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道教与养生

道教与养生

发布时间:2020-04-28 19:08:49

1、世界上真的有神仙吗?

2、佛教、道教入门书籍有哪些?

我推荐的书目有:
1. 朱熹著:《周易本义》。很多人会奇怪,这是儒家的代表作,为什么把它作为理解道教的首选书呢?我的看法是,儒道同源,都是归宗于《周易》,所以,了解《周易》是理解道教的开始;同时,如果不先读读《周易》的内容,是无法切入诸如《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道经的。至于为什么推荐朱熹的作品,是因为这本书是第一部融合象数派、义理派的著作,具有开创性的价值,自其产生,它就成为注疏《周易》的最权威。朱熹的文笔,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选择该书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可以说是将《周易》的原本意思准确、精致地体现出来的第一本书。尽管它是宋代所作,但现在阅读起来丝毫没有隔阂感。『随便说一句,我个人认为,朱熹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近一千年最最最伟大的思想家。当然,我这种对朱熹的崇拜并不是我推荐他作品的出发点。』

2. 《云笈七签》。这是具有“小道藏”之称的道教百科全书。里面搜罗了非常多的道经。最近,中华书局出了新的版本,168元,五大本。但由于其比较浩繁,读读里面所载的《黄庭经》就可以了。这是早期道教的修炼书籍,一定要读。
3. 《仙佛合宗》、《太乙金华宗旨》、《性命圭旨》。

道教的修持方法在唐宋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些都是大发展后的成果。读了这三本,基本可以了解道教是如何进行修持的。

4. 《神仙传》和《列仙传》。
这是讲解中国历代成仙作祖的往圣先贤们的故事,对提高阅读者的修习信心具有很大的鼓舞力。

5.《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
这是由清代黄元吉大仙所作,黄大仙已证到“金液还丹”的境界,其对《道德经》的注疏别具一格,特别值得一读。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道德经》也可以这样进行解释。其《语录》主要是讲述如何进行修习,是修习道教功夫的理想教材。

6.《道教与养生》。
这是近代大师陈撄宁老先生的作品。陈老有“现在太上老君”的荣誉称号,其书,言真意切,教诲谆谆,读后让人不得不佩服先生的弘扬民族文化的勇气和决心!

7.《道学通论》。
这是由胡孚琛、吕锡琛 著,内容涉及道教的方方面面,可以作为了解道教的入门教材。写得不错。

之所以没有推荐诸如《悟真篇》之类的书籍,主要因为是太难。初学者只要循序渐进,自然会找到这些书籍的。

一、 关于佛教的书籍:
1. 南怀瑾的系列书籍。南老先生对于佛教不遗余力的弘扬精神让人敬佩,通过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勤推动,很多人就是因为看他的书而了解佛教和喜欢佛教的,他的功德无量。其中,南老的《如何修正佛法》、《金刚经说什么》、《学佛者的基本信念》最值得一读。但是,不能否认,南老由于是立场极为坚定的佛陀弟子,所以,在他的书中,难免有意无意地对其他宗教作相对的不太客观的误解。比如,他的作品《禅宗与道家》中对道教修习功夫的理解,我就觉得他说得不对!所以,希望读者在看南老的书的同时,也要注意对某些问题的理解。
2.
3. 在看了相关的佛教介绍书后,大家可以直接读原典,而且必须读原典!我的经验是,如果不读原典,是无法理解佛教精神的。
我认为,这些原典是应该看的:
首先是小乘经典。
不独小乘经典而直接大乘,恐怕会缺乏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小乘经典中,最好的是《长阿含经》和《法句经》。这两部书讲述佛陀的成道过程,佛教的人生观、时空观和宇宙观,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觉得必须读。

其次,是大乘经典。

《金刚经》是最最流行的。当然是必读的。我认为版本最好的是陈燕珠的《金刚经讲义》。

《华严经》。该经是佛陀成道后的第一次说法,是为天神说的。看了此经,你会惊叹佛教宇宙观的伟大——任何宗教都无法与之媲美,你会感悟到什么叫真正的“慈悲”,菩萨为众生的眷眷关怀在该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该经部头大,有八十卷。推荐版本是宗教出版社的三大册,共1456页。

《楞严经》。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美丽的经典。该经以阿难被美色所迷,即将破戒,关键时刻佛陀委培文殊菩萨为其诵“楞严咒”而得救渡为因缘开始,直契“人心何在”,讲述佛教的理论与修习方法。其中,有“楞严咒”。该咒听说有大威德力,我自己曾诵过,是我诵过的最长的咒语,呵呵。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本经主要讲述“大悲咒”的由来。之所以要选这部经,主要原因是我怀疑佛教所说的“末法时代”可能要来临了,而在这个时代,咒语的力量将逐渐增强,特别是诵佛号所产生的力量将增强。而最近几年“大悲咒”开始大范围流行,所以选择该经。
我个人诵“大悲咒”,确实感到其不可思议,微妙功德。

4. 对于佛教修行中的禅定,我推荐三本书:
蒲正信:《禅修与静坐》;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
陈燕珠:《大念住经讲义》。
通过这三本书合看,大家可以明白什么是禅定,如何进行禅定修习。

3、您好,可以推荐些书籍或者什么的了解下道教?您回答潮汕天地父母的问题引起我的兴趣,想多知道些,详细

知道你问的不是我,但还是就我所知回答一下。zd
不知道你对道教了解多少,如还没入门,先看《道教常识》,中国宗教出版社出版过,市场上应该也有很多。如深入研究了,可以看看陈撄宁大师专的《道教与养生》,李养正老师的《道教义理》,这些都是研究型的,但可以给你一些索引,简介了道教重要的知识。
经典方面,道德经和南华经为必读物,剩下的还有几本,度人经,周易参同属契,黄庭经,重阳祖师立教十五论都算很好书。估计能读下来就很有成就了,起码我也没读完。

4、丹鼎派属于全真还是正一

1.道教世传有五大道派 : 积善派、经录派、丹鼎派、占验派、符箓派。 2.以丹鼎道派而言,其最著者为南、北二宗,其后又有东派、西派、中派、青城派、崆峒派、三丰派、伍柳派等. 3.丹鼎道派北宗全真道 . 由王重阳启教,以道为宗,融和儒、释,传法于七真,门庭鼎盛,其中最能大倡宗风,而绵延迄今不绝者,为长春真人丘处机开启之龙门一脉,全真道之有龙门,犹如禅宗之有临济,所谓“龙门子孙满天下”.指的就是丹鼎派北宗全真教. 4. 实际上现在的丹鼎派与符箓派已多所融合,丹鼎派也重“斋醮祷禳,富国利民”,符箓派也重“内炼金丹,外用符箓”,不应再以此分派别,也不应存门户之见。正如当代道教学者、全真龙门十九代居士圆纯子《道教与养生》所言:“清净炼养〈指丹鼎派〉与符箓科教〈指符箓派〉皆道教修养方法,不能以此分道教派别。修炼自己的性命,以至得道成仙,乃是各派的最终目的”。) 5.东汉末年出现之道教,主要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又名天师道,为东汉顺帝时张陵于蜀鹤鸣山创立,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而造作道书. 6.太平道之名源于《太平清领书》.太平道是张角所创.后来演变成历史上有名的"黄巾之乱"事件.据《后汉书襄楷传》,顺帝时,琅玡人宫崇尝赴洛阳,献其师于吉撰太平清领书与朝廷,张角得其书,于灵帝时创立太平道,以中黄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徒众迅速增至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衮豫等八州。 7.魏晋时代出现的三皇派(传三皇经)、灵宝派(传灵宝组经典)、上清派,皆为经录派道教。

5、道家的入门经典书目

初学道者,应该读什么样的道书。修心炼性,又从何入手。有口诀或参考书籍吗?
初学道者可从持诵天尊圣号来修心炼性,

可诵持: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皇赦罪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等圣号来进行日常修炼入手。平时修养静功为主。我曾经在网上倡导念诵雷祖圣号也就是十字天经法门,很多网友道友都受益良多。只要坚持,必能获得天尊的感应。

念诵圣号会有如下功德:

第一,持诵雷祖圣号: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此圣号出自《玉枢经》,经云,持诵天尊圣号,能得以下十种利益:

1、疾病者痊愈。2、消除种种不顺。
3、化解口舌官非。4、常得如意。
5、安镇神煞。6、保佑孕妇胎产。
7、驱逐精怪邪魔。8、消除瘟疫之气。
9、禳解灾难。10、祈晴消旱。

第二,持诵太乙天尊圣号:寻声赴感太一救苦天尊。此圣号出自《太乙救苦护身妙经》,经云,持诵天尊圣号,能得以下十二种利益:

1、消除疾病,2、加禄升官,
3、保佑舟船不遇风浪困阻,
4、安定心神,消除恐怖,
5、消除家庭、工作、社交中的不和因素,增加人缘,
6、保佑国泰民安,人安物阜。
7、消除妖怪邪精,虎狼虫蛇之害。
8、求子遂愿。9、使求仙者学道有成。
10、解脱牢狱之灾。
11、超度过世亲人生天
12、消除诅咒,解冤释结。

第三、持诵玉皇宝号: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此圣号出自《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经云,持诵天尊圣号,能得以下三十种利益:

1、诸仙赞重,2、先亡天在,3、宿殃解脱,4、所往通达,5、无盗贼事,
6、所求遂心,7、除水火厄,8、横事潜消,9、夜梦吉祥,10、疾病不临,
11、智慧聪明,12、人见欢喜,13、衣食丰盛,14、子孙荣贵,15、六亲见喜,
16、门族和睦,17、除三恶报,18、转女成男,19、形容端严,20、为国大臣,
21、生为帝王,22、鬼神钦仰,23、得宿命通,24、诸神护念,25、九族受荫,
26、处世长年,27、有情赖善,28、魔王保迎,29、决超三界,30、白日上升。

所以以上三种圣号只要持之以恒去念诵,都是平时入道的法门。

另外如有时间最好持诵《早晚功课经》。

至于入门学习书籍,我曾罗列一些书目给我本门弟子学习作为必读之物,

古代著作:

道德经
文子
文始真经
庄子
素书
孙子兵法
抱朴子
阴符经
悟真篇
道门十规
道法九要
黄庭经

近当代著作:

道教与养生 陈撄宁先生著
道教概论 李养正先生著
历代真仙高道传 周永慎道长编著
道门仪范 闵智亭道长编著
道教手册 李养正先生主编
天师道史略 张继禹编著
当代中国道教 李养正先生编
道教礼仪 陈耀亭先生编著
丹道修炼与养生学 陈禾原先生著
玄门日诵早晚课经注 闵智亭道长主编
道教修行指要 詹石窗先生著
全真必读 黄信阳道长主编
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 张继禹主编
中国龙虎山天师道 张金涛主编
道教符咒选讲 吴忠正道长主编
南怀瑾先生的系列讲座书籍

6、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怎么样

山东虽然是个出了很多学术大拿的地方。 最近还出了诺奖。 可也经常看到山东学人的烂作品。 基本上对最基本的常识和学术规范视而不见。 且不说整本书写得如何。 单看这些引用: 任何一种“宗教就其本质来说,需要同神话思维联系起来……”——引自《韩国哲学史》…… 这样一句话,为什么要去引这本八竿子打不到的书…… 还有什么《道教概说》《道教与养生》之类…… 这类书籍根本不应当出现在一种学术论文的引书目中啊。 《云笈七签》用的竟然是什么华夏出版社的本子!!!! 这么重要的引书,用这么不可靠的版本。 导致引文中大片错误标点、文字~~~ 还有这本书作者竟然认为杨羲的确是通过魏夫人降眞而获得的真经…… “笔者认为,只要不是有意作伪,我们应该尊重和相信宗教体验者再潜意识状态下所获得神启的神圣性、神秘性和真实性。” 所以我也就不必再说这本书写得怎样。是否于这个问题有学术上的开拓性和进展。 但国内道教研究本来弱,上清派更是没几本书。没几篇博士论文。 这本也就不得不看。 总之对山东学人和山东的学风颇有疑问。 因为以前看到过一些山东本地出版社出的学术著作,也都是失望为主。 个人认为四川的道教研究还真是靠谱的,比如另一本《上清派修道思想研究》(张崇富),这本书也用作参考书的,我认为写得很好。

7、道教养生之道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道教养生综述
一、道教的百基本内容
二、道教与养生的关系
三、道教养生思想
四、道教养生方法
五、道教养生长寿秘方――内丹术度
第二章 道教养生入门
一、修炼静功基础
二、修习静功的步骤
三、祛病延龄方便法
四、睡功练习法
五、静功疗养知法问答
第三章 张三丰内丹修炼养生术
一、筑基方法道
二、练精化炁
三、炼炁化神
四、炼神还虚
五、炼虚合道
六、张三丰太极长生诀
第四章 女性养生内丹修炼法
一、孙不二女功内丹次条第诗
二、女丹派的筑回基方法
三、女丹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四、女丹派炼炁化神之方法
五、女丹派炼神还虚之方法
六、女丹派炼虚合道之方法
第五章 道教四季养生
第六章答 道教性命双修秘笈――《万神圭旨》
第七章 养生长寿的道人
第八章 灵源大道歌

8、道教反映了中国古人怎样的生命观

一、道教如何认识生命,亦即何谓生命?
这里所说的“生命”,不是泛指一切生物体,而仅指人体生命。据我所知,历来“对生命”的解释,有着不少说法。如:具有肉体、精神、灵魂三大要素,谓为生命;神识与先天之气的合一,谓为生命;形神相依相守的和谐合一,谓为生命;有径谓“性命”即生命;有谓生机与形体俱具为生命。道教对人体生命的解释,也有很精彩的论述。如吴筠《元气论》认为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谓为生命;《太上老君内观经》认为,“气来人身谓之生”,“从道受生谓之命”,即气为生机之源,气人形体,从道受生,谓为生命;《太平经·令人寿平治法》认为,精、气、神三者相与共于一体,是谓生命,更说神乘气行,精居其中,三者相助共功为治于一体,是谓生命。我以为道教强调以气为本,精、气、神三者和谐于一体的“生命说”(或谓生命三义论),还是富有哲理和比较贴切的,也是同道教的养生文化紧密关联一致的。这是道教生命观的特征之一。
二、道教对人体生命的本原与形质的认识
《道生旨》中说:《西升经》云“修道之士若不知生之所由,道之根本,则茫茫然罔测道之来矣。欲求长生,先修所生之本,子能晓耶?”(《云笈七签》卷八十八)这就是说,修道者知道了构成生命的要素,进而务必认识人体生命的由来本原及其形体结构的生态性质。在这个问题上,儒、释、道自来看法不同。关于生命的本原,孔子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系辞传》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儒家认为生命的由来本原在于天命。佛家认为“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有情形体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种元素偶然的、短暂的聚合体,刹那依缘而生灭,“六大”、“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空幻的,所谓“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辽塔偈语)。认为生命形体根本就不是真实存在的本体,生命无本原,身体形质,也都是空幻虚无的。道教既反对儒家天命说,也反对佛家空幻说,认为生命的本原是“道”所派生之“元气”。只有在元气运化而生阴阳中和之气后才产生了人体生命,它是有形有质的真实存在,是精、气、神和谐结合于一体的产物。“形者气之聚也”(《云笈七签》卷九十七《七部语要》),故而道教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是“元气”。
远在春秋时代,老子著《道德经》便揭示了宇宙生成论。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揭示宇宙发生的本原为“道”,而“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实有之“物”,并不是虚无的。而一般所说的“无”,不过是指其微妙到无可感觉触摸,实际是“有”。关于宇宙的发展,则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所谓“一”即“元气”,“二”即混元一气运化出天地阴阳,“三”即清轻上浮为天的阳气与浊重下降为地的阴气相交感运化而生中和之气,中和之气聚而成人,“阴”、“阳”、“中和”共为三气,三气而成天、地、人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云笈七签》卷三《道教三洞宗元》),“三气分判,万化禀生”(《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故曰“元气”为生命之宗。
关于人体结构的生态性质问题,道教认为,万物之中,人最灵最贵。人的形体结构具有物质形态真实性。这在道教许多关涉养生学的经籍中讲得十分具体而清楚。《太上老君内观经》谈人体性命、形质的定义说:“从道受生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动以营身谓之魂,静以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驮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骸谓之身,众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其中并无虚幻之语。吴筠《元气论》中讲:元气始萌,形气始端,形成有质,结胚象卵,气圆则形备。“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又说:“人之生也,禀天地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天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故帝一回风之道,溯流百脉,上补泥丸,下壮元气。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元气实则髓凝为骨,肠化为筋,其由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故能长生矣。”《中藏经》说:“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则养成之道,循环无穷。肺生肾,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含于人,人得之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这均表明道教在认识生命本源与形质以及对自我生命规律和追求长生久视之道方面,是以《元气论》为基础而开拓的,是具有朴素而实际的蕴含的。人体“生命”本原于“元气”,人体“生命”是有形有质的真实存在,这是道教生命观的又一特征。
三、道教对待人生的态度与“我命由我”、“仙道贵生”的教义
人类社会在对待“人生”的意义与态度方面颇多分歧。我们明确认识了人生价值与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从而也才能树立珍惜人生、热爱生命的观念,坚定地践行实现人生最高理想的道路与方法。
儒家认为人生的一切皆取决于“天命”,人的生命形体,有生必有灭,只有在精神方面的道德风范与功业有可能留传后世,人的一生就只能是维持天命大限内的生活,即使是修道德、创功业,最终也只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听天由命。
佛家认为人生世间一切都是空幻的,而且人世是苦海,人生就是在苦海中挣扎,既无“生”的意趣,也没有“生”的价值,故而只有追求正觉,涅槃寂静。
道教与儒释两家在对待人生态度上大相径庭,提倡“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见《西升经》)、“仙道贵生”(见《度人经》),弘扬“重人贵生”(见《太平经》)的教义。诚如近代著名的道教学家陈撄宁先生所说,道教是要与“天命”和“自然”抗争,打破生死定律,不受造化主宰,开拓人可以“神形俱妙而成仙”、“长生住世”的新的人生道路,为人类的生命求取最大限度的延续直至永生,使人生获得最美满、最和谐的生命幸福(见陈撄宁著《道教与养生》)。
《太平经》说:“凡天下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卷七十二《不用大言无效诀》)又说:“故夫上士忿然恶死乐生,往学仙,勤能得寿耳,此上士是尚第一有志者也。”(卷四十九《急学真法》)。又说:“天下俱受天地之性,五行为藏,四时为气,亦合阴阳,以传其类,俱乐生而恶死。” (卷九十三《国不可胜数诀》)
葛洪《抱朴子·对俗》认为:“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还认为:“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若幸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于速登天乎?”
道教以无畏的气概高唱“我命由我”、“重人贵生”,并且坚定地践行炼养之道,相信人可以“长生住世”,永久享受人间的幸福生活。这反映了古代“贵生”的倡导者们勇敢、坚强的信念与意志。这又是道教生命观内容中最为显明、突出的特征。四、道教的生道合一论与性命双修 道教不止是高唱“我命在我”与“仙道贵生”的教义,宣扬对“生命”的拓新性理想,更为可贵的是,道教因之同时建构了能够实证达到“长生住世”理想的理论与践行方法的体系,这就是“生道合一”论及以“性命双修”为中心的多种类炼养方术。《道德经》说:“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动,动之死地亦十有三。”(第五十章)意在告诉世人,维持生命并非轻易的事情,人生有着许多危机,要加意防护。“生道合一”的理论与“性命双修”的炼养方术,便是道教为人类养生所创设的道路与明灯。

吴筠《元气论》说:“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要常养神,勿失生道。长使道与生相保,神与生相守,则形神俱久矣。”司马承祯《坐忘论》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经云:‘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道人致之非命禄也。'又《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于天。'由此言之,修短在己,得非天与,失非人夺。”《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又说:“老君曰:道无生死,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

不靠天,不靠地,靠自身修道得道,守道存生,其最积极有效的办法便是进行自身炼养,以求自我完善。因此道教在创建之初便继承了中国古代神仙家(方仙之士)及黄老道的大量神仙方技,尔后又融摄了诸子百家及民间的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术,逐渐营构成了以“性命双修”为中心的养生文化体系。显示其理论与方术并茂,延寿与登仙可期。如内外丹道、服气、导引、炼气、行踬、吐纳、胎息、休粮、坐忘、内家武功等等。在持行中有关阴阳、顺逆、性命、有无、情性、动静、神气、火候、境界诸方面的指导性理论,也都包含有精湛的哲理与实践经验。

五、“万物与我为一”的整体协合观与修持境界论

道教除弘阐上述生命观基本思想观点与方术外,还强调持行者务必审慎对待宇宙万物及关注在修养上的三种境界。即:树立“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宇宙万物相生相利的整体协合观念。正确对待自我内在心性修养,达到清静自正的境界;正确对待尘世社会的欲海烦扰,达到精神超越的境界;正确认识客观外在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维护自然和谐,达到修持与天地造化同途的境界。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阴符经》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人三才相生、相养、相成亦相克,是自然大道的法则,只有三才无损,各安其任,个人也才能无伤无损、守道延生。这就是说,人不能孤立看待自身的炼养,要认识与宇宙万物的密切关系。在整体协合观念下,妥善处理自身同社会及自然的关系。这是依道持行者不可轻忽、轻懈的努力方向与理想目的。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说:“《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自由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过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又说:“《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认为禀气含灵,惟人为贵,人之所贵在于生。生为形之本,形乃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弊,“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候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丰年耆寿是常分也。如恣意以耽声色,役智而图富贵,得丧萦于怀抱,躁挠未能自遣,不拘礼度,饮食无节,如斯之流,宁免夭伤之患也?”《道德经》更是教谕世人从心性上完善自我,“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障,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重积德则无不克”,用尊道贵德阐明了“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社会密切关联,持行者一方面要排除尘俗恶欲污垢,“明心见性”,一方面则务必修养道德,济世利人。《抱朴子·对俗》说:“欲求道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自然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人当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阴阳,顺应自然,维护自然生态,保持和谐,才能守道长生。《黄帝内经》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总之,天、地、人,亦即自我、社会、自然三者整体协合,炼养才能功德圆满。概言之,明心见性是要求,形神合一是关键,尊道贵德是基础,顺应自然是根本。

总括起来说,道教生命观的要点是:精气神三义论;本原元气论,形质真实论;生命自我主宰论;重人贵生论;生道合一论;神仙实证论;齐同万物论;道法自然论。这是一个很大很深的课题,现在世界上研究人体生命科学的学者们对道教生命观与养生文化十分关注,珍视道教有关资料的实验价值与学术价值,认为这是道教对人类生命学的贡献。我们道教中人自当努力弘扬,以光大道教精粹,造福人类~

9、什么是道教中最自然的生命观

一、道教如何认识生命,亦即何谓生命?
这里所说的“生命”,不是泛指一切生物体,而仅指人体生命。据我所知,历来“对生命”的解释,有着不少说法。如:具有肉体、精神、灵魂三大要素,谓为生命;神识与先天之气的合一,谓为生命;形神相依相守的和谐合一,谓为生命;有径谓“性命”即生命;有谓生机与形体俱具为生命。道教对人体生命的解释,也有很精彩的论述。如吴筠《元气论》认为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谓为生命;《太上老君内观经》认为,“气来人身谓之生”,“从道受生谓之命”,即气为生机之源,气人形体,从道受生,谓为生命;《太平经·令人寿平治法》认为,精、气、神三者相与共于一体,是谓生命,更说神乘气行,精居其中,三者相助共功为治于一体,是谓生命。我以为道教强调以气为本,精、气、神三者和谐于一体的“生命说”(或谓生命三义论),还是富有哲理和比较贴切的,也是同道教的养生文化紧密关联一致的。这是道教生命观的特征之一。
二、道教对人体生命的本原与形质的认识
《道生旨》中说:《西升经》云“修道之士若不知生之所由,道之根本,则茫茫然罔测道之来矣。欲求长生,先修所生之本,子能晓耶?”(《云笈七签》卷八十八)这就是说,修道者知道了构成生命的要素,进而务必认识人体生命的由来本原及其形体结构的生态性质。在这个问题上,儒、释、道自来看法不同。关于生命的本原,孔子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系辞传》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儒家认为生命的由来本原在于天命。佛家认为“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有情形体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种元素偶然的、短暂的聚合体,刹那依缘而生灭,“六大”、“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空幻的,所谓“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辽塔偈语)。认为生命形体根本就不是真实存在的本体,生命无本原,身体形质,也都是空幻虚无的。道教既反对儒家天命说,也反对佛家空幻说,认为生命的本原是“道”所派生之“元气”。只有在元气运化而生阴阳中和之气后才产生了人体生命,它是有形有质的真实存在,是精、气、神和谐结合于一体的产物。“形者气之聚也”(《云笈七签》卷九十七《七部语要》),故而道教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是“元气”。
远在春秋时代,老子著《道德经》便揭示了宇宙生成论。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揭示宇宙发生的本原为“道”,而“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实有之“物”,并不是虚无的。而一般所说的“无”,不过是指其微妙到无可感觉触摸,实际是“有”。关于宇宙的发展,则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所谓“一”即“元气”,“二”即混元一气运化出天地阴阳,“三”即清轻上浮为天的阳气与浊重下降为地的阴气相交感运化而生中和之气,中和之气聚而成人,“阴”、“阳”、“中和”共为三气,三气而成天、地、人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云笈七签》卷三《道教三洞宗元》),“三气分判,万化禀生”(《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故曰“元气”为生命之宗。
关于人体结构的生态性质问题,道教认为,万物之中,人最灵最贵。人的形体结构具有物质形态真实性。这在道教许多关涉养生学的经籍中讲得十分具体而清楚。《太上老君内观经》谈人体性命、形质的定义说:“从道受生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动以营身谓之魂,静以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驮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骸谓之身,众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其中并无虚幻之语。吴筠《元气论》中讲:元气始萌,形气始端,形成有质,结胚象卵,气圆则形备。“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又说:“人之生也,禀天地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天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故帝一回风之道,溯流百脉,上补泥丸,下壮元气。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元气实则髓凝为骨,肠化为筋,其由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故能长生矣。”《中藏经》说:“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则养成之道,循环无穷。肺生肾,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含于人,人得之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这均表明道教在认识生命本源与形质以及对自我生命规律和追求长生久视之道方面,是以《元气论》为基础而开拓的,是具有朴素而实际的蕴含的。人体“生命”本原于“元气”,人体“生命”是有形有质的真实存在,这是道教生命观的又一特征。
三、道教对待人生的态度与“我命由我”、“仙道贵生”的教义
人类社会在对待“人生”的意义与态度方面颇多分歧。我们明确认识了人生价值与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从而也才能树立珍惜人生、热爱生命的观念,坚定地践行实现人生最高理想的道路与方法。
儒家认为人生的一切皆取决于“天命”,人的生命形体,有生必有灭,只有在精神方面的道德风范与功业有可能留传后世,人的一生就只能是维持天命大限内的生活,即使是修道德、创功业,最终也只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听天由命。
佛家认为人生世间一切都是空幻的,而且人世是苦海,人生就是在苦海中挣扎,既无“生”的意趣,也没有“生”的价值,故而只有追求正觉,涅槃寂静。
道教与儒释两家在对待人生态度上大相径庭,提倡“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见《西升经》)、“仙道贵生”(见《度人经》),弘扬“重人贵生”(见《太平经》)的教义。诚如近代著名的道教学家陈撄宁先生所说,道教是要与“天命”和“自然”抗争,打破生死定律,不受造化主宰,开拓人可以“神形俱妙而成仙”、“长生住世”的新的人生道路,为人类的生命求取最大限度的延续直至永生,使人生获得最美满、最和谐的生命幸福(见陈撄宁著《道教与养生》)。
《太平经》说:“凡天下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卷七十二《不用大言无效诀》)又说:“故夫上士忿然恶死乐生,往学仙,勤能得寿耳,此上士是尚第一有志者也。”(卷四十九《急学真法》)。又说:“天下俱受天地之性,五行为藏,四时为气,亦合阴阳,以传其类,俱乐生而恶死。” (卷九十三《国不可胜数诀》)
葛洪《抱朴子·对俗》认为:“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还认为:“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若幸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于速登天乎?”
道教以无畏的气概高唱“我命由我”、“重人贵生”,并且坚定地践行炼养之道,相信人可以“长生住世”,永久享受人间的幸福生活。这反映了古代“贵生”的倡导者们勇敢、坚强的信念与意志。这又是道教生命观内容中最为显明、突出的特征。四、道教的生道合一论与性命双修 道教不止是高唱“我命在我”与“仙道贵生”的教义,宣扬对“生命”的拓新性理想,更为可贵的是,道教因之同时建构了能够实证达到“长生住世”理想的理论与践行方法的体系,这就是“生道合一”论及以“性命双修”为中心的多种类炼养方术。《道德经》说:“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动,动之死地亦十有三。”(第五十章)意在告诉世人,维持生命并非轻易的事情,人生有着许多危机,要加意防护。“生道合一”的理论与“性命双修”的炼养方术,便是道教为人类养生所创设的道路与明灯。

吴筠《元气论》说:“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要常养神,勿失生道。长使道与生相保,神与生相守,则形神俱久矣。”司马承祯《坐忘论》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经云:‘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道人致之非命禄也。'又《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于天。'由此言之,修短在己,得非天与,失非人夺。”《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又说:“老君曰:道无生死,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

不靠天,不靠地,靠自身修道得道,守道存生,其最积极有效的办法便是进行自身炼养,以求自我完善。因此道教在创建之初便继承了中国古代神仙家(方仙之士)及黄老道的大量神仙方技,尔后又融摄了诸子百家及民间的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术,逐渐营构成了以“性命双修”为中心的养生文化体系。显示其理论与方术并茂,延寿与登仙可期。如内外丹道、服气、导引、炼气、行踬、吐纳、胎息、休粮、坐忘、内家武功等等。在持行中有关阴阳、顺逆、性命、有无、情性、动静、神气、火候、境界诸方面的指导性理论,也都包含有精湛的哲理与实践经验。

五、“万物与我为一”的整体协合观与修持境界论

道教除弘阐上述生命观基本思想观点与方术外,还强调持行者务必审慎对待宇宙万物及关注在修养上的三种境界。即:树立“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宇宙万物相生相利的整体协合观念。正确对待自我内在心性修养,达到清静自正的境界;正确对待尘世社会的欲海烦扰,达到精神超越的境界;正确认识客观外在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维护自然和谐,达到修持与天地造化同途的境界。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阴符经》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人三才相生、相养、相成亦相克,是自然大道的法则,只有三才无损,各安其任,个人也才能无伤无损、守道延生。这就是说,人不能孤立看待自身的炼养,要认识与宇宙万物的密切关系。在整体协合观念下,妥善处理自身同社会及自然的关系。这是依道持行者不可轻忽、轻懈的努力方向与理想目的。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说:“《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自由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过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又说:“《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认为禀气含灵,惟人为贵,人之所贵在于生。生为形之本,形乃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弊,“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候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丰年耆寿是常分也。如恣意以耽声色,役智而图富贵,得丧萦于怀抱,躁挠未能自遣,不拘礼度,饮食无节,如斯之流,宁免夭伤之患也?”《道德经》更是教谕世人从心性上完善自我,“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障,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重积德则无不克”,用尊道贵德阐明了“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社会密切关联,持行者一方面要排除尘俗恶欲污垢,“明心见性”,一方面则务必修养道德,济世利人。《抱朴子·对俗》说:“欲求道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自然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人当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阴阳,顺应自然,维护自然生态,保持和谐,才能守道长生。《黄帝内经》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总之,天、地、人,亦即自我、社会、自然三者整体协合,炼养才能功德圆满。概言之,明心见性是要求,形神合一是关键,尊道贵德是基础,顺应自然是根本。

总括起来说,道教生命观的要点是:精气神三义论;本原元气论,形质真实论;生命自我主宰论;重人贵生论;生道合一论;神仙实证论;齐同万物论;道法自然论。这是一个很大很深的课题,现在世界上研究人体生命科学的学者们对道教生命观与养生文化十分关注,珍视道教有关资料的实验价值与学术价值,认为这是道教对人类生命学的贡献。我们道教中人自当努力弘扬,以光大道教精粹,造福人类。‍

与道教与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