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长寿与养生

长寿与养生

发布时间:2020-04-28 21:34:45

1、佛教养生,人是如何长寿的

佛教的养生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养生不一样,譬如:
一、人心的“善恶”影响寿命的长短。
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分别对不同地区的人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跟踪研究,得出人的善恶观念影响寿命长短的结论。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善良的人往往更加长寿。
1、长寿需要断除妄念
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在一切时中,不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自然疾病减少,并能健康长寿。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
2、长寿还需慈悲为怀
佛教从第一福的要诀出发,认为人世间的财富、学识、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干的。宅心仁厚,宽以待人一定会有好报。长寿的人,一定是对人类和动物充满慈爱的人。今生短命的人,必然是反其道而行之人。
二、内外修其身。
佛门修身法坐禅形定。在家修习的佛弟子,修禅的时间没有僧尼这么讲究,但要求在黎明、中午、下午、日落等时辰里修禅为好。在吃饭前后半小时不宜修禅;久习禅修可以坐禅,2~4小时为度,不宜过长。另外散步等有氧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舒缓筋骨,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三、饮食起居遵循规律。
顺其自然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与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也是息息相关的。人如果违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打破正常的生物节律,就会导致疾病,加速衰老。要想健康长寿,当须依自然规律科学生活才是。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2:00~早4: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

2、长寿老人最“懂”养生,那么有什么生活习惯可以借鉴?

长寿老人最“懂”养生,这些生活习惯常借鉴,长寿也会向我们靠近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依然存在长寿老人,据记载,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道家老子活了101岁、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现代的长寿老人更是不胜枚举。也许就在你的身边就有很多现存的例子,世界上也有许多长寿区、长寿村。为了揭开人类长寿的秘密,对长寿老人进行了许多调查,发现他们有诸多共同的生活特点。

一、是少愁多乐

这些老人都是心胸豁达的乐天派。而且多半非常善于交流,会表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藏不住事。喜欢与人分享生活中碎事。聊天对象年龄不限,带到机会找谁都能聊上几句。内容不限,有生活琐事、八卦新闻、也有实事政治。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娱乐生活。

二、热爱劳动

现在的长寿老人,多半出生寒苦,热爱劳动是他们最突出的特点。现在农村很多80多岁的老人,依然坚持干农活,在家里根本闲不住。即使有些老人跟随子女在城市生活,他们也总想找点活干,实在没事干就去公园,下棋,爬山等等。出门很少以车代步,通常都是习惯走路。

三、少食多嚼

现在的长寿老人,多半牙口不好,咀嚼能力下降;但是他们并非呼伦下咽。他们每吃一口饭都要细心地咀嚼。非常黏糊后才吞下去。

我们知道,我们通常吃的主食如米饭,面条等,含淀粉较多。属于可消化多糖,通常需要进行多次分解后成单糖才能融入人体血,被吸收。进而为人体提供能量。如果吃饭时细嚼慢咽不仅有利于消化,而且可以对食物进行分解,有利于吸收,也减轻了肠胃的负担。

四、少肥多菜

困扰着老年人的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跟人体的肥胖有很大关系,所以老人进食大多以清淡,瓜果蔬菜为主。这些长寿老人在饮食上,都是拒绝肥腻食品,吃青菜多,吃大鱼大肉少,因此他们多是“老来瘦”身材。

五、少盐多醋

长寿老人饮食清淡,不嗜好咸,反而多数喜吃醋。一来是醋味比较开胃,所以大都做菜是都有用醋调味的习惯。特别是凉拌菜更是不可或缺。少盐食物也是非常有利健康的。

现在生活条优越,越来越多人渴望长寿,其实我们只要注意养生就好了,长寿只是一个结果,我们过程注意好了,结果自然也就在过程之中,执着的追求反而适得其反。养成良好的习惯,顺其自然就是养生。

3、健康养生就意味着长寿吗?

我觉得健康养生不一定会长寿,健康与长寿,从古至今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特别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但是健康养生只能使自己的身体健康指标上去,身体变得更加健康,身体增强人的身体抵抗力,所以健康养生只能影响到人的寿命,但不能决定人的寿命的长短,毕竟人的寿命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我分析有如下很多方面:

1.家族基因,这个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一个家族有家族遗传病,那这个家族很大可能受这个基因的影响而导致疾病,这就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长寿与否。

2.保持一个科学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合理安排生活起居,保证良好睡眠,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3.每天保持一个舒展而愉悦的心情,因为良好的心态可以使机体免疫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抵抗力就增强了,抗病能力就增强了。

4.运动可使心血管系统得到舒缩,各系统的功能也会得到改善,锻炼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运动方案,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五谷杂粮,进行科学的荤素搭配。

6.定期健康体检可以让自己了解各脏器的功能状况,与原来体检的结果进行对比,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做出最科学的养生之道。

4、养生与长寿方法

保养你的督脉、华佗夹脊穴和膀胱经被称为“美容三线”:
因为膀胱经上分布了人体的五脏腧、六腑腧,疏通相应的穴位可以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提高人体免copy疫力,从而缓解亚健康状态,达到养生养颜的功效。

保养你的肾,因为肾主骨、纳气、藏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源泉。肾是“先天之本”主要表现在促进生长、发育、生殖。肾阳虚:会腰软、怕知冷,手脚冰凉,严重会耳鸣、耳聋(肾开窍于耳);肾阴虚:会健忘、失眠、潮热盗汗,眩晕,皮肤上会有衰老、多皱、黑眼道圈、黄褐斑、面色潮红、发黑。
平时要注意饮食和身体的保养想结合,就会有更好的效果了。

5、要长寿怎样养生?

现今我国已经走向小康社会,解决了人们吃饱,穿暖以后,就应该注意提高生活质量,讲究养生保健,提高身体的健康素质,这样,人人都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而且是无疾而终。

我国古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疾病流行,生活困苦,一般人寿命很短,而为什么古代名医寿命都很长呢?总结他们的经验有四条:

(1)起居有常,饮食有度

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就是说生活一定要合乎生理要求的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于天年,度百岁乃去。而起居无节,故半百岁而衰也。”人的起卧,是多少代以来养成的白天活动,夜晚睡觉的习惯。定时睡觉,定时醒来,按时起床,形成一套固定的睡眠节律,到时候生物钟便会起作用,出现想睡、想醒、起床的反映。按照这个习惯和节律起卧、作息,会感到很自然,很舒服。如果经常打乱这个规律,不按时起卧,贪恋夜生活,便会扰乱生物钟的节律,使身体产生一些反常的病态,如失眠、烦躁不安、乏力困倦等,导致身体抗病能力下降。早年高濂在《遵生八签》中说:“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乃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所以说有规律的生活、起卧实为长寿之道。

饮食有度既不是忍饥挨饿,也不是暴饮暴食,而是应该适度。老中医大多都注意吃饭定时、定量,不强食过饮,懂得“寓医于食”的营养学说,常常根据自身的需求,用食补的方式选择食物调理机体,如:原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主任张志纯老大夫,一年四季经常喝豆汁(是绿豆经过发酵做成的一种北京小吃),年已到八十多岁时,仍耳聪目明,手不抖,每天早起用毛笔写蝇头小楷书一篇,后人甚为钦佩。当时我也曾效仿喝过豆汁,果然喝后全身舒服,如有咽喉痛时喝一碗豆汁,即可疼痛消失。我常比喻说,喝豆汁,可以与用青霉素相媲美。

(2)善握七情,心态平静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态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发生。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常称“内伤七情”。

七情致病的特点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是说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对相应的内脏有影响,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致病是使人体生病的“内因”。人的情绪、心态对健康影响很大,因为人在心态平和,心情愉快时,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全都正常,当情绪不好,或有各种恶劣的信息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时,神经系统就会发生调节紊乱,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促进人的衰老进程,或导致某些疾病发生,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等。因为七情是内伤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医特别强调要谨慎调理、养性强身,以保持身体健康。

(3)讲究养生,注意防病

所谓“养生”,就是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意思。中国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通过反复的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养生内容范围很广,涉及面也大。但一般人从医疗(治病)注意得多,而从养生(防病)考虑得少。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既有深刻认识,又身体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来,愈来愈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养生的重要性。国际上也受到高度重视,他们逐渐认识到养生学对人的生命有着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对于许多慢性疾患也有治疗的功效。它是提高人体的生命系数,延年益寿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早识病”“早治疗”是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早就提出的主张。古人对“疾病”二字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他说“疾”是不易察觉的小毛病,也叫“未病”状态。现在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就是古人说的“疾”的状态。此时就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疗,如果不采取任何防范,就可以发展成为“病”。中医古籍《内经》也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老中医很重视身体出现不舒服时候的早期调理,也叫“治未病”。深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在生活中,还特别注重调理肠胃功能,他们牢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名言。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保养好,吃饭香,营养充足,身体就好。这与维多利亚宣言所提倡的健康方式四大基石中强调的,要有全面均衡营养的补充,基本是一致的。其次是重视调理气血,认为气与血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非常有关系。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胜(脏),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意思是说治病养生的主要关键之一是疏通气血,令其畅达而致于正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阴治,阴病阳治,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血实者宜决之”意思就是引导疏通,如决江河,是祛瘀之大法。“气虚宜掣引之”意思就是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老中医很重视应用益气养血补虚和行气活血祛瘀的调理法则保养身体。我曾见到一张用三七为君药组成的传统药方,从每年立冬时节开始服用,对防止老年人冬天关节不利和关节疼痛效果非常之好。

我国名老中医的防病胜于治病的养生长寿经验,比1992年世界心脏病学会会议上制定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均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要早上两千多年,而且比维多利亚宣言更全面,更具体,也更符合实际。老中医的养生保健经验,也可以说是我国古老文化中极为宝贵的优秀遗产之一。

6、中国古人有㖿些健康长寿和养生保健的方法?

古人的生活环境和现代人复不同,古人常要体力劳作,现代人很少体力活动,古人吃的食物、喝的水、制空气是无污染的百,现代人比不了;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如何改变小环境度:喝到干净的水、呼吸到健康的空气,吃到相对干净的食物。问这些都是健康的基础。中医讲: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俗话答讲:粗茶淡饭得长寿;萝卜白菜保健康。

7、不少人因为养生而死,占十分之三,养生能帮人健康长寿,为什么有人死于养生?

  科学养生障碍,烦恼”因素,产生了一种转换“岗位”的“烦恼”。内在因素,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制订和实施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

 考虑如何适应家庭工作,特别是当过单位领导的老人,过去“有权不使”,如今“过期作废”,“下岗”后有一种失落感。加之对自己尊称改变:过去任长官,受人“尊敬”,今天,见面避开,人走茶凉。有些老人无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觉得日子很难过,吃完三餐,不知到哪里消磨。

  大多数老年人注意到体育锻炼,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锻炼积极、运动量大、休息不好、营养不足、失去动静平衡,阴阳失措,结果反而搞垮了身体。一些老人争强好斗、怒气横抽,导致疾病丛生。说明遇事要乐观,要求心态平衡。否则效果不堪设想。道出了科学养生心态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于求成,不能斤斤计较,要注意保持心态平衡,做到“四个一点”。所谓节食,就是说,餐吃八成饱,暴食伤胃也伤肠。节食,对于老人来说,还包括选食。做到不偏食,有什么吃什么,一日三餐,再好的饭菜也不饱食,更拒绝花天酒地。

经常的、适度的运动,可以补充肌体能量,有利血液循环,可以改善脂肪过多地在体内存积,防止肥胖,保证血糖正常,延缓骨质疏松,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一些适度的、柔和的项目进行身心锻炼。早晨起床,适当步行、打拳、舞剑。稍年轻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坚持做保健操,动静结合,老年人,不动不行,不静也不行。

因此,从养生学学科理论中寻找科学依据,从高龄老人群体中寻找养生经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养生准则每个人在养生之道上应该因人而异。但人生历程中的三大原则是统一的。 

8、人过三十想长寿,注意哪几个原则,早吃早养生?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人一过三十岁,就很容易受到以下四种慢性病的侵害: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特别是前两类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在慢慢侵蚀着所有的家庭,让人们心痛!

一旦人过了三十岁想要长寿,就要多吃山楂、红枣跟油菜等食物,这些食物可以预防血管预防癌症,尽快养病。红枣中的二磷酸腺苷就有控制癌细胞的作用,红枣不但可以补血,还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身体的造血功能也会减弱,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地观察身体的血气是否充足。所以红枣应该算是一种廉价的补血神器,不仅能补血气,还能健康长寿。

山楂含有丰富的果胶成分,这个成分是一种可溶性的纤维,它很容易被身体消化吸收,而且还有助于缓解血脂及血糖的升高。因此,对于血管健康和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适量进食。油菜是一种低脂肪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与胆酸盐和食品中的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结合,并且从粪便中排出,减少脂肪的吸收,从而降低血脂。

实际上,健康的养生理念不仅是健康的人预防疾病延长生命的方法,也是不使用养生法而生病的人的基础治疗方法。我们要学会向那些坚持用正确生活方式健康生活的人去学习,更要多关注养生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健康长寿的生活。

9、养生与长寿有什么联系?

中年人的膳食调节与养生

人到老年,身体机能下降,特别要注意营养摄人情况。医学研究表明,中年人动脉硬化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人到中年要十分注意膳食的品种和数量。一般来说,合理的鱼、肉摄入量应为2:1,通俗地讲,也就是吃鱼应比吃肉多一倍,这对防止中年人的动脉硬化极为有利。在常温下肉中的脂肪酸含量很多,如若过多地摄取,则会使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增高,从而导致动脉硬化,鱼虽然同样含有动物性脂肪,但由于鱼油里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它可有效地预防动脉硬化。同时鱼油里还含有促进血液循环,抑制因血液凝固而产生血栓的物质。所以中年人的膳食要适当增加鱼的摄取量,这样可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

注意补钙

钙虽然是人整个一生都不可或缺的矿物质,但进人老年后,尤其要注意补钙,以防骨质疏松而诱发疾病。

含钙较多的食物有豆制品、奶制品、虾米、核桃及小白菜、芹菜等。

老年人的素食养生

老年人活动量少,消耗也少,体内的各器官功能自然减退。在这种情况下再多吃含蛋白质高的食品,就要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产生消化不良症,逐渐出现胸腹胀满、嗳气吞酸、口味恶臭、夜间多梦,甚则失眠、烦躁、泄泻等症状。日久则神经衰弱、消化钝迟、重时成为胃呆症,二三年后便会明显衰老,以至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心脏劳动力失常、脑血管痉挛、患冠心病等。

现代医学认为。一个青壮年人每天需要蛋白质50~100克,老年人则可适度减少。提倡吃素,就正是这个道理,因为荤食热量高,不易消化吸收,对一个运动量小的老年人来说,少吃为好。

人到老年,要特别注意饮食的结构与成分。老年人的身体,从健康逐渐走向衰老。肌肉力逐渐减弱,消化腺的分泌也逐渐减少,因而消化不充分、不完全。另外,老年人的物质代谢也不如青少年旺盛,消耗相对减少。一些代谢物质就容易堆积下来,胆固醇就是容易堆积的代谢物质中的一种。过高的胆固醇容易在管壁上沉积引起血管“粥样硬化"的病变。

血管“粥样硬化”所产生的严重后果,首先就是高血压症。老年人消化力减退。还容易造成便秘。相当多的老年人经常为便秘而苦恼,常吃细粮.过少摄食含纤维组织的食物,就会出现此类现象。

老年人多吃素食和蔬菜,除了对于防止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肠癌等病有积极作用以外,对于防止衰老,争取长寿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是因为素食中含较多的维生素C和E,维生素C可以促进细胞对氧的吸收.同时促进这些间质的形成,有利于细胞的修复。它还可增加抵抗病菌的抗体的形成。维生素E也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延长寿命。

由此可知,淡泊饮食的确是中、老年人争取健康,走向长寿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老年人应多吃糙粮(如玉米、高粱、甘薯等)和含大量粗纤维的蔬菜(如芹菜、油菜、白菜、雪里红、甘蓝、萝卜、豆类)。

10、人如何养生能够健康长寿?

与长寿与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