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食文化与食疗养生主要讲哪些内容
全世zd界的饮食文化异彩纷呈,中国的饮食文化深厚广博。我国的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涉及到食源的开专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诸方面。
食疗养生,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习惯。在我国各个民族和地域,食疗文化源远流长,经过食疗这种长远属的养生行为,人们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
2、食物的颜色与养生保健之间有什么关系
1、黄色食物健脾
黄色食物可以健脾,增强胃肠功能,恢复精力,补充元气,进而缓解女性荷尔蒙分泌衰弱的症状。黄色食物对消化系统很有疗效,同时,也对记忆力衰退有帮助。
代表食物:豆腐、南瓜、夏橘、柠檬、玉米、香蕉和鹌鹑蛋等。
黄豆:帮助胃肠恢复动力,是天然植物性的雌性荷尔蒙,可以帮助女性荷尔蒙的调整。也有助于缓解更年期和经期的症状,还可以预防与荷尔蒙有关的癌症。
南瓜:提高精力,补充元气,提高代谢。
夏橘:具有驱风、芳香、滋补的作用,并能缓和精神紧张症状。
柠檬: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免疫力,延缓皮肤衰老。
柿子:健脾开胃,润肺生津以及改善心血管功能。
香蕉:强化消化系统功能,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并有抗忧郁及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2、黑色食物补肾
黑色食物有助提高与肾、膀胱和骨骼关系密切的新陈代谢和生殖系统功能。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刺激内分泌系统,促进唾液分泌,有促进胃肠消化与增强造血功能,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功效。
代表食物:黑芝麻、黑木耳、黑豆、香菇、黑米、虾、贝类等。
黑米:具有滋阴补肾、补血益气、增智补脑、增强新陈代谢的作用。
黑枣:有增强体内免疫力的作用。
黑豆:有补肾、强筋骨、暖肠胃、明目活力、利水解毒的作用。
黑芝麻:具有养肾、健脑润肺、养血乌发、防衰老的作用。
黑木耳:清胃涤肠,增强肌体免疫力。
3.绿色食物补肝
绿色食物含有对肝脏健康的叶绿素和多种维生素。能清理肠胃防止便秘,减少直肠癌的发病。另外,还能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在压力中强化体质。
代表食物:菠菜、绿紫苏、白菜、芹菜、生菜、韭菜、西兰花等。
菠菜:有养血、止血、滋阴润燥及抗衰老、促进细胞增长的作用。
西兰花:可增强肝脏解毒能力,并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乳腺癌的发病几率。
韭菜:能温补肝肾,增进胃肠蠕动,有散血解毒的功效。
3、养生美食怎么做?
4、饮食与养生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饮食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酸与碱:食物分为酸性与碱性,一般粮食类(大米、面粉、玉米等)、肉类(猪、牛、羊等)、禽类(鸡、鸭、鹅等)、水产类(鱼、虾、贝等)、蛋类、花生、核桃、糖类、用谷物酿制的酒等,含磷、硫、氯等元素较多,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牛奶、红薯、土豆、海带、豆类、香菇、黄瓜等,含钾、钙、钠、镁等元素较多,则属碱性食物。酸性与碱性食物分别会给人体血液和体液带来酸性或碱性倾向。在健康状态下,人的体液一般呈弱碱性,如摄入太多酸性食物,会影响营养吸收,形成酸性体质,易患疾病;过多进食碱性食物会使人体液偏碱,也不利身体健康。日常膳食中应注意两类食物的适量搭配,力求酸碱平衡。
寒与热:食物从中医角度来说都可入药,且具寒、凉、温、热、平等性质。因体质应以阴阳协调为好,日常饮食应针对性多吃或少吃某些食物,使阴阳相调和,才是健康之本。某些病患更应注意食物寒温性。适当忌口,更有利疾病治疗。如温性食物有鸡肉、芋头、南瓜、辣椒、生姜、大蒜、韭菜、糯米、柑桔、柿子、李子、石榴等,羊肉、狗肉、胡椒、荔枝、菠萝等则性热助火;寒性食物有鸭肉、猪肉、海带、田螺、竹笋、白菜、茄子、苦瓜、香蕉等;凉性食物则有黑豆、黄瓜、芥菜、梨子、桃果、柚子等;平性食物有鸡蛋、食糖、番茄、红薯、玉米、莲藕、苹果等。要注意不同食物性质的合理搭配,保持身体阴阳调和。体质虚寒者不宜多吃温热性食物,也应视气候适当择性偏食。
精与粗:现代人越来越食而偏精,近年来出现粗食杂食热。精食通过加工已属非天然食品,并不利健康;但精食在加工中损失大量营养物质,容易导致营养不平衡,产生高生活水平下的营养不良。因此,要改变“食不厌精”的不良饮食习惯,主食粗精搭配,保证充足营养。
肥与瘦:过去,人们爱吃肥肉以保证足够脂肪。生活好了,人们又怕脂肪过多产生脂胖或胆固醇过多,易患上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等。其实,脂肪在人体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肥肉中含胆固醇为每百克107毫克,远低于蛋黄、虾米、鱼籽等,但含有维生素A、D,所以应肥瘦兼取。特别是正在发育的青年人吃些肥肉更有益于生长。人们普遍爱食用植物油,更应适量进食肥肉,使部分动物油发挥调节营养作用。
软与硬:食物有软硬之分,饭也有干稀之别。幼儿应多吃硬食,利于牙齿生长;老年人体质衰退多进食软食以加快营养吸收。肠胃病患者不可常食太硬太干的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诱使病情复发或加重。年轻人常食硬食利于保持良好的咀嚼功能。故生活中可多食软性食物,保证营养充分吸收。最好软硬相配而有所侧重。
咸与淡:盐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血容量,控制人体细胞内外水分的流通。人体进食盐分过少会影响健康,但食盐量过高已被证明与高血压、心脏病的高发病率有联系。目前人们的食盐量普遍过高,所以要适当控制食盐量。一般正常成年人每天摄入盐的量应在5~6克之间,相当于15~35克酱油的含盐量。
甜与苦:常吃甜食能补气血,利于解除肌肉紧张,还有解毒作用;但食甜过多会导致血糖升高和血液中胆固醇增加,使身体虚胖。青少年吃糖过多会影响营养吸收造成营养不良,故每人每年有8千克糖足矣。苦味食品多含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甙类、苦味素、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作用。研究发现苦味食物具抗癌及降血糖作用,适当多些“自找苦吃”,能得到“苦口良心”的好处。
荤与素:荤者,肉食也。荤食过多给现代人带来许多身体的不适和疾病,如使胆固醇增多,心血管疾病增加,高血压及肥胖症高发等,由此人们特别是国外开始兴起“吃素”。确实,荤食过多给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多吃素食会促进酸碱平衡,预防心血管疾病及避免肥胖,还能养颜美容,但长期素食也是弊多利少。素食者会使蛋白质得不到充分供给,人体某些消化功能逐渐衰退,引起物质交换失调,导致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长期蛋白质不足还是消化道肿瘤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原因。建议每周一素食或一日荤一日素的饮食方式。
快与慢:社会节奏加快,“快餐”应运而生,大受青睐,但快餐也存在不少问题,化学添加剂较多,营养不全面,卫生条件较差,有违传统饮食文化及饮食习惯。国外目前已在兴起“慢餐”运动,以保护历史形成的饮食文化为己任,推荐丰富多彩的传统烹调方式,提倡进餐时细嚼慢咽,以帮助消化,保护胃、胰、胆等器官不受强烈刺激,降低餐后高血糖。
饥与饱:人饿了要进食。现代人生活优越,有人以享口福为首选,大吃大喝引来身体诸多疾病。那么,人应该吃饱一些还是饥饿一些好呢?《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有节”是“度百岁乃去”的重要条件之一。孙思邈说: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现代人科学饮食观应是“凡食之道,无饥无饱”,即不可经常饿极也不可时常饱极。长期饥饿会使人体肝脏解毒能力降低,而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高蛋白食物会超过肝、肾处理氨的能力,产生氨中毒,毒害中枢神经,故最好能做到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饥饱有度。有关医学研究还表明,人饥一餐或一日还可使人体处于空虚状态利于排除体内的废物杂质,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改善身体代谢状况。
5、食物养生和运动养生哪个更重要?
嗯,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可又有这样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可以看出来,吃饭和运动这两样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营养和运动到底是哪个更重要,这也就决定了食物养生和运动养生哪一个更加有用。
如果你是小区的公园中可以看到,社区中大多数在运动的人,几乎很少能看到年轻人,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在积极运动,他们的时间充足,每天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散步,跑步,爬山,太极,大街小巷。几乎都是他们在运动。可是按道理来讲,这样运动以看得出来积极,他们的身体应该变得更加强健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很少生病,体质也变得好呢,可是到后期的时候毛病也没有少。
那么这个是什么原因呢?运动养生难道没有用处吗?其实是因为老年人身体本身就虚,他们一味的运动,但是同时他们也没有缺少了食物养生,但是他们对于吃饭要求的却是粗茶淡饭,以素食为主。这样子同时进行食物养生和运动养生,但是是运动养生的运动量上去了,食物养生却很清淡。
所以说不能够仅仅注重运动养生,食物养生也要看重,如果你在运动养生,你食物养生的营养物质一定要补充好不能一味的只运动,但是却不补充消耗的物质。身体要好,还是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的。所以说食物养生和运动养生不是哪个更重要,而是要相辅相成,一起进行。
6、如何健康饮食与养生
中医养生的饮食6原则:食要早、食要少、食要暖、食要缓、食要淡、食要软。
食要早早就是到了饭点得吃饭。另外,从中医的角度讲,上午7点~9点是胃经当令的时候,所以早饭最好安排在这个时间。中医还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因此晚饭也尽量早吃,这样才不会给肠胃增加负担。
食要少古人常说“饭吃八分饱,少病无烦恼”,就是说每餐饭留那么一两口,给肚子两分的空间。《黄帝内经》也提倡“饮食有节”。澳大利亚研究发现,如果人类时常保持两分饥饿,其寿命将增长20%~30%。
食要暖中医讲,脾胃乃后天之本。胃喜燥恶寒,所以要避免冰的凉的食物刺激,要暖食。但是要注意,暖食不等于烫食,经常吃过烫的食物会损伤食管,是食管癌的诱因之一。
食要缓这个缓,一来是说要细嚼慢咽,这样可以充分吸收营养、保护肠胃、促进消化等。二来是想强调要把吃饭当成一件惬意的事情,别吃得太累。
食要淡就是要少油少盐少加工。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这个淡字,是因为中国人现在食盐和食油量超标,由此引发的高血脂、高血压等病正在增多。
食要软老年人牙口不好、脾胃消化力弱,宜“吃软不吃硬”,所谓“硬食”,除了指坚硬的果实类物品外,还包括煎炒油炸、肥甘厚腻一类的不好消化的食物。
说到底,6原则其实就是让饮食顺应食物和人体的自然。
现代人很注意饮食,网上关于长寿老人怎么吃、吃什么的介绍很多,发现,这些长寿食谱都不一样,有些老人平生吃素,另外一些老人却很爱吃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心情开朗,没有忧虑。所以,调摄精神、心态,才是养生的重点。
7、饮食养生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饮食养生对于人体最重要的意义,即在于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一方面,饮食是人体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另一方面,食物各有不同的味道,对于各种味道相对应的脏腑亦有不同的功效。此外,食物不仅有性味之分,还有“归经”的问题。各种食物对于人体脏腑、经络、部位的选择上亦体现着食物对于人体的营养作用。因此,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自身体质的食物,能使饮食的营养作用更加显著。而饮食对于人体的总体养生意义,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防病强身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是人体健康、精力充沛的重要保证。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饮食营养的足够摄取,能够保证人体充足的营养供给,更能使人体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健全。而人体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健全、新陈代谢功能活跃,则能使人生命力强盛,对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就能增强,抵御外界致病因素的力量就更加强大。同时,饮食还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根据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和食物的性味特点,安排适宜的饮食方案,或以养精、或以补形,且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人体阴阳平衡,不仅能保证身体健康,且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此外,某些具有特异作用的食物,本身就能够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因此,合理的饮食不仅是强健身体的重要营养来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2.延年益寿
历代医家对于饮食的延年益寿、延缓衰老之效都是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合理的饮食调摄是长寿之道的重要一环。中医认为,延年益寿的关键在于肾气充盈。精生于先天,但依赖后天之养,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充足则能使肾气旺盛,肾气充盈则能使人体健而神旺。因此,在选择饮食的时候应注意选用能够补益精气、补肾强身的食物。另外,合理的饮食安排对于延缓衰老亦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尤其是老年人,充分而均衡的饮食营养对于充分发挥饮食的防老作用非常重要。此外,如芝麻、桑葚、枸杞、山药、牛奶、甲鱼、蜂王浆等食物都是具有防老抗衰、延年益寿作用的食物,经常食用,对于健康和长寿非常有益。
8、食疗与饮食养生的区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食疗的含义: 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之说,“食疗”故名思义,即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 成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食疗”既是美味佳肴,又具有养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寿延年。 我们的祖先把“美食养身”和“防病治病”两者相互结合,溶为一体,能补能治,创造了“中国食疗学”。,食疗与药膳的关系: “食疗”和“药膳”的概念常被人们混淆,“食疗”和“药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食疗”是研究养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一门学科,“食疗”是不加药物,“药膳”是食物加药物,是一种含有药物成分的膳食,使苦口的药物,变成美味的佳肴。 “药膳”是在传统“食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食物与药物相结合,运用传统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加工方法,制成的色、香、味、形俱佳,具有养身防病,治疗康复和益寿延年的功效。
“药膳”包括:药菜、药粥、药酒、药茶等。严格地说,“药膳”属于药物剂型之一,只是这种剂型形式多样,品种不一,按功能分类,可分为: 益气健脾,补血养营,气血双补,滋阴生津,助阳补肾, 安神益智,开胃消食,温里散寒,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平肝熄风,解表散邪,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利水退肿,润肠通便等等。
“药膳”是在食疗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药疗” 加“食疗”,因此有“药膳食疗学”之称。“药膳食疗学”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临床实用学科,颇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保健养身须趁早、 依据情况选食疗。 若问食疗之根本、平衡膳食最重要。
9、饮食与养生课 感想
年养生——顺应四季的三个规律
人有万物之灵的尊称,但人也时时刻刻都在受大自然的影响。宇宙荣国阴阳运动,形成司机变化,从而影响万物,也影响着人。所以养生的原则当然要顺应天时气候的变化,四季养生就是顺时养生的精髓。
我们了解了在一天当中怎样养生的方法,那么一年当中我们怎样养生呢?一年四季的养生也同样要要掌握三个规律:阴阳消长运行的规律、气机升降的规律、天气地气开合的规律。掌握了这三个规律以后呢,我们就可以养生长、化收藏,养阴阳、养五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黄帝内经》里关于四季养生最出名的两句。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四季养生的方法。
春夏养阳
春夏怎么养阳呢?春天主生发,气生发而阳光开始明媚,万物复苏。《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阳光,这个时候要夜卧早起,去晒太阳,让我们抒发肝气,让我们的生机和气机随着春气来运转,这就叫做四气调神。所以,春天养生的重点是怎么样把你的肝气和五脏气与春气来合拍、来协调。
春季养生以升发疏畅为特点,我们要注意使体内的阳气渐旺起来。春天的气候促使人血液循环加快,与肝脏的生理机能相关,若肝脏失常,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夏天的时候,万物茂盛,阳气旺盛,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机来保养我们的身体,来维护我们的生命。夏天重在养心,要多一吃点苦的东西,因为苦入心,对清我们的心火、对清我们的热都很有好处。夏天我们还要多吃一点清暑利湿的东西,比如西瓜、绿豆汤等。关于肉,我们就多吃一点性寒的、性凉的,比如鸭子肉,而应该少吃一点鸡肉等性温的东西。另外,我们尽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这样吃东西对我们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处。
夏天的最后三十天,是养脾的时候,脾主运化,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养化,就是要把东西煮熟了再吃。而且这个时候,大地要进入到成熟的阶段了,谷子在灌浆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这个时候是我们养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时候。
夏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人们的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使气机宣畅,精神外向。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还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为心之液”一说,所以心气也最易耗伤。
秋冬养阴
秋天的时候是“入地户”的时候,我们常说春分开始“开天门”,秋分开始则“入地户”。入地户时,万物要开始收藏,我们人体也要养收。天地经过了春夏以后,似乎也累了。万物该长的已经熟了,果子、庄稼都收藏了,这个时候呢,人也应该转为休息了,这叫作“收”。
秋天主要要养肺。肺经过了夏热的燥,到这时就要多吃润的东西,比如梨、藕、杏仁、贝母、百合这些东西,来养我们的肺、润我们的肺,收敛我们的肺气。
秋天湿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节。秋天天气干燥,“燥”易伤肺,使气宣发的功能受影响。从而引起干咳少痰等症。所以要“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就是秋养肺的理论依据。
到了冬天以后,就主藏了。这个时候万物都闭藏,动物去冬眠了,花也凋谢了,树叶也落光了,那么人呢,人的身体也该休息了。冬天最重要的养生就是养藏,藏什么呢?藏精,藏好了精则来年不会生病,所以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曾经有一个患者来找我看病,他老感冒,到春天我就不停地感冒。我说你冬天干嘛了,他说这个冬天他一直在出差,累得一塌糊涂。其实这就是他在冬天没有藏精补养身体而造成的后果。我告诉他现在补一补吧,赶快来个“春眠不觉晓”,通过睡眠保养好精气。
天时气候反常的节气最需要注意
一年四季阴阳消长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因而养生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季的寒暑交替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不适,我们非常有必要顺从24节气的更迭,进行养生与保健。24节气在我国的发祥极为久远,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更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秘宝。
二十四节气大家都很熟悉,一个季节有六个节气,一年就是二十四个。“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四季节气歌。在二十四节气里边,有八个节气至关重要,我们讲的二十四节气养生里面,重点讲的就是这八个节气:二至,即夏至、冬至;二分,即春分、秋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所以要挑这八个节气,是因为这八个节气代表了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气候变化。在这几个节气到来的时候,气候该变化就会变化,该冷就冷,该热就热,该下雨就下雨,该刮风就刮风;春天刮春风,夏天刮夏天的风,冬天刮的就是冬天的风。如果我们的身体顺应四时变化,就像春天是温暖的气候,夏天是热的气候,冬天是寒冷的气候,你秋天是凉风,那人就不容易生病。
如果反过来,如果春天刮的是反冲的风,或者叫做对冲风,就像冬天刮夏天的风,应寒反热,夏天刮冬天的风,应热反凉,有这种气候变化的时候,你就要注意养生了,因为这种时令不正常的气候是疾病最有可能会发生的时候。天气暴热或者暴寒,而你的身体呢或寒或热,身体的虚实加上天时反常,你就容易得病,此时就要注意保养。
《易经》中讲的天人合一的养生,告诉我们人的气是天地所赐,那么人的养生也就应该要根据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来进行。这种养生哲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顺应自然则养生成功,违背自然则百病迭起。都在五行中——五行八卦与体质养生之秘
八卦五行各有其相对应的人体部位和穴位。我们用八卦之象来探寻人类的体质,事实上是在先觉先知人体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其价值也就体现在:由认识到应用,学会自我调治,真正做到把健康长寿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