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运动与养生

运动与养生

发布时间:2020-04-29 02:13:48

1、健身运动和养身气功可以一起练吗?

健身运动可以,养身气功就不建议了,外面教的气功假打的多,因为有效的气功不可随意的练,要练成也不是两三年的事

2、食物养生和运动养生哪个更重要?

嗯,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可又有这样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可以看出来,吃饭和运动这两样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营养和运动到底是哪个更重要,这也就决定了食物养生和运动养生哪一个更加有用。

如果你是小区的公园中可以看到,社区中大多数在运动的人,几乎很少能看到年轻人,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在积极运动,他们的时间充足,每天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散步,跑步,爬山,太极,大街小巷。几乎都是他们在运动。可是按道理来讲,这样运动以看得出来积极,他们的身体应该变得更加强健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很少生病,体质也变得好呢,可是到后期的时候毛病也没有少。

那么这个是什么原因呢?运动养生难道没有用处吗?其实是因为老年人身体本身就虚,他们一味的运动,但是同时他们也没有缺少了食物养生,但是他们对于吃饭要求的却是粗茶淡饭,以素食为主。这样子同时进行食物养生和运动养生,但是是运动养生的运动量上去了,食物养生却很清淡。

所以说不能够仅仅注重运动养生,食物养生也要看重,如果你在运动养生,你食物养生的营养物质一定要补充好不能一味的只运动,但是却不补充消耗的物质。身体要好,还是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的。所以说食物养生和运动养生不是哪个更重要,而是要相辅相成,一起进行。

3、运动养生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些优点

运动养生的特点

讲究循序渐进的锻炼,养生式运动;讲究身心的统一锻炼(修炼),注重身、心的整体性调控;能逐步改善和增强内脏功能。运动养生是通过提高人体身心调控能力,平衡、协调统一人体内外环境,运用主动调节方法激发生物体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改变不良体质状态,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去病、延年益寿的效果!对生活、工作和个人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是由身心两部分组成,中医对人体的健康讲究平衡,守中。一般运动多为肢体的运动,而运动养生是运动和养生的结合,注重身体和心理的整体修炼,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的调控能力,比如人与环境的调摄、饮食营养的调摄、脾胃消化的调摄、心脑血管循环的调摄、代谢排泄系统的调摄、内分泌的调摄、行为习惯的调摄等等,涉及到运动、养生保健的方方面面。

运动养生的方法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打开人体通道,促进气血循环,改善消化吸收、新陈代谢,促进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滋养五脏六腑,从整体修复健康,所以说,运动养生是人体健康的催化剂。

运动养生要求人们更关注自身的变化,关心自身的平衡健康,需要人们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因而运动养生的过程可以主动和被动地让参与者了解学习更多的养生知识,只有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越多,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主导自身健康,所以说运动养生是大众健康、医疗保健的最好途径!

运动养生也是实施中医学倡导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预防医学的最好途径,所以过去历史上的很多著名中医也是养生家,如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等等!所以,运动养生的方式从古到今在人们的健康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

(1)以中医学理论指导健身运动所有的传统身法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以及经络等理论为基础。运动养生的基本要点为养精、练气、调神,以动形为其基本锻炼形式,并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此外,养生运动中,运动的虚、实、动、静皆以阴阳理论为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则受开阖升降的指导。可见,健身运动的每招每式,都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2)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统一运动养生强调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即意念、呼吸及躯体运动三者间的配合。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调节呼吸;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要达到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这样才能起到养生、健身的效用。

(3)将导引、气功、武术、医理融为一体。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功法有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功法有太极拳、太极剑等。但是无论哪种功法,运用到养生上,都讲求意守、调息和动形,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将诸家之长融为一体,是运动养生的又一大特点。

道教运动养生的特点

在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这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的,因而自古以来道教养生家们就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体育运动就已经出现并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庄子》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说明,当时运用导引等方法来养形健身的人已经为数不少了。

道教运动养生观以形神兼养为理论基础。神为形之主,欲全其形,先在理神。包括生命机能和精神意识在内的神是人形体的产物,它一方面调控着生理活动的信息指令,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接受外来刺激,产生精神思维活动,指挥神经系统,保证人在社会与自然场中做出适当的反应。因而神在人体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养生首重养神。道教运动养生便是针对神气的主导地位和特性,通过清静内守,保养精神,维持健康无病的完好状态。

形为神之宅,养生也必须保形。形体是生命活动的宅宇,生命活动必依附于形体而存在。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也就是说,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首先形成组织器官,然后产生生理功能,最后产生精神意识,精神并非直接源于精气,而是产生于形体。基于形体不仅产生了生命机能和精神思维,而且形体还决定着精神的状态。人通过活动肢体,舒展筋骨,使气血流通,让形体得到调养,才可使神有所依,方能养生保寿。可见,形神可分不可离,形俱而神生。只有形神兼养,方可实现人体生命机能的整体优化,这是健康益寿的前提和基础。

神属阳,在生命活动中易动而耗散,因此养神应以静为贵;形属阴,易静而少动,所以需要养之以动。以动养形,以静养神,动静结合,可达形神兼养之目的。陶弘景亦论:能动能静,可以长生。道教运动养生提倡以养神为核心的形神兼养,养形之动决不是单纯的动,盲目的动。凡有效的形体之动,必少不了精神之静的制约。在运动当中,意识的专注、身心的放松、神情的自然宁静是至关重要的,其一招一式必符合规律之辙,体现沉静轻灵之意;而静在形体运动中也并非静如止水,而是暗寓着动,潜存着精神意识的合理运动,并引导着形体运动的外在变化。动中寓静,静以御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此乃道教养生运动的奥妙之所在。

动以养形,以引导行气为重点。导气可令和,引体可令柔,气和则体柔,长生乃可求。通过导引行气等运动锻炼形式,呼吸精气,流通营卫,舒筋健骨,滑利关节,可达强身祛病之功。导引之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包括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器械运动和仿生运动,主要表现为形体导引和意念导引两大类。形体导引强调外部肢体的活动,以动肢节、举手足、摇筋骨、按皮肉等形式,使经络气血得以畅通,属动工一类。意念导引注重以意导之,以心引之,以意领气,也称为经络导引,包括以任督二脉为主线的小周天导引法和全身经络遍导的大周天导引法,属静功一类。

动以养形的作用在于防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使百官气畅,闭之使三宫血凝,实为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动以养形以轻便易行、有益身心为原则,以不损不伤为前提,也不必拘于形式,可有选择性地进行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练习。道教养生家强调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适可而止,应于自身相得为度。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极言》中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称:「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视、久听……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孙思邈说得更明白:「养生之道,无作博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一适度活动的观点,极大地促进了道家各种导引术和内炼方法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养生健身价值。

4、运动健身和健康养生哪个更好

健身养生与健康
我们通常讲的锻炼是体育运动锻炼,体育锻炼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对抗性等特点和功能,深受大众的喜爱,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实践性是广而多又深且强,进而讲,体育运动的高速发展也是有必然的趋势;同时也要说,体育运动锻炼具有科学实践的可靠性,适当的运动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锻炼人的骨骼的灵活性,调节人与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增进人的心身健康,增强人的体质健康,延长人的衰老时间和衰老程度,增长人的生命寿命。因而,体育运动锻炼是人们身体健康的良好选

特别是在健身房健身时,如果没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和对流装置,将会导致废气在有限空间里不断循环,这对于做有氧运动的锻炼者来说,没有好处。

健身锻炼是健康生活方式所包涵的内容之一,也是健康生活的保障条件之一。健康生活方式离不开健身锻炼。在健康与健身的领域中,健康体适能监测与评价是重要的方面。健康体适能是反应大众良好生活质量的代名词,包括心肺耐力、身体成分、柔韧性以及肌力和肌耐力。通过对这些能力的测试可以从量化角度肯定一个人的健康水平。

提到健身就要说到养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著作。从词面解释:养生者,调养生息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科学养生,就是用最科学的养生理论、方法实现自己的健康长寿。“烦恼”,“失落”,“厌世”是不利于养生的 。对于科学养生所选择的途径也有很多,人与人所处的区域、地位、环境,甚至年龄、性别、体质、爱好有很大差异,因此,每个人在养生之道上应该因人而异。

遇事要乐观,要求心态平衡。否则效果不堪设想。中国最早一部医书《黄帝内经》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道出了科学养生心态平衡的重要性。所以,不要急于求成,不能斤斤计较,要注意保持心态平衡。忍气不争吵,处事和为贵。节食加节欲,生活有规律。  身心常锻炼,动静要适度。  不动不行,不静也不行。动多静少,不注意休息,则增加身心疲劳,降低血糖供应,不利健康。只静不动,常睡懒觉,易使身体僵化,关节失灵,也不利于科学养生。正确处理动静关系,宜动则动,宜静则静,动静适度,对身体有益。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

5、运动与保健是怎样的?

生命在于运动。但随着社会的大百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出门多以车代步,家电代替家务劳动。晚饭后常常坐在电视机着看电视,往往看电视连续剧一看就是好多天,度这部未等放完另一部好看的又接着放,这样多数人长知期缺乏运动,新陈代谢缓慢,脂肪过多地贮于体内,使人过早地发胖,使内脏脂肪充填,负担加大道,很快心、肺、肾等主要器官会出现障碍,使你不得不到医院去看医生。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医院里,更多的钱花在吃药打针上。运动前要做好内体检和心理准备

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运动健身计划,定期容总结运动效果,适时调整锻炼方法和运动量。

6、运动健身和养生的取舍,我们应该怎么选择?

首先,养生与体育的预期目标不同。体育追求的是强健,养生追求的是康健。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训练战士设置的,为了提高士兵战斗训练的兴趣,所以,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在当时的作战条件下,士兵强壮的体魄,会对一些战斗的胜负产生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为了提高士兵战斗力设计的竞技体育,在中国是划在武术里,民间摔跤、抓羊、玩石锁等也属此类,但武术与民间竞技体育,不属养生,甚至与养生的目标恰恰相反。

但体能和技能的训练还是需要的,不仅是将士需要,在日常的劳动中也需要,但体能和技能的提高又可能有损健康,怎么办?除了用游戏来代替竞技体育,作为适度提高技能的手段外,更重要的是练武的人另修养生功夫。中国养生术的动功——导引术起源很早,相传大禹就创造了禹步,据说就是道士在仪式上走的踏罡斗步。有明确记载的是华佗编创的五禽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导引术终于和技击术(武术)合流,形成了太极拳及其理论。

其次,养生与体育的锻炼理念不同,严格来说,体育讲锻炼,养生讲修炼。锻炼从养生文化看来,恰恰是有损于健康的。因为超强的压力,就像使机器超负荷运转,可能一时间取得超常的效益,但必然对机器的寿命有损害。而从养生角度看来,健康主要是内脏的健康,因为内脏得病,可能危及生命,而肢体哪怕短截,肌肉哪怕切割,只要处理得当,对生存无妨。养生是从生存角度来定义健康的。

所以,修炼的自内而外也有两层意思:由充盈的内气来与外部环境交流、协调、平衡,修去过强的主观情志,顺应自然变化。在修炼方法上,意念顺应内气运动,带动肢体动作,如太极拳的“以意领指,以指领气,意到气到”,与气功中的自发动功等。

7、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最养生?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运动养生都会选择跑步,但跑步的效果却不是最佳的,因为跑步是只流汗,而流汗会使你的身体处于一个缺水的地步,如果不及时补水,你的身体会因为缺水而造成一点伤害。并且跑步对膝盖是有伤害的。

人们总说减肥要跑步,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跑步姿势将你身体中的水分挥发出来,这样短时间内可能会减去身体里水的重量,但脂肪的重量,人就没有变。最养生的运动方法应该是散步,并且可以倒着走,这样的话有利于你的腰,因为政治走势三幺的,并且散步的话不会脱水,也可以使你体内的能量进行消耗,也可以达到一个养生减肥的效果。

并且非常不介意饭后就去跑步,这样对胃也是有伤害的,然而饭后散步还是挺好的,这样有利于未来消化你所摄入的食物。最好在运动完之后,做一做瑜伽来放松身体。因为瑜伽的成本低,在室内就能做,只要一个瑜伽垫就行了,并且在运动之后做瑜伽是对身体的一种最大的放松,能够充分的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所以说可以将这两项运动结合起来,也就是散步和养生的瑜伽。

一个能通过舒缓的运动逐渐的帮助你改善你的体质与减去身体里多余的能量。另一个则可以帮你放松身心,达到身体最放松的状态,这是还有关于心灵养生的。所以将散步和瑜伽两者结合起来,是最佳的养生方法。

与运动与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