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篇

养生篇

发布时间:2020-04-27 21:01:25

1、苏东坡是我国宋代大文豪,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苏东坡的养生之宝是什么?

曾被杭州人称为“ 老市长”的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而且对养生很有研究,在他的诗作中,有不少是写养生的,体现了他运动养生、食物养生、环境养生等系统的养生观。后人将沈括与苏轼写的《良方》与《苏学七方》合编成的《苏沈良方》,至今仍被医界沿用。他创制的“东坡肉”更是养生菜谱的一张金名片;他为官杭州时,疏浚西湖,构筑苏堤,形成美化西湖的生态结构,至今仍为全国人民环境养生所享用。

寄情江山风月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处事达观,常寄情祖国美丽的江山风月。虽贬官湖北黄州,面对昔日古战场,仍不忘游景怀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此为 《前赤壁赋》之引文,写出了苏东坡在黄州赤鼻矶月夜泛舟,清风明月下的超然之乐与不患得失的宽广胸怀。苏东坡晚年更以游历美好山水以愉情。

谪居淡无事,何异老且休。虽过靖年节,未失斜川游。春江渌夫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中流遇洑徊,舍舟登层丘。有口可与饮,何必逢我俦,过子诗似翁,我唱而辄酬。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否。

写出了苏东坡在贬官期间无事,驾舟出游,在碧波轻荡的春江之上,任凭小舟随鸣叫的海鸥泛泛漂流,中流遇旋涡而舍舟登高丘,父子诗歌相酬,陶醉于 大自然美景,纵然身居世外桃源的陶渊明,也未必有此乐。

“和”“安”养生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有一句话这么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一个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 少则得,多则惑,”只要心态清静了,什么样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们的身体,这样身体就健康了。

苏东坡才华横溢,好仗义直言,不善逢迎,因此得罪权贵。自他中年后,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挫折,先后被贬官湖北黄州、流放海南。四起四落,坎坷一生。但他始终热爱生活,对人生抱着积极的态度,并善于在困难挫折之际,恬淡虚无,乐观自处,且善用养生法宝“和”“安”二字贯于行。记载他与沈括合著的有关医药论述 《苏沈良方:问养生》中认为:养生以“和”“安”二字为至上。“ 和”即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变化;“安” 即静心,以减少外界的诱惑。因为“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则生理备矣。”也即一个人处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适随和、头脑冷静,才能适应客观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经受得住社会生活事件的变故和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以求得身体健康。苏东坡正是以此精神对待仕途的跌荡起伏和人生的坎坷,所以,尽管有诸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他还是保持着健康的体魄,过着快乐的人生。

《东坡志林》 的保健四味药

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记述说,有人向他请教养生药方,苏东坡说:“ 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他提笔写下的四味药是:”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第一味药:无事以当贵

人不要为杂事烦恼。人活于世,一定是杂事纷繁,个人事、子女事、家庭事、单位事、社会事,不善处者,事事累体累心,久之,必然影响人体健康,缩短人的寿命。因此,务必要学会抓大事,尽量减少扰神的杂事;如果一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要沉着处理,切忌过多的因事烦心。相信如果天塌下来,一定会有比我个子高的人顶着。

第二味药:早寝以当富


说的是让人不要熬夜。可见当时苏东坡对人体生物钟现象已经有所研究,“早寝”作为四味药之一,可见他已经发现熬夜对人体健康的破坏性 影响之大。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研究成果最接地气的解释就是让人们不要熬夜。因为睡眠是养生的一大基本功能,是受人体生物钟控制的,而熬夜会打破人体内精妙的时钟,疾病就来了。

第三味药:安步以当车

劝人多步行。说明处于宋代的苏东坡已经发现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类活动减少而带来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现象,所以提出了“安步以当车”的观点。就当代而言,家家有汽车,满地跑小车,人体活动量大大减少,安有不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之理?所以苏东坡“安步以当车”的观点,还是能对当前的常见慢性病防治起到指导作用。

第四味药:晚食以当肉

提醒人饥饿了再吃饭。因为胃进食后一般是四小时排空,进食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量的消耗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饥饿了再进食是有科学道理的,人类几千年来养成的一日 三餐用餐规律,是符合人体生理机能需要的。苏东坡特别说:“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也就是说,饥了再吃,蔬食也比八珍更能补益。

食物养生与环境养生

苏东坡主张少吃肉,说“ 甘腻肥浓”是“腐肠之药”,并使人肥胖;认为用少量的肉与蔬菜同烹调,吃了会使人不胖不瘦,能起到保持健美体形的作用,此与现代营养学提出的荤素搭配,科学膳食的理论是一致的,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苏东坡的食物养生观点。

同时,他还认为人类的居住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比吃肉更重要,从而主张在人类居住之处的周围要广植竹木以绿化美化环境,可起到调节情绪,静心安神的作用,体现了苏东坡的环境养生观点。民间广为流传一首他饮食长寿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此间哪有扬州鹤。”此诗大意是:吃饭可以没有肉,但住处不可没有竹。不吃肉令人消瘦,没有竹令人卑俗。人瘦还可以发胖,人俗不可医治。旁人笑我这样说,好象是高傲,好象是痴呆。如果一味快意吃肉,世间还有人能驾鹤升仙吗?

2、养生篇内容是什么?

【原文】神仙之事,未可全诬;但性命在天,或难钟值。人生居世,触途牵絷:幼少之日,既有供养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衣食资须,公私驱役;而望遁迹山林,超然尘滓,千万不遇一尔。加以金玉之费,炉器所须,益非贫士所办。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华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考之内教,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不愿汝曹专精于此。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禀,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诸药饵法,不废世务也。庾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余,目看细字,须发犹黑。邺中朝士,有单服杏仁、枸杞、黄精、术、车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一说尔。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见《抱朴子》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行之数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此辈小术,无损于事,亦可修也。凡欲饵药,陶隐居《太清方》中总录甚备,但须精审,不可轻脱。近有王爱州在邺学服松脂,不得节度,肠塞而死,为药所误者甚多。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单豹养于内而丧外,张毅养于外而丧内,前贤所戒也。嵇康著《养生》之论,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饵之征,而以贪溺取祸,往世之所迷也。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译文】得道成仙的事情,不能说全是虚假,只是人的性命长短取决于天,很难自己把握。人生在世,到处都有牵挂羁绊;少年时候,有侍奉父母的辛劳,成年以后,又增加养育妻儿的拖累,人们要解决衣食问题,为公事、私事操劳奔波,而希望隐居于山林,超脱尘世之外,千万人中也遇不到一个。加上炼制丹药要耗费巨资,更不是穷人所能办到的。学道的人多如牛毛,成功的人凤毛麟角。华山之下,白骨多如野草,哪有心想事成的道理?再认真考查佛教,即使能成仙,最后也不免一死,无法摆脱人世间的羁绊而长生。我不愿你们把心思全花在此事上。如果善于保养精神,调理气息,起居有规律,穿衣冷暖适当,饮食有节制,吃些滋补药物,能达到天赋的寿命,而不致夭折,这样,我也就无可批评了。服用补药要得法,不要耽误正事。庾肩吾常服用槐实,到了七十多岁,眼睛还能看清小字,须发还是乌黑的。邺城有些官员专门服用杏仁、构杞、黄精、白术、车前,从中受益不小,不能一一举例。我曾患有牙疼病,牙齿松动,吃冷热的东西都疼痛难忍。看了《抱朴子》里固齿的方法,说早上叩齿三百次就有效果,我实行了几天,牙就好了,现在还坚持这么做。这一类的小技巧,不耽误别的事情,也可以学学。如要服用补药,陶弘景的《太清方》中收录的药方很完备,但是必须精挑细选,不能草率。最近有个叫王爱州的人,在邺城学别人服用松脂,由于没有节制,肠子堵塞致死。这种被药物所害的人也很多。

养生的人首先应考虑避免灾祸,保住身家性命。有了性命,然后才谈得上保养,否则就是空谈。单豹重视养生,却因外部祸患而丧生;张毅重视防备外来祸患,却死于身体疾病。这些都是前代贤人引为教训的。嵇康写了《养生》的论著,却由于恃才傲物而被处死;石崇希望通过服药来增添寿命,却因贪恋钱财而遭杀害。这都是前代人糊涂的地方。

生命不能不珍惜,但也不能苟且偷生。走上危险的道路,卷入祸患的事情,放纵欲望而伤身,进献谗言而致死,这些事君子都不应该做。若因忠孝之举而被害;因施行仁义而获罪,舍身以保全家庭,或为国捐躯,这些情况下君子是不吝惜生命的。自从战乱开始,我看到一些名臣和贤士,面临危难,苟且偷生,最终求生不得,徒然遭受屈辱,真叫人愤懑。侯景之乱中,王公将相多数被杀,王妃姬妾也很少有人活命。只有吴郡太守张嵊,领兵平乱,没有取胜,被敌人杀害的时候,面不改色,正气凛然;鄱阳王的世子箫嗣之妻谢夫人,也是谢遵的女儿,她登上屋顶怒斥叛兵,被箭射死。为什么那些王公将相保住气节如此困难,而那些婢女姬妾从容赴死如此容易?真是可悲呀!

【点评】《养生篇》中,作者阐述了对于养生保健的态度。他认为人的寿命是上天注定的,养生的目的是要达到天赋的寿命,而不致夭折。为此,一要“全身保性”,避免祸患加身,二要从起居、饮食、药物等方面入手,长期坚持好的健身方法。对于生命,他认为应采取“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的态度,赞扬舍生取义的无畏精神。

3、关于养生的词汇

养生相关的词语
朝 夕 吟
一日复一夕, 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 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 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 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 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 谁知我心焦? 〔晋〕阮籍:《一日复一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为于未有,治于未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64章 养寿为先,却病为急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9《延年却病笺上》 养生者保护为先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得其生,须重其生。欲重其生,切莫轻生。 〔明〕张君宝:《张三丰先生全集•训体文类•养生篇》 勿以小益而不修,勿以小损而不防
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

4、苏东坡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苏东坡的养生之宝是什么?

宋代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同时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等书。他到老年仍保持身体健康。

苏轼在著作中记述,他身体健康、腰腿壮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食用煮熟的芡实,因此才上了花甲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健步如飞。

苏东坡研究的芡实吃法颇为奇异:

时常取刚煮的芡实,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数十粒,日复一日坚持不懈。

苏轼还钟情芡实粥,每日一碗,将其作为自己的食疗佳品,他说:“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芡实,别名鸡头米、鸡头苞等。芡实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上品药材,也是常用的药食两用药材。

《神农本草经》说芡实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的功效。

常吃可健身体,强筋骨,耳聪目明。吃芡实时宜慢火炖煮、细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中老年人一般很喜欢喝粥类食物,米粥的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特别是放些有滋补作用的原料做的米粥效果会更好,芡实煮粥就非常好,如果在搭配上薏米和山药就味道更好了,滋补的功效也会更强。

大家都知道冬季节比较干燥,芡实可以润燥但是又不寒凉,尤其是芡实粥很滋补,特别适合在秋冬季吃。

5、养生篇:怎样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该句意思为春夏保养人体生长之阳气,秋冬保养人体秋冬收藏之阴气。

自然界的阳气和阴气分别是指春夏的生长之气和秋冬的收藏之气,具体说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阳气上升,天地间孕育的是生发之气,因此当生的不要杀,当给的不要夺,当赏的不要罚,这样才能适应春生之气。春季养阳就是要使身体和精神充满生气,不要遏制它。

夏天阳气旺盛,阴气伏于地,天地之气相交,孕育的是“长气”。因此夏季养阳的要点是不要厌恶白天日长,要注重调养意志,不要轻易发怒或伤心,使自己神气充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伏于地下的阴气开始上升,秋风清凉有劲,孕育着收敛清肃的“收气”。所以秋季养阴也要顺应秋天的收敛之气,重在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凉肃杀之气的刑罚。

冬三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出闭藏的景象。因此冬季养阴之道是早睡晚起,精气内藏、避寒就温,以适应自然界的“闭藏”之气,总之:四时养生的要诀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

该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5)养生篇扩展资料:

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链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_网络

6、求《养生延命录》、《食鉴本草》、《命根养生篇》、《血瘀论》。

《养生延命录》
此书为南朝陶弘景所著。陶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生于公元456年,卒于公元536年,终年81岁。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据书中的记载来看,其养生思想属于道家体系,一方面主张闲心寡欲以养神,另一方面又主张吐纳导引以养形,此外,他对情志、房室、饮食等亦有不少论述。

(原文)

真人曰: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数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毕但当行中庭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

——《食诫篇》

(按语)

本段原文是饮食养生的重要文献,至今亦有巨大意义。其主要精神是要人们饮食有节,如“食欲少”、“不夜食”、“不、饱卧”、“食后散步”等。

(原文)

列子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1),养生之方也。列子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人生而命有长短,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淡无度,忏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太史公司马谈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故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2),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

(注释)

(1)闲心劳形:闲心,是恬淡虚无之意;劳形,是小劳而不是大劳,小劳则气血流通,大劳则使形体劳倦。(2)神形离别则死:《内经》曰:“形与神俱,则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故神形离就会死亡。再次强调养生既要养神,亦要养形。

(按语)本段原文着重阐述了形与神的关系,指出了养生的原则是形神兼养,这与《黄帝内经》所倡导的“形与神惧”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原文)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辟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今若不能服药,但知爱精节情,亦一二百年寿也。

(按语)

这段原文响亮地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从而强调了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艰苦努力,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就这点了,希望能采纳

7、黄帝外经的命根养生篇

伯高太师复问岐伯曰:“养生之道百,可得闻乎?”
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
伯高再问,岐伯曰:“人生天地之中,不能与天地并久者,不体天地之道也。天赐人以度长生之命,地赐人以长生之根。天地赐人以命根者,父母予之也。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则精即人之命根也。魂魄藏于精之中,魂属阳,魄属阴;魂超生,魄超死。问夫魂魄者,神也。凡人皆有神,内存则生,外游则死。魂最善游,由于心之不寂也。广成子谓『抱神以静』者,正抱心而同寂也。
伯高曰:“夫精者非肾中之水乎?水性主动,心之不寂者,不由于肾之不静乎?”
岐伯曰:“肾水之中,有真火存焉,水欲下而火欲升,此精答之所以不静也;精一动而心摇摇矣。然而,制精之不动,仍在心之寂也。”
伯高曰:“吾心寂矣,肾之精欲动奈何?
岐伯曰:“水回火原相须也,无火则水不安,无水则火亦不安。制心而精动者,由于肾水之涸也,补先天之肾水以制心,则精不动而心易寂矣。”答
陈远公《外经微言》曰:“精出于水,亦出于水中之火也。精动由于火动,火不动精安能摇乎?可见精动由于心动也。心动之极,则水火俱动矣!故安心为利精之法也。”

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的正确解释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

出自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庄子主张的是“至知/无知”,既知识不能简单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区别清楚。顺道知识越多越好,悖道知识越少越好。

所以,求知既是知识增加的过程,也是鉴别所得知识是否合道,并剔除悖道知识的过程。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

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出自《庄子·养生主》

(8)养生篇扩展资料:

已而为知者。为知:自以为有知。

为知不能理解成学习知识,这与庄子上下文不连贯,庄子中从没提过有某某人追求无限的知识的事情。

逍遥游齐物论一直在讨论小知、大知的问题。为知理解为“自以为有知”就可以前后呼应,互相印证。

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掌握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成功的,

人不可能掌握无限的知识却自以为是大知者,自以为无所不知,就真的危险了。

自以为是大知者的危害:

危害 1

自己不懂却以为自己懂得,掌握了错误的知识误却以为掌握了正确的知识,并用来指导生活,就会产生危害。

从前都是母乳喂养的,人健康长大了。

后来有了奶粉,奶粉喂养和母乳喂养效果一样吗?未研究之前这是个未知问题,但是人们并没有想过,想当然的认为是一样的,于是很多人都用奶粉喂养了。但是研究表明母乳喂养更健康。这就是以不知为知,以小知为大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承逍遥游)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危害2

由于人的知识有限,推理能力有限,验证知识的能力有限,立场各有不同。

人常常用不全面或错误的知识、错误推理过程、不同的立场,推导出和他人不同的结论(物论不齐,承齐物论)。

人常常有过高的自信心或者虚荣心,认为自己推理的结论是对的,别人的是错的。

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叫做智。

人常常为了争论对错而争斗,仅仅是为争论谁更聪明而争斗,是为虚荣心而争斗。(知也者争之器也。启人间世)。

碰到每个与自己观点不同的,都要去争论一下谁更聪明,人的一生都会在争斗中度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圣人追求知识不追求虚荣。圣人会反思自己并且请教他人。

9、老子的道德经里哪一章是养生篇

老子的《道德经》里没有关于养生的,只是记叙了他的对人生的思考。《庄子》里倒是有养生篇,《庖丁解牛》就是。

与养生篇相关的内容