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以德养生

以德养生

发布时间:2020-04-29 02:06:52

1、德能养情,理能养心,艺能养身什么意思

这是以前的一种说法,是说才艺多了又不能养家 其实这是错误,多一种才艺多一种技能 就能多一份本事求生。

2、静以养生,俭以养德。是什么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宁静淡泊的处世态度可以修身养性,请见节约的习惯可以培养自己好的品德。

3、好德养生磨坊

你也可以上网了解百颐年五谷养生,我们是集健康咨询、五谷食补、五谷种植于一体的综合性五谷养生品牌。

4、疯狂的老子养生,科技养生文化的根源是什么?

养生之道的根源: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如走路、行仪……
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内心的梳理、表现在外的行为的规矩。在道德修养与健康、养生和关系方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养性和养德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养德名言。他还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社会风尚。他认为良好的首先修养与练气功一样,有益于人体健康,每一个人都应“善养浩然之气”。
汉代董促舒指出“养心靠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常存。 “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
唐代孙思邈在;中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
明代的;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张景岳在;中写道 :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简明地道出了为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联系。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提出了常存安静心, 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
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同情、友爱的情感。寿,则有两 层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也就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久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已,损公肥私,自已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5、道教有哪些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

道教重视人生,重视生命,积极探讨如何才能使人长生久视。为了促进生命的健康长寿,道教探索出了各种养生方法。道教养生三原则:自然养生原则、清静养生原则、以德养生原则所谓的自然养生,就是顺应自己的本性,不加强为。比如你困倦了,就要上床睡觉,这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你明明感觉到非常困倦了,还是坚持不睡,继续加班加点、或者是娱乐,那就是不自然了。饥而食,渴而饮,乃生命之自然。食必求精,饮必求美,则非生命之自然。老子主张"为腹不为目",也就是希望人们以满足维护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为度,而不要过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求生之厚"反而伤生。那么,是不是说你整天无所事事就符合自然养生之道了呢?也不是的。过于安逸也不是养生。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就是说天地既然赋予了我形体,就要以我一生的劳作作为代价,使我的老年得以安逸地生活,用死亡来使我安静地休息,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是自然的。该努力的时候不努力,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那就不自然了。所以劳逸结合才是最自然的。所谓的清静养生就是要做到"淡泊宁静,清心寡欲,心平气和"。道教的一切功法无不是以内心清静为基本起点,而一切功法也不过是以追求那种常清常静的心态为最终目的。达到常清常静的境地,才能真正步入养生的佳境。清静养生重要的是要淡泊名利。老子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过分贪求名利的人,必定要劳心费力,付出沉重的身心方面的代价。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指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他奉劝那些贪图名利的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生命的健康,首先取决于个人的心态情绪。清静则可以使人心和神安,恬淡虚明。一个人若能做到恬淡、虚静,就不会被外因所扰,不论生活环境如何,都不会忧思困苦。动中守静《清静经》说"真常应物",要"常应常静",才能达到"常清静"的境界。吕洞宾也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而不迷。"我们都知道,在无事时保持心灵的清静是比较容易的,要在日常劳碌中始终保持心灵的清静,可就太难了。而道教修行,就是要"常应常静",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如同明镜,物来则照,物去则镜中无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心有主宰,不为物转。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富贵贫贱,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始终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心静如水,恬淡自适。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世事过程中,要遵循《庄子》所说的"去智与故,循天之理"的原则,即按事情当然之理去做,而不要逞小聪明,不要有私心杂念。这样,才能不患得患失,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

6、古人言“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此话怎讲?

古人言“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这话意思是说要想长寿,必须得有好品德。有些人可能认为道德修养和长寿之间有一点距离。但是,仔细想想,如果一个品德受损的人,他整天想的是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诽谤他人,也许他做了一些见不得人的阴谋,每天都害怕被他人发现,他的精力极度紧张和恐惧,这样的人怎么能活得健康长寿呢?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高尚的态度可以使身体分泌有益的荷尔蒙,并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调节到最适当的水平。同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稳定和快乐。自古以来,我国历代医学专家和医生都把道德修养作为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 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行兼于百行。会百行周备,虽绝药饵不祈善而求福,不求寿自遣。” 也就是说:没有好的品德不论服什么药,还是去祈求,都不会益寿延年。古人明确指出了学生的培养与他们的品德之间的密切关系。每个品德高尚的人都有两个基本素质,一方面,他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

品德高尚的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日子,想追求什么,不要求自己或他人,并且知道知足是幸福。另一方面,他们在与人打交道时并不自私。他们可以制定总体计划并考虑他人。他们能做好事,积累美德,愿意付出。最后,品德高尚的人心胸宽广,冷静冷漠,健康的心理状态给他们带来健康的身体和长寿。

7、和治友德创建“饮食养生、行为养生、心理养生”三大养生学说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

是关于养生的,只可以参考而不可以照做,毕竟很多养生都不符合我们普通人。所以说只要快乐是第一位的,只有心态好才能活的有价值,延年益寿少生病。

8、德的养生

道德并非宗教,而是古代人对自然的认识。古代的“道学”与今天的“科学”分属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次。道德研究的对象是形而上;而科学研究的是形而下。道是宇宙本体存在与变化的规律;科学则是三维物质世界的存在与变化的规律。
德和道相对应,组成道教教义的核心。《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道德经》中有“德”字四十一处,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积德”等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大德只服从于道。第五十一章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此,一般认为“德者,道之功也”(韩非语),“德者,道之用也”(陆德明语),“德者,道之见也”(苏辙语)。《庄子》的《天地篇》就说到:“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并称:“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当代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先生将德归纳为三点:一是“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二是“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三是“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即通常说的人的“德行”。早期道教沿用了先秦道家的学说。太平道的《太平经》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称,“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夫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这里也将道和德两者解释为“生长万物”和“畜养万物”的关系,同《道德经》的思想一脉相承。

9、如何以德养身修养德行的办法有很多

中国从春秋时期起就注重德行的修养。做人有做人的德行,为官有为官的德行,不同的德行有不同的修养之法。总之,养德的关键在丁―坚持。(一)俗话说,“·本好书是一副良药”;:中国古代关于养德的理论有很多,例如儒家的《论语》、《中康》、《大学》,道家的《道德经》。其他好的谚语警句、至理名言都是养德的法宝:尤其是那些对自己的德行缺点“对路”的语言,更是一要作为座右铭而谨记在心,它们会时常提醒你做你该做的事情,把你引向正途。(二)道德与高尚是一对孪生兄弟,有德之人往往情趣高雅。冰心老人活到高寿,其原因在于一生都努.力在生活中寻求动力,寻求乐趣,致.力于写作,保持生活充实,心情舒畅。很值得学习借鉴。因此,培养一些高雅的爱好于道德修养是有益的 。例如:学习棋琴书幽、养鸟垂钓等也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这些情趣能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你的性情。,使你远离物质与恶习的诱惑,于身心大有好处‘;(三)结交品行高尚的良师益友。好的良师益友是你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身体力行会成为你效仿的楷模。,当你遇到困惑或挫折时,他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会给你极大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四)淡泊名利,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孙真人卫生歌》说:“世人欲识卫生道,喜怒有常慎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烦恼。”道德高尚的人,不争名争利,不患得患失,就能免去许多的焦虑烦从而,疏导你的情绪与思想,对身体与品行修为,脑i,就情绪,一环。能经常保持恬静乐观的这正是养生中最重要的每日提醒::一不易软烂,所以必须要添加煮沸过的热水。因为煮沸过的水钙、镁离子含量少,不会与蔬菜细胞私结,同时添加热水,也不会因为突然降温而影响菜的成熟程度。 除了要做到“喜怒有常慎怒少”以外,正”去消除焦虑,以“顺理修身”去扫除烦恼卫生道”。尤其要注意道德修养,以“心诚意 养生与养德结合起来,就是最重要的“(五)做到古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人忠诚,为子尽孝,待人仁厚、爱人如己、遵守信用、做人正义.、和谐相处、平易近人。这是古.人所训的八德,做到了这八个德字,基本.卜叮算一个有德之人了::所谓书画,书指书法,画指绘画。中国的下亏法和绘画讲究意境,含而不露,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艺术内涵,驰名于世界艺术之林。,书画养生指在一定的休闲时光里习书作画,融学习、健身及艺术欣赏于一体,在美的享受中达到r养生健身的门的。练习书画之时,往了t!处于形神统一的状态,练习者需静思凝神,心气内敛,并排除不良因素对人体的干扰。同时,书画习作时,耍意在笔先,随之力走笔端,这样可以锻炼筋骨,使人气血流通。中国历代都有许多高寿书画家,便是叨证。如唐代的柳公权,欧阳询,明清时期的文征明、梁同一”,以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等,均高寿八九十.岁;为什么他们能得以如此长寿?这与他们从事的书画艺术事业大有关联二侮日持之以恒地写写画画,即相当」几何天都在锻炼之中,每天都在对美的创造与欣赏中度过,得以长寿是不足为奇的。众所周知,人的生命是生理与精神相互依存的和谐统一。生理与精神能得到很好的协调,是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艺术家们的实践证明,书画活动能使人达到这一境地。那么,一于亏画养生的机理在什么地方呢?

与以德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