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季养生知识大全
冬季养生知识有:早上晚点起,晚上早点睡;早饭晚点吃,晚饭早点吃等等。
1、早上晚点起,晚上早点睡
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四时变化,合理安排起居休息。著名健康教育专家、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洪昭光教授也指出,当太阳升起时,人体生物钟就会发出指令,交感神经开始兴奋,这就意味着你该起床了。
2、早饭晚点吃,晚饭早点吃
冬天晚起床,早饭也应顺延。因为人在睡眠时,消化系统仍在努力工作,消化一天中吃下的食物。如果早饭吃得过早,会使消化系统疲劳应战。起床后,可以先喝一点水,再不慌不忙准备早饭,给消化系统留下足够的休息时间。
3、早上吃“硬”,晚上喝稀
这里说的早吃“硬”,其实并不是指口感硬的东西,而是营养丰富、能量较高的食物。刘德泉说,早饭吃得好,才能更好地保证一天活动所需的能量。如瘦肉、谷物食品等。但消化功能较弱的老年人也得同时考虑食物是否易消化。
4、早上喝水,晚上喝蜜
中医有句话叫:“早喝盐水晚喝蜜”。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力教授解释说,盐有清热、凉血、解毒、养肾的作用。晨起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有助于降火益肾,缓解便秘、改善肠胃的消化功能,且对上火、咽喉肿痛者也有好处。
5、晨练晚一点,晚练早一点
不论是早起锻炼,还是傍晚锻炼,也都需要适应冬天的时令特点。刘德泉认为,选择锻炼时间的一大原则是:见不到太阳不要锻炼。所以,晨练要等到太阳出来后,晚练要赶在太阳下山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体内的阳气不受损。
2、为什么冬季养生是最好的?
冬藏,冬天是阳气收藏的时候,如果冬天过度消耗阳气,明年春天易生四肢无力欲昏厥的问题。
3、冬天如何养生?
4、冬季的养生要点有哪些?
冬季6节气寒临大地,万物收藏,而寒为阴邪,易伤人之肾阳。因此,冬季6节气养生重在养藏固精,补肾敛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说:冬季三个月,是万物闭藏、冰冻地裂的寒冷季节。为适应冬季的特点,就应早睡晚起,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使精神守伏藏而不外露,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所得到的东西,把它秘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就是与冬气相适应的保养藏气的道理。这段话强调了在冬季6节气,人们应从精神调摄、饮食调摄、药物调摄、运动调摄等多方面人手,围绕“养藏”这个中心,重视自身阳气的养护。否则“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也就是说,如果冬季6节气不注意“养藏之道”,而损伤了肾中阳气,就会影响来年春天的升发能力,从而导致四肢枯萎无力,患痿厥病,损害健康。
冬季6节气是自然界阳气衰微、万物收藏、气候寒冷的季节。古人说:“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此时,万物生机收藏,阳气潜伏,草木凋零,昆虫蛰伏,大地冰封,雪压风寒,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处于休眠状态,养精蓄锐,以待来年春天生机勃发。人与四时相应,自然界的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必然会应时令的变化而变化。这变化反映人体生理的适应性,正如《内经·灵枢》中说:“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和月相应也”。人体的生理机能也与之相应,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是谓“阳气内潜”,这有益于精气的充养和积聚,所以冬季6节气是保健养生的最佳时节。
1.冬宜藏精,应时而养冬季6节气养生应根据“万物藏,肾气水旺”的特点,避寒就暧,敛阴护阳,调和阴阳相平衡,养“藏”而固肾气,增强体质,防病益寿。冬季,是一年的最后一季,历经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人们要顺应冬季6节气的特点而养生。如冬季6节气天气寒冷,阴盛阳衰,易患阳虚之症,无论是保健益寿,还是补虚祛病,都应注意以温补阳气为主,慎用或少用滋阴药物。
2.养阳防寒,起居调摄严冬腊月,寒风凛冽,雨雪纷飞,江河冰封,草木枯瘦,如此万物凋零之象,常会使人触景生情,情绪低落,尤其是老弱多病之人,情志的变化更为明显。因此,精神调摄十分重要。冬季6节气精神调摄,重在安定心志,注意神情安静,不要使情志过激,以免骚扰潜伏的阳气。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这里即是指适应冬季精神调摄的“养藏之道”。
冬三月,天地闭藏,起居调摄应顺乎于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指出冬季宜早睡迟起,早睡以养人体的阳气,保持身体的温热;迟起以养阴气,待日出而作,可躲避严寒,求其温暖,使人体阴平阳秘。特别是阳气不足的人,当风起骤寒之时,尤宜早卧晚起。《理虚元鉴》说:“冬防寒,又防风。”《养生镜》提出:“冬三月乃收藏闭塞之时,最宜固守元阳,以养真气。”故冬季应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室内温度太低,易耗伤人体阳气;室内温度过高,又易劫伤阴精。冬季阳气闭藏于内,阴气在外,若调摄失当,过贪辛热暴暖,就会内扰阳气,迫其外泄,或积热于内,形成阴虚火旺之候。到了春天,就会发为温病,或诱发宿疾。这也是违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冬养阴”的摄生准则的。
冬季6节气在保暖的同时,应重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交换空气,防止因通风不良,引起头晕、胸闷等缺氧现象,导致呼吸道传播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的发生。室内也可放一盆水,或者养些水仙花和观赏鱼,以调节空气湿度。寒冬,人们的衣着,注意御寒保暧,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内衣以弹性良好为佳,贴身保暖。外衣要稍宽大一点,使气血流通,四肢伸缩活动自如舒畅。俗语说:“寒从脚下起。”足部与地面接触,散热量大,足部肌肉、脂肪少,血管较细,离心脏远,供血、保温性能差,一旦足部着了凉,很容易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妇女痛经和泄泻等症,所以,冬季足部的保暖,十分重要。足部的保暧方法很多,除了穿着保暧性能好的衣裤、鞋袜外,平时还要注意多活动脚部,如跑步、竞走、散步等运动。尤其是每晚临睡前的洗脚,擦足心,既能祛除污垢、御寒保暖,又能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并可防治感冒、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病症。冬天一般宜在室内活动,适其寒温。室内环境宜温暖、舒适、洁净,防寒以养精。
3.房事调摄,益肾蓄精冬季6节气养生,重在保持肾精的闭藏,这对促进健康长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经》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明确指出,人若不知冬季养藏之道,冬令依然精液频泄,那么身体必然日趋虚弱,虚则寒邪乘虚而入,并伏藏于体内,伏邪积郁日久,等来年春阳上升,必发为温病。《寿世保元》也说:“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唐代名医孙思邈则认为“当今少百岁之人”的原因,就是“不知节欲养精”。老年人由于肾精虚衰,导致髓海空虚而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等症状。肾主骨,故肾虚还能影响骨的生理,导致老年人骨质脆弱,出现腰酸无力、行动不便等衰老现象。可见“精气”虚衰,导致人体的衰老。冬三月“养藏之道”的重要内容就是保养肾精,做到房事有节制,以保持体内精气充足,维持五脏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养性延命录》说:“冬常闭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附,人能法之,故能长生”,指出“冬一施当舂百”,认为冬季6节气应该实行绝欲,绝欲则精神气血有余,肾阳巩固,身体强健。同时,人体背部是阳经循行之处。寒冬季节,背部保暖十分重要。背部保暧的方法较为简单,冬季有阳光的中午,可背对太阳晒上l~2小时,既可暧背,又可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起到杀菌、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的作用。也可穿一件贴身的纯棉、羽绒或皮毛背心,起到暖背作用。此外,冬季睡觉时注意不要让背部着凉。
4.运动调摄,护阳养形在冬季6节气严寒的恶劣环境下,人体机能易发生紊乱,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当不能适应外界环境时,就会诱发一些疾病。如在冷空气刺激下,人体免疫机能降低,防御疾病能力减弱,一旦遭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可引起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冬季,由于寒冷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等物质分泌增加,引起周围小血管阻力加大,血压升高,血液流变发生变化,可加重原有心、脑血管粥样硬化的病理损害,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栓塞、脑出血等疾病发作或加重,甚至发生意外。此外,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皮肤瘙痒症等,冬季多有复发,亦应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要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锻炼。锻炼场所应以室内为主,风和日丽的天气,可进行适度的户外锻炼。这样既可舒服筋骨、流通血脉,又是增热保暖防寒的积极措施。冬季6节气养形,应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和人的体质,以动功为主,以适应冬季气候,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冬季6节气锻炼切忌在大寒、大风、大雪及雾露中进行,年老体弱者尤应避免。冬季6节气锻炼运动量要适度,《千金方》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这就说明,冬季6节气阳气潜藏,若运动量过度,则会耗散阳气。
5、冬季养生食疗的好方法有那些?
1、枸杞:养肝明目。冬季是补肾的好季节,而枸杞是补肾佳品。枸杞性味甘平,归肝、肾经,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对肾脏和肝脏都是宝。在空气干冷的冬季,眼睛易干涩、流泪,常吃枸杞还能缓解这些症状。
2、大枣:补中益气。大枣对身体好处不少,民间有“一日吃仨枣,一生不显老”的说法。中医认为,大枣性味甘温,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是冬季上佳的滋补品。它富含铁元素,可促进血液循环,病后体弱、贫血患者以及冬季手脚冰凉的女性都适合用大枣调理身体。
3、当归:活血祛寒。天冷时食物能帮人体御寒,18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就有一款特别适合寒冷季节食用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主要成分之一当归,被历代医家誉为“血中圣药”。
当归性温,入肝、心、脾经,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当归并非只适合女性使用,凡是血虚、血瘀的病人,表现为血虚头痛、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跌打损伤、皮肤感染、血虚肠燥便秘都可试用。
4、白萝卜:去火化痰。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十一月萝卜赛人参”。白萝卜是冬季的时令蔬菜,也是养生的好食材。中医把肺看做“娇脏”,是外邪首先侵袭的地方,立冬后需特别呵护。
白萝卜性凉,味甘辛,归肺、胃经,对肺胃有热、痰多、气胀食滞、消化不良、大小便不畅的人尤其适用。在食用上,它有两个最佳搭档:如想发挥止咳效果,就将白萝卜和冰糖搭配,共同达到除痰润肺、和中止咳的作用。
抑制咽喉发干、疼痛的症状,可把白萝卜与青果煎煮后当茶饮,能很好地缓解肺胃热盛引起的咽喉肿痛。
5、红糖:化瘀散寒。冬季强调温补,红糖性温、味甘,入脾经,能“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具有化瘀散寒、暖胃健脾、缓解疼痛的功效。
对体寒虚弱、造血功能下降的老人,尤其是大病初愈者,红糖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是物美价廉的补品。而且,红糖是未经精炼的粗糖,保留较多维生素和铁、锌、锰等矿物质,营养价值较高。
6、冬季养生小常识大全
冬天是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是一年的结束,亦是下一年的开始,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做好冬季养生对来年的健康至关重要。冬季养生应该从“不”开始。具体如下:
1、不妄补
很多人认为冬季是一个进补的黄金季节,在冬季到来时各种补品大量食用,也有不少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推出了各种“套餐”“搭档”。其实冬季适当进补就行,冬季主要在于闭藏,不是外泄。
过量进补反而会导致身体平衡被打破而形成病态,尤其是过量使用补阳、补气之品反而导致体内精气的外泄,造成“冬不藏精”。所以冬季应该适当进补,不可妄补,尤其是人参、鹿茸等这样的补气、补阳“利器”更应慎重。
2、不妄吃
冬季天寒地冻,吃上一顿麻辣火锅,出上一身汗,好多人会感到很舒服,殊不知这是在耗散人体的阳气。在冬季应该以补养阴精为主,切不可妄用大热之品。当然在冬季更不能吃一些寒凉之品,以免损伤脾阳,影响脾胃运化,破坏消化系统。
总之,在冬季应以平和而滋润的饮食为主,如多喝一些粥类,适当放一些大枣、枸杞子、桂圆、银耳、百合,酌加少量生姜,可以补而不腻,润而不燥,为冬季进补之佳品。禁忌大量大热之品如羊肉、辣椒等,大量大寒之品如水果、冰激凌等。
(6)冬日养生扩展资料:
3、不妄喝
在冬季很多人都喜欢喝点白酒暖暖身,其实适量饮酒是有益健康的,可以温通血脉、祛风散寒,产后常用方生化汤就是以白酒煎服。但是白酒毕竟属于温热之品,过度饮用会耗散人体阳气,另外过量饮酒还会生湿生痰,令人痰多、眩晕以及精神不振。
4、 不妄作劳
冬季不应该熬夜,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冬气之应,养藏之道,在冬季锻炼身体应当适当,不能像其他季节一样挥汗如雨,微微出汗即可;在冬季应该适当减少洗澡的次数,更不能长时间泡热水澡,经常洗桑拿,以免耗散人体阳气;
同时在冬季应该注意节制房事,调养生息,使精气藏。
7、冬季养生吃什么好?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