,情绪乐观愉快,精神振奋饱满,就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不容易发生疾病。同时认为人们的精神活动应随着四季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节,指出“春三月应使志生;夏三月应使志毋怒;秋三月应使志安宁;冬三月应使志若伏若匿”。以上的志即代表精神活动。古人深信:“喜怒不节则伤脏”、“百病生于气”,如《内经素问》中云:“大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认为情绪的过度忧伤或喜乐都会削弱机体抵抗力,引起内脏病变或容易感受外界不良刺激而发生疾患。笔者认为,任何心理变化都会传到有机体的最小一个细胞,影响着机体的健康。比如,轻松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强免疫能力,预防疾病传染,甚至还能延长癌症患者的寿命。相反,抑郁紧张的心情则会破坏机体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患病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饮食方面 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但过饥过饱、过寒过热,以及膳饮无时皆会损伤脾胃,从而影响食物的受纳运化,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所谓:“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难经》中云:“人赖饮食以生,五谷之味,熏肤充身泽毛,胃为水谷之海,主廪四时,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说明食物的摄取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和增进健康的源泉。古人曾再三教导人们饮食要有节制,勿暴饮暴食,指出以酒为浆和饮食无节是体弱多病和早衰的重要因素。古人亦很重视食物营养价值及烹调技术,《素问》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此外,还阐述了饮食五月味调和不当可产生各种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如素问中云:“多食咸,则脉凝泣(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 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并教导人们要依据四季时令的改变来调节食物的冷热燥湿,如元代忽思慧撰《食膳正要》中云:“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忝以热性治其寒”。此外,亦反对过多食用肥美饮食,故云“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说明了摄取过多脂肪类食物反易产生痈肿等病变,并强调了饮食五味调和适宜,能使机体的骨骼、筋脉、气血、腠理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使人健康和长寿,即所谓“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长素忌荤食,能延年益寿。笔者认为,除保证每日营养,吃一些富有蛋白质的食品外,糖和高脂肪食物少吃为佳,多吃一些纤维素丰富的食品。纤维素多的食物能加速肠道蠕动,降低血脂和胆固醇,使某些致癌物无滋生之地。忌暴饮暴食,避免单纯性肥胖和加重对消化器官及肾脏的负担。此外,还应适当限制食盐、烟酒。膳食安排合理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 寿的物质基础
8、素问:上古天真论养生的两大纲领是什么,如何理解?
人应该顺从自然,就会长寿天年,违背自然就半百而衰
9、论述题《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用原文来说如下:
1.养生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2.方法:百“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度守”“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简述总结感悟:夫欲摄生者,须全真合道,道法阴阳,盖分三步,一为御神,御神者,知御心也,淡泊明志,虚心寡欲,不嗜欲贪淫,除妄我,归道心,则心正神安;二为驭气,驭气者,调气也,以神驭气,凝神于气穴;三为毓形,毓形者,培形也,以气留形,动静相合,淮南子曰:“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青囊经》云:“夫形者,神之舍也,而精者气道之宅,舍坏则神荡,宅动则气散,神荡则昏,气散则疲”,皆此之谓也,然后世之丹客,多崇修内景,回而忽之于形,谬之万里,炼虚合道,千古秘之不传,而谭子坦然宣之,“无虚无实可与道具”。形神内外虚实,阴阳耳,不可须臾离也,方合于道。故《内经》云"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形与神具,形具神生,此之答谓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