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传统养生学的意义
现代化的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但也不得不面临伴随而来的弊端。人们无法回避现代化的高科技与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间的矛盾,必须寻求解决的途径。笔者希望通过开展养生学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阐明传统养生学教育的现实意义,探求中华民族传统养生学的当代价值,寻找现代社会中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以体现自然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
一、寻找现代化高科技与自然健康生活之间的平衡点
在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各个领域现代化的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了纷繁多样、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但另一方面,人们不得不面临现代化高科技产物的严峻的现实弊端。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却也带来了诸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自然与社会环境问题。工业化带给社会可观财富的同时,也使自然资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诸如耕地减少、淡水匮乏、温室效应等等。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福利安康:健康问题综合报告”表明,生态系统的恶化将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可预料的严重威胁。信息化的闪电发展,互联网上唾手可得的一切,提高了生产力,缩短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没有了疆界,却凸现出新的始料未及的问题。某天,“一块乌云遮住了太阳,爷爷拿出TransLight(手持式日光灯),开启后在脸上投射具有振奋精神的蓝光,让爷爷随时随地地补充‘自然’光线”。15岁的乔治不去户外或体育馆,却得到了身体锻炼,“他在房里戴着虚拟实在的装备,在一台‘千奇百怪’的跑步机上跑着、走着。这些‘酷毙了’的装备使乔治看起来像是在穿越地下洞穴,或攀爬豺狼野兽四伏的陡峭山峰,或穿过草地追逐美丽的少女”。在这样的现代化环境下,人们或许会怀疑自己究竟还是不是真正的自然人!这一切,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自然生命和自然健康,甚至不得不或不知不觉地以牺牲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甚至生命作为代价。同时,这一切,不断挑战着人类的自然疗能。于是,人类不可逃避地陷入两难抉择的窘境:现代化的高科技?自然的健康生活?放弃日新月异的高科技,这显然是愚昧的,但也不愿意抛弃自然的健康生活。然而,人们必须直面这样的窘境,必须寻求解决的途径。能否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使用现代化“器械”的同时,是否可以给人们自然的生活、自然的生命留下一片赖以生存生活的绿洲?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适应环境的良性的生活方式?在高科技背景下,如何体现自然生命的价值,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
二、中医传统养生学的当代价值
2.1中医传统养生学强调:和谐适度与可持续性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制,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进行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赋予养生明确的内涵,即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各种调摄保养,使机体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从而延缓衰老的过程。养生学虽然有延长生命的追求,但并非虚妄的长生术,它包含着对人的生命现象和生命历程的精心观察与深入探讨,它是一门古老又新兴的领域宽广的交叉性的学科。它以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以和谐适度为宗旨,强调整体协调。它以综合辨证为调摄手段,提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正如《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人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传统养生学虽然带有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印记和人文色彩,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其自身价值昭然。因为它始终以整体观念为基准,强调和谐适度,适合当今社会的多元化特征,与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学人及践行者们对生命和养生的理解与认识,透射出传统养生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潜在价值。
2.2养生学教育及其实践证明:养生是一种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笔者自2001年以来,率先在本校医学院开展中医传统养生学教育,以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或选修课形式,就养生的知识和对保养生命的认识以及开展养生学教育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婀。对本校医学院2000—2003级各专业近3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表明,在进行养生学教育之后,学生们认识到养生需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作为医学生,在需要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需要科普性质的常规养生学知识,可使自己逐渐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成为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益的专业人才。此外,还认识到自身对养生知识的宣传所承担的义务,可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养生的知识和技能。有学者也认为将传统养生学引入大学课堂,从哲学层面、伦理学层面和技术操作层面来看都是必要的啊。
此外,笔者还带领本校2003—2008级各专业学生作了一项关于“长寿的秘诀或夭折的祸根”的养生社会调查,主要以访谈形式,调查或访谈对象为学生们所居住的当地、家族、家庭或周围的人,分别有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以老年人居多。调查对象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许多健康长寿者都有自己长期以来习惯的生活方式。如有一位8O岁的老奶奶,无子女,老伴早于她仙逝。可她不因为享受不了天伦之乐或失去至亲的人而闷闷不乐;把一切看得很淡,不计较得失,钱多一点就多花一点,少一点就少花一点;习惯于平静的生活,不喜欢串门,在买菜或散步的路上碰到熟人就聊聊天。这看似孤僻,却心态平和,不失为养生的另一种境界。还有一位95岁的老人,居住农村,环境素朴,后面有一小山,前不远有一小河;每天膳食主要是250g瘦肉加蔬菜;儿女不在身边,喜欢每天自己买菜时常是孙子陪伴;也喜欢串门。有的高寿老人认为“千金难买老来瘦”;开心的或不开心的均与他人分享,脸上总挂着笑容;懂得生活,和谐、统一、自然的生活;诙谐幽默是一剂良药;忘掉怨恨,宽容对事对人。也有一位老人,虽然已离异独居,却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愉快进食,以粥和素食为主;锻炼身体有秘诀,即做农活;有爱心,乐于助人;忍与不贪,“儿孙自有儿孙福”,无思想包袱,没心理负担,过好每一天;愿意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以前虽是文盲,可还是不放弃认字、学习文化。
在调查期间,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调查到的不仅仅是怎样才能健康长寿的方法,更是一种面对人生、面对生命的态度或方式。这些长寿老人在年轻时努力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年老后,回忆年轻时美好的事情,而不是为所逝去的感到失落。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青年和中年人的养生意识淡漠。例如青年人,他们认为现在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段或关键时期,身体素质较好,无所谓生活的规律,所以经常由于考试或突然的工作而废寝忘食。而中年人,生活压力大,负担重,没有过多时间或精力考虑养生的问题,而常常感到身心疲惫不堪。
其实,养生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什么技巧,不只是一种孤立而仅仅具有阶段性的强身益寿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不断修正的适合自己的良性生活方式。甚至,从某个角度而言,养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或是生活的全部,或就是生活。
三、结语
中医传统养生学教育及其实践,首先在高校开展,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健康观念,提高其素质,有利于其健康成长。之后走向社会,继以推而广之,加以普及,不仅对各层次、各年龄段、各种职业的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延缓衰老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我们的研究表明,养生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不断修正的适合自己的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以生活的形式演绎。养生,保养生命,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是实现生命意义的本体方式。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人们依然能够找到现代化的高科技与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间的平衡点,适应环境的变化,享受自然的健康生活,享受自然的生命。
中医养生学的教育和实践“如地下的潜流,于无声处使大地变成绿洲”;又“若雾露之溉”,滋养着大地上鲜活的生命。然而,这些美好的愿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潜移默化的习惯,更亟待积极主动的进取。笔者希望继续开展中医养生学教育,深化养生实践活动,不断挖掘中华民族传统养生学的当代价值,寻找现代社会中与时俱进的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
2、养生的定义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百、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度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版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权。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
3、为什么要养生的意义 养生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说白了就是死得慢
4、饮食养生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饮食养生对于人体最重要的意义,即在于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一方面,饮食是人体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另一方面,食物各有不同的味道,对于各种味道相对应的脏腑亦有不同的功效。此外,食物不仅有性味之分,还有“归经”的问题。各种食物对于人体脏腑、经络、部位的选择上亦体现着食物对于人体的营养作用。因此,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自身体质的食物,能使饮食的营养作用更加显著。而饮食对于人体的总体养生意义,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防病强身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是人体健康、精力充沛的重要保证。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饮食营养的足够摄取,能够保证人体充足的营养供给,更能使人体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健全。而人体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健全、新陈代谢功能活跃,则能使人生命力强盛,对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就能增强,抵御外界致病因素的力量就更加强大。同时,饮食还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根据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和食物的性味特点,安排适宜的饮食方案,或以养精、或以补形,且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人体阴阳平衡,不仅能保证身体健康,且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此外,某些具有特异作用的食物,本身就能够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因此,合理的饮食不仅是强健身体的重要营养来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2.延年益寿
历代医家对于饮食的延年益寿、延缓衰老之效都是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合理的饮食调摄是长寿之道的重要一环。中医认为,延年益寿的关键在于肾气充盈。精生于先天,但依赖后天之养,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充足则能使肾气旺盛,肾气充盈则能使人体健而神旺。因此,在选择饮食的时候应注意选用能够补益精气、补肾强身的食物。另外,合理的饮食安排对于延缓衰老亦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尤其是老年人,充分而均衡的饮食营养对于充分发挥饮食的防老作用非常重要。此外,如芝麻、桑葚、枸杞、山药、牛奶、甲鱼、蜂王浆等食物都是具有防老抗衰、延年益寿作用的食物,经常食用,对于健康和长寿非常有益。
5、养生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健康已成为最热门的话
题,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养生保健的重
要性,尤其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以后,人
们逐渐认识到了健康和生命的真正价值。
其实,健康和生命是最大的财富,也是无
价的。
6、养生对人们的意义1000字
生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沐四时之气而成,乃是世间最宝贵的,所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医养生学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告诫人们要以正气为本,重在预防为主,持之以恒地用正确而科学的养生知识和方法调摄机体,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防病抗衰的能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增强体质,保持健康
中医学认为,人体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增强体质。体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并表现为与心理性格的相关性。一般来说,体质壮实者,气血阴阳充足,脏腑功能健全,正气充盛而身体强壮;反之,体质虚弱者,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亏虚而身体羸弱。
体质的形成关系到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先天的因素完全取决于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的体质特性,往往对后代的体质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人的体质形成的第一要素,并在人的一生中都将明显地或潜在地发生作用。除了在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体质以外,母亲在妊娠期间调护是否适当,也将影响胎儿出生后的体质。后天的因素主要包括饮食营养、生活起居及劳动锻炼等。这些来自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在遗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体质的形成,或者促使某种体质的稳定和巩固,或者促使体质发生转变。
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说,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一旦形成不易很快改变,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中医养生调摄的方法来进行改善。尤其是先天禀赋薄弱的人,若后天摄养有度,可使体质由弱变强,弥补后天之不足,尽其天年而得长寿,……。
由于子女优生的关键在于父母,父母的身体素质是后代生命产生的基础,故父母身体素质的调摄,包括在妊娠前后的保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般而言,父母体质强壮,则后代也强壮健康;父母体质虚弱,则后代也虚弱多病。中医学认为人之始生,与父母肾中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若父母平日注意养生保健,使体质强盛,五脏六腑气血调畅,肾中精气充足,一旦受胎生子,后代往往体质较强;若父母平素不善摄养,使五脏六腑气血虚少,肾中精气亏乏,勉强受胎,后代必然体质较弱。倘若母亲已经受孕怀胎,在直至分娩期间,也应注意饮食、起居、劳逸和心理等方面的调养将息,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因为优孕是优生的前提,中医也谓之“养胎”,其具体方法大体包括适寒温,节饮食,慎起居,忌房事,心情宜愉悦,动作宜舒缓等。《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书还提出了逐月养胎的方法。
另一方面,不同体质的人,应当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如体质较强的人,不可恃其强壮而忽视摄生,甚至肆意克伐,应重在注意预防疾病,因为疾病可以损伤人体,使人体素质下降,防病则可维护体质;同时还应加强锻炼,促使气血阴阳流通,不使邪气停着。对于体质虚弱之人,除了预防疾病以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应重视养生保健,如饮食调理适宜,起居作息有节,劳逸安排得当,并采取适当的锻炼方法,促使体质不断增强。
二、抵御邪气,预防疾病
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极大的,其可以削弱人体的机能,消耗人体的精气,甚至缩短寿命。然而由于人类生存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即邪气的侵袭,因此如何抵御邪气,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也是中医养生理论中“治未病”思想的意义所在。“治未病”一语,首见于《内经》。……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指在发生疾病之前,慎于摄生,预先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疾病一旦发生,应尽早诊断和治疗,保护未病之脏腑,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当然,从养生保健的意义上说,未病先防则显得更为重要。正如朱丹溪所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何患之有哉?”(《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三、延缓衰老,颐养天年
人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壮、老等不同的生命过程,衰老是生命活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衰老之迟早、寿命之长短,并非人人相同,究其原因,多与养生有关。
衰老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物演变过程,包括了机体的形态、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控制以及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一系列退行性的变化。衰老可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两类。生理性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机体生长发育成熟以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这是一切生物的普遍规律;病理性衰老则是因为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又称为早衰。当然,绝对的生理性衰老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两者互相影响。
衰老是生命发展的一个阶段,通常将40-59岁称为老年前期或渐衰期,60-80岁为衰老期,80岁以上为高龄期,这与《内经》所云女子“五七”、男子“五八”开始逐渐出现衰老的征象是颇为吻合的。不过,由于人体的衰老过程是逐渐进行的,个体之间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单凭年龄来划分衰老期还不够全面,还应结合衰老的特征来加以确定。比较明显的衰老特征有:皮肤松弛缺少弹性,皱纹增加色素沉着,头发稀疏变白脱落,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视力减退,听力下降,食欲不振,睡眠不安,记忆力衰减,性功能衰退,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降低,并可出现诸如高血压病、心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老年性疾病。
关于引起衰老的原因,中医学认为肾为元气之根,生命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所以脾胃亏虚,精气衰竭,阴阳失调是其最根本的原因。另外脏腑虚损、气血失衡、气虚血瘀等也与衰老有关。近代科学家为了探讨衰老的机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迄今提出的理论和假说,已不下几十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遗传论。
认为衰老过程是由遗传所决定的,生物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都是由自身的遗传程序展开的必然结果。如生物钟学说认为,在人体的下丘脑中存在着“生物钟样调控机构”,控制着细胞分裂的速度和次数不同。一个中年人大约由50-60万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从胚胎开始分裂46-50次后,就不再分裂,然后死亡。这说明衰老在机体内类似一种“生物钟”,即衰老过程是按一种既定程序逐渐推进的。
二是环境论。
其主要观点认为,遗传虽有一定的作用,但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如污染、药物、疾病、辐射等不良因素,会造成细胞的损伤,使损伤积累而导致衰老。如中毒学说认为,衰老是由于各种代谢产物在体内不断积聚,导致细胞中毒死亡而造成的。交联学说认为,在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只要发生了极少量的交联干扰,就可以对机体产生损伤。而人体细胞和组织中胶体异常的交联,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的,因此细胞功能受其影响便导致衰老。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自由基,自由基可与体内某些成分发生反应,对机体造成损害,引起人体衰老。细胞突变学说认为,当生物在某些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下,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突然的改变,引起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失调,从而导致衰老。
三是综合论。
其综合了各种衰老学说的有关内容,是从代谢失调或细胞信息受损等角度出发而形成的衰老学说。如差错灾难学说认为,如果人体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发生了差错,那么带有缺陷的蛋白质就可能大量合成,这些蛋白质在细胞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细胞的衰老和死亡。衰老色素学说认为,脂褐质在人体组织内分布广泛,且随年龄而增加,一旦其多量出现时,就会使细胞萎缩或死亡,故有人将脂褐质称为“衰老色素”。还有内分泌功能减退学说、中枢神经系统衰退学说等等。以上这些学说虽然都无定论,但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反映了衰老这一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某一侧面或某一层次的部分机理。
7、养生是什么意思
8、养生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养生
现代社会,环境污染、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很多人由于不懂得保养健康copy,年纪轻轻身体就出现这样或百那样的问题。
养生,并不是老年的时候才要做,也不是生病了才要做,而是在年轻、健康的时候,就要有这种观念,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延长自己的寿命。没病并不等于健度康。
9、养生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是养生?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
养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保养自身到达健康滋养、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