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理念

养生理念

发布时间:2020-04-28 12:58:44

1、东西方养生理念的不同

构建世界美学的契机
———“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中华美学学会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作主办的“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英、美、德、意、日、韩、加、印度、荷兰、芬兰、希腊、土耳其、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和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的近百名美学家参加会议。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汝信、国际美学学会主席佐佐木健一及意大利美学学会主席马齐雅诺等亲莅此会,参与讨论。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对许多重要话题所展开讨论。其中几点,备受中外学者的关注。
东西方美学的比较。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认为:实用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在于通过“生活艺术”和“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等概念,坚持艺术对于改善人类生活所起的积极作用。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强健人的体魄,提高整个群体的生活质量。因此,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美学与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的诗教与乐教思想具有内在的联系,是一个需要根据跨文化视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领域。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发现,近200年来的现代西方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具有一种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特征,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与物种只是人类的陪衬而已。与此相反,亚洲的艺术则常常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势,隐含一种由所有生物组成一个共同体的意识。这种东方式的独特意识,会启发人们产生新的智慧,打造一种能够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国外学者大卫·布鲁贝克在阐述梅洛-庞蒂与东亚美学的关系时,特别指出梅氏美学思想与老子哲学的相通之处。来自加拿大的印度裔教授雷维德拉·辛格在谈到叔本华哲学的生成因素时,探讨了叔氏与印度美学的关系。中国学者朱立元认为,当代西方的一些哲学家表现出一种超越主客二分的思想,这与传统中国的哲学具有共同之处。反映在艺术哲学或美学领域,也是如此。
在分析东西方美学相通的同时,有些学者也强调指出,中国与西方哲学的相通,并不等于一种观点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杨义研究员将中国诗歌的基本特性归纳为三种,即生命诗学、文化诗学和感悟诗学,其中对“感悟”的解释和翻译,引起了中外学者的争论。德国特利尔大学卜松山教授在论及中国诗歌的翻译问题时,重点指陈了语言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与不可译性的互动关系。汉城国立大学的金明焕教授,用韩国面具舞剧作为一个文化上自我确证的实例,彰显了韩国美学的民族特色,但其内在意味的可传达性或可沟通性,则会超越文化的边界。可以说,中外美学虽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创生,但相互之间的影响与启发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尽管这并不构成一种一般与特殊或其他形态的主次关系。因此,当代美学家一方面需要坚持开放式的治学态度,深入了解和研究国外的美学,同时也应摒弃封闭式的态度,避免简单复归到古代或本土旧模式中去的惰性循环做法,要设法通过学通中外式的不懈努力,创设一种“和而不同”的、真正符合本民族和本文化特性的美学。
东方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北京大学的叶朗教授介绍了近年来中国美学史研究方面的发展与主要成果,他在回答听众的问题时,阐述了中国美学在人生、教育、艺术创作、比较美学研究等方面的现代意义。来自香港的文洁华博士,着重探讨了儒家思想中有关人体表现的论述。来自山东大学的周来祥教授与国内的一批中青年学者,主要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和谐、人伦关系、自由精神、思维特征与主体间性等学说,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理论阐述和文本分析。美国学者杰克·斯佩克特用详尽而有说服力的例证和图片资料,形象地描述和展示了中国书法对20世纪早期的法国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和绘画的影响。另外,部分中外学者在讨论自然和生态美学与东方美学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了该课题在后现代语境中的理论意义及其在经济建设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当代艺术的处境。在当代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界,艺术终结论是热点话题之一。过去,黑格尔认为,随着理念的发展,艺术会被哲学所取代。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某些部门相对立,因此会影响艺术本身。如今,艺术终结的命题,依然让人颇感困惑。阿瑟·丹托关于艺术终结的著作最近被译成了中文,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上届国际美学学会主席艾尔雅维奇与该会现任秘书长柯提斯·卡特的文章,都涉及到这个问题。今天,艺术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巨变,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已往不同,古典式的艺术观念也就显得陈旧而过时。有关艺术终结的种种论点,在一定程度上正好表明了这方面的疑虑。但这决不等于说我们将迎来一个没有艺术的时代。类似《艺术死了,艺术万岁》这样的论题,很能表达人们对艺术终结论的某些看法。要知道,“生生之谓易”,乃是世间万物变化衍生的永恒规律。一种艺术存在形式的消亡,并不等于艺术作为整体的消亡。实际上,这会引发新的艺术形式或新的艺术变异。可以说,只要人存在,其思想与情感的园地里,定会绽放出不同形式的艺术之花。
也许是基于上述理念,一些学者就当代艺术的困境表达了另外一种批判现实的古典式理想主义看法。譬如,中国台湾美学家史作柽认为,从古至今,艺术表现方式演化经历了3种形态:最早是声音的表现方式,其次是图像的表现方式,现今为文字的表现方式。这里所谓的“声音”、“图像”和“文字”,不仅表示不同的媒质,而且象征不同的审美方式。声音以聆听为主,图像以观看为主,文字以阅读为主。现代艺术的根本症结,一方面在于客观流行的“文网语阱”及其概念或文字游戏(如概念艺术),另一方面在于“话在说我”的主体审美敏感性的失落。所谓的艺术批评或艺术欣赏,大多缺乏更为直接的、专注的、深刻的或入乎其内的体验与个人的全身心感悟。因此,要设法超越文字的局限与束缚,设法静下心来,返回到人的本真状态,重启聆听的审美悟性,以此来促进艺术的新生。
举办本次国际美学研讨会的目的之一,是凭借学术交流的平台,向国际美学界介绍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会前,中华美学会秘书长滕守尧委托高建平和王柯平两人,专门组织和编选了一个英文小册子,介绍现代中国美学与中华美学学会的发展情况。会议期间,又专门组织了现代中国美学圆桌,请国内学者分别介绍了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蔡仪和李泽厚等诸位名家的美学思想。来自欧美的一些学者,由于语言的障碍和翻译文本的欠缺,对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比较陌生。但是,他们普遍认为,此番学术对话的确是一个受益匪浅的良好开端,并且殷切希望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能看到优秀的中国美学论著译本。

2、东方养生的养生观念是什么?

中医养生观是东方养生思想的重要代表。“养生”这个词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一本叫《管子》的书,意思是抄保养生命。所以说“养生”这个词是中国人发明的,几千年下来,养生成了门大学问,其中包含了中袭国的养生观念和处事方法、保健与美容、益寿等中医中药的医学理念等等很多内容。其中东方养生油是指中国特有的养生茶油。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山茶油比zd较出名的就有启航山茶油,你可以到他们淘宝店里去了解下。

3、看来你非常注重养生,,,怎么回答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注重养生、崇尚健康的时代。这里简单说点理论上的东西吧,供参考: 养生是一个心态的问题,自然和淡薄的心态就是养生的真谛。注意循序渐进的锻炼身体,是很关键的。好的心态,好的生活习惯,生命是自己的,常常注意自己的身体多关注自己。树立健康的养生观念与拥有健康同样重要,平和的心态、适量的运动、正确的生活理念才是养生之道。 究竟什么是养生, 我认为养生呢,就是获得健康,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人本的东西焕发出来,就是使人心身舒适。 就是比较和谐的一种人的状态。 现在中国人都在提养生,养生应该说是社会文明进程的象征,养生本身没有错,可是现在我们有很多误区,比方说把养生概念化,就是吃概念。比方说有的人说早上起来应该吃什么呢?应该吃红的、黄的、蓝的等等一些蔬菜、水果;有的呢,需要吃海里边的,海参等等;有的要吃山里边的,什么山珍等,这是吃概念。还有呢,就是吃传统,从《黄帝内经》、《伤寒论》获得一些传统的东西,把它变成现在的、可以实现的一些食品。就说海参吧,在过去呢,有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有山八珍,有海八珍,它是八珍之一,由于它珍惜少,所以在古代呢,列入八珍之一。可是我们现在呢就把这个海参一味地扩大化,这都是一些误区。还有我们现在有各种营养品,这营养品可以说是一种混合食品,混合食品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它是我们真正的季节食品的一个代用品,这些季节食品没法得到,就出现了混合食品。混合食品呢,从一开始我们蜂王浆等等这些东西开始之后呢,人们就一味地去追求这种混合食品养生,今天喝一支这个,明天吃两片那个,这些东西实际上对于人体作用并不大,只是一个精神安慰。 广告宣传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效果,让大家心里觉得那个确实就能给我带来营养,可实际上效果怎样,确实值得商榷。 还有一种是吃中草药,这个吃中草药是最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吃中草药呢像四川,像我们山东,尤其青岛靠近崂山,出现了很多所谓农家宴、山珍宴等等,把中草药搬上了餐桌。其实吃中草药本身是很错误的。 中草药和蔬菜应该是严格分开的,中草药对于人的病理有巨大的疗效,所以有的时候那些老大夫讲,说我们抓药都要几钱几克几两。 可是你一下子吃上半斤能行吗?肯定不行。 再就是饮食上注意点,不要大鱼大肉,暴饮暴食,适当地体育锻炼。 还要注意两个规律: 第一个规律,作息有规律。现在我们很多人熬夜,有的人甚至整夜不睡,还有的是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工作或者是活动,其实这些可能都不是科学养生好的办法。 第二个规律,他们这就个人普遍都有自己的工作,有的喜欢绣花,有的喜欢读报,有的喜欢手工活。 就是有个事情自己干着,自己喜欢 就行,就是说使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态,我们的身体的内部结构,一定要放到一个很舒展的状态,不要使它紧张,不要使它受到额外的、外来的压迫,这非常重要。

4、中医的饮食养生理念是什么?

就是研来究食物的性能,根据食物的性能对人体进行调养。吃是生命活动的表现,是健康长寿的保证,“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只有足食,自才能乐业,“安民之本,必资于食”。饮食不仅维系着个体的百生命,而且关系到种族的延续,国家的昌盛、度社会的繁荣、人类的文明。汉代出现的我国第一部药物专着《神农本草经》共载365种药物,其中有不少食物,如枣、藕、知山药、芡实、蜂蜜、薏苡米等,被列为具有强身保健、道延年益寿的上品药。

5、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你好,中医注意养生的核心还是在阴阳。
主要还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百。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精辟描述。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度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是养生,延年益寿的基本法则。人之所以生病,是阴阳长期知失衡的反映。所谓的医生治病,其目的就是将失衡的阴阳重新调节成相对平衡的阴阳。养生保健涉及到阴阳平衡的诸多方面道,在物质生活方面,其表现在吃、穿、住专、行、用。在精神生活方面,其表现在性、情、意。都不可过剩或不及。掌握好适当的度,这个度就是阴阳平衡的最佳程度。所以我们在属生活中要追求各方面得阴阳平衡,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6、现代人的养生观念是什么

人人都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怎样才算健康呢?很多人对此不太清楚,包括大学莘莘学子.过去人们都认为身体没有生病就是健康,这种认识是非常肤浅的.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的进步发展,现代人对健康有了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新确定的定义是:‘人的身体、精神与社会的最佳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没有生病”。
新的健康观认为,没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个基本方面,主要是机体的正常状态,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对社会、自然环境适应上的合谐.也就是说人的机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均处于协调和平衡的状态.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观念.
那么,如何恒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标准是什么呢?世界卫生组织为此对健康定了10条准则:
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二、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
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四、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五、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六、体重适当,身材发育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睛不易发炎。
八、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十、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这10条准则亦即健康的标准,是就一般情况和普遍情况而言的,但对不同年龄的人还有不同的标准.
新的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任何集体的、个人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讲卫生的行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这种健康观是“机体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一生态一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
我国传统医学中,也有一套健康的标准。
这一整套健康标准主要是针对中年人而盲,因此也可以视为中年人的10大健康标准.这]0大标准是: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无呆滞的感觉,说明精气旺盛,脏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跃.
二、声息和:声如洪钟,呼吸从容不迫,心平气和,反映出肺脏功能良好,抵抗力强.
三、前门松:指小便通畅,说明泌尿,生殖系统大体无恙.
四、后门紧:大便每日一次,有规律,无腹痛、腹泻之虑,说明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丰:保持体型匀称,注意不宜过胖,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减l00)。
六、牙齿坚:注意口腔卫生,基本上无龋齿,反映肾精充足。
七、腰腿灵:表现肌肉、骨骼和四肢关节有力或灵活,中年知识分子因工作性质尤其要保持腰腿灵。
八、脉形小:指每分钟心跳次数保持在正常范围(60-80次/分),说明心脏和循环功能良好.
九、饮食稳:饮食坚持定时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饱食滥饮,无烟酒嗜好,注意饮食养身法。
十、起居准:能按时起床和入睡,睡眠质量好。

7、裕道树的主要养生观念源自什么?

裕道树主要是源自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养生观念,提倡不治以病治未病的养生观念。

8、养生的定义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百、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度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版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权。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

9、养生学术观与基本理念的区别是什么?

养生学术观什么的我不清楚,我按对知中医第一经黄帝内经的理解告诉你:一年四季对应生长收藏,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首重养生道;至于治未病是因为“顺序”问题,比如一棵树要先从种子生根发芽、日照水润来成长、开花结果收获成果、掉版落果实叶子孕藏...假如前一阶段做好,病邪就难以入侵。养生、成长、丰收、储藏,人体内的营气、卫气足够,抵抗能力也就强大。(营卫权就是传输营养、保卫健康)

与养生理念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