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极拳与传统养生的关系
太极拳的养生作用,是建国以后随着传统杨式24式太极拳的普及,才逐渐被人们认识的。后来,陈式、吴式、孙式、武式等抄太极拳也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除了太极拳的技击袭作用以外,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对养生起到积极作用,是因为她动静兼顾,阴阳和合。通过身体松、正、静、圆、空,配合以细缓匀长的深呼吸,使人内在的精、气、神达到高度的统一,在没有剧烈运动的百前提下,不仅增加了腿部的肌肉度和力量,而且促进了人体血液及经络的循环。打完太极拳后,可以使人有神清气爽、浑身舒畅的感觉,从而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2、攻击的太极拳和养生的太极拳,到底有什么区别?
传统武术,从套路到实百战的过程中,有很多阶段,有很多相应的训练方法。
人们最常见到的就是套路,套路又好看又度能健身养生;
而每个知拳种都有服务于实战的各种训练方法,根本不是普通人或初学者能够练习的,所以只有真正道的传承者在练,又怎么能被不接触武术的人看到呢?
没看内到就等于没有,这是多少容没学习过武术就抨击武术的人最直接的逻辑。
3、太极拳是如何达到养生效果的。
太极拳养生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和道教文化相结合,融入了道教中的精华——静字,同时它又是一项武术运动,太极是一部充满阴阳矛盾而又对立统一的辩证学说。其神玄绝妙不能一日而成。需要日积月累的修炼和领悟才能达到太极拳养生效果。
太极拳养生是动静、虚实、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等阴阳交替运动。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内部或机能之间,通过这种阴阳的交替,进行二元或多元交替运动锻炼,克服对偶失衡状态。
太极拳学静势动态的平衡,动中的秩序与和谐,自然与人的相对应而一致。只有平衡才有包容性,才能改变人的心灵、性情、气质和风貌,才能提高人的修养和理性。对太极拳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才能练好太极拳。
根据前辈拳论和自己多年的实践体会,总结了三练三不练的练功法则,即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 练身不练招。
一、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 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虚极生实, 实极生虚,虚实转换。通过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 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练功时循规蹈距,顺其自然,不 能急于求成。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习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 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灵性,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二、练本不练标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 发气之源。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肝、心、脾、肺、肾各行其职,故能精力 充沛、力量充足、反应灵敏、身体协调。内气充盈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 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落 地生根。“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 方法。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培根润源”,“培其 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
三、练身不练招
练身就是练整体功力,招则是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初练太极拳的人,往往最 爱了解每招每势的用法。如果单从招势上去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用法及内涵,不 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练太极拳必须经过熟练套路、动作正确、去僵求柔的 过程,使周身相随,内外相合,内气充实饱满,把功夫练上身。太极拳主要是 训练自身整体功力,在临敌应用时则根据客观形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并 不拘泥于一招一势。内气充实了,全身尤如充满气的球体,有感皆应,挨着何 处何处能击。如拳论所说:“到成时,敌人怎来怎应,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总之,太极拳行功走架要求松静、柔和、缓慢,能耐下心来,心平气和地练拳,产生急躁情绪,结果会适得其反。太极拳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炼过程,在行功走架上怡养浩然之气,达到身心双修,自然水到渠成。此做才能真正达到修养身性的养生作用。
4、从养生的角度讲,练哪种太极拳最好
和式太极拳是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zd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1825年,师从本镇拳师陈清平习武。后在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在理学大家李棠阶影响下,对太极拳版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发展。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相比较陈家权沟几家的太极拳而言,和式太极拳运劲走圆,删繁就简,纯粹自然,在集技击,导引,散手于一身的同时,更加具备养生的作用。
5、太极拳的养生作用有哪些
6、太极拳的养生意义
7、太极拳与养生保健有怎样的关系
没有关系。太极拳是不能养生保健的,不能实战,更不能健身。太极本身就是骗人的,是一种杂耍,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
8、太极拳的养生机理是什么?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重意念,使神气内敛,练太极拳要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气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内敛则“内无思想之患”而精神得养、身心欢快;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机体自然健旺。”
调气机,以养周身。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张景岳云: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长、缓。这种腹式呼吸不仅增强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而且可益肾而固护元气。丹田气充,则鼓荡内气周流全身,脏腑、皮肉皆得其养。
动形体,以行气血。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即所谓“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气经任、督、带、冲诸经脉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膝、踝以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气复归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均得到锻炼。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由于太极拳将意、气、形结合成一体,使人身的精神、气血、脏腑、筋骨,均得到濡养和锻炼,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作用,保证人体健康长寿。恰如《累门.上古天真论》所说:“提挈大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养生,道理但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